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規矩不方圓,「規則」意識的培養別忽視,愛孩子也要掌控好尺度

2020-12-15 甜鈿聊育兒

今日問題: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俗話說,無規律不成方圓,很多家長都願意給孩子制定很多的"家規",尤其是在外面的時候,經常經常聽見有的家長說:"我家規矩就這樣,我從來不讓他……"。也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就是被愛教育出來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並且只要孩子一哭鬧,馬上繳械投降!規則到底對孩子有怎麼樣的作用呢?

無規矩不方圓!

冬冬是一個好動的小男孩!媽媽經常帶他在小區院子裡玩。原因是在家的話,冬冬總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媽媽覺得收拾費勁,乾脆每天都在外面玩了!今天在小區裡玩兒滑梯。小區裡孩子多,可滑梯就一個。只見孩子們你爭我搶,但是亂中有序!就在這時,冬冬大喊:"你們給我讓開,跑的煩死了!"說著就爭搶著上樓梯,撞到了一個女孩,女孩從樓梯邊摔倒了!

結果冬冬媽媽跟女孩媽媽趕緊過來,"冬冬都說了,讓你們讓開,摔了吧?"冬冬媽媽說。"冬冬沒事兒吧?媽看看!"女孩媽媽瞬間不願意了:"你家孩子撞我家孩子,你怎麼說這話?當大人的都不懂事?"冬冬媽媽抱起冬冬:"都在爭搶,我家孩子提醒你們沒?沒規矩!""你家沒搶唄?不行。道歉,趕緊的!"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吵得不可開交!冬冬媽媽的溺愛,使得孩子專橫跋扈,在本就無序的環境中,更顯得沒有原則。

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家長要注重什麼?

1.規矩在於心,更在於行

有很多家長覺得,只要是建立好了規則,反覆強調,孩子就能遵守,但實際情況卻是,開始不錯,到後來玩兒嗨了,規則也就散了。其實,家長在建立規則意識的時候,要注意行動性,這個規則是不是孩子可以接受,轉化為行動的。

比如:要求孩子在幾分鐘之內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可是孩子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就不能履行這樣的規則。再有就是,要是這樣做,就給孩子買愛吃的東西。可是孩子平時不用刻意表現的時候也能吃。這些不是真正能行動起來的規則就是無效的。家長經常會跟孩子說:你記住,這個規則是這樣的。你忘了我們定的規則嗎?這樣刻意的提示,只能讓孩子壓力更大,在行動上更糾結。

2.孩子對規矩要有敬畏之心

有的家長會疑惑,如果孩子不講規矩,該怎麼辦呢?當孩子的行動影響了身邊的人,破壞了身邊的環境,家長就要讓孩子接受自然的懲罰。比如:例子中冬冬撞到了女孩,家長就應該陪著孩子道歉,而不是出於對孩子的溺愛而強詞奪理。當孩子不守規矩。家長就要及時暫停孩子的行為,在暫停幾秒過程中,不要說話,讓孩子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接著就要嚴肅但是不帶情緒的講清事實:"因為你的莽撞,讓她摔倒了,你沒有明白輪流等待的規矩。"

現在要去看看她怎麼樣了!很明確地說出事實和感受,並且明確下一步我們要做的。這個時候孩子也是緊張的,所以道歉這個步驟,就要放在後面。"你看看他哭了,我們現在要道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影響了別人,自己就要接受去道歉的行為,並承擔責任。規矩可以靈活,但只要傷害到他人,就必須叫停,積極解決問題。

在培養的過程中,這幾點家長要注意!

