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每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壞事,可能會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招來壞的結果。這也暗示人們,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
佛教的因果觀,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果不虛。人人都想幸福,這就要自己種幸福的因,才能結出幸福美好的果實。「因果」並不是佛教發明創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生命真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前世因,今生果,每一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前世修來的。一個人來到人間,很有福報的話,源於前世所造的善業。眼前所擁有的,是自己福報。得到了,是自己應該得到的,用不著洋洋得意。失去了,說明本來就不是自己的,也用不著煩惱。
當一個人的福報不夠時,就會被業障拖著走,導致事業不順,求財不得等等。雖說福報與因果有關,但也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趨吉避兇。佛教講:「一切法由心想生。」沒福報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在生活中,沒福報的人一般有2種毛病,此時要懂得及時懺悔,還為時不晚。
第1種、尖酸刻薄,品德修為不行的人,折損福報。
尖酸刻薄之人,有再大的福報,也會耗完。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就有這樣一則因果故事。有個外號叫「賽商鞅」的人,他是位老秀才,一家人居住北京。此人天性尖酸刻薄,遇事雞蛋裡挑骨頭,雖然飽讀詩書,但品德修為方面極為不足。
有一次,他看到貧民向路人乞錢買棺,已安葬過世親人。這位賽商鞅卻說:「這人就是借死屍發洋財,騙得了別人,可騙不了我。還有一次,賽商鞅看到表彰一位貞潔女子的碑文。卻說,我敢斷定她不是貞潔女。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迴避他,雖然滿腹經綸,但是沒人請他教書,一輩子不得志,最後落得個窮困潦倒而死。
賽商鞅去世後,他的妻子兒女下場極為悲慘,流落街頭,無人問津。後來有人在風流之地看到一位女子,正是賽商鞅最小的女兒。沒想到他的女兒竟走到了這一步。雖然這位「賽商鞅」平生並未做過罪大惡極的實質行為。但是他的尖酸刻薄,平的修為,處處不饒人的性格,卻讓自己以及家庭走到了這種悲慘的地步,怎可不引以為戒呢!
第2種、沒有大智慧,卻喜歡賣弄聰明,福氣就遠離了。
《賀歐陽少帥致仕啟》中講到:「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做人要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真正的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收斂鋒芒,以免招致他人嫉妒。喜歡巧言令色的人,一般都沒真才實學,結果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福氣遠離,給自己招來禍患。
福氣來自於德,來自於業。想要福氣爆棚,在生活中就要端正自己的行為。如果你有信仰,可以通過讀經、抄經、念佛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境界與智慧,懺悔曾經所造作的惡業。沒有信仰,也要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人一旦有了敬畏之心,自會感召佛光普照,諸事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