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熊貓是一種信仰

2021-01-16 人民日報海外網

時隔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再次訪華。

這次來訪,安倍還帶著一個「特殊任務」——肩負著「全村人的希望」,他向中國提出了再租一隻大熊貓的請求。

如果租不到,那麼一切都將崩壞。

「熊貓租借」起源於1982年。彼時野外大熊貓數量銳減,中國政府決定不再無償贈送,而是改為有年限的「研究型租借」:

他國租借一隻熊貓,每年需向中國支付100萬美金。如因人為原因造成熊貓死亡,需向中國賠償50萬美金。繁殖生下的小熊貓到了3歲還必須歸還中國。

條件如此苛刻,但世界各國依舊樂此不疲,其中日本民眾對熊貓的熱愛最為「變態」。

「大和民族對熊貓,就如東北人對海,廣東人對雪。」

《櫻桃小丸子》有一集叫《小丸子去參觀熊貓》。劇中小丸子表示:「看熊貓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心願。」

「人生在世,連熊貓都沒有看過,會非常丟臉。」

小丸子的奶奶也回憶說,熊貓第一次到日本時,老中青三代共同瘋魔:

「排隊3小時,觀看10秒鐘。」

近年最瘋魔的要數「每日panda桑」高氏貴博,一個買了年票、每天去上野動物園拍熊貓的人。

2017年12月21日-2018年9月21日,高氏貴博拍的大熊貓香香。

本來,看「香香」是要搖號的,但幸運的高氏貴博第一天去就看成了:

「一般來說,想看臉。不過,那天它用屁股對著我睡覺呢。對我來說那是最棒的「初次見面請多多指教」。」

堅持拍熊貓6年的高氏貴博

為了揭開「日本熊貓瘋」的源頭,NHK拍攝了紀錄片《熊貓來了!日本首次公開不為人知的大作戰~》。

一切,都得從1972年那兩隻「初代旅日大熊貓」說起。

「我是日本第一個抱熊貓的人」

「在我之前,日本沒有人抱過熊貓。我是第一個。」 岡崎彬回憶起當年,仍然面露驕傲。

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雙方籤署了標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中日聯合聲明》後,周恩來總理決定把兩隻大熊貓贈送給日本。

這一年岡崎43歲,在全日空工作,人送稱號:「動物運輸業界第一人」。

這對大熊貓的運送任務,自然就落在了他頭上。

1972-1980年間,中國先後向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墨西哥、西班牙、北韓、西德贈送過16隻大熊貓。

雖然經手過不少猛獸,熊啊,獅子、豹子什麼的,但這次的任務,最讓岡崎頭大。

「大熊貓是珍貴的國賓,又是中日友好的象徵,一定一定一定不能出什麼差錯。」

那個年頭,全世界見過熊貓的人極少,岡崎彬甚至連熊貓的大小都不知道。

出發前,他特地跑了一趟倫敦動物園找攻略。

倫敦動物園曾經用飛機運輸過大熊貓姬姬。圖為1958年,姬姬正在進行第一次體檢。

交接的日子轉眼就到。10月28日一大早,專機就載著竹子和蘋果出發,中午12:30就抵達了北京。

「當時北京機場還是座安靜的機場呢。」岡崎說。

距離交接還有2個小時,岡崎讓下屬們先去吃午飯,自己一個人留在機艙裡等待——

但沒想到,蘭蘭和康康,就在這時送了過來。更沒想到的是,一位女士,大概是飼養組的組長,問他要不要抱抱熊貓。

就這樣,岡崎彬有了所有日本人夢寐以求的體驗:親手,抱了,大熊貓。

「它還把臉湊過來舔我,敲可愛的。」

「空姐也可想摸了。」岡崎說。但等到其他人回來時,康康和蘭蘭已經被裝進籠子送上飛機。

飛機上,康康和蘭蘭吃光了所有的零食,一路都在睡覺。但岡崎還是放不下心,時不時隔著籠子摸摸。

晚上6:50,在一支戰鬥機編隊的護航下,飛機抵達羽田機場,2000多名記者早已蜂擁而至。

看到大批記者舉著相機,岡崎的腦海裡,又浮現起一個多月前在倫敦動物園聽說的那件事:

姬姬因為媒體閃光燈的刺激,受到驚嚇而去世。

有了前車之鑑,這時,岡崎特製的熊貓籠便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柵欄前的遮光簾可以隔絕外界,避免熊貓見人受驚。

在機場等候的媒體老師們

連熊貓的影子都看不見,有記者十分不滿:「別遮遮掩掩,趕快掀開帘子!」甚至有人搞人肉襲擊,直接衝了過去。

但岡崎彬依舊不為所動。

約晚8點,經歷了「史上最短」的通關和檢疫後,大熊貓換乘卡車前往動物園。一路上有警車開道,為求謹慎,行車時速只有30公裡。

到達上野時已經是晚上9點,園內聚集了幾百人。人群中,還有日本當紅藝人黑柳徹子(著有《窗邊的小豆豆》)。為了看一眼熊貓,那天晚上,她從電視彩排現場偷偷溜了出來。

小時候,黑柳徹子收到叔父從美國寄來的熊貓玩具,自此一發入魂。

媒體大軍也一路追到動物園。一再承諾絕不開閃光燈後,遮光簾掀開了10分鐘。

鏡頭下,活潑的康康好奇地望著籠外,蘭蘭則以屁股示人。

熊貓旅日初體驗:

吃蘋果,還得是富士的

事實上,早在田中角榮訪華前,日本國內就盛傳「中國會贈送熊貓」。

等到確切消息一出,各大動物園就立刻行動起來。每天都有官員跑到外務省,請求接收大熊貓。

考慮再三,田中角榮首相決定,交給業界OG——上野動物園來照顧。

收到風聲的上野市民不能淡定了。

為了歡迎熊貓,人們匆匆把白熊雕塑塗成了熊貓色;上野街頭,「你好」的中文字樣也隨處可見。

市民準備迎接大熊貓:「你好,康康、蘭蘭。」

而上野動物園卻陷入了一片焦灼。

怎麼飼養熊貓呢?事實上大家都沒有任何經驗。

不只日本,當時整個西方世界對熊貓的了解都非常有限,被贈送的大熊貓壽命往往不長。圖為1972年2月,尼克森在北京動物園觀看大熊貓。

此時,距離大熊貓的到來只剩三周時間。

為了迎接康康和蘭蘭,園方花費4000萬日元建造了近300平米的熊貓舍,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可以說相當的豪華。

熊貓舍

又根據北京動物園發來的電報,緊急推出了「熊貓飼養計劃」,任命52歲的本間勝男擔任飼養員。

本間被稱為「老虎本間」,在猛獸的飼養上有自己的一套。

獸醫也迅速確定了讓田邊興記來擔任。

田邊當時只有32歲,雖然年輕,但醫術高明。

第一次見到熊貓,田邊的第一反應是「好大啊」。

「不僅僅是大,是超級大!」2歲的康康55kg,4歲的蘭蘭88kg,幾乎是成年人的體態。

來到日本的第一個夜晚,康康一直在咩咩叫,這是田邊第一次聽到熊貓的叫聲。

「就像小狗離開母親,來到新家後,孤獨哭泣的感覺。」

「他們都這麼難過了,還非要運到日本來。」田邊心裡也跟著難過,「但既然來了,我就一定讓他們都健健康康的。」

藉助中國和倫敦動物園的信息,動物園為熊貓準備了大米、玉米粉、大豆粉、牛奶、水果,還從築地市場運來了大葉竹作為主食。

但是康康和蘭蘭一點都不吃。

動物園心急如焚,把全國各地與四川相近的竹子全部找來,千葉縣、箱根的……

最後發現,康康最喜歡吃栃木縣大田原的竹子;而蘭蘭最喜歡的是蘋果,還得是「富士」的,在日本可以說非常奢侈了。

為了滿足熊貓們爬一爬、蕩一蕩的願望,園方還在活動場裡掛了輪胎,沒想到康康非常喜歡。

一周後,康康出了小狀況,因為前一天東京下了場雨,康康有些流鼻涕。

熊貓寶寶很虛弱,感冒也可能致死,不巧的是當晚跟北京動物園又聯繫不上。

不吃藥不行,但藥物的副作用更讓人擔心。情急之下,田邊想到了中藥:

熊貓來自中國,竹子本來也是中藥的原料,還沒有副作用,接近自然的東西應該更好一些。

吃竹子的康康

晚上九點,中川和田邊避開記者,偷偷溜出動物園,許久才找到一家開著門的中藥店。

「孩子感冒了,想要點中藥。」

店主一邊調藥一邊問孩子的年齡和體重,中川想也沒想就脫口而出:「2歲,55kg。」把店主嚇得夠嗆。

兩人連忙改口:「說錯了,說錯了,年齡要大一點的。」

沒想到,中藥的效果非常好。第二天,康康的感冒如田邊的預期一樣有所好轉。

不到上野看熊貓,

白來世上走一遭。

與此同時,因為國民迫切想見到熊貓,上野動物園決定在11月5日向公眾開放。

薛丁格的風險,再次橫亙在大家面前:園方得知,康康和蘭蘭本來是野生的熊貓寶寶,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

緊張感再次瀰漫上野動物園。

保守起見,園方決定,先來一場小型「熱身」。11月4日的媒體見面會,有350人來到現場。兩隻熊貓在鏡頭動個不停,媒體老師喜出望外:「這不是很健康嘛!」

但在旁觀察的工作人員卻十分警惕。

熊貓是喜靜的動物,基本都在睡覺,這樣興奮背後應該有異常。果不其然,兩小時後,蘭蘭一反常態——因為過度緊張,呼吸數是平常的15倍,達到了每分鐘300次。

為了照顧蘭蘭的狀態,園方決定把第二天的公眾展示時間縮短至兩小時。

在緊張與不安中,第二天的公眾展示來了。

這天,上野動物園附近被熱烈的氣氛包圍著,就像《櫻桃小丸子》裡全家老小一起排隊看熊貓的情節一樣——

這天一大早,來看熊貓的人,從上野地鐵站一直排到公園門口,足足排了兩公裡。

有人從別的城市趕來,更有3000多人徹夜排隊。

熱鬧程度堪比十一期間的旅遊景點,機動部隊、警察叔叔不得不築起人牆維持秩序。

排隊3小時,見面10秒鐘。

但這並不妨礙人們瞬間化身痴漢——眼睛不轉了,路也不走了,除了「卡哇伊內~卡哇伊內~」之外,就說不出別的話了。

老中青三代,基本全跪,無一倖免。 來源:BBC紀錄片

曾任園長土居利光說起熊貓寶寶時,更是一臉溫柔:

「他們的體型和身姿都很有趣,臉部正面看非常圓,身體更像嬰兒的頭身比,坐姿是所謂熊貓坐。

對普通人來說,就像看小寶寶一樣,即使長大也是。」

很快,兩隻「初代旅日大熊貓」就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熊貓熱。

開放熊貓館的第一天,一共有5.5萬人來到上野,最後只有不到1.8萬人見到了熊貓。第二年,上野動物園以920萬參觀人次打破了歷史記錄。

此後七年間,到訪的人數達到3200萬人,相當於日本總人口的1/4。

不過天天讓你見那麼多人你也得瘋,經歷了幾天驚心動魄後,1972年11月9日,園方宣布開設「閉館日」,在遊客最多的周末前後(周五和周一)讓康康和蘭蘭充分休息。

「熊貓熱」逐漸滲透到方方面面。凡是跟熊貓沾邊的飲食、玩具,都十分暢銷。

1972年,東京,兩個抱著熊貓玩偶的姑娘。

熒幕上的熊貓形象,也在一夜之間流行開來。

日劇《推理要在晚餐後》,劇中的警部很喜歡熊貓。

更重要的是,這對萌獸從此成為了中國的象徵。

「此前沒有建交、十分陌生的中國,從此成了熊貓的國度。」

1972年,與熊貓玩偶互動的日本小朋友。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園方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1979年9月,蘭蘭病倒。

