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想聽廣東人唱RAP,勸你千萬別去四川。
當廣東人遇上川菜,能雙押彩虹屁,以示對川菜的狂熱愛意。
「這個是蛋烘糕。」
廣東朋友:好好吃,永遠的神!
四川朋友:「這是鮮鍋兔。」
廣東朋友:好吃,兔兔,永遠的神……
要素過多,請上下滑動閱覽:
微博@腐潶
據說曾有位歪果友人,立志要在三年之內吃遍中國美食。
結果在四川足足待了四年,還沒吃夠。
四川到底帶了什麼神奇的美食buff,
讓每一個來這的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四川,聞名世界的美味天府
素來嚴苛的韓國人深深折服於這裡的美妙,大呼:
如果天堂有方向,那一定是在成都。
抓住一個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
四川精準擊中每一位來客的味蕾,讓他們來了不想走,吃了還想吃。
成都夜市/《西望成都》
豆瓣9.3分的韓國超高人氣綜藝《街頭美食鬥士》,把成都街頭的每一寸美食,展現在了屏幕前。
這裡的小吃多種多樣,且價格實惠。
六塊錢的狼牙土豆、十塊錢的雞蛋炒麵、灑滿榨菜的風味肉串……
一邊大口吃串,一邊探頭張望著老闆鍋中翻滾的雞蛋炒麵,放鬆地等待美味。
「好吃!」「這個一定得吃!」不斷出現在白鍾元大叔的每一次的品嘗中。
成都的清晨也同樣飄香,沉睡的人被炸軍屯鍋盔的香味叫醒。
一口咬下去油香滋滋、酥脆爽口,掉下來的渣也得乾乾淨淨放進嘴巴。
白鍾元邊撿渣邊喟嘆:巴黎的油酥糕點都沒這個好吃。
對於外國人來說,無法接受的兔頭和肥腸,在四川都成了美味。
米其林大廚先是拒絕三連,吃了幾口開始「真香」。
毫無顧忌地啃著麻辣鮮香的兔頭,直到只剩下小頭骨,忍不住嗦嗦指頭。
兔兔這麼可愛,還可以炒著吃、熱著吃、冷著吃。
畢竟,誰能拒絕麻辣幹香又酥軟的一道兔呢?
冷吃兔/《大師的菜》
宮保雞丁,youtube平臺斬獲上億流量的網紅;
是亞太經合論壇的欽點美食,徵服了數不清的國際友人。
錢德勒媽媽在《老友記》裡瘋狂表白這道菜。
地道川菜的滋味,吃過的人紛紛表示零踩雷。
從中到西、由南至北,跨越地域和種族,每一個人的味覺都被川菜細細照料著。
你永遠不知道,四川人多會吃
四川會吃,天下聞名。
川菜,與魯菜、粵菜、蘇菜齊名,並稱中國四大菜系。
不僅是四川人喜聞樂見的必備菜餚,更是全國各地餐桌上的常客。
麻婆豆腐,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回鍋肉,水煮魚……
甭管哪裡人,川菜總能憑實力,承包你最愛的幾道家常菜。
麻婆豆腐/《舌尖上的中國》
川菜博大精深,僅僅口味便有30多種。
魚香味、荔枝味、鹹香味、甜香味、陳皮味、糖醋味……不同口味,都有自己的成名之作。
不同的菜式用不同的烹飪方法,不同的烹飪方法有不同的火候。
燒烤蒸煮炒,十八般武藝,融會貫通。
比如這道開水白菜,熬出的鮮美肉汁只為成為高湯的配角。
「無火腿湯不美,無雞湯不鮮,無鴨湯不香,無肘子湯不濃。」
用雞、鴨、火腿、排骨、乾貝等熬煮數小時,反覆多次;直到渾濁的高湯變得清澈見底。
開水白菜/《大師的菜》
糖油和豬肉的鮮香錯疊,服帖地攤在軟糯香甜的糯米上。
一口咬下這道甜燒白,油脂盡出,口感又沙又糯,回味中有一股柔順纏綿的憨甜。
甜燒白/《風味人間》
雪花雞淖,雖然吃的是雞,但完全看不到雞的影子。
需要將雞肉攪得極碎,輔以豬油、蛋清、火腿,再經過一番軟炒。
看上去色白似雪,吃起來細膩軟嫩,口齒間儘是軟乎乎、香滑滑的綿順。
精緻,是川菜的皮相;火辣,是川菜的靈魂。
熱氣騰騰的火鍋,油香四溢的串串,統治了四川的大街小巷。
在《圓桌派》中,陳曉卿曾讚美:
火鍋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把沒人吃的東西,變成人盡皆知的美味。
《圓桌派》
在夜晚的街邊店鋪,涮一口爽脆的毛肚,來一塊軟彈的鴨血;
紅彤彤的油鍋中上下翻滾,隨後在油碟中沾滿香油,向嘴裡一放。
任何形容詞都無法概括這種幸福的感覺。
《沸騰吧火鍋》
豬腦花,外地人看起來有些暗黑的食物,被四川人當做火鍋的壓軸菜。
浸泡油汁的腦花,口感如慕斯一般,鮮嫩柔軟,入口即化。
《沸騰吧火鍋》
吃完之後,滿足的味蕾,只會讓你想大聲說一句:安逸!
