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7日 15:31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郭元鵬 編輯:胡戴煒
日前,春節暖心大篷車開進江北區洪塘街道西江村,邀請專業書法家協會的老師為村民送春聯福字。書法老師都是志願者,是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他們說,已經參與了3年志願服務,每年春節前,義務書寫的春聯福字少說也有五六百幅,大家喜歡自己的字是件讓人高興的事。村民們說「手寫春聯」太珍貴了。(1月7日《寧波晚報》)
為何在這個時代裡,「手寫春聯」受到了老百姓熱捧?歸結起來,這其實是文化自信的甦醒,是文化自信的回歸,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說到「手寫春聯」火熱,筆者有著切身經歷。作為基層新聞工作者,跟隨不少「手寫春聯」團隊下過鄉村。組織「手寫春聯」下鄉,是縣委、縣政府每年春節前夕都開展惠民活動。每年春節前夕,文化部門、書法家都會參與到「手寫春聯」贈送活動中,在鄉村,在公園,在廣場,不時可以看到「手寫春聯」攤點,不僅給節日增添了喜慶氛圍,而且還傳播了傳統文化韻味。看到百姓喜歡「手寫春聯」的場景,筆者由衷高興,傳統文化理應受到最高禮遇。
在我們這代人小的時候,「手寫春聯」十分普遍。一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手寫春聯」。會自己 「露一手」的,一家人協同「作戰」,爸爸負責書寫,媽媽負責整理,孩子負責晾曬;不會自己「露一手」的,則買來筆墨紙硯,邀請村裡有文化的人幫助書寫。「手寫春聯」,洋溢的是春節的歡樂,渲染的是傳統文化的魅力。
隨著時代的前行,「手寫春聯」漸行漸遠了,取而代之的是「印刷春聯」。與「手寫春聯」相比,「印刷春聯」確實越來越精美。不過,看著這些「印刷春聯」總是感到好像少了點什麼。千篇一律的內容,千篇一律的字體,千篇一律的筆法。「印刷春聯」與「手寫春聯」相比,確實有著自己的優勢。「印刷春聯」是機器印製出來的,著色比較均勻,還藉助現代科技進行了精美的設計,字體可以加上「陰影」,畫面可以加上祖國大好河山背景。然而,「印刷春聯」卻少了「手寫春聯」的韻味。雖然「印刷春聯」都是「名家手跡」,可是家家戶戶都是「一模一樣的春聯」,讓春聯文化少了傳統味道。
目前,我們在強調傳承傳統文化,留住傳統韻味,那麼更應該讓「手寫春聯」走進千家萬戶,讓傳統韻致綻放出新的活力。這就需要從保護傳統文化角度,組織更多人參與到「手寫春聯」活動中。除了「贈送春聯」之外,還應該鼓勵公眾學會「手寫春聯」,即便「寫不好看」,但是這一筆一畫的墨香氤氳裡,卻包含著對春節的期盼,對文化的敬畏,也有著別樣的新春文化情懷。(郭元鵬)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為廣西新聞網的文章均系廣西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廣西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