1.家長也是規矩的一分子

規矩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比如,給孩子定了吃飯時候要專心,不能說話,三心二意,結果自己又是語音聊天,又是回復消息,吃一會兒等一會兒。孩子就會覺得,家長都可以這樣,那這個規矩我也可以打破。孩子就會像家長一樣,一會兒拉家長的衣服,一會兒跑走玩玩具。

換句話說,如果家長自己都做不到的規矩,就不要讓孩子遵守了。其實,孩子本身對於規矩是很嚮往的,但是家長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不堅持,或者覺得稍微鬆懈點沒事,就會導致孩子對規矩的不重視。所以既然定了規規矩,家長和孩子就要一起履行。可以讓孩子監督家長,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互相督促,一起向著一個方向努力。

2.尺度的掌控

過於嚴格的規矩,會成為孩子的心結。最常見的就是:我數三個數,這個無意間的規矩是不是很熟悉,但是看似隨意,實則很難達到,三個數可以快數,也可以拉長音慢數,對於孩子來說,簡直就是煎熬!孩子不可能做到,非要讓孩子嘗試,最後這三個數記了一輩子。再比如:今天家裡要來客人,根據規矩,一定要準備一個節目,展示給客人!這種不符合孩子意願的規矩,是孩子根本不想做的,處於家長的強迫,不得不做,反倒讓孩子覺得反感。

家長可能覺得,規矩就是規矩,家長說孩子就要聽,實則,規矩是商討出來的!希望孩子養成做事不磨蹭的習慣,定的規矩可以是把這件事分成幾步,每一步應該如何做。想讓孩子在客人面前展示,定的規矩就是,給出選擇,如果不想展示,就和客人微笑,用禮貌用語待人。

3.培養規矩不是培養"死規矩"

規矩的變通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在遊戲中,孩子發現了更好玩的方法,就可以按照孩子的玩法變化一下之前的規矩。比如:孩子發現按照規矩搭起來的積木容易倒,自己又變得搭建方便使其牢固,我們就要鼓勵肯定孩子的做法!再者就是,在不破壞環境,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適當把定規矩這件事交給孩子們,大人可以只陪同觀察,不插手孩子之間的規矩。

懂得規矩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之處?

1.懂得尊敬

要知道,一個懂規矩的孩子,會知道尊敬別人,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不會冒失,也不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他們還會用規矩幫助身邊人解決問題。尊敬別人的同時,也會贏得別人的尊敬,獲得更好的人緣,也很容易帶著身邊人玩的開心有秩序。

2.更加自律

懂規矩的孩子,思維清晰,邏輯性強,做事有條理。慢慢養成自律的習慣,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更多的自我管理。使得學習做事效率提高。那些懂規矩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學習計劃定得更細緻,做事情也會有條不紊,不僅如此,他們的接受能力包括總結能力也會很強。

育兒啟迪:

規矩是孩子前進的動力,而不是心理上的壓力,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定規矩,並一起遵守規矩,這樣孩子就會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成為更懂規矩的自己。

