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息創造價值」到「看見更大的世界」,不僅代表這款App發展進入到了新的階段,而且足以彰顯它的自信和野心——那就是通過今日頭條,去看見更大的世界。
作者 | 朱珠
編輯 | 劉珊珊
8年之內,今日頭條已幾度更換Slogan。
2012年,與今日頭條APP一起出現的,還有「你關心的,才是頭條」這句Slogan,既體現了今日頭條APP賴以迅速成長的「推薦+算法」基因,也讓人從用戶角度體會到「以用戶為中心」的態度。
此後6年間,今日頭條一直沿用這句Slogan。一系列產品舉措,都圍繞「連接人與信息,促進創作與交流」進行,如2014年推出頭條號,2016年投入短視頻;2017年上線問答和微頭條……等等。
直到2018年5月,才更換為「信息創造價值」,其核心重點,是通過連接人與信息來創造新的價值時,更加重視信息的優質。
2019年生機大會上,剛履新的今日頭條CEO朱文佳首次提到看到更大的世界」概念,當時他說:要解決信息繭房,通用信息平臺是當下我們能想到的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只有內容體裁足夠豐富,分發方式足夠多樣,才能讓人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現在,這正式成了今日頭條新的Slogan。11月25日,在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朱文佳正式宣布啟用新Slogan——「看見更大的世界」,繼續在內容及內容分發機制上,進行產品迭代。
「Slogan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疑是一個企業價值觀、一個品牌核心訴求的簡述,是產品或公司的靈魂所在。」一位網際網路觀察人士稱,從「信息創造價值」到「看見更大的世界」,不僅意味著今日頭條早已不是「算法時代的APP工廠」,而是它對未來進程的自信體現,以及願景彰顯。
01今日頭條CEO朱文佳
今日頭條想要看到一個怎樣的更大世界?朱文佳對此沒有直接詳細回答,而是講了兩個用戶小故事:
一名尿毒症患者,性格內向朋友不多,在腎移植手術後,一直在河南老家休養。他說,今日頭條是他在農村了解外面世界的眼睛,也是他講述自己故事的理想國度。現在,這名尿毒症患者因此認識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鼓勵和祝福。
另一名用戶,因為養育孩子待在家裡,哪兒也去不了,但通過今日頭條,她看到了世界各地的美景美食、各種人不同的生活。這讓她快樂起來,並開始計劃未來。
故事很簡單,卻是屬於一個個鮮活用戶的更大故事,如同朱文佳一年前所談的,今日頭條的最新願景,「更大的世界,是超越我們當下所處的時間和空間,擁有更多分享和交流,每一個人都充滿了更多可能性的世界。」
只不過,作為一個普惠通用信息平臺,和以前相比,在了解到世界、身邊正在發生什麼的同時,用戶對內容的專業性、可信度、實用性也有了更大需求。
諸如科普、政策、醫療等知識類專業內容,以及財經等較高門檻和信息深度的內容,如今在今日頭條頗受歡迎。
上海三甲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胡洋
上海三甲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胡洋就以醫療話題舉例,其專業內容如何受到了歡迎。「今年疫情開始時,頭條一位對接同學給我發了一條簡訊,希望我們中康醫諧的醫生能在頭條為用戶做些科普,幫助大眾了解病毒、學會自我防護。」
胡洋稱,疫情期間,自己與其MCN機構裡其他醫生,以平均每人每天兩到三篇圖文、微頭條速度撰寫相關科普,後期又結合短視頻向用戶科普包括病毒特性、預防傳染、治療措施等各類專業知識,迎來了流量的爆發:「疫情期間我們平均每一位醫生漲粉都能達到15萬,有一條微頭條的最高展現達到了2000萬。」
這和用戶需求、用戶畫像等平臺特性的深層次研究有相當大關係——根據《今日頭條人群洞察報告》,把用戶大致分為六大類:年輕潮文化追隨者、大中城市財富奮鬥者、新線城市享受生活的中青年、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資深中產、低線城市中低消費的穩定生活者、追求時代進步的知識型長者。
