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原來「無明」是「無始」的,醍醐灌頂!

2020-12-14 然好

據《華嚴經》載,當年釋迦牟尼獲得圓滿智慧開悟成道後,驚嘆地說道:「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法師認為,《金剛經》的目的非常顯明,就是幫助我們破妄想、去執著。《金剛經》講的是破妄想、去執著的理論和方法,所謂經者,徑也,給出了一條開悟成道的路徑,人們依據此經修行可以到達「彼岸」。

人們之所以有妄想執著,皆因無明而起,但無明無始,無始的無明就是徹底的假,「當知世界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人有了無明妄心才有了一切境界。

何謂無明?法師說,「無明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完全不明了,這叫無明。」人因為有了無明而有妄想執著。

但無明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沒有具體時間,沒有具體起點,甚至沒有具體由來的現象;例如夢是什麼時間開始的、從哪裡開始做起的、是什麼原因而起的,沒有人回答得出來。凡事凡物,有始有終的才是事實,無始無終的就不能算作事實,佛法認為「萬法皆空」,認為萬事萬物「當體即空」,「當體即空」的事物就是徹底假的。

為了說明無明的無始亦無終,法師形象地打了個譬喻:就像一個圓,任何一個點都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但凡起點、終點只是人為假立,倘若真有起點和終點,就不能破除,正是因為起點和終點不存在,只要不執著於這些假立的起點和終點,就得以破除。破無明也是如此,不再執著,它就斷了、沒有了。

以我的人生經歷,有時細究起來,一切恩怨情仇,也是找不到具體原因的,因何事而起,何時而起,其實都沒有確切出處,確實「起點」無法成立;例如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對方做了某件事或者因為對方的某句話而討厭,但如果細心想一想,某件事或某句話只是一個由頭,自己或許早已對對方有了成見,而這些成見是何時、何因而有的,其實自己也不知道……

無明有兩個現象: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執著。對應的是本文開頭引用的《華嚴經》裡記載的當年釋迦牟尼開悟成道後發出的那句驚嘆「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人們總是習慣了自以為是,常常我覺得如何如何、我認為如何如何,比方上文提到的圓,把假設的一個點自己認為是起點,又比方上文提到的討厭一個人,把某件事或某句話自己認為是討厭這個人的原因……這些都是分別心所起的作用,然後固執地執著已見,如果我們不執著於圓的起點,不執著於所討厭的那個人的某件事或某句話,則無明得以破除,煩惱則得以消失。

經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指出一切「唯心」,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想佛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如果我們把這些道理切換到現實生活當中來,那麼,當我們心裡對一個人有成見就遲早會討厭這個人,反過來,當我們心裡對一個人心生喜歡就遲早會愛上這個人,當我們以樂觀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人世間的時候,這個世界就處處都呈現出美好……古人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正是這個道理,白天想多了的夜裡就會夢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這種深刻體驗,是故「一心專念能變境界」。

當年釋迦牟尼悟成道後驚嘆地說,「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法師指出,破無明就是破妄想執著。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六祖惠能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面來的,法師說,「學佛沒有別的,恢復自己本性而已」,在自性裡的真正智慧現前,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所謂「照見事實真相,此即佛之知見」,就像鏡子照物一樣,照得清清楚楚,不是分別見,也不是妄想見,沒有分別、妄想就沒有執著,按照當年釋迦牟尼悟成道後發出的驚嘆語,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成佛的條件和可能。

