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紅色記憶 「紅動漫」走進校園

2021-01-19 中國文明網

永遠的紅色記憶 「紅動漫」走進校園

發表時間:2011-11-24   來源:光明日報

  由團中央主辦的「永遠的紅色記憶——紅小鬼動漫遊戲校園徵集大會」日前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對「紅動漫」進校園進行了有益嘗試。會上,左權將軍之女左太北為學生們講述了父親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事跡,央視《永遠的豐碑》編導與學生們一起分享創作經歷,漫畫家現場創作紅小鬼動漫形象並點評參賽作品。同時,現場以百元稿酬徵集入圍手機漫畫作品,獲獎作品可獲得上千元獎金。(記者李海秀 通訊員路倩雯)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98574&encoding=UTF-8&data=AAYU7gAAAAcAAB1RAAAAAQAx5rC46L-c55qE57qi6Imy6K6w5b-GIOKAnOe6ouWKqOa8q-KAnei1sOi_m-agoeWbrQAAAAAAAAAAAAAALjAsAhQ_ltsDVa0fxSyJ63kWgzGMEisgrAIUElygD2Pu__0UOJ78MYscnv83Cas.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98574&encoding=UTF-8&data=AAYU7gAAAAcAAB1RAAAAAQAx5rC46L-c55qE57qi6Imy6K6w5b-GIOKAnOe6ouWKqOa8q-KAnei1sOi_m-agoeWbrQAAAAAAAAAAAAAALjAsAhRJry01KpN5NBFZlO9ZXqJTevoZ6wIUSUi-RO9ysi_U84sHNlFpGjVKLZk.&siteid=7

