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十三五」節約用水成效新聞發布會現場。
長城網訊(記者 王林紅)「我們把農業節水擺在全省農業農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成立農業節水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相關工作,壓實工作責任,推動工作落實。」11月27日,在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北省『十三五』節約用水成效新聞發布會」上,河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段玲玲介紹說,「十三五」期間,河北在地下水超採區以發展節水農業為導向,以種植結構調整為抓手,強力推進節水種植技術,農業用水佔社會總用水量由治理前的72.2%下降到了2019年的62.7%,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加快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優化種植結構,發展適水種植,在深層水超採區,開展耕地季節性休耕試點,在井灌區將小麥、玉米一年兩季種植,改為只種植一季雨熱同期的穀子、高粱等作物,實行一季休耕、一季種植,規模達到200萬畝,壓減地下水用量,畝均減少地下水開採140-160立方米,探索形成了自然休耕、生態休耕等四種休耕模式。
開展旱作雨養種植試點,以張家口壩上和黑龍港地區為重點,適當壓減水澆地種植,改為依靠自然降水發展生產,今年發展到75萬畝。其中,在張家口壩上地區,將水澆地蔬菜、馬鈴薯等高耗水作物改為旱作雨養胡麻、燕麥等耐旱作物,規模達到40萬畝,畝均減少地下水開採120立方米;在黑龍港深層地下水超採區的滄州、衡水等市,將水澆地小麥、玉米種植改為旱作油菜、穀子、花生等作物,初步形成了春季旱作油菜、黑麥草、油葵等,夏季穀子、高粱、玉米、花生等旱作雨養種植模式,規模達到35萬畝,畝均減少地下水開採220立方米。
推廣節水灌溉。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在井灌區推廣噴灌、滴灌、管灌等高效節水技術4285萬畝,其中噴灌、滴灌面積達到650萬畝。逐年加大投資比例,將高效節水灌溉列入重要建設內容,重點發展從機井到田間防滲管道和田間噴灌、滴灌等,因地制宜,在蔬菜上推廣膜下滴灌、膜下溝灌等技術,在果樹上推廣小管出流等技術。減少滲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降低水資源使用量。積極與種植大戶對接,種植合作社、農業託管服務組織等對接,試點大田作物滴灌節水技術。今年省農業農村廳自籌資金,開始在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農田試點開展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10萬畝,採用「先建後補」方式,在9個市和雄安新區的34個縣示範推廣。
突出農藝節水。推行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以冬小麥為重點,集成推廣小麥節水穩產配套技術。採取專家推介品種、免費向農戶供種、落實配套種植技術、實現節水穩產的方式推廣冬小麥節水種植,共推廣3420萬畝,河北省冬小麥節水種植基本實現全覆蓋,麥田澆水次數由3-4水,減少到現在的2-3水,畝均減少1-2次澆水,畝均減少灌溉40-50立方米。
「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節水工作,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從調整作物品種、改革種植制度、優化區域布局三方面入手。」段玲玲表示,他們將推廣節水品種及配套技術,適當壓減高耗水作物,改種耐旱作物,減少農業用水;發展旱作雨養農業,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旱作技術發展生產,將一年兩熟改為兩年三熟,減少農業用水;重點抓好「三區」。黑龍港地區,在穩定糧食麵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抗旱耐旱作物和節水灌溉。壩上地區繼續壓減水澆地蔬菜、甜菜等高耗水作物面積,擴種省水、耐旱、適應性強的中藥材、莜麥等特色作物。山前平原區,大力推廣節水品種和灌溉技術,進一步壓減農業用水。
【來源:長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