病情持續了三天,蘭蘭的體溫一度上升到四十度,脈搏微弱,幾乎沒有排尿。

從全國各地打來的鼓勵電話接連不斷,鮮花、書信也堆滿了動物園的收發室。

然而,1979年9月4日,在陪伴了人們9年之後,蘭蘭還是離開了。

蘭蘭離開那天,田邊也陪在她身邊。

「看到她的時候,我就知道她救不回來了。」

負責解剖屍體的也是田邊。「我沒有哭,查明病因是我為她做的最後一件事。」

後來他痛心地發現,當時蘭蘭已經懷有身孕。

凌晨一點,飼養員向外界宣布了噩耗,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日本。

清晨6點,天剛亮,兩、三百個小孩來到了動物園悼念蘭蘭,隨後人越來越多,男女老少就像1972年9月公眾展示那天一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有孩子甚至為「蘭蘭」手纏黑紗,帶著水果、鮮花,站在熊貓館前雙手合十,為她祈禱。

十個月後,康康也隨之離開了這個世界。

1974年,在雪地裡玩耍的康康。

因為難以接受,本間辭掉了飼養員的工作,把「像孩子般照料多年的康康、蘭蘭作為職業的終點」。

而田邊則繼續當了30多年的獸醫。在熊貓舍角落的倉庫,百餘卷飼養日記被保存著,幾十年來一日不落。

如今他在家裡種了好幾種竹子:「萬一發生了什麼緊急情況,熊貓寶寶沒有食慾的時候,算是有備無患吧。」

田邊家的竹子

康康和蘭蘭之後,代表中日友好的熊貓一隻接一隻來到日本。

目前,共有10隻胖達生活在日本——這是除中國以外,全球飼養熊貓第二多的國家。

其中人丁最興旺的是和歌山白浜動物園。1994年,2歲的大熊貓永明從中國來到和歌山,目前已是15隻熊貓的爸爸了。

2017年6月12日11點52分,上野動物園也迎來了一隻熊貓寶寶。

——這是動物園首次自然繁殖的重大成果。為了給熊貓寶寶起名字,東京都甚至設立了「選考委員會」,最終,從32萬份投稿中選出了「香香」這個名字。

香香的熊貓坐。高氏貴博 / 攝

「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排便」、「第一次從樹上掉下來」……香香的一舉一動牽動人心,上野再次成為熊貓狂熱者的耶路撒冷。

更重要的是,胖達永遠肩負著日本民眾的期望:平和の象徴になりますように。

「請成為和平的象徵。」

(來源:網易看客)