本文系作者在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以江味農居士校正本為藍本)經整理而成,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釋迦牟尼佛
    本文系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經整理而成,純屬個人心得體悟。讀者自明。諸位,我們時常聽到一個佛字,但你知道這個佛字的真正含義嗎?法師說:「《金剛經》上所講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綱領,《金剛經》上的內容是細講。那麼我們要怎樣修行才算圓滿、才能解脫痛苦煩惱呢?法師說:「『應無所住』就是牟尼的意思,『而生其心』就是釋迦的意思。
  • 《金剛經》講什麼?
    翻譯過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不但整部《金剛經》就講這六個字,甚至所有佛陀的教法都在講這六個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目睹啟明星悟道成佛時,就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不他怎麼能在《金剛經》裡講得出呢?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曾發出過一聲感嘆,曰:「奇哉!奇哉!奇哉!
  •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讀完醍醐灌頂!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一個人起了妄念時,如何降伏這顆妄心?讀完醍醐灌頂!先看以下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金剛經》:如來在然燈佛那裡,對無上正等正覺法,有所證得嗎?
    《金剛經》莊嚴淨土分中,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以前在然燈佛那裡教化所在,對於無上正等正覺法,有所證得嗎?」須菩提回答:「世尊,如來在然燈佛那裡,對於無上正等正覺法,那是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實在沒有任何所得。」
  • 《金剛經》為什麼那麼神?
    不要說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縱然以低劣的財物進行布施,也有很大功德。《寶鬘論》中說:「施乞微劣物,後世獲百倍。」給乞丐一點微不足道的財物,後世也能獲得百倍的功德。所以,只要相信佛語的人,都知道財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議。但與持誦《金剛經》的法布施相比,財布施的功德就不值一提了,佛經中處處都講了這個道理。
  • 怎樣理解《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住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到底講的是什麼?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心"。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曾跪請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聽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之四:如何改變命運?
    我在網上看到有位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的演講視頻,其中就談到如何改變命運這個重大人生問題,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將法師演講的內容,並結合我個人的心得體悟經過整理成這篇文章,藉由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法師在演講中講到命運問題的時候,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出來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轉變,這算是給出了命運能不能改變的問題的答案。
  • 佛教:「無明」是什麼?
    其實所謂的「無明",是自性本心汙染最終的源頭,從時間上來看,「無明"是「有終無始」的,所以,佛經之中,常用「無始時來」表示產「無明"的第一因,即最初,正是因為「無明"無始有終,因此,本心所受到的「染汙」,也是「無始有終」的。之所以說「無始」,是因為時間本身也是無明的產物,實相中是沒有「時間」存在的,甚至超越時間而存在,也超越了存在而存在。
  • 國學大師南懷瑾講述《金剛經》,很多精華第一次聽說,醍醐灌頂
    經(《金剛經》)云:「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石霜禪師說:等前面案山點頭的時候,再向你講。他聽了這一句話當時開悟了。換句話說,你等前面那個山點頭了,我會告訴你佛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山怎麼會點頭呢?「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自有點頭時」。禪師說的意思就是,說一聲回頭是岸,不必回頭,岸就在這裡,等你回頭已經不是岸了。有些禪師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典七種講解—金剛經講解
    以唐玄奘法師的譯本譯筆最為嚴謹,題為《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但文字沒有鳩摩羅什的譯文流暢,所以,讀誦的人很少,今天大家一般都是讀誦鳩摩羅什的譯本。除漢譯外,還有和田文、慄特文、藏文、蒙文、滿文等譯本,近代又有英、法、德、日等數種文字譯本。歷代註疏極多,古印度無著、世親各著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國高僧祖師如僧肇、慧遠、智顗、吉藏、窺基、慧能等,皆有註疏。
  • 金剛經中的「金剛」又有哪三種殊勝?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4篇佛門十宗我們之前都介紹過了,尤其是禪宗密宗淨土宗這三宗,今天開始正式講經——當然了,紅塵君自己理解的也不夠深,一方面是看其他高僧大德的講解(比如道源法師,淨空法師,賢宗法師,南懷瑾等),然後另一方面再加上自己這些年的感悟來分享給大家,如果大家覺得有用那再好不過,覺得不對就請指出,彼此互相進步。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P167-170為什麼人有煩惱?無明是什麼?
    【注釋】「煩惱根本」:煩惱之根本,即根本無明,由根本無明再生出三細六粗之枝末無明。或者說無始無明,因為無始無明而有一念無明,從此幻現世界眾生業果。「發業潤生」:「發業」,即發業無明。「潤生」,即潤生無明。「發業無明」發動起惑造業,發動身口而造諸業,屬根本無明。「潤生無明」,滋潤成長生死業力,造成眾生於六道流轉生死,相當於十二因緣裡的「愛」和「取」。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
  • 《金剛經》:不可思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精華所在,相傳六祖惠能就是聽到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一句而頓悟的,扼要起來就「無住生心」四個字,這個觀點貫穿全經。這句話是《金剛經》最精妙的部分,如果你學會了這句話,不但對修行學佛有幫助,對我們在平常生活裡觀察事物也有莫大的啟迪意義。如下淺談。我們平常看到的事物,在你眼前以為真,那只是你的認知,《金剛經》上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站在佛家的角度卻認為是虛妄的,這跟我們平常的觀念不一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失而復得《金剛經》:原來你的好運裡藏著累世的善緣
    這米荒一時讓那寺中僧人也無米下鍋,一時間往來香客的也無米布施。寺中主持犯了難,有一法名辯悟的僧人想起了寺中留存的鎮寺之寶《金剛經》,便提議用此寶去蘇州山塘上的王相國家,去典當個四五十石糧食暫度難關,待以後日子好過了再贖回來。
  • 南宋高僧的禪詩,被訛傳為王維所寫,曾入選小學課本,很多人會背
    然後,「近聽水無聲」,也沒錯啊,「畫」哪裡會發出聲音呢?以此邏輯往後推,畫作上的花朵是不受季節變遷影響的。無論春、夏、秋、冬,也不管風、霜、雨、雪。只要畫紙不爛,它始終都是原來的模樣。至於鳥兒嘛,本來就是一隻假鳥,當然不驚了。不過這首詩經我解讀,頓時又成了順口溜,毫無詩意可言。
  • 佛教:法門龍象的近代高僧——寄禪法師
    說起長江流域法門龍象的近代高僧,先得要提一下存詩近兩千首的清末著名的詩僧寄禪法師。寄禪法師俗名黃讀山,1850年1月3日生於湖南湘潭農家,十二歲時父母已雙亡,被私塾老師收於家中掃地煮飯幹雜活。寄禪法師「孤苦無依,歸命正覺,豈唯玩道,亦以資生。」窮困潦倒的寄禪法師有詩日「若使窮黎俱得所,男誰為盜女為姐?」由己及人,表達出了他對哀哀眾生深深的同情。寄禪法師人雖出家,心猶在世,思憂於國,情懷於民。作為一佛子,他寧願捨棄「成佛」、「升天」的最高成就與願望,而希圖人民的溫飽與長壽。
  • 金剛經作用:聽金剛經王菲唱誦的好處
    金剛經是可以幫助我們自身看清事物本身,也能讓自身的內心更加清澈,明朗的一部經文。因為金剛經的作用非常大,為此,不少人選擇去聽。在聽時大部分師兄都會選擇聽王菲唱誦的,其實無論是選擇聽誰唱誦的,只要用心去聽,那麼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好處,也能更好的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