相關焦點

  • 「紅色足跡」走進校園,百年女校學子對話百年前的新女性
    「燈火再次浮動/博文女校的淵源/行過106年/借光探流年/歷史長河不可割捨的一段/討論與思索的根源/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在那裡/開啟了無邊的輝煌……」12月14日下午,「紅色記憶
  • 走進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追尋紅色記憶
    8月1日10:00, 您打開「學習強國」APP推薦頻道 或「實播中國-文化」頻道, 即可雲端觀展, 探尋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文化。
  • 「灌籃高手」一部青春的記憶,永遠走進了我年輕的心
    校園裡,同學們穿著各國或各大俱樂部足球隊隊服,操著各地的亂七八糟的方言,當然還有住校生在宿舍傳閱的小說和漫畫……而一部青春的記憶,也永遠走進了我年輕的心。青春跟愛情永遠是分不開的,誰的青春沒有兩三個男神或女神呢?他們也許永遠埋藏在你的心裡,永遠那麼年輕,漂亮,帥氣;永遠是他(她)那個歲月的那個樣子!
  • 戲曲動漫走進校園 「唱念做打」傳經典
    原標題:戲曲動漫走進校園 「唱念做打」傳經典   戲曲動漫進校園,「唱念做打」傳經典。
  • 走進戰爭記憶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以及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一行人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紅色旅遊,從南京出發,一路北上至遼寧,在五座城市的相關戰役紀念館,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一個個革命烈士陵園像一幅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 西安出現「超級月亮」,優酷動漫走進校園主動貼近年輕人
    此次優酷攜手四大知名國漫IP走進校園,不但讓觀眾對國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讓優酷動漫品牌精準定位00後年輕學生的圈層文化。《雛蜂》作者白貓認為國漫發展受限和中國的市場、文化背景有所關聯,但全體動漫人不顧艱難險阻一直努力拓展題材邊界,創作者們則要摸清人心、把握時代命脈,相信國漫的未來會越來越好。《打火機與公主裙》主創代表兼兩點十分動漫合伙人張暗芷說道,動漫劇、真人劇的改編在遵循原著且規避風險的前提下,前者側重於感染力,後者更側重真實感和代入感,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觀眾感受美好。
  • 封面新聞全國高校原創Vlog大賽 走進「網紅校園」西華師範大學
    短視頻與「網紅校園」的碰撞,點燃現場「00後」大學生視頻拍攝熱情。聚精會神走進網紅校園揭秘上億傳播量背後的故事連日來,西華師範大學可謂是全網霸屏的「網紅校園」。2天前,封面新聞報導西華師範大學暖心教授刻244枚印章送弟子作為畢業紀念,報導一出,迅速霸佔微博熱搜榜,僅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1.5億,視頻閱讀量上千萬,全網閱讀近2億。
  • 「國學啟蒙與記憶」優秀傳統文化專題講座走進江西鷹潭中小學校園
    近日,憶成教育世界記憶大師精英團隊為江西省鷹潭市中小學帶來「國學啟蒙與記憶」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專題講座。紅網時刻12月19日訊(記者 蔡娟)受江西省鷹潭市委宣傳部、鷹潭市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邀請,近日,來自湖南長沙的憶成教育世界記憶大師精英團隊——世界記憶大師、江蘇衛視《最強大腦》明星選手李俊成和張敬成、世界記憶大師教練曹爽,以「國學啟蒙與記憶」為主題,為鷹潭市中小學帶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專題講座,受到了當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 館校合作|「紅色文化展覽進校園」活動正式啟幕
    為了將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四史』教育學習」的精神落實到實處,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黨委決定將紅色文化展覽送進江夏區的校園中。少年強則國強!讓孩子們了解國史,熟知黨史,知道來時的路……向國圖強!
  • 紅色動畫電影首次走進桂林理工大學放映 (9/9)
    該部影片作為紅色動畫電影第一次進入桂林理工大學的校園,一放映便受到同學們的歡迎。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走進高校放映,旨在通過電影讓青年一代重溫歷史、銘記歷史、振興中華,從忠貞愛國的革命志士向死而生的故事中,學習先烈們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的湘江精神,弘揚湘江精神的時代價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青年。
  • 董利華:一枚郵票承載的紅色記憶
    從此中國共產黨就在我們嘉興,就在我們南湖,就在我們紅船上誕生。王會悟同志就是嘉興人民傳承和擁戴的紅船精神見證者。  革命精神代代相傳故事的第二位人物要追溯至80年代。嘉興有一位集郵愛好者—-葉士昌,當時葉先生的一位外國好友贈送他一枚南湖紅船郵票,葉先生特別高興,滿懷激動之情打開細細一看,原來是1971年7月1日阿爾巴尼亞發行《中國共產黨50周年》紀念郵票。
  • 校園播撒「紅色種子」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12月22日,大河網記者走訪鄭州市部分學校,一探校園的「紅色種子」。一個黨員教師就是一面旗。在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這樣的「旗幟」一面接著一面。該校黨委書記於建輝告訴大河網記者,「十三五」期間學校給年度考核結果優秀的黨員設置了「紅燭先鋒示範崗」,近年來評選出黨員先鋒35人。此項活動強化了一線黨員教師的先鋒意識,也進一步提升了黨員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滿意度。
  • 戲曲動漫進校園
    為發揮學校教育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針對作用,推動戲曲知識普及教育,增進學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和體驗,2020年蓮都區小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講——「戲曲動漫進校園」活動,於11月18日,走進麗水蓮都區大港頭學校。
  • 一名90後的動漫之旅,改革開放,讓動漫走進美好生活
    早在20年代,動畫就已經在我國有所發展,動漫產業植根於傳統文化,一直走著中國特色的道路。改革開放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外動漫走進熒幕,國外優秀動漫與中國動漫一起,為廣大80後、90後、00後的兒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快樂。作為一名90後,對於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優秀動漫作品是非常痴迷的。
  • 孔學堂攜文藝精品話劇《此心光明》走進校園
    孔學堂攜文藝精品話劇《此心光明》走進校園 2020-11-1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看紅色紀錄片,聽紅色革命故事——來賓市《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
    看紅色紀錄片,聽紅色革命故事——來賓市《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傳承紅色基因 2020-06-24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四史」在校園紅色地圖發布 129所學校150餘個項目「一鍵...
    人民網上海6月28日電 (記者 曹玲娟)由共青團上海市委推出的上海共青團「四史」在校園紅色地圖6月28日正式上線。點開「團在校園 上海學聯」微信公眾號進入地圖頁面,首批129所學校的150餘項品牌項目都能「一鍵搜索」。
  • 以紅色文化培「根」鑄「魂」——臨沂大學「正能量」教育促學生...
    他們不單單是臨沂大學的學子,還是紅色沂蒙精神、抗大精神的最美傳承人。沒有根的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沒有根的校園,是失魂的校園。而沂蒙精神和抗大精神,正是臨大學子們播撒在心底的紅色種子,隨著時光的腳步不斷開始新的生長。
  • 視頻|學做紅船模型 爭做紅色少年
    5月23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航模表演在餘姚梁弄鎮中心小學(紅軍小學)拉開了序幕也開啟「繼承紅色基因弘揚體育精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體彩助力前行的活動。本次活動由寧波市老年體育活動中心和寧波市體育彩票管理中心舉辦。活動中,孩子們除了聆聽紅軍長徵等革命故事,還有一項特別有意義的學習,那就是製作了「紅船」模型。來自五年級2班的丁淳銘幸運參加了製作「紅船」模型。
  • 張掖高臺:講好紅西路軍故事 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7月26日,由中共甘肅省委網信辦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跟著總書記看甘肅」網絡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一行走進張掖市高臺縣,來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重溫那段悲壯不朽、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走進位於高臺縣成東南角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雕塑家何鄂創作的紅西路軍第五軍「血戰高臺」的雕塑:幾名頭裹繃帶的戰士瞄準馬匪,雕塑展現了紅五軍將士血戰高臺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