相關焦點

  • 日本「牛」信仰
    日本「牛」信仰很多人到日本旅遊,除了追求讓人流連忘返的景色,體驗島國文化之外,還有就是品嘗日本各式各樣美味的料理。日本料理的精髓在於「純粹」,比如使用新鮮的食材,做最簡單的烹飪。說到日本的肉類,最出名的莫過於「神戶牛肉」,我們在很多地方也都看過這樣的標牌:KOBE BEEF。
  • 1972年熊貓在日本感冒時,買中藥的獸醫嚇壞了老闆……
    眾所周知,在日本,「熊貓是一種信仰」。「低欲望社會」?在滾滾面前,不存在的。但很多人不知道,1972年,熊貓「康康」首次在日本亮相時,它的感冒讓獸醫田邊興記成了藥店老闆眼裡:有個「巨嬰」的「怪爸爸」……NHK紀錄片截圖(下同)在日本NHK電視臺2016年播出的紀錄片《熊貓日本首次公開 不為人知的大作戰》中,彼時和大熊貓同吃同睡的上野動物園獸醫田邊興記,回憶起了一段令人
  • 想和熊貓結婚、為看熊貓放棄妹妹婚禮……這很日本
    第一對去到日本的熊貓, 讓整個城市變成了「黑白色」 日本人喜歡熊貓,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生活裡,滲透到流行文化的細節中的。 比如《櫻桃小丸子》有一集叫《小丸子去參觀熊貓》,「看熊貓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心願。」
  • 日本大叔想和熊貓結婚?滾滾是如何徵服全世界的?
    尤其突出的是日本。 「大和民族對熊貓,就如東北人對海,廣東人對雪。」 小丸子的奶奶也回憶說,熊貓第一次到日本時,老中青三代共同瘋魔:「排隊3小時,觀看10秒鐘。」
  • 戴季陶:日本民族信仰的真實性
    在最初幾節裡面敘述了一點神權的迷信和佛教的問題,大家看了那幾節,總可以感覺到日本的國民是一個信仰最熱烈而真切的國民了。一個人的生活不能是單靠理智的,單靠理智的生活,人生便會變成解剖室裡的死屍,失卻生存的意義。而尤其是一個國民、一個民族的生活,絕不能單靠理智的。民族的結合,是靠一種意識的力量。這一種意識的力量,當然是由種種客觀的事實而來。
  • 又一大熊貓寶寶在日本「冒險世界」誕生,系日方首次獨立為熊貓接生
    位於日本和歌山縣白浜町的休閒樂園「冒險世界」22日宣布,大熊貓良浜當天產下一隻雄性熊貓寶寶,這是在「冒險世界」誕生的第17隻大熊貓寶寶。22日,在日本和歌山縣,大熊貓良浜抱著雄性熊貓寶寶。圖源:新華社「冒險世界」宣布,熊貓寶寶的爸爸是今年28歲的永明。22日上午11時50分,良浜產下一頭雄性寶寶,母子健康。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中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人員未能前往日本,這也是「冒險世界」日方工作人員首次獨立為熊貓接生。
  • 日本大叔想和熊貓結婚?滾滾是如何徵服全世界的?|櫻桃小丸子|大...
    尤其突出的是日本。「大和民族對熊貓,就如東北人對海,廣東人對雪。」《櫻桃小丸子》有一集叫《小丸子去參觀熊貓》。劇中小丸子表示:「看熊貓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心願。」小丸子的奶奶也回憶說,熊貓第一次到日本時,老中青三代共同瘋魔:「排隊3小時,觀看10秒鐘。」
  • 中國的國寶是熊貓,日本的國寶是什麼?原來是它
    熊貓是我們中國的特有珍惜動物,由於它的特殊性和稀有性,所以這種黑白相間的大塊頭,光榮的成為了我們中國的國寶。但很多人可能會好奇,中國的國寶是熊貓,那麼日本的國寶級動物又是什麼呢?其實,日本的這個國寶,目前在日本已經瀕臨滅絕,現存的這些「日本國寶」,其實都來自於我們國家的援助。
  • 都說日本的熊貓很乾淨,為什麼國內看到的都那麼髒?網友:好奇!
    都說日本的熊貓很乾淨,為什麼國內看到的都那麼髒?網友:好奇!大熊貓是我們的國寶,在我國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熊貓呆萌可愛,憑藉它呆萌的外表和憨厚的身姿,最終登上了國寶的寶座,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岌岌可危,於是,人們只能在動物園中見到它。
  • 日本上野動物園痛失熊貓幼崽 遊客紛紛哀悼(圖)
    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11日報導,日本上野動物園的大熊貓「真真」(7歲)生下的雄性幼崽於當地時間11日早晨8點30分死亡,園方當天下午稱熊貓幼崽的死因是母乳流入呼吸器,導致呼吸器堵塞。但這次員工們通宵努力(守護熊貓幼崽),想起他們的面孔我就……」說到這裡,他哽咽著說不出話並用手絹拭淚。之後,負責熊貓飼養的動物園副園長福田豐代替園長回答了記者提問。他說:「10日母子狀態還非常良好,我們一直祈禱幼崽能順利成長。真真已經從生育的疲勞中恢復過來,但她的孩子卻夭折了。」福田表示:「儘管熊貓是一種很難繁殖的動物,如果明年繁殖期有發情跡象,將再次挑戰。」
