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深夜在庵裡讀書打動了無意中經過此地的知縣大人,李知縣通過潘裡正得知他不僅勤勉讀書,還是個可敬的孝子,十分欣賞他,讓他去考童生試。
裡正告訴匡超人知縣的話,匡太公和匡超人都很欣喜,不久匡超人去縣裡考試,果然童生被選為第一,知縣對他很讚賞,又贊助他銀子,讓他去考秀才。
匡超人考秀才,知縣大人找到學道大人叩頭,把匡超人是個貧寒孝子的事情講了,希望學道能提拔他。 學道大人說:果然是個孝子是最打緊的,文辭都是末藝。又看了匡超人的文章,覺得還不錯,把他又取了頭一名。
匡超人中了秀才,終於出人頭地了,村裡人都來送禮祝賀,和尚也來奉承他,在和尚庵裡擺了三天酒,收了幾十吊錢。他父親卻病重不行了,臨死留言給匡超人:人生在世,德行最要緊,切不可因日子過得順利就變得勢利起來,兄弟要和睦相敬。
匡超人辦完父親的喪事不久,提拔他的知縣李大人這時被上級罷免了,縣裡的群眾攔住不讓知縣離開,上級知道了,要秘查這帶頭的人,有幾個差人眼紅知縣提拔匡超人,把匡超人名字也報上去了。
潘裡正得知消息後,連忙告知匡超人,匡超人連連叫「晦氣」,潘裡正建議他出去避避,過一陣子事消了再回來。 匡超人只在杭州呆過,卻沒有相熟的人。潘裡正說自己有個兄弟潘三在杭州做差人,為人很爽快,幫著寫了封書信託潘三凡事照料些匡超人。
匡超人上次去杭州,和一個賣柴的客人記帳,折了本,流落西湖邊拆字為生,想回家也不得,這次再去杭州,已經是個戴頭巾的秀才,有身份的人物了。
他在途中遇到一個開頭巾店的客人景蘭江,一路捧著詩集看。他很好奇,問對方,既然開著店,又為何捧著書?景蘭江得意地說:你以為看書只有秀才看嗎?我們杭城名士不興八股,看中的是詩名,二十年來各處詩選上刻著我的詩。
匡超人很驚異,景蘭江又一路大談和湖州名士都是詩友,待到了杭州,又遇到趙雪齋,大談御史,通政等官員日日邀請他一起作詩。
匡超人告別兩位杭城名士,背著行李去書店找馬二先生,馬二先生已經回老家了,書店老闆認識他,留他住了,過了幾日請他幫忙批三百篇八股文,要在二十天內批完,刻出來帶到山東去賣,批出來會送幾兩銀子的選金,書上還會刻上他的名號。
匡超人一日連著半夜就批了七八十篇,六天就把三百篇全部批完了,書店老闆大喜,拿給人看了,說批的又快又細,往日馬二先生三百篇要批兩個月,催著還要發怒,匡先生真是極好的了。
過幾日匡超人和景蘭江幾個人去酒樓聚會,幾個名士只點了一份雜燴,一碟黃豆芽,一碟豬皮,一邊吃一邊談論杭城詩壇領袖趙雪齋,羨慕多少官員每日到趙雪齋家拜訪。
吃了一陣,他們說起一件奇事,一個姓黃的官員來拜訪趙爺,談起來居然兩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都一樣,但是一個是中進士當官,妻子去世了,只孤身一人;一個是趙雪齋先生沒中進士,卻子孫滿堂。
幾個名士在議論到底哪一種人生好,正在爭論不休,景蘭江說:我們寫詩當然為的是名,還是趙爺好,雖然沒中進士,但是二十年來詩名滿天下,享的名比進士還多哩!眾人一聽,都大喜說,有理,這個有理,並要以今天的聚會為題,回去各作詩一首。
過了幾日,景蘭江拉著匡超人去參加胡三公子的生日聚會,說起胡三公子自從父親胡尚書去世,人都欺他一頭,現在他結交了我們作詩的名士,別人再也不敢欺負他了。
匡超人驚奇地說,他是尚書公子,誰人敢欺負他?景蘭江說:尚書麼?已經過去的事了,現在他又沒有人在朝,而今人情是勢利的,倒是我們雪齋先生詩名大,總有大官員來拜訪他,不由得人不敬怕他!
