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毒Sir Sir電影
Sir馬上就要嚇嚇你。
這是一部某些鐵桿影迷期待了16年的電影。
古宅鬧鬼、戰爭血腥、驚悚加燒腦……
你,準備好了嗎?
《戰爭幽靈》
01
先來把玩一下故事。
放心,此處不嚇人——
二戰歐洲戰場,五個美國大兵前往一座古堡,執行駐守任務。
古堡曾被納粹佔領,又被盟軍奪回,是戰略要地。
這任務,乍聽美滋滋。
畢竟士兵長期喝風吃土,露宿街頭,走路走到腳都爛。
古堡這種高大上地方,有吃有喝有床睡,當然是美差。
你懂的,噩夢要開始了(下面也不嚇人,高能時候Sir會說)。
一路趕到古堡,一看,果然豪華體面。
難怪納粹要霸佔了
一進門,還遇到了美國兄弟,大家更開心了。可仔細一看……
這撥兄弟怪怪啊。
一個個印堂發黑,不睡床,非在大廳地板上擠著睡。
看到五人小隊,他們仿佛迎來救世主,立馬想交接工作。
……交接完,立馬溜,其中一個連背包都忘拿。
什麼情況?
隊長克裡斯感到詭異。
身為觀眾你懂的,前面幾個士兵,肯定是被嚇走的。
而這新來的五人,好像成了某種替身……
仔細一勘察,這古堡有毛病。
地板上有抓痕,地毯上一團巨大的黑。
背後的木桶箍會自動倒地,明明擰不開的門會自己開。
通風口裡,也一直傳出奇怪的聲音,仿佛有人在哀嚎……
這可是白天,所以這些都是開胃小菜。
到了晚上,呵呵。
五人圍爐夜話,正聊著,一串敲擊的怪聲傳來。
這聲……是摩斯密碼吧?
尤金一翻譯:
我沒有腿?
還沒等緩過神,啪,壁爐中又掉下怪東西,好像是肢體……
晚上睡覺了,嗯。
不得不吐槽,恐怖片裡的人,為啥總是分房睡……
堆滿洋娃娃的房間裡,八音盒會自己動的。
地下室裡,一陣熄火的功夫,照片上的一家死人會消失……
再愚鈍的人,這時也會獲得結論:
我說兄弟們,這裡有鬼啊!
馬上走?不行。
收音機裡傳出警告:
走,就是死!
相信說到這,身為Sir電影資深影迷,你是不怕的。
Sir這麼多年教育是白教育麼?
行,來點高能的。
做好準備……
3
2
1
咱就看看圖,咱也不說話。
02
摸摸小心臟,別走。
咱聊聊,為啥這片被期待了16年?
導演憋這麼久的,是不是大招?
導演叫埃裡克·布雷斯,你不熟就對了。
人家一共才拍兩部,16年前那部,是如雷貫耳的《蝴蝶效應》。
這是第二部,《戰爭幽靈》。
當然這些年,導演也不是啥也沒幹,他以編劇和其他身份,參與了一些電影啊美劇啊《死神來了》系列什麼的。
那這次殺回來,是要幹啥?
必須,有野心。
表面上,它確實是一部戰爭片+驚悚鬼片。
但其實呢?
它還有一個很流行的電影類型(不能說,說了就劇透了),這個類型,構成了這部燒腦片最大的反轉。
你懂的,有些懸念屬於故事,但有些懸念吧,屬於類型。舉個簡單例子,比如《火柴人》,開始以為是騙術電影,然後你覺得是父女親情片,後來發現,還是騙術電影。
當然說到野心,除了商業片的懸念反轉,《戰爭幽靈》導演還有一個目的特別赤裸裸,就是:
控訴戰爭。
片中用了大量直白的筆墨,展現戰爭殘酷。
比如納粹對古堡一家人的虐殺,還有美軍德軍交鋒時,各種鐵棍爆頭,利器割喉。
還有一個殘忍的小插曲,Sir很樂意為你複述一遍——
五人圍爐夜話時,柯克給大家講了自己表親當戰俘的故事。
表親給家人寫了信,信裡說自己過得不賴,吃得挺好還有運動,敵人說戰爭結束就放他回家。
唯一奇怪的,是信的結尾有句話……
「這張郵票給哈羅德叔叔留著。」
誰是哈羅德啊?咱家沒這個人啊?
於是家人撕下了郵票,發現背後還有一行小字:
舌頭被割了。
這才是真相,前面那些「戰俘營的美好小日子」,都是敵人強迫寫的。
瘮人不?
