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緯51°40′—53°00′、西經57°40′—62°00′的大西洋海面上分布著由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組成的總面積12200平方公裡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的馬島距離阿根廷陸地領土500多公裡,然而就是這個阿根廷家門口的群島卻實際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還為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爆發過一場戰爭。
英國方面宣稱:1592年渴望號上的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是第一個發現該群島的人,然而此說在國際上並無任何佐證,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有明確文字記錄的第一位發現馬島的人是1600年的荷蘭人威爾德。1764年法國航海家布幹維爾率先在東福克蘭島建立居民點,次年英國人也開始在島上定居,1770年佔據南美大陸的西班牙殖民者驅逐了島上的英國人並於1767年左右買下法國居民點的全部產權。
1771年英國以發動戰爭作為威脅恢復其西福克蘭島的前哨基地,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的英國只控制著西福克蘭島,而東福克蘭島仍一直處於西班牙統治下。1774年英國因為經濟原因撤出西福克蘭島,但並未公開聲稱放棄對西福克蘭島的主權要求。1816年7月9日西班牙殖民地阿根廷宣布獨立,1820年阿根廷宣稱繼承了西班牙對福克蘭群島的主權。1833年初英國將島上的阿根廷官員驅逐出島。
1841年英國委派一位文職副總督前往該島,到1885年島上一個約有1800人的英國社區已實現自給。1892年福克蘭島成為英國正式殖民地。而阿根廷方面則一貫反對英國佔領該群島。二戰後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全面坍塌,而馬島的主權歸屬問題轉移到聯合國。英國國力的大幅下滑使相比英國而言在馬島問題上具有地利優勢的阿根廷試圖從英國手中收回馬島。
1964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就馬島的歸屬問題進行了辯論:阿根廷以自己對原西屬領土的繼承權、馬島鄰近南美、結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為由宣稱對該群島擁有主權。英國則以自1833年以來對群島的「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佔領和管理」為由要求以該群島居民的意願進行自決。由於自1833年以來英國對該群島持續的經營使島上人口以英國後裔為主。這些人在心理上當然普遍更傾向於英國。
英國聲稱:違背福克蘭島民的意願,將身家性命交與阿根廷統治管理,絕不是結束殖民地位,而是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196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邀請英阿舉行會談以尋求一個和平解決紛爭的辦法。1966年到1968年期間英國在聯合國2065號決議案要求英國和阿根廷和平解決福克蘭群島問題背景下和阿根廷政府展開了秘密談判。1971年雙方就福克蘭群島和大陸的貿易達成了協議。
1972年阿根廷在該貿易協議的基礎上在斯坦利建成了一座臨時機場。看起來英國和阿根廷完全可能以談判的方式就馬島的主權歸屬問題達成協議。然而英國方面提出將馬島主權還給阿根廷,但行政權暫不歸還。英國為自己的行為給出的理由是:儘管馬島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阿根廷,但島上居民主要是英裔移民,如不給予島上居民自治權就是變相在製造一個新的殖民地。
說白了英國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就是在承認馬島主權屬於阿根廷的同時仍要求保證自己在馬島的石油、漁業等方面的利益,而無法接受這種條件的阿根廷於1977年停止了與英國的談判。1979年英國由於經濟不景氣需要縮減政府預算,於是英國再次秘密就移交福克蘭群島而和阿根廷進行談判。這種曠日持久的談判一直持續到1982年2月還在進行,不過阿根廷國內已越來越厭倦這種日復一日的無結果的討論。
1982年4月2日時任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命令阿根廷軍隊全面佔領馬島,由於英國在馬島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軍隊僅遭遇輕微的抵抗後便佔領馬島全境。可正當阿根廷政府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議會的授權下抽調海軍總兵力的2/3組成遠徵軍不遠萬裡前來和阿根廷爭奪馬島。由於英國與阿根廷遠隔萬裡,所以從其艦隊正式組建完成到其攻佔馬島東側的南喬治亞島已過去半個月時間。
