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七個世界血栓日 哈醫大一院10月13日舉行門診義診
2014年10月13日,是全球第1個「世界血栓日」。以此號召世界各地不同團體團結起來,共同面對血栓形成這一沉默的殺手,同時紀念偉大的德國醫生Rudolf Virchow,他在100多年前提出了血管壁損傷、血流異常、血液成分異常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一直沿用至今。2020年的10月13日是第七個世界血栓日,哈醫大一院血管外科、呼吸內科、骨外科、心內科、神內科於上午8:30—11:30,在門診進行義診和宣教,普及血栓栓塞知識。
血栓栓塞,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任何時間,嚴重威脅著生命健康。血栓栓塞是一種由於動脈或靜脈中形成了血凝塊而導致的潛在的致死性疾病。血栓一旦形成,將會減緩或者阻斷正常的血流,甚至脫落移行至其它器官。血栓栓塞導致嚴重後果,心血管疾病的三大殺手——心肌梗死、腦卒中和靜脈血栓栓塞症(VTE),均與之密切相關。在全球範圍內,每發生四例死亡,就會有一例與血栓相關。由於近年來醫學科普知識的普及,廣大群眾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認知度大大提高;但靜脈血栓的症狀易被忽略,導致成為大眾醫學知識的盲區。而VTE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主要的致死和致殘病因。WTD專家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每年全球範圍VTE的發生接近1000萬例,涵蓋了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更為重要的是VTE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關鍵在於普通大眾和臨床醫生認識的提高。60%的VTE發生在住院期間或者出院之後,在院內可防可控的致死病因中居於首位。因此國家也在各級醫院建立VTE防控體系,目的就是預防VTE的發生。住院的患者,醫護人員可以根據VTE的評分表進行風險等級的評估,但還需要進行更為廣泛的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認知。
常見的靜脈血栓風險有哪些呢:
1、長期臥床長時間臥床的人要格外注意。由於身體不能及時活動,血流變得緩慢,血栓也悄悄「滋生」。資料顯示,長時間臥床會導致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出現腿部靜脈血栓;髖關節、膝關節手術,或者癌症手術患者的危險性更高。
2、長途旅行長途旅行也是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坐飛機、乘火車、長途汽車時,雙腿被限制狹小的空間裡,長時間處於一個姿勢,人們又普遍喝水少、不愛走動,下肢血液流通不暢,易形成凝塊。如果血栓脫落,堵住重要血管,極易誘發「經濟艙症候群—靜脈血栓」。
3、通宵搓麻打麻將、玩撲克到興頭上,很多人戀戀不捨,通宵「奮戰」。此時,本來身體就處在疲勞狀況,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加上久坐、廢寢忘食,粘稠的血液無法及時稀釋,血液裡的「垃圾」也不能及時清除,極容易被血栓「盯」上。
4、沉迷屏幕電腦、電視給我們帶來了便捷快樂,也讓很多人淪為「沙發土豆」、「屏幕臉」。有研究表明,年齡在40~79歲之間、每天看電視超過5個小時是平均每天只看2.5個小時電視的人,血栓形成風險的兩倍。
血栓也有天生的弱點,那就是--喜「靜」怕「動」。因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靜脈血栓是可以被預防的。要遠離靜脈血栓,「動」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生活中要注意適當的體育鍛鍊,增強體質,促進血液循環;娛樂要有度,避免熬夜打牌、沉迷網路遊戲等;辦公室一族、長途旅行者要注意「伸伸胳膊踢踢腿」,每2~3個小時站起來走動一下,讓我們動起來、拴不住。
(文章來源:東北網)
(責任編輯:DF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