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價是所有要買車的人都需要關心的問題(當然不差錢的土豪除外)。因為各種原因世界各個國家地區汽車的售價千差萬別,汽車價格不僅取決於生產成本還和很多因素相關。我國寶島臺灣經濟比大陸要發達,因為各種原因(大家都懂得)時不時會刷下優越感,比如著名的「茶葉蛋梗」和「涪陵榨菜梗」。而筆者作為資深車迷自然關注的是汽車,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臺灣汽車價格的問題,看看臺灣同胞是否還有優越感?
什麼?臺灣車價盡然比大陸貴!這不科學
某些臺灣同胞和國內「**黨」了解實際情況後很可能說出上面那句話,不過這跟科不科學沒半毛錢關係,而是赤裸裸的事實。
臺灣車價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構成:車輛出廠價+商家利潤+稅;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按這些要素來一一分析臺灣車價比大陸貴的原因。
車輛製造成本
臺灣的汽車按產地分兩種:進口和臺灣本地生產兩種。進口的就暫且不說(還涉及到關稅的問題留待稅裡面講)那是原產地的造車成本決定的,重點說下臺灣本地生產的汽車。
先說規模的事情,臺灣2016年全年銷售車輛44萬輛,同年大陸的全年汽車總銷量是2800萬輛。大家都知道規模效應可以拉低成本,所以從規模上來講大陸相比臺灣優勢明顯。除此之外成規模帶動零部件本地化進一步拉低了大陸這邊的生產成本。
臺灣汽車市場目前處於停滯狀態已經多年徘徊在40萬輛左右,這其中還有約一半的是進口車的銷量。由此臺灣本地並沒有形成規模生產,更為要命的是即便是某些臺灣本地產的汽車很多零部件都要依賴進口。而臺灣省政府對進口零部件還要收取17.5%的關稅,加之人工成本和用地成本,這就造成了臺灣本地產的汽車生產成本遠高於大陸。
商家利潤
這個主要和臺灣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有關,臺灣2018年的時候人均GDP達到了16.54萬人民幣,比大陸人均GDP的兩倍還多。這樣臺灣的經營成本高過大陸,那麼相應的商家在開展與車輛相關的業務之時必定需要更高的毛利支撐。
目前臺灣汽車經銷商的毛利大概在車價的20%左右。當然商家利潤這個因素在左右車價之時佔比有限,比如美國比臺灣和大陸都要發達但是它很多車就比後者賣的更便宜。
稅的問題
說到稅的問題,要分3個維度來闡述,分別是車價、產地、排量。臺灣省對售價超過300萬新臺幣的車輛需要加徵10%的奢侈品稅。對於非臺灣產的汽車需要加徵17.5%的關稅。
其次按排量大小徵收貨物稅,以2000CC為界。小於2000CC徵收25%的貨物稅;大於2000CC的徵收30%的貨物稅。最後所有的稅收完,再統一加收5%的營業稅。同時要重點強調一下,以上所有稅都是累乘計算。
舉個例子,臺灣的蔡女士買了一輛出廠價為50萬新臺幣的排量為1500CC的本地產汽車,那麼她車到手要交多少稅呢?算法是這樣的:50*(1.25*1.05)—50=15.62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3.6萬左右)。稅費佔比出廠價為31.25%。如果蔡女士日後發達了要買一輛進口車,稅的計算方法參考前面就行,算下來稅比更高。
同時北京的李先生買了一輛出廠價為11.6萬人民幣(約合50萬新臺幣)1.5T的國產車。那麼首先廠家要交3%的消費稅11.6*0.03=0.348萬;然後經銷商要繳納17%的增值稅(11.6+0.348)*0.17=2.03116萬;接下來李先生要繳納10%的購置稅(11.6+0.348)*0.1=1.1948萬;最後車開回家李先生還要繳納420元的車船稅。稅費佔比出廠價為31.17%。另外特別聲明以上計算方式是以出廠價+消費稅來作為裸車價計算的,實際上裸車價內還含有銷售利潤,同時李先生所買車型僅供參考未必完全嚴謹。
文末
文末筆者想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東風小康微卡在大陸和臺灣(以KD形式進入)都有銷售,配置類似的車型大陸賣4萬,在臺灣賣10萬。經過以上分析,經銷商銷售利潤、車輛生產成本、關稅(整車、零部件)是拉開兩岸車價的幾大主要因素。
最後看完這篇文章如果有人提到臺灣收入比我們高,車價賣貴一點也沒關係,麻煩關注下前面提到的美國的例子。至少車價這塊臺灣同胞硬要跟大陸比還是應該選擇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