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昌碩的「鈍刀硬入」說說工具、刀法、印風

2021-01-10 談藝錄

昨天寫石鼓文,順帶提到了一代篆刻大師吳昌碩,於是有印友在後臺留言說,布丁,介紹一下吳昌碩的刀法吧。其實關於吳昌碩的刀法,我最認可的話就是陳巨來在他的《安持人物瑣憶》裡提到吳昌碩時,吳昌碩自己講自己的刀法時說的話:「我只曉得用勁刻,種種刀法方式,沒有的。」因此,印友問到吳昌碩大師的刀法,我就以這一句回答他,對於市面上偶有《吳昌碩的刀法研究》之類的書,我也一向不喜歡,也不提倡印友們買(當然,不是指吳大師刀法不厲害),跟他們說,還是把吳昌碩大師的印譜買一本,踏踏實實地一方一方仔細看看,比啥都強。

(吳昌碩畫像)

其實刀法無法的話,並不是吳昌碩最先提到的,稍稍早一些的浙派篆刻家、「西泠八家」裡的最後一位大師錢松,也說過類似的話:「篆刻有為切刀,有為衝刀,其法種種,予則未得,但以筆事之,當不是門外漢。……」(「蠡舟借觀」邊款)以刀立派的浙派,到了最後一位錢松先生這裡,反倒不強調刀法了,這是不是怪事?顯然不是,他這裡的不講刀法,其實是刀在他的手裡已經如從心底裡長出來似的,刀由心出,法由心生,手刀合一,心刀合一了。

關於刀法,沈野的《印談》談到:「難莫難於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輪扁斫輪,痀瘻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字法、章法這些東西都可以通過學習完成,而刀法似乎只能通過長期有針對性的練習才能掌握,這顯然是有道理的。

提到吳昌碩大師的刀法,後世最經常說的是這四個字:「鈍刀硬入」。

(刀開刃的角度決定刀具的利鈍)

「鈍刀」前面我們解釋過,不能簡單理解為刀鋒「鈍」,而是指刀具的開口角度大(如上圖箭頭所示),因此 ,相對於刀具的開口角度小的薄刃刀「鈍」一些。「硬入」指的是他用刀的方式,就是硬生生的把鈍刀切入石面,因為刀鈍,用要非常大的腕力(無數的資料證明吳昌碩腕力驚人),於是我們會想,吳大師為什麼不換一把鋒利的刀呢,那樣多省力氣。同時代的大師裡,還真有用薄刃快刀的,就是黃牧甫。我們分別看看他們的作品:

(吳昌碩刻」雷浚「)

(黃牧甫刻」古槐鄰屋「)

同樣是白文印,同樣是正章,但差別很大啊,吳昌碩大師的是純寫意的線條,亂頭粗服,蒼茫渾厚;黃牧甫大師的是純工筆的線條,光潔無倫,精細工整。

兩位大師,同一個時代(吳昌碩先生比黃牧甫先生大5歲),選擇了不一樣的作品風格,因此,他們也分別找到了適合於自己作品風格的刀具,當然,同時也選擇了不一樣的刀法。吳昌碩大師以鈍刀直切下刀,在鈍刀入石之際,因為刀鈍,需要克服石料產生的阻力,就需要較大的力氣,而較大的力氣也使石料產生自然的崩濺脫落,出來的線條,當然是斑駁蒼老的,像斑駁蒼茫的古碑斷碣,像古金爛銅經歷了歲月的磨礪之後形成的自然特徵。正是由此形成了吳昌碩蒼古渾厚的寫意式印風。同樣,黃牧甫大師因為要塑造的線條是光潔平滑的,那他必然要選擇入石更輕鬆的薄刃快刀衝刀入手,入石更輕鬆,石料因為刀具鋒利,形成的線條是光潔的,是斷金切玉的整齊,也由此形成了黃牧甫光潔平整的工筆式印風。吳、黃兩位大師印風的形成,跟他們選擇的刀具關係緊密。

(江湖經驗:百練鋼的屠龍刀也不是雄霸天下的必備品)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篆刻刀具的文章叫《我是不是要買把屠龍刀了》,提到過不同的時期可以選擇不同的刀具,今天又回頭說刀具,是因為最近新認識的朋友裡有太多問到刀的問題,只好再強調一下刀具的選擇,跟自己選擇的印風也是有關聯的,一個篆刻初學者選擇刀具,需要明白這兩條:

1、充分認識刀具與印石的物理關係,多刻,自然就會明白,刀具與石料以及用力大小、用力角度的物理關聯,至於你是不是要跟吳昌碩學習,買一把鈍刀,全看你自己的審美取向;