在馬島戰爭前阿根廷和英國一樣正處於衰敗過程中:英國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阿根廷則直接由昔日的發達國家淪為了發展中國家:1908年的阿根廷是世界第七經濟大國,人均收入與德國比肩。然而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國家的高速發展掩蓋著潛藏的問題:大地主寡頭壟斷了廣袤的土地,使阿根廷的財富集中現象比美國嚴重得多,也使其在單一出口的老路上越走越遠。
20世紀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波及了幾乎所有世界主要大國,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可以用來購買阿根廷的農牧產品的資金嚴重縮水,大家都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阿根廷的農牧產品出現嚴重滯銷。1930年何塞·費利克斯·烏裡武魯在軍事政變中推翻了對大蕭條束手無策的伊裡戈延,由此開啟了阿根廷軍事政變的歷史大幕,在此後的十年中阿根廷一直由軍政府執政,過去的寡頭政治與選舉舞弊死灰復燃。
拉美地區遠離世界格局的中心熱點地區使阿根廷得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免受戰火蹂躪,但也使阿根廷錯過了發展自身軍事科技的機會。當美國憑藉先進的軍事科技和龐大的經濟體量崛起成為世界霸主時阿根廷正不可逆轉地走下坡路,甚至當二戰結束後歐美國家將注意力轉移到國內經濟建設並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時阿根廷卻在不斷發生政變和刺殺事件,國家政局極為動蕩不安。
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達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增長卻只有19.2%;國內得到越來越多支持者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以加爾鐵裡為核心的阿根廷軍政府寄希望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實際上凡是內部問題重重的國家妄圖依靠戰爭手段緩解國內危機的最終結果無不是內外皆輸。
現代戰爭已不是過去的一場戰役定輸贏了,國際輿論影響、國內民眾的支持、後勤補給、情報滲透等等都會影響到戰爭的勝負,所以現代戰爭絕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兩國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當皇家海軍特遣艦隊在開赴馬島途中完成編隊、補給和訓練的時候阿根廷軍隊甚至無法向馬島運送足夠的補給維持島上兩萬多阿軍的正常作戰。
阿根廷方面卻無視這樣的差距,反而一心以為:隨著二戰後英國殖民體系的崩潰英國已容許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以及非洲殖民地的獨立,那麼英國怎麼會不惜萬裡奔襲遠隔重洋的馬島呢?即使英軍真來了,隔著茫茫大西洋向馬島投送兵力和補給是極其困難,而阿根廷卻與馬島近在咫尺,所以阿根廷根本沒認真進行戰爭準備——阿根廷甚至沒在馬島建一個可供戰機起降的臨時機場。
1982年4月30日英國海空軍完成對馬島周圍200海裡範圍內的海上和空中封鎖,剩下的便是對困守在馬島上的阿軍進行「甕中捉鱉」。5月21日英軍開始在馬島登陸,雖然連遭猛烈抵抗,但還是在6月14日佔領全島。眼見大勢已去的加爾鐵裡只好電令馬島駐軍投降,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役結束。事實上阿根廷的戰敗其實從一開始就已註定:雙方不僅在武器裝備上同存在巨大差距,在組織管理上同樣相去甚遠。
如今的英國儘管早已不再是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然而英國的衰落只是一種相對性的衰落,說到底迄今為止英國仍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空軍約有300架龍捲風式空優戰機、50架美州虎對地攻擊機、60架獵鷹式垂直起降戰機、150架鷹式攻擊戰機,英國海軍有40架獵鷹式垂直起降戰機,英國將引進與德、西聯合開發「歐洲聯合戰機」EFA250架左右,海軍方面的驅逐艦護衛艦也已換了兩三代。
英國的軍事實力雖比不上美、中、俄三大軍事強國,然而放眼全球其他國家中能有幾個比得上英國的?相比之下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損失了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11 艘艦船(沉5傷6)、100餘架飛機。馬島戰爭失敗所帶來的巨大損失讓原本就備受經濟困擾的阿根廷更是雪上加霜。國民經濟的不景氣,帶來的必然後果就是生活水平下降、軍費開支降低等一系列問題。