除了嚇你,導演反覆都在一件事上用力——
戰爭對人的改變。
電影裡的狙擊手塔伯特,一個形象塑造最豐滿的人物。
這人貌似很殘忍,前面殺敵,殺完了還拔敵人的金牙。
但轉頭呢,你又發現他很善良。
後面在趕路途中,五個美國兵遇到一群猶太難民。
他走上前,把軍大衣給一位母親披上,還將金牙也塞到她手裡。
所以,這是個矛盾人物。
當他罵著敵人「變態」時,自己臉上的表情卻有點讚許。
他既痛恨納粹的邪惡和不人道,但戰爭又讓他迷戀殺戮。
隊長克裡斯曾感嘆:「還好他是咱們這邊的。」
潛臺詞是,塔伯特屬於納粹該多可怕。
可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萬一正義本身,也值得打個問號呢?
(畢竟不是所有的戰爭都像二戰那麼好站隊,而整體正義邪惡分明的二戰中,也有局部戰爭值得討論吧?)
這是導演向觀眾提出的,第一個疑問。
還有導演的追問——
戰爭給參與者本身造成的心理傷害呢?
不難看出,上面這位士兵的心裡,埋藏著某些「陰暗角落」。
他可以五天不睡覺,連鎖效應是神志錯亂,分不清白天黑夜。
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他的嗜殺狂歡很容易就成立了……甚至,隨便殺掉幾個納粹的小朋友?
我要先殺了雞蛋,不給他們孵化的機會
……
砍了那個金毛小子的頭
……
就好像根本不是我幹的
此處插個嘴。
有一部高分德劇,《我們的父輩》。
編劇花了12年時間,查閱紀實資料,走訪大量二戰德軍後代。
他想看看,當年十惡不赦的納粹,到底都是些什麼樣的人。
什麼人,看照片。
個個青春無敵,理想主義寫臉上,對祖國的熱情充盈著身體。
這部德劇展現的幾位主人公,和上面那位美軍,其實在一開始是相似的——
男主弗雷德海姆,熱愛文學與藝術,一個文弱的讀書人。
槍林彈雨中,漸漸成了殺人不眨眼的魔鬼。
曾經,他看到上級殺人還會哭。
後來,他射擊猶太小孩,表情鎮定麻木。
他成了惡魔,卻說出了真理:
戰爭,只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帶出來。
導演當然不是為納粹說話。
它和《戰爭幽靈》,分處於正義與邪惡的兩邊,卻同時抵達了某種思考:
戰爭,一定會把人變成鬼。
03
說到這。Sir稍微吐個槽。
整體來說,《戰爭幽靈》完成度很高。
似乎是商業的懸念反轉,加上反戰的深刻主題,兩方面都到位了。
但由於導演囉嗦,Sir感覺到了濃濃的說教感,這就讓人覺得,不太靈巧,所以個人只能給它三星半吧。
有沒有靈巧的例子呢,有。
《小島驚魂》。
來自西班牙導演阿曼納巴爾,由妮可·基德曼主演(飾格蕾絲)的電影,講述了二戰結束時,格蕾絲和兩個孩子生活在英國一座孤島古宅裡,等待丈夫從戰場上歸來。
古宅裡各種鬧鬼,但最後格蕾絲發現……自己和孩子才是鬼。
此處,構成了影片最內核的反轉——
人是鬼,鬼是人。
但這當然不止。
其實,導演也是想反戰的,和《戰爭幽靈》的目的性很像。
那為什麼說它靈巧呢?
首先,氛圍秒殺《戰爭幽靈》,不廢話,不說教,不破壞懸疑氣氛。
女主人終年拉著窗簾,理由是,自己的孩子無法接受光照。
這比《戰爭》裡,那些貌似恐怖的抓痕啊黑斑啊,詭異多了,也不套路。
心理恐怖度遠勝《戰爭》,沒有可怖的惡靈,一驚一乍的jump scare,更不存在血腥暴力……
所有嚇人的,都是人物起居的奇怪行為,頻頻出現的日常異象。
而在控訴戰爭的主題上,尤其值得表揚導演。
導演沒有絮叨,什麼戰爭的殘酷、心理的傷害,一個小故事都沒說。
就一個鏡頭,你馬上懂——
丈夫,在濃霧的一天,回家了。
任妻子多麼激動,他始終一臉悲傷、空洞,沒有重逢的欣喜。
他是回家,可他真的是回家嗎?
他回來,只是想跟妻子兒女告別,再「重返」戰場。
可戰爭不是結束了嗎?
在丈夫這裡,在妻子兒女這裡,戰爭永不會結束。
其實,留在影片外的故事很多,導演卻沒費那個勁。
也許因為戰爭中納粹攻陷了整座島,僕人逃走了。
也許絕望的母親為了守家,帶著孩子自殺了。
他不用說,觀眾都懂,不懂也會猜,大不了還可以度娘。
可這些張力,這些細思極恐的餘味,才是恐怖片的靈巧不是嗎?
說回《戰爭幽靈》,這16年的等待與歸來。
有點惋惜的Sir,想對導演說一句……
手藝活,不能斷,不能等。
再聰明的天才,也得認一個規律:
用進廢退。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頤和園的馬達
原標題:《今年恐怖十佳必有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