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們懷疑所有美好,又拒絕承認現實的殘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著名導演李安的經典代表作之一,於2012上映,屬3D冒險劇情片電影,先後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等一系列獎,豆瓣評分高達9.0分,是絕對的經典之作。
主人公PI是一個出生於印度、有著多重信仰的少年,父親經營著一個動物園,家裡還有母親和哥哥。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PI舉家遷往加拿大。但不幸的是在途中遇到海灘,除了PI,家人全部遇難。和PI一同上了救生船的還有一條鬣狗、一條斷了腿的斑馬、一隻母猩猩以及一隻成年的孟加拉虎。PI便和這群動物,開始了海上的慘烈而真實漂流。在漂流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接著老虎殺死了鬣狗,最終剩下老虎和PI一起在海上漂流了227天。
救生船上的救生手冊、餅乾和飲料支撐著PI度過了一段時間,食物耗盡之後開始收集淡水、捕魚捉蝦,使用著各種生存的技能使自己和老虎能夠活下來,這場漂流中有和老虎的搏鬥到磨合、也遇到了暴風雨和鯊魚的搏擊、各種血腥的險境、漂到了天堂般的食人島,最終到墨西哥的海灘上獲救,孟加拉虎則在上岸之後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叢林之中。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那就是向我們講述了救生的渴望、面對困難的勇敢和機智以及人與老虎之間的純粹感情嗎?如果只是作為一部單純的冒險電影,講述以上的主旨,我想很難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
但故事並沒有就這樣結束,以上的奇幻漂流只是作為這場冒險的唯一倖存者的PI所講的第一個故事,電影濃墨重彩的給我們展示了這第一個故事,佔了影片的絕大部分,有著極為精美的畫面和各種細節。這只是這次冒險的版本之一。PI所講述的第二個版本,救生船上的實際上是廚師、腳受傷的水手、PI的媽媽以及PI。後來廚子殺死了水手和媽媽,PI為給母親報仇殺死了廚子,吃廚子的肉,一個人存活了下來。
這兩個故事,顯然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廚子和鬣狗一樣討厭和兇殘,水手和斑馬一樣摔斷了腿,猩猩就是PI的母親,而老虎,就是PI自己。兩個版本,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呢?真實發生的故事 ,必須符合現實。第一個版本中,我們注意到PI在走投無路時到達的那個夢幻的島嶼,這是一座深海中的熱帶雨林,卻生存著無數沙漠中才有的狐獴,以這種極大的不合理來告訴我們第一個版本的虛幻性。
那PI又為何要編造出第二個故事?前面我們說老虎其實就是隱喻PI,在第一個版本中PI和老虎之間的對峙和衝突,其實就是PI的理性和感性的兩方面的不斷鬥爭。在海灘初期,PI如果不釋放心中的猛虎,就是感性和本能欲望的一面,那麼他就無法存活下來;後來PI不停的訓練老虎,是他有意識地保持理性的一面;在與老虎和平相處之後,其實就是PI與自己和解,處理好了欲望與理智的關係。PI編造幻想出第一個故事的目的在於他無法忍受殘酷的現實對自己心靈、對自己信仰的折磨和顛覆,因此他將自己一分為二,逃遁到第一個故事裡去,保持自己的信仰和善良,讓自己平靜。可是我們質疑第一個故事的合理性,選擇第二個故事的同時,我們也要回過頭來想,第二個故事是否有完全合理呢?
電影中的作家和調查員選擇相信第一個故事,PI本人相信第二個故事,那我作為觀眾,是不是就非得到電影的每一個細節之處,去深究其真實與合理性?二者皆有其合理性與不合理性,相信哪一個,其實在於你自己。我們會懷疑第一個故事帶給我們的美好,又不敢相信第二個故事所具有的黑暗與殘忍,正如馬伯庸先生評論這部電影時所說:社會閱歷較少、心靈純潔者與疲憊與現實都市的人傾向於相信第一個故事,而社會閱歷豐富、識過人世殘酷與內心黑暗的悲觀主義者,則對背後隱藏的真相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