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嚴經》載,當年釋迦牟尼獲得圓滿智慧開悟成道後,驚嘆地說道:「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法師認為,《金剛經》的目的非常顯明,就是幫助我們破妄想、去執著。《金剛經》講的是破妄想、去執著的理論和方法,所謂經者,徑也,給出了一條開悟成道的路徑,人們依據此經修行可以到達「彼岸」。
人們之所以有妄想執著,皆因無明而起,但無明無始,無始的無明就是徹底的假,「當知世界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人有了無明妄心才有了一切境界。
何謂無明?法師說,「無明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完全不明了,這叫無明。」人因為有了無明而有妄想執著。
但無明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沒有具體時間,沒有具體起點,甚至沒有具體由來的現象;例如夢是什麼時間開始的、從哪裡開始做起的、是什麼原因而起的,沒有人回答得出來。凡事凡物,有始有終的才是事實,無始無終的就不能算作事實,佛法認為「萬法皆空」,認為萬事萬物「當體即空」,「當體即空」的事物就是徹底假的。
為了說明無明的無始亦無終,法師形象地打了個譬喻:就像一個圓,任何一個點都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但凡起點、終點只是人為假立,倘若真有起點和終點,就不能破除,正是因為起點和終點不存在,只要不執著於這些假立的起點和終點,就得以破除。破無明也是如此,不再執著,它就斷了、沒有了。
以我的人生經歷,有時細究起來,一切恩怨情仇,也是找不到具體原因的,因何事而起,何時而起,其實都沒有確切出處,確實「起點」無法成立;例如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對方做了某件事或者因為對方的某句話而討厭,但如果細心想一想,某件事或某句話只是一個由頭,自己或許早已對對方有了成見,而這些成見是何時、何因而有的,其實自己也不知道……
無明有兩個現象: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執著。對應的是本文開頭引用的《華嚴經》裡記載的當年釋迦牟尼開悟成道後發出的那句驚嘆「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人們總是習慣了自以為是,常常我覺得如何如何、我認為如何如何,比方上文提到的圓,把假設的一個點自己認為是起點,又比方上文提到的討厭一個人,把某件事或某句話自己認為是討厭這個人的原因……這些都是分別心所起的作用,然後固執地執著已見,如果我們不執著於圓的起點,不執著於所討厭的那個人的某件事或某句話,則無明得以破除,煩惱則得以消失。
經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指出一切「唯心」,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想佛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如果我們把這些道理切換到現實生活當中來,那麼,當我們心裡對一個人有成見就遲早會討厭這個人,反過來,當我們心裡對一個人心生喜歡就遲早會愛上這個人,當我們以樂觀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人世間的時候,這個世界就處處都呈現出美好……古人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正是這個道理,白天想多了的夜裡就會夢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這種深刻體驗,是故「一心專念能變境界」。
當年釋迦牟尼悟成道後驚嘆地說,「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法師指出,破無明就是破妄想執著。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六祖惠能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面來的,法師說,「學佛沒有別的,恢復自己本性而已」,在自性裡的真正智慧現前,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所謂「照見事實真相,此即佛之知見」,就像鏡子照物一樣,照得清清楚楚,不是分別見,也不是妄想見,沒有分別、妄想就沒有執著,按照當年釋迦牟尼悟成道後發出的驚嘆語,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成佛的條件和可能。
本文系作者在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以江味農居士校正本為藍本)經整理而成,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