每日一問:家長們用什麼辦法教孩子懂規矩?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動畫片《小豬佩奇》:愛與規則應該是並存的,別再無原則育兒了
    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大條道理的灌輸未必有真正的效果,而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知悉才是最有用的。動畫片就有這樣的作用。有一段時間裡,動畫片《小豬佩奇》就引發了熱議,但很多孩子看過後只學會了豬叫和跳泥坑,其實和家長沒有關注到這部動畫片中的規則意識並及時引導孩子有關。
  • 寫作訓練:無規矩不成方圓
    最近有這樣一則新聞報導,一個6歲女童跟著家長在非斑馬線處橫穿馬路,孩子突然折返,結果被超速行駛的汽車撞飛,最後搶救無效身亡,這則新聞中以無辜女童的生命為代價,再次上演了同樣的事故,沒有親身經歷過,永遠不知道違反法律法規的危害,為避免此類事故的繼續上演,需要樹立規則意識,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 寵溺孩子無異於在害他,真正聰明的父母,從小會給孩子立下規矩
    所謂無規矩不方圓,小孩子不管天生再聰明,都需要後天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因此真正愛孩子的父母,絕對不會無原則地順著孩子,一定會從小給孩子立下以下的規矩:1、要講禮貌小孩子的是非觀還沒有完全建立好,不知道怎麼分辨對錯。他們看到什麼或者聽到什麼都會去學習,這也是小孩子學習的一個過程。他們無意識的模仿,不經意間就會學到一些不太禮貌的言語或行為。
  • 想讓孩子變「書迷「,別忽視這個小角落,它是培養孩子閱讀的關鍵
    閱讀角是孩子在家裡汲取知識的港灣,是家庭成員心靈溝通的驛站,可以讓學習不再被家庭生活所遺忘,使學習成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很多父母忽視了這個閱讀角,別看它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落,但是當看到孩子坐在閱讀角專心讀書時,父母也會逐步意識到自己讀書的必要性。
  • 葡萄籽英語丨「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百變金剛的母親
    一段自嘲飽含媽媽們為孩子成長操碎的心。很多媽媽在孩子一出生就給孩子規劃好了「童年」,成為媽媽想讓他成為的那個人,然而很多時候往往事與願違。一邊是母親的辛酸苦辣,一邊是熊孩子的雞飛狗跳,事後還要抱怨一句孩子不爭氣。其實,我們更應該明白:從來都不是孩子的錯,一句「為你好」又掩蓋了多少教育的不當?
  • 不守規則的孩子背後,爸媽都是咋想的?
    適應社會生活,遵守各種規則在所難免,而對於孩子而言,規則意識,最開始是在家中培養起來的。 但在很多家庭中,缺少的往往不是規則,而是定了不少的規矩,孩子從不執行。
  • 無規矩無以成方圓,科學懲罰孩子,家長需要掌握的五個方法
    無規矩無以成方圓,科學懲罰孩子,家長需要掌握的五個方法無規矩無以成方圓,孩子犯了錯誤,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懲罰。但懲罰寶寶也要講求科學方式,一旦懲罰不當,不但對寶寶的行為起不到規範作用,更可能使寶寶的行為逆向發展。
  • 《哪吒》:從哪吒與乾坤圈的關係,看不同階段孩子對待規則的態度
    哪吒生而叛逆,具有一定的獨立意識之後,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挑戰父母的權威。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與哪吒有很多相同之處,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對生活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但是,孩子並不會滿足些許的獨立權利,而黨在孩子與自由中間的就是規則。這時候,孩子有強烈的願望反抗父母的權威,以此來找到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
  • 李玫瑾:獨立意識父母要早培養,get狐狸法則,提高孩子獨立能力
    愛孩子,不是替孩子包辦一切,不是時時刻刻地保護在孩子周圍,而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讓孩子「自己來」。01 父母對孩子過多的擔心,只會成為溺愛。劉墉曾感嘆說:「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的自由,又要中國的寵愛,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的孝道。」「巨嬰」,被人口誅筆伐,而反過來想一想,是誰一手打造了這個巨嬰?正是最親密最親近最信賴的人:父母。
  • 英語啟蒙|如何培養孩子的語音意識和音素意識?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l 什麼是語音意識?l 培養語音意識的方法有哪些?l 什麼是音素意識?l 培養音素意識的方法有哪些?1. 什麼是語音意識?如何培養語音意識?簡單來講,要培養語音意識,就是要從詞(word),音節(syllable),Rhymes(押韻)/Alliteration(頭韻), Onset-Rime(生母韻母) 以及 Phonemic Awareness(音素意識)幾個方面分別訓練。下面我們來簡單介紹下在家就能訓練的方法。2.1 Word,即句子中的每一個單詞,可通過如下對話進行日常訓練與引導。
  • 哈佛教授:要養出快樂孩子,6歲前3個性格關鍵期,就別讓他好過
