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出現疼痛,酸脹等一系列的問題可從以下三個穴位著手:
肩髃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在肩部,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兩骨之間的凹陷中。肩關節周圍除了肩髃穴外,還有手少陽三焦經的肩髎穴。當屈臂外展的時候,在尖峰外側緣前後端會出現兩個凹陷,前一個比較深的凹陷是肩髃穴,後面一個較深的凹陷是肩髎穴所在的位置。在肩後部,腋後紋頭直上一寸是肩貞穴,對於肩關節周圍的病變能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
首先,我們一起了解肩髃穴名的含義。
《針灸穴名解》中記載:「髃,骨間陷隙也。又同隅,肩頭也。穴在尖端,舉臂兩骨凹陷中,故名『肩髃』。兩骨間凹陷中,即指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兩骨前面的凹陷中。
《千金翼方》中有記載:「又膊骨頭餡中,平手取之」,舉臂的時候,肩峰外側緣前後兩端出現兩個凹陷,前面一個凹陷即是肩髃穴。
從古代文獻多是從肩髃的定位對穴名進行解釋。關於肩髃穴對肩臂部的疼痛,上肢不遂的病變,古代文獻又是如何記載呢?
《皇帝明堂經》有記載:「主肩中熱,指臂痺痛」,《千金翼方》中有:「主偏風,半身不遂。熱風,頭風,刺風,手不得向頭,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冷酸疼無力」
《千金要方》中有記載:「有甄權治偏風不得挽弓:針肩髃一穴即得挽弓」,「凡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背痛,手不得上頭,灸肩髃百壯」。
通過這幾篇文獻的記載,說明當肩部出現疼痛,行動受限等症狀的時候多選擇肩髃穴或針刺、或艾灸,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肩部疼痛,上舉受限等症狀最常見於肩周炎中。肩周炎又稱為「漏肩風」,多與體質虛弱,勞損,風寒侵襲肩部等因素有關係。發作的時候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酸痛,有的時候可以向整個上肢放射,常常因為感受風寒,天氣變化,勞累後誘發加重,日輕夜重,肩前、後及外側均有壓痛。主動與被動外伸、後伸、上舉等功能受限。肩周炎的早期以疼痛為主要症狀,後期以活動受限為主要症狀,可伴肌肉萎縮。
不同部位疼痛,所屬的經脈有差異。如以肩前區疼痛為主,後伸疼痛加劇,多為手陽明大腸經證;以肩外側疼痛為主,外展疼痛加劇,多為手少陽三焦經證;以肩後側疼痛為主,肩內收時疼痛為主,多為手太陽經證。不管肩部疼痛屬於何種經脈辨證,都可以選擇肩髃穴治療,促進局部氣血循環,尤其以手陽明大腸經的肩部疼痛較好。
除了選擇肩髃穴外,還可以配伍肩前、肩髎、肩貞、陽陵泉,肩部阿是穴等穴位,因為肩髃、肩髎、肩貞分別為手陽明、手少陽、手太陽經的穴位,阿是穴均為局部選穴,配合遠端陽陵泉,遠近配穴,可通過疏通局部經絡氣血而起到止痛的作用。此外,手陽明大腸經肩部疼痛還可以配伍合谷穴;手少陽經肩部疼痛還可以加上外關穴;手太陽經的肩部疼痛還可以加上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