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董小芳 通訊員魯貫毅 俞旦)「之前不當的放生行為導致魚類死亡,給我們河道保潔養護帶來了很大壓力,多虧檢察機關督促和幫助我們一起出臺規範性文件,組織放生展示活動,讓老百姓更好地進行科學放生,保護好水資源環境。」近日,在餘姚一場冬季增殖放流暨科學放生展示活動上,漁業主管部門負責人說。
去年3月,餘姚市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在鄉村檢察官「村檢通」平臺上看到,有群眾反映在某河邊看到有人放生後,大片的死魚浮在河面。
魚放生之後大面積死亡,是魚不行?還是水質出現了問題?又或是其他原因?帶著疑問,檢察官立即展開調查。
「放生是一種民間習俗,但是由於方式方法不對,如魚種來源不明、採用高空拋灑方式放生等,帶來了不少問題,有時看起來是放生,實際上效果卻恰恰相反。」漁業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檢察官,有的人把帶病魚類放生,引起魚病傳染,有的甚至把外來生物放入河中,嚴重破壞了本地的水資源生態平衡。
如何把這些放生需要注意的事項告知廣大群眾?檢察官在對相關法律法規仔細對照、梳理後,明確漁業主管部門對增殖放流活動負有指導、協調和監督責任。
去年6月,餘姚市檢察院向餘姚市農業農村局發出檢察建議,要求其制定本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規劃,並及時向社會公告。同時建議會同民族宗教事務相關部門研究制定長效機制,引導宗教界實施科學合理的增殖放流活動。
去年10月,餘姚市農業農村局發布《關於規範公共水域放生活動(試行)的通告》,從監管主體、放生時間地點、品種來源、獎懲措施等多個方面對放生活動作了明確規定。
通告發布後,餘姚市檢察院、農業農村局等部門聯合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增殖放流示範展示活動,通過宣傳展板、海報、宣傳冊等形式,積極引導市民科學放生,更好地保護內陸水域生態環境。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