    那麼我們該怎麼培養自信快樂的孩子呢?要養出快樂孩子,6歲前3個性格關鍵期,就別讓他好過!1、7個半月至14個月這個階段之前的孩子哭鬧可能是在告訴父母自己身體不舒服或者是餓了,只要他一哭,家長就會立馬過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李玫瑾:父親要培養胸懷,母親要學會放手
    李玫瑾老師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父親要培養胸懷,母親則要學會放手! 父親要培養胸懷 作家麥家的兒子有一個非常叛逆的青春期,初中三年,兒子緊緊關閉關上房門,拒絕和父母溝通。
  • 孩子幼年時應著重培養哪些品質
    學會感恩,就是要學會不忘恩負義;學會感恩,就是要學會謙虛本份;學會感恩,就是要學會多一份愛,少一份恨。@克拉瑪依市第一小學 李爽:做一個誠信的人 孩子幼年時期,我們首要培養的是讓他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誠信是立身之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 在宿舍養狗,遭到宿管大叔的強烈反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很重要
    一提到狗,我就有很多的話要說。我小的時候,被一個胡同的鄰居家的狗咬過,很多年之後我對於狗還是莫名的恐懼。所以對於狗我沒有太多的感覺,從來都是敬而遠之。可是現在很多家庭都養了狗狗。我開始時,對於這樣的人表示不理解,像養自己孩子一樣養狗。就像我表姐,天天狗兒子狗兒子地喊。開始時我都不理解,覺得是這些人日子過得無聊吧,孩子們不在身邊,養只狗狗解悶。
  • 育兒視角解析《獅子王》:別小瞧「自我意識」發展,關乎孩子一生
    自我意識"的萌發有一定規律性,家長應該以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孩子成長,而非以高姿態紳視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形成。 別小瞧"自我意識"的發展,這關乎孩子的一生 實際上我們不難發現,辛巴"自我意識"發展的每一步都有其規律。
  • 日本11歲男孩的早晨,讓中國家庭感悟:別太寵溺孩子!
    每個家庭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教育都十分重視,但是有一個國家,對孩子的規則意識教育非常注重。這個國家就是日本了,這裡的每一個家庭,都會幫助孩子樹立很強的規則意識。遇到長輩要用尊敬的詞語,開飯之前要說我要開動了,絕對不允許自己先吃,更要懂得尊重老師和長輩,大部分的日本孩子從小就十分的自律。前陣子有段關於日本11歲男孩的視屏火了,這個小男孩一聽到鬧鐘響了,就馬上起床,一點要賴床的意思都沒有,這是很多成人都無法做到的自律。在醒了之後,孩子就開始熟練地疊被子,收拾好自己的床鋪,然後開始給自己做早餐。
  • 李嘉誠:3方面培養很重要,家庭越窮越不能忽視,家長別不在意
    李嘉誠:家庭越窮,越要注重孩子這3方面的培養,娃才可能逆襲如今很多家庭都變得富裕起來,家長們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恨不得把所有的資源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就想著如何給孩子做益智啟蒙,想著多少歲給孩子報興趣補習班,就為了讓自己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媽媽們,請千萬守護好孩子的規則意識!
    1.父母要以身作則,向孩子示範如何遵守規則。我們常說「言傳身教」,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塑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我們家長自己都漠視規則,以自我為中心,孩子當然依葫蘆畫瓢有樣學樣。這媽媽白天在家不敦促孩子彈琴,晚上不管不顧是否打擾他人,自己隨意更改規則,還教孩子避免被投訴,難道不是教她鑽空子?好比告訴孩子,你開車別闖紅燈因為闖紅燈會被拍,會扣分是一個道理。我們不能闖紅燈難道不是因為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不是因為對別人負責對自己負責對生命負責?
  • 《隱秘的角落》提醒父母:教育孩子別忽視陪伴的重要性,引以為戒
    總是給予孩子自己所認為的愛 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存在著非常強烈的主觀意識,認為這樣是好的,那樣是好的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平白無故就能夠變好的,是需要父母花大量的時間去培養的。 而最佳的培養方式,就是多多的陪伴孩子,如果孩子在幼年期間,能夠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多的支持和陪伴,那麼他們對於父母的信任和依賴肯定也會增加,而這就是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親密關係的基礎。
  • 孩子缺乏安全意識怎麼辦?家長不要慌,不妨從這三個地方著手
    當天,同事去接孩子放學,孩子一看到媽媽來接自己很是開心,於是跑跳著朝媽媽奔來,同事趕緊制止孩子,可是孩子卻視而不見。這次「小車禍」讓同事開始擔憂起孩子的安全問題。「這孩子安全意識實在是太薄弱了。」同事平時對於孩子的安全意識並沒有過分強調,她覺得孩子不小了,總歸會「心裡有數」。但是這次的小意外卻讓同事發現自己以往對孩子的認知存在著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