今日頭條用戶畫像
這六類人群在閱讀行為、內容互動等方面,具有一定差異性。不同群體對信息深度、消費內容偏好、閱讀多維度明顯不同,這直接導致今日頭條的內容消費行為越來越多元化。
比如,「碎片化」閱讀與「沉浸式」 閱讀行為的兼容並存——但碎片化不等於淺閱讀,用戶單次登錄的訪問時長,及單篇內容的閱讀時長和深度也同步增長,用戶在碎片化的場景下信息接收程度更深,平臺整體用戶粘性增長。
用戶需求變化意味著,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要「看見更大的世界」,不但需要衝破由於系統推薦而形成的信息繭房,也需要跟上內容消費各式各樣的新玩法。
「一個現代人能接觸到的所有內容體裁和分發方式,幾乎都在頭條平臺上得到了容納和體現。」早在2019年的生機大會上,朱文佳就如此表示。
對於頭條而言,過去8年來其實遵循的是「一橫一豎」產品策略基石,即產品端圍繞內容載體和分發方式兩個維度,在內容探索上不設局限,以此夯實自身根基,不斷拓展和延伸優質內容的價值邊界。
這意味著,其實是只要產品策略的基石沒有變,只需在「一橫一豎」之內即可——換言之,隨著坐標軸的內容載體不斷延伸,內容生態的升級也就順勢而為。
比如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提到的幫助創作者進行「視頻化個人品牌的建設」。以及即將上線垂直領域的「興趣熱榜」,就是產品形態不斷迭代、內容生態持續升級的最好體現。
熱榜這種高度聚合熱門信息的方式,是行業最近幾年頗感興趣的產品之一。對今日頭條來說,興趣熱榜之前,已經布局了「頭條熱榜」和「本地熱榜」。觀媒智庫總裁薛陳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頭條發力熱榜,將會挑戰微博對話題輿論場的把控能力。他認為,鑑於微博和頭條受眾的區別,未來有望形成新的代表不同階層網友的輿情風向標。
頭條熱榜和微博熱榜明顯不同。微博熱榜社會新聞、娛樂明星內容的比例相當高。而根據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的說法,頭條熱榜娛樂明星的內容比例不高,大多推薦的是更有公共價值內容,比如疫苗、延遲退休等「真實的世界」。
這也是平臺用戶畫像決定的,微博受眾以25歲以下年輕人為主,今日頭條受眾年齡層偏高。因此,即將推出的興趣熱榜將集中在科技、財經、體育等垂直領域內容—— 「這不是一個純流量的產品,不是單一標準誰熱誰上。熱榜的內容,需要有更多的公共性。」徐一龍就說,「我們期待頭條熱榜能成為連接用戶與真實世界的一個紐帶。」
02圍繞已明確的產品升級邏輯,今日頭條在創作者側的發力也愈發明顯——那就是加大力度,在未來一年投入2億現金、價值20億品牌曝光資源、100億流量,扶持專業化創作者。
今日頭條把專業化創作者稱為「行家」。比如長安大學講師「三一博士」,其視頻講述的是「大而不強,中國農業與美國差距在哪裡?」「前段時間虎門大橋震動,到底是什麼原因?」……原本枯燥生澀的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小眾領域知識,卻讓網友們看見了更大的世界,也讓他在頭條成了一名擁有140萬粉絲的優質科學領域創作者。
如三一博士一樣,深耕自身專業,為大眾帶來專業、多元的實用科普、科技、政經的「行家」,在今日頭條已超過13萬人,為今日頭條帶來了每天3億多的閱讀和播放量,其漲粉量是大盤作者的2倍。
「行家」的聚集數量,對今日頭條的專業內容生態建設重要性相當重要。根據此前36氪報導,字節跳動正推動部分成熟業務在香港上市,成熟業務包括抖音、西瓜視頻和今日頭條。其都有一個相似特點,需要一個健壯的內容生態來拓寬其它業務的邊界。
因此,無論是成立今日頭條奇點工作室,圍繞機構合作、孵化器打造、內容生產包裝三個維度賦能專業創作者,還是從多個維度提升專業內容變現能力,主題都是圍繞如何將「隱於朝、隱於市、隱於野,但真知灼見的行家」留在今日頭條。