  • 日本人的嘴到底有多硬?指熊貓為熊,海獅為熊貓可還行
    日本人到底有多嘴硬?日本廣島縣吳市有一個公園,公園正在推廣熊。各處的標示牌都清楚的寫著「くま」即熊的引導牌,然而在廣場有一個標誌性的「熊」卻長這樣。這怎麼看起來都是熊貓,或者說完全就是熊貓吧!日語中熊和熊貓是完全不同的單詞,熊貓在日語中叫「パンダ」。為此驗證觀點,採訪了一群學生。記者:あれなんですか?(那是什麼?)學生:あれパンダです。なんで「くま」があるんかなつて感し(是熊貓。不知道為什麼寫著熊)為此向廠家詢問,而無論怎麼問,廠家都嘴硬的說是熊。
  • 日本熊貓主題塗裝列車開始運行(圖)
    日本熊貓主題塗裝列車開始運行(圖)
  • 日本上野動物園新生熊貓寶寶不幸夭折(圖)
    日本東京都政府透露,上野動物園的大熊貓「真真」產下的雄性幼崽於當地時間11日早晨因肺炎死亡。 中新社東京7月11日電(記者孫冉)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11日宣布,大熊貓「仙女」7月5日誕下的熊貓寶寶不幸於11日8時30分因肺炎而夭折。  5日熊貓寶寶誕生後,熊貓「仙女」一直將其抱在懷裡哺乳,其間熊貓寶寶一直不間斷地發出鳴叫。6日晚,熊貓「仙女」開始不再抱著熊貓寶寶哺乳,飼養員於7日開始將寶寶放入保育暖箱中看護。
  • 日本神話與神明的歷史之他是全日本海民的信仰
    日本人所說的「船玉神」其實是日本海民們信仰的一種神,又寫作「船魂」或「船靈」,是漁船上必須祭祀的一種神靈。在日本沿海地區,關於船玉神的傳說都很神奇,其中最常見的有「船玉神勇武」和「船玉神茂盛」等。這些說法都是在形容船玉神向人發出啟示時的聲音。
  • 日本喜誕熊貓寶寶 趙立堅送上溫馨祝福
    根據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消息,11月22日,和歌山縣白濱町「冒險大世界」的大熊貓「良浜」生下一隻雄性熊貓幼仔。趙立堅在23日的記者會上,為這隻熊貓寶寶送上祝福。他說:「我也看到了這則喜訊,祝願熊貓寶寶在日本健康成長、幸福生活。藉此機會,我也感謝所有關心愛護這隻熊貓寶寶的『熊貓粉』們!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和名片,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也是當之無愧的友好使者。
  • 日本網友:我們的熊貓養得比中國更乾淨!中國網友的回應沒毛病
    熊貓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古老動物,以憨態可掬的相貌以及動作贏得了很多的人的喜歡,不只是中國人,還有其他國家的人都是這樣的,於是我國就會把熊貓借給那些關係比較好的國家,讓他們也知道知道什麼叫做東方可愛。
  • 熊貓作家「蔣林:成都就像熊貓一樣,既有力量又充滿親和力
    有一種生活美學叫成都。這種美學魅力,不僅在於成都的美食、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更重要的是它的包容與宜居,讓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因為難以抗拒最終選擇成為「蓉漂」,成為新時代的「新成都人」。為此,紅星新聞特別策劃推出「蓉漂詩人(作家)——參與生活美學的新成都人」系列,推薦他們的新詩、新文與新書,以饗廣大讀者朋友,共享成都生活美學。
  • 《百鳥朝鳳》一份信仰,一種傳承
    因為電影中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多是一份信仰,一種堅守信念的精神。這部影片是吳天明導演的絕唱經典之作。一伶君也是經朋友介紹後才去看了這部影片。看過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吳天明導演的這部作品,有更多的內容等待挖掘。
  • 鳥居——日本信仰的象徵,也是日本獨特的標誌
    從外觀上看,鳥居是一座漢字「開」字形建築,一般在神社正門前200米左右,是人們進入神社的必經之路,我們也可以把鳥居看作日本神社的大門,雖然不是每個有鳥居的地方都會有神社,但是對日本人來說,鳥舍便是代表著日本神社。
  • 日本人多宗教信仰的背後,體現的是日本式的生存哲學
    日本文化廳2016年曾經做過一項統計,日本總人口為1.26億人,而信仰宗教的人數比總人口還多一半,達到1.82億人!這個看似不可能的結果,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日本人可以同時信仰兩種乃至多種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