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趙修朝
林城貴陽山清水秀由來已久,不光是明、清兩朝和民國時期分別有過不同版本的「貴陽八景」,在今烏當區政府駐地新添寨境內,歷史上還曾經形成個「洪邊八景」呢。
貴陽的「洪邊」包含有幾個概念,欲說「洪邊八景」,須得先說說「洪邊」。如今很多市民都知道,貴陽城區從前的九門當中有個洪邊門(又叫紅邊門),原位於今普陀路與豆腐巷交匯處,明清時期是貴陽外城的東北門,此門已成歷史,地名依然沿用,且廣為人知。但對於洪邊門名稱的緣起,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其實,洪邊門這個名稱,與今烏當區北衙村的洪邊寨有關。洪邊寨位於貴陽東北方向,距市中心約十二公裡,現在人口不足一千,土地僅剩下幾十畝了,是個普普通通的城邊村寨,但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因為元朝的洪邊州,明朝的洪邊十二馬頭、洪邊堡,清代貴築縣的洪邊裡,其治所都設在今洪邊寨一帶。當年貴陽外城東北門外有大路往通洪邊十二馬頭,因此,這個門就叫做洪邊門。洪邊門因洪邊十二馬頭得名,洪邊寨因洪邊州、洪邊十二馬頭、洪邊堡和洪邊裡知名。
洪邊寨之名聲遠揚,還得益於明清時期的「洪邊八景」。貴州宣慰同知宋斌於明洪熙元年(1425年)在洪邊一帶營建私宅,從貴州城內遷居洪邊以後,於屯兵種田,保境安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同時,相當重視人文景觀建設,利用周邊山清水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打造景點,美化地方環境。經多年經營,逐步形成了為時人稱許的「洪邊八景」。據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之二記載:「洪邊勝景凡八,曰『翠屏旭日』,曰『繡嶺晴霞』,曰『鑑沼清風』,曰『北莊綺陌』,曰『南谷瓊林』,曰『環溪素月』,曰『馬隴靈源』,曰『螺巖飛瀑』。」明成化年間貴州巡按監察御史王子沂遊覽後,曾為洪邊八景作詩八首。
據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十一「藝文·詩類」記載,王子沂詠翠屏旭日的詩是這樣寫的:「雲錦當空九疊張,金雞拂樹叫扶桑。滄浪水動群英伏,黃道天開萬象光。鬆散曉煙晴露影,花含宿霧暖生香。梧桐正在朝陽地,佇聽和鳴有鳳凰。」詠繡嶺晴霞的詩作是:「早看陽穀日初升,嶺表霞光漸次明。閃色只疑絲染就,回文卻訝錦裁成。探奇不必尋舟穴,覽勝何須到赤城。應有仙家深處住,幾人曾去問長生?」詠北莊綺陌的詩是:「北莊風景竟如何,四境惟春覺最多。花錦蝶晴翻玉拍,柳絲鶯暖擲金梭。行廚雅稱傳醽醁,步障毋須鬥綺羅。誰道邊陲無勝概,卻勞驄馬一來過。」詠南谷瓊林的詩是:「何地幽深百畝寬,南山之下最堪觀。早梅破白春千樹,雪竹埋青玉萬竿。流水小橋雲氣溼,曉風疏雨鳥聲寒。我來極欲窮殊覽,幾度逕行駐馬看。」詠環溪素月的詩是:「清夜嫦娥下廣寒,環溪偏稱把杯看。流光影約移水鑑,靜影分明洗玉盤。冷沁蟾宮秋寂寂,香沉桂樹露漙漙。就中有客神仙骨,直欲吹笙駕紫鸞。」詠鑑沼清風的詩是:「數畝田池鏡樣平,時時喜有好風生。觸翻荷露流香遠,吹散楊花落水輕。行挹頓忘三伏熱,坐乘最喜一心清。當年漁父如曾到,不特滄浪可濯纓。」詠馬隴靈源的詩是:「一泓清水出山根,坎止流行覺有神。不是淵泉通瀚海,定應地脈接天津。當年豈獨能滋物,值旱其如得濟人。自是朝宗意無盡,常隨化雨淨邊城。」詠螺巖飛瀑的詩是:「螺巖瀑布亦奇哉,付與詩人仔細裁。織錦機絲千尺展,玉龍鱗甲半空來。喜看長夏飛晴雪,怪聽平時吼夜雷。欲擬匡廬題絕句,愧予老乏謫仙材。」
從王子沂這些詩作的描寫來看,歷史上的洪邊八景想必是相當優美的。後來隨著當地村寨擴展、田土變更和房屋道路建設,昔日的洪邊八景有七景或僅有遺蹟依稀可尋,或全無跡象可尋了,而今唯有螺巖飛瀑尚且保留部分舊貌。
洪邊八景的螺巖飛瀑,現在叫滴水巖(又名落水巖),位於今北衙村境內的松溪上遊鬥篷山麓山谷間斷層處,落差二十來米,豐水季節瀑寬二十米左右,響聲轟鳴,如玉簾懸掛,景色壯觀。枯水季節水流分散,如串串珍珠墜落。
1984年夏天,我慕名遊覽滴水巖的時候,覺得那景致很美,看罷寫了篇題為《烏當滴水巖》的短文,發表於8月16日的《貴陽晚報》副刊。為追懷當時所見滴水巖狀貌,現抄錄於後:
滴水巖位於烏當區新添寨和奶牛場交界處,是一道陡峭的懸崖,長百米左右,兩頭分別與一座小山相連,高二十來米。從上遊奶牛場方向發源的松溪流經懸崖頂部,溪水到崖邊飛流直下,匯成五丈來寬的瀑布。瀑布左半邊水流量較小,被崖壁上一些突起的石頭撕扯成一綹綹「棉紗」,一條條「素絹」。右半邊的水流量較大,匯成一條又寬又厚的「銀帶」。
瀑布下面是一個小水潭,水潭右面靠岸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其形狀像一頭俯臥的大水牛,水潭中間有一塊較小的巖石半露水面,像是一頭水牛犢在潭中戲遊,「大水牛」的頭部朝著「小牛犢」,仿佛在觀賞「小牛犢」遊泳。從崖頂直衝下來的瀑布恰好傾瀉在「大水牛」和「小牛犢」背上,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水牛淋浴圖」。
瀑布衝瀉在「水牛」背上被撞得粉碎,於是便有無數「散銀碎玉」四下飛濺。微風吹起細小的水沫,像濛濛細雨一樣飄灑。
懸崖左邊有一道狹窄的山溝,順著小山溝攀上崖頂,可以觀賞那蜿蜒多姿的小河。
右邊的懸崖,崖壁下半截因長期溶蝕而凹陷兩三米深,頂部橫空向外突出,成為一道天然的「涼棚」。涼棚裡面陰涼宜人,是一處小小的避暑場所。仰視崖頂,密密匝匝的鐘乳石有的像芭蕉,有的像葡萄,有的像火腿,有的像香腸,有的宛若倒掛的雞鴨,有的近似跳騰的獼猴……千姿百態,各呈異趣。鐘乳石上不時滲出一粒粒晶瑩的水珠,簌簌滴落下來,叮咚之聲,清脆悅耳。這迷人的景致,這難得的涼爽,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時過三十多年,2016年夏季我再次遊覽滴水巖的時候,從育新路到滴水巖那段松溪的岸邊,原來的菜地已建成水錦花都住宅小區了,我在小區裡繞來轉去尋尋覓覓良久,始終找不到去滴水巖的路徑。冒險跳下約一米五高的堡坎,蹚過松溪來到對岸,穿過莽莽蒼蒼的灌木叢,好容易抵達滴水巖近邊,所見景觀與上次已大不相同。滴水巖前面及周邊灌木茁壯茂盛,把懸崖、瀑布及下面的水潭掩蔽得密密匝匝,既看不清「螺巖」的真面目,更看不到完整的「飛瀑」,僅能透過灌木叢的縫隙,看到窄窄的一綹「瀑簾」。當時我好生納悶,不明白洪邊八景唯一殘存的滴水巖,為啥沒有受到應有的保護和利用。
2019年6月7 日,我第三次踏訪滴水巖的時候,發覺自己三年前那種感慨已成杞憂——我驚喜地看到,滴水巖一帶已經開發建設成生態公園了。
從烏當水錦花都小區到滴水巖那段松溪,兩岸已經砌石硬化,溪水為之相應變清。岸邊、山腳栽植了一些棕櫚、銀杏、桂花、紅楓、櫻桃、冬青、杜鵑、桃、李、羅漢松等花草樹木,環境面目一新。移植到滴水巖前方溪水邊的那二三十棵老柳樹迎風婆娑,與溪水相映生輝。松溪兩岸修建的棧道、欄杆,方便了遊人南來北往,兩岸間架了座小木橋,便於人們東去西回。左岸修建的休閒場所,有人在遊樂玩耍,兩座涼亭下面,亦有人休憩歇涼。
行至滴水巖近邊,但見巖前灌木已做修整。巖頂正中青蔥蔥灌木一簇,將水流一分為二,瀑布分左右兩幅飛流而下,甚為可觀。可惜上遊水源變小,瀑布已明顯「縮身」,三十多年前我看到的是「五丈來寬的瀑布」,這次所見兩道瀑布的幅面估計皆不足一米。
該日通宵降雨,次晨心想滴水巖定然會有新的氣象,於是,午後再去觀賞。這次看到的滴水巖瀑布真的有二十來米之寬,特別是左右兩邊,我覺得那瀑面比套被子的棉絮還要厚實。距滴水巖不遠,有六七個遊客一邊觀瀑拍照,一邊嘖嘖讚嘆。佇立巖下觀瀑流飛洩,聽瀑聲轟鳴,我似乎找到王子沂所謂「織錦機絲千尺展,玉龍鱗甲半空來」那樣的感覺來了。本想攀到懸崖下面再看看鐘乳一飽眼福,但懸崖陡峭,灌木森森,無可攀援,只得作罷。不知那些千姿百態的鐘乳石而今是否安然如舊。
滴水巖被冷落若干年之久,如今終於受到重視,被利用被保護起來了。以滴水巖為載體打造生態公園,既發掘這一歷史景點的效用,為當地居民營造了休閒娛樂場所,同時也使這一歷史景點得以有效保護,不失為明智之舉。但感覺美中不足的是,滴水巖公園在注重硬體建設的同時,忽略了不該忽略的人文資源展示。作為洪邊八景之一的滴水巖,具有比較顯赫的歷史知名度,亦有較高的歷史人文價值,倘若在公園的休閒場所建一道文化牆,藉以宣展洪邊八景的歷史概貌,建造一座詩碑,將王子沂題詠「螺巖飛瀑」那首詩請書法名家揮毫書就鐫刻於碑上,我想必將為公園增色添彩,提升其文化品位,同時也將收穫彰顯地方人文歷史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