提高商業化變現力,無疑是相當重要的一點。「三一博士」在演講中的主題,就和科普製作無關,而是談錢。「硬核科普,別介意談錢」。他說:「找到商業化路徑,是每個科普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當內容產業多年衍變之後,已經進入「大變現階段」,如何打通內容與消費之間的壁壘,如何通過優質內容,幫助創作者找到更合適、更便捷的商業變現渠道——這是所有內容平臺都必須考慮的問題。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
「以前不少線上內容是免費的,不是因為沒有用,而是沒有找到好的變現模式。」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直到在今日頭條平臺,才讓專業知識在分享和交流中產生了價值,讓內容創作者和消費者都能有所收穫。
根據今日頭條公布的數據,2020年創作者營收達到了76億,較去年增長65%,已有近萬名創作者在平臺實現了月薪過萬的「小目標」。
回頭看去,從2015年開始,今日頭條針對創作者的扶持,過去幾年一直在不斷升級進化中。
2015年,頭條號宣布「千人萬元」重磅扶持計劃,要讓1000 個頭條號每月至少獲得 10000 元固定收入。1年後,張一鳴帶著10億現金,宣布將其用於補貼短視頻創作者。
2018年今日頭條不再強調現金補貼、流量扶持。政策升級為給創作者提供完整的服務包,通過搭建粉絲生態、垂直化運營、完善變現工具,與創作者一同提升「想像力、創造力、影響力」。
2019年,針對創作者的服務包再次升級,今日頭條用五年的時間,完成了內容生態的基礎設施建設,向更進一步的生態進化邁進。
從2020年生機大會公布的情況來看,「頭條行家計劃」也有了更多新的激勵機制、內容變現能力提升計劃,比如更多流量分成、廣告主資源匹配、聯合創作者開發課程推進知識付費、電商方面幫助匹配合適的貨源等等——甚至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獎勵機制,也會轉為針對頭部作者的激勵。
「幫助1萬位專業作者創收10個億」。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就稱,這是針對「行家」定下的小目標。
03除了扶持專家型「行家」,MCN也是重點扶持對象。頭條作者策略總監王琦就表示,頭條內容消費的一個穩定主力是資深中產人群,他們的品類愛好廣泛,但喜歡有觀點的專業內容。專業內容在整個大盤裡轉載率和關注率都是其他內容的五倍,專業作者佔據MCN大盤的5%,卻貢獻了20%的流量。
「MCN流量在整體大盤中佔30%,還有很大增量空間。」王琦表示。
從變現增長上看,MCN的商業化增長潛力也逐漸凸顯:在頭條中的圈子收益、電商引導成交和用戶打賞,分別上升了33%、80%和102%。
王琦 今日頭條作者策略總監
不過,由於競爭、內容同質化,漲粉與變現困難的問題始終存在,王琦表示,未來一年今日頭條將以三大舉措扶持MCN:
一是對低質量的MCN專項治理,釋放流量;二是對MCN進行專項流量扶持,對新晉MCN與頭部MCN有分別的支持計劃,並將深度合作打造獨家IP;三是開展專業創作者經紀人扶持計劃,發掘MCN中的頂尖創作者,提供定製服務。
一系列動作,實際上仍是今日頭條試圖留住更多的專業創作者和內容創業MCN機構——從目前來看,至少專業「行家」們對此已表示相當歡迎,甚至表示是專家型作者們春天的到來。
「合理的流量分配與變現激勵,可以讓更多『行家』入局,這是實現專業知識有價值的最有力方式。」在浙江大學資深法律專家「坤哥說法」作者沈志坤看來,這將有助於挖掘作者的創作潛力,幫助平臺上的專業作者提升個人品牌影響力,行業影響力和內容變現力。
更多「行家」的入局,顯然會給消費側帶來更多更豐富的專業內容,讓用戶獲得想要的內容。同時這也會反哺平臺方的內容生態建設良性正循環,以及助推專業內容的「出圈」,激發更大創作潛能。
管清友把這種現象,描述為從「大家」到「大家」。前一個大家指專家型創作者,後一個大家是廣大用戶。「實現內容供給者和消費者的雙向價值,打破知識壁壘,普惠廣大用戶。」
或許,這正是2020年生機大會中,今日頭條將主題定為「致敬真知灼見」的重要原因—— 如同朱文佳此前所說,希望今日頭條能夠成為每個人手中的望遠鏡,幫助人們探索信息的星空。望遠鏡這邊,是用戶和創作者,望遠鏡那邊,是無限廣闊的的信息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