阿根廷本來就缺乏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一旦無力購買國外先進武器必然使其軍事實力呈直線下降趨勢。由於馬島戰爭失利而使軍政府顏面掃地,民選政府重新上臺執政。新成立的民選政府隨即通過固定匯率、放開商業管制、實行私有化、拆除貿易壁壘等手段重振阿根廷經濟。應該說這些措施還是一度取得了成效的,然而在1998年——我們中國人應該比較清楚這個年份,因為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地區行使主權的第二年就遭遇亞洲金融風暴。
當時中國政府沉著冷靜地處理好了這次金融風暴。也許我們難以想像的是這場被稱為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事件居然也波及到了遠在大洋彼岸的阿根廷:阿根廷匯率缺乏彈性、嚴重依賴外資的弊端在這場危機中暴露無遺,引發了外資撤出、出口崩潰、大量企業破產的危局。在經歷這番打擊之後阿根廷的經濟形勢更趨嚴峻:截至2018年阿根廷外債已高達2310億美元,在2018年上半年阿根廷比索貶值幅度已超過50%。
在這樣的形勢下阿根廷的軍費開支一路縮水到南美最低水平:到2011年阿根廷軍費開支佔GDP的比重已減少到0.87%,創造了歷史性記錄。事實上就是這有限的軍費開支中有70%左右是用於官兵的工資薪水以及部隊的日常運行,也就是說能用於購買新式武器的連軍費總額的30%都不到。直到2016年阿根廷軍費開支佔GDP的比重才勉強增加到0.96%。
2015年11月30日阿根廷空軍宣布所有「幻影」戰鬥機退出現役,A-4AR「天鷹」也被無限停飛,阿根廷空軍就此「重返螺旋槳時代」。2019年5月份接受5架法國的二手「超級軍旗」艦載戰鬥轟炸機後阿根廷空軍才重回噴氣式年代,不過阿根廷空軍目前在國際上的水平的確不敢恭維:目前阿根廷可以實際升空作戰的飛機掰著手指頭就能數完,就是這數量有限作戰飛機都還是平均使用年限超過40年的。
2015年美國《戰鬥機》雜誌就曾報導:「阿根廷有些飛機連雷達告警器、曳光彈發射器等自衛裝備都沒裝。」阿根廷從法國引入的5架「超級軍旗」不僅是法國已淘汰的二手貨,而且「超級軍旗」這種機型早在37年前的英阿馬島戰爭中就已不是什麼先進機型了。事實上阿根廷空軍在南美大國中早已是落後空軍——實力甚至已遠遠落後於1982年「馬島戰爭」的水平。
如今阿根廷三軍總兵力7.89萬人、準軍事部隊3.7萬人,加起來還沒英國陸軍多,即使動員全國預備役部隊也不過37.5萬人,軍費開支幾乎是南美最低的國家,隨著1993年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的退役阿根廷已成為無航母國家,迄今為止沒任何航母重建計劃。和1982年一樣如今的阿根廷仍存在深刻的國內問題:今天的阿根廷仍是一個高通脹率、貧富差距極大、貪腐成風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會有什麼戰鬥力呢?
如果阿根廷一旦試圖通過戰爭手段從英國手中收回馬島,那麼所要面對的就絕不僅僅只是一個英國而已。馬島戰爭前美國表示對英阿之間的矛盾持中立態度,然而戰爭打響後美國卻向英國提供了情報支持。如果今天阿根廷為爭奪馬島而再次與英國開戰,那麼無疑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仍將站在英國一邊,儘管不大會公開和英國組成聯軍直接對陣阿根廷軍隊,但一定會在暗中為英國提供武器支援、後勤補給、情報支持等幫助。
試問阿根廷有實力和整個北約集團為敵嗎?如果說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之前阿根廷還對美國和其他北約成員國名義上的中立保證抱有一定幻想,所以才壯著膽子試了一試,那麼在有了馬島戰爭的經驗教訓後阿根廷恐怕再也不敢相信當自己和英國發生衝突時其他北約成員國會置身事外了。2020年4月19日阿根廷宣布因無力償還債務而提出全面重組,同一天阿根廷經濟部長馬丁·古斯曼表示阿根廷處在「事實違約」狀態。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阿根廷不得不採取犧牲經濟發展的「休克」模式抗擊疫情。阿根廷成為了這場全球疫情中第一個在經濟上被擊倒的國家。阿根廷宣布無力償債的4月19日只有2000多確診病例,在全球疫情大爆發的今天怎麼看似乎也不像是一個疫情重災區,然而阿根廷經濟的固有缺陷仍使其在疫情衝擊下率先崩潰。現在阿根廷的疫情形勢比起4月份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4月份的阿根廷還不算一個疫情重災區就已率先成為全球疫情中經濟崩潰的國家。目前阿根廷的累計確診病例已逼近149萬,這樣的累計確診病例已躍居全球前十位。本就存在高通脹、高債務、貧富分化等問題的阿根廷經濟勢必在疫情衝擊下變得更加舉步維艱,那麼疫情之後阿根廷能用於發展軍事的資金也就更加有限。重奪馬島這一目標對阿根廷看起來似乎已越發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