在胡三公子家的聚會上,匡超人又結識了幾位鬥方名士,聽了幾番話,長了不少見識。大家只吃了便飯,一直不敢開席,等著領袖趙雪齋先生,等到一更天,趙先生才坐著一頂轎子過來。
又過了幾天,景蘭江給匡超人送帖子過來,相約十五日要在西湖遊湖辦酒席賦詩,每人出二錢銀子,共九位先生。匡超人想著遊湖不會作詩,便在書店取了一部詩法入門的書,他聰明絕頂,只看了一夜,早就會了,拿筆做了出來,只覺得比其他名士做得還好。
到了西湖聚會這一天,眾人倚著胡三公子借花園辦酒席,結果花園主人不肯,背地裡問原因,花園主人說,這胡三公子有名的小氣,去年在我這兒借地辦酒,一個錢也不給,吃剩下的骨頭也不掃掃,過後還讓小廝把煮飯米都給背回去,這樣的老爺我不稀罕他來。
眾名士沒法,只得借了一個和尚庵裡聚會,胡三公子帶著幾個名士去買菜,到了鴨子店,胡三公子要掏出耳挖去戳戳肉厚不厚,到了饅頭店,三錢一個饅頭,胡三公子只肯出二錢,最後吵了一頓不買了。 一起去的先生疑惑地問三公子:三老爺,你為何不叫個下廚的伺候?三公子說,那就花費多了!又稱了銀子讓小廝去買米。
一直到下午,趙雪齋的才乘轎子過來,給了二錢四分銀子三公子作為份子錢,眾人吃喝結束,胡三公子叫家人把剩菜全部裝好帶走,又查問剩下的米也裝起來,給了和尚五分銀子,進城去了。
匡超人和幾個名士一路說說笑笑進城,其中一個名士支劍鋒醉了,口出狂言:誰不知道我們是西湖詩會的名士!一路要學李白錦衣夜行,不料正遇到巡夜的差人,看他黑夜酗酒,一把鏈子把他鎖了。 匡超人和景蘭江看不是事,往小巷溜走了。
匡超人回到住的書店,看看眾人在西湖上寫的詩,和自己的一比,覺得自己寫得也不差,一起貼到牆壁上欣賞起來。
整理心得:
這兩回故事還是寫匡超人,寫匡超人從窮苦的孝子被知縣賞識,一路相幫中了秀才。他的父親在他去考試的幾十天裡,度日如年,終於在他考中秀才後不久死去了,匡太公是個老實本分的老人,他臨終留言囑咐匡超人:人生在世到底要德行為重,不要因為日子過順利了,就忘了自己的心,變得勢利起來。
匡超人一步步還是變了,從他中了秀才之後,他性情就變得不肯吃一點虧,知縣提拔他,又資助他,對他有恩,知縣遇難無意中牽扯他,他就喊「晦氣」。
匡超人避禍去杭州之後,遇到了一群寫詩的名士,才知道原來除了八股文之外,還有其他路出名,他聰明絕頂,一夜功夫就學會作詩,而且不比寫了二十年的寫詩名士差。
只是這些西湖名士不是真名士,他們吹牛和官員交往,往自己臉上貼金,對他人不斷詆毀,他們窮酸小氣,去酒樓只買兩碟小菜,西湖聚會,胡三公子的言行,真是比嚴監生還摳門,怪不得說他有「錢癖」。
名士們還沉浸在阿Q精神勝利法中,以為做名士享的名比進士還多,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西湖名士,結果一下子就被差人抓著鎖走了。匡超人在這群鬥方名士的薰陶下,慢慢變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