2、利用好手中的刀具,最簡單的刀具是可以刻出好作品的,你手裡目前有的這把普通的刀,照樣刻出優秀的作品,因此不必非要在刀具上糾結。

而對於印風的選擇,是未來的事,需要印人在建立自己高品質的審美能力的基礎上,勤奮練習,勤奮讀書,充分體驗感知生活,不要期望著有人告訴我們幾句刀法秘訣,從此我們就成了藝術大師了,張無忌從白猿肚子裡得到江湖一等一的《九陽真經》之後,也需要在山谷裡練了好多年才能出山呢。

(【老李刻堂】之253,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徐海的篆刻刀法可謂別有會心,使刀如筆,刀法多變,心手相應
    徐海先生的篆刻創作,總的來說,是以書入印的,是直抒性靈的大寫意印風。運用鐵筆,在方寸之間經營著,可謂「精騖八極,神遊萬仞」,著意於形式與視覺的表達,呈現出節奏、韻律、比例、空間等多種藝術元素的豐富變化,或天真或老辣,或嚴謹或奔放,從而給觀者以深刻的感受,我們從徐海先生的白文大印《一載溪煙》、《好處在粗》、朱文《獨憐幽草》、《幾多愁》、《美人計》等作品中看出,他對毫髮死生的篆刻藝術的章法、字法、刀法是何其敏感,既製造了諸多矛盾,又能把這些矛盾處理得協調、
  • 吳昌碩:「後海派」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長,齊白石是他得意門生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 吳昌碩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大?
    一聽此話,哈同哈哈大笑,忙說說得好,但心裡卻是十分惱怒的。吳昌碩 花卉吳昌碩 《梅石圖》吳昌碩 葫蘆吳昌碩 天竹水仙軸篆刻,自創殘缺刀法蒼石父五湖印丐,白文印在繼承前人衝刀法和切刀法的基礎上,吳昌碩吸取諸家之長,在大量的篆刻創作實踐中,將衝刀和切刀兩種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衝切結合的刀法
  • 吳昌碩:學篆刻其實只有3個難點——說「方圓之互異」
    1918年,嗯,也就是「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吳昌碩的弟子徐新周(這是吳昌碩大師很重要的弟子,吳大師臂病、目病時,大多印作都是由徐代刀完成的)把自己的篆刻作品160方集成了自己的印譜,起了名字叫《耦花庵印譜》,請自己的恩師給他寫了序言,這篇序言很重要,除了對自己弟子的傾心讚賞外,說了一句對於篆刻學習者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可以當作學習篆刻者努力的三個重點。
  • 鈍刀的鋒芒---讓你受傷的,總是鈍刀
    那把鈍刀留給我的痕跡一直到現在,並且傷疤處被狠狠戳一下的話,依然會痛。所以說,每個事物的存在真的是有它的理由,一把鈍刀還在被作為主打來使用,就肯定有它存在的價值的,一定不可小覷。我很不喜歡使用新刀,害怕它的鋒芒,使用新刀時總是加倍小心,於是從未被新刀傷過。
  • 吳昌碩花鳥畫的四大藝術特色
    吳昌碩的繪畫,既具有文人畫高雅的格調,又摻入了世俗與平民的因素,表現了一種雅俗共賞的特徵。在吳昌碩的繪畫中,經常會看到梅、蘭、竹、菊、水仙等傳統文人畫題材。他以梅、水仙為友,以石為自畫像,但卻以俗入雅。如牡丹是富貴的象徵,市民階層喜歡設色牡丹這類題材,但畫牡丹易入俗流,因此他畫牡丹常以水仙或頑石相伴,使兩者和諧相生,雅俗相映。
  • 「想見嶔崎歷落人」——吳昌碩的詩文成就
    吳昌碩從三十餘歲正式開始學詩,到八十四歲去世,五十餘年中寫了無數首詩,成就突出。浙江省博物館藏其詩文手稿有二千餘首,晚年他把詩刊成《缶廬詩》十一卷,加《別存》一卷,後又增刪為《缶廬集》。這些詩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吳昌碩的詩文成就和詩風變化。總體上講,吳昌碩的詩文與其書、畫、印學是一體的,絕大多數詩篇也具有蒼勁高古、曠逸縱橫的風格。
  • 吳昌碩所推崇的「與古為徒」
    1912年,吳昌碩為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題匾:「與古為徒」,又題「好古之心,中外一致」。這是吳昌碩的美學觀,也是其藝術指導思想之一。「與古為徒」,語出莊子《人間世》:「與古為徒」,「雖直而不病」。原義是比之與古,而說明今之正確。在吳昌碩那裡,「與古為徒」是一種藝術觀。
  • 走近巨匠| 吳昌碩花鳥畫的四大藝術特色
    1927年11月29日吳昌碩先生逝世,今年是吳昌碩逝世93周年。 齊白石評吳昌碩的畫說:「放開點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莫之測,於是天下當嘆服矣!」吳昌碩擅長花類和藤本植物等題材的寫意花鳥畫,他的寫意花鳥畫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並「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深厚的金石書法功底和詩文修養為鋪墊,文氣洋溢,大氣磅礴,古樸蒼茫,自然野逸。本文將帶您解讀吳昌碩的藝術。
  • 吳昌碩誕辰170周年仍受日本民眾推崇
    9月12日是吳昌碩的誕辰,今天亦是其誕辰170周年紀念日,吳昌碩紀念館在其故鄉浙江省安吉縣開館,其中收納了從日本、韓國、中國廣泛收集來的資料、實物,共計3100件,其中吳昌碩作品50餘幅、文房用品10餘件。成為中國資料最為齊全的吳昌碩藝術研究中心。  「日下部東作德佩琴子墓碑」即是其中一件資料,是吳昌碩為日下部鳴鶴所寫,也是他對日本藝術界影響的一個寫照。
  • 吳昌碩為齊白石定潤格,連自己的一半都不到,如今卻被超30倍
    齊白石了解了潤格,就要說說當代繪畫大師齊白石了,為什麼要提齊白石呢?第一因為他「摳門」,第二因為他名氣大。齊白石的潤格誰給定出來呢?在之前,書畫界,大多都是比他名氣更高,或者地位更高的人去定。齊白石當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個大名鼎鼎的「小氣鬼」,齊白石在最初的潤格,由他的老師吳昌碩先生給定的,但是這時候齊白石可不是我們所了解的繪畫大師,還只是一個無名之輩。
  • 1920年:吳昌碩與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結成忘年之交
    但吳昌碩是上海首屆一指的名畫家,因此也不敢發他的脾氣。且這畫又是自己請求的,真是自討沒趣,後悔莫及。 「等以後我死了一起送」 1917年,吳昌碩的繼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吳昌碩委託他一位姓陳的朋友從簡辦理喪事。除幾位同道摯友和施氏的親朋好友前來弔唁,吃了一頓豆腐飯,就命兒子扶施氏靈柩返回故鄉,葬於安吉縣鄣吳村附近的鳳麟山上。
  • 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件《行書普寧寺牡丹詩》軸便是吳昌碩的一件自書詩作品,書寫時間為1927年的「涼秋」,吳昌碩逝世於這一年,此幅作品堪稱其極晚年的行書力作。吳昌碩行書普寧寺牡丹詩軸其行草用筆圓轉、行筆沉著。
  • 金庸筆下最精妙的刀法與劍法,刀法不及劍法遠矣!
    刀乃百兵之祖,一直以來刀法都是更適合戰場而非江湖,所以雖然用刀者雖然也佔據了江湖當中不少風採,但是卻一直都不如劍法那樣令人推崇,老舍在《斷魂槍》當中寫道:月棍、年刀、一輩子的槍
  • 「藝惠藏」範曾、吳昌碩與齊白石的藝術成就更高一些?
    一幅作品六千萬吳昌碩是清末民初的藝術大家,他集詩、書、畫、印之大成。他被譽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和「石鼓篆書第一人」,吳昌碩的花鳥畫在那個時期是最受歡迎的。齊白石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當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迴。」
  • 從未踏足日本卻仍然名震東瀛|日本人眼中的吳昌碩藝術
    河井荃廬與吳昌碩父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是由河井荃廬、長尾雨山等一批日本人士的推挽介紹,吳昌碩的繪畫才出現在日本,遂使日本人見到了真正的文人畫並為其魅力所吸引。其書法篆刻也隨之備受歡迎,如此在日本出現了「吳昌碩熱」……以詩書畫印「四絕」而被譽為「中國最後的文人」的吳昌碩(一八四四年~一九二七年),其一生中曾與不少日本人士有過交往。
  • 《俠客風雲傳》刀法武功有哪些 刀法武功套路強度分析
    導 讀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俠客風雲傳的刀法武功套路介紹,遊戲中各種類型的武功套路有很多,這裡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的刀法類武功套路的介紹
  • 《暴走英雄壇》血魔刀法怎麼學 血魔刀法觸發條件一覽
    導 讀 暴走英雄壇血魔刀法怎麼學?
  • 《煙雨江湖》血戰刀法效果介紹 血戰刀法獲取攻略
    導 讀 煙雨江湖血戰刀法怎麼獲取?
  • 《俠隱閣》雁杳魚沉刀法效果是什麼 雁杳魚沉刀法效果介紹
    導 讀 《俠隱閣》中很多玩家都很喜歡使用刀法,其中的雁杳魚沉刀法就很厲害,但是這個刀法的效果是什麼玩家們就不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