正餐之後,還有滿街零食小吃供你填滿牙縫。
想要飯後甜點,就來碗正宗的紅糖冰粉,養生又解膩。
四川冰粉/《梨視頻》
若想邊逛邊吃,就隨手買一份張飛牛肉、狼牙土豆。
狼牙土豆 /視覺中國
若有些貪嘴,還有江油肥腸、滷豬蹄、缽缽雞……
江油肥腸/《早餐中國》
紅油滾燙、豆瓣濃厚、紅糖柔密、花椒爽麻;
不同種類,滿足食客的不同需求;
夜幕下沸騰的街道,也盛著四川人熱情的生活。
在四川,不怕沒得吃;就怕美味太多,不知道從哪開吃。
從廳堂到街巷,豐富的美食不僅填飽四川人的胃;
更是以獨特的美食文化,讓西南地區,煥發著勃勃生機。
吃,四川人認真了三千年
四川人為什麼這麼會吃?
首先,它優越的地理位置無可複製。
四川坐落在盆地,群山環繞,氣候溼熱。充沛的降雨,是當地的常態。
而「傍身」的都江堰,恰巧解決了它因雨水過多,可能引發的洪澇問題。
江河水系稠密豐富,又不會泛濫成災,四川成為千百年來作物生長的樂土。
早在《華陽國志》中,就有巴蜀之國「山林澤魚, 園囿瓜果」 「土植五穀, 牲具六畜」的記載。
脆嫩爽口的植蔬,綿彈有嚼勁的肉食……在這裡,不用多費力,便能端出一桌饕餮盛宴。
再加上辣椒、食茱萸、陳皮、胡椒、魚腥草等豐富齊全的調味料,輕鬆調配數十種不同口感。
《走遍中國》
四川成都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欽定的亞洲第一個「美食之都」。
它的源遠流長,與幾千年的思想傳承密不可分。
東漢時期,道教主推「天人合一」。成都,便是這一流派的起源地。
美食也延續這一淵源,講究取之自然、五味調和。
「鹹甜酸辣麻」五味雜糅,兼收並蓄,一碟小菜,輕嘬一口,便能品出千百滋味。
歷經數千年的演變沉澱,它們又細分為糖醋、魚香、鹹鮮、薑汁、酸辣等30餘種複合味型。
「厚重濃鬱,無窮變化」,是川菜的獨家底味。
《走遍中國》
川菜的另一特色,還在於菜名,僅僅兩三個字,內涵卻深刻。
被美國《GQ》雜誌選為「年度開胃菜」的「夫妻肺片」,蘊藏一段佳話。
上世紀30年代的一對夫妻,兩人拌的牛肉切片味道鮮美。
人稱:「車載半邊路,肉香一條街」。
而「廢」字寓意與溫馨和美不相稱,經口口相傳後,逐漸成為今天的版本。
夫妻肺片/《老梁尋根》
"薄如紙、細如綢"的四川小吃「龍抄手」,來歷也別有詩意。
在四川方言中,「抄手」是餛飩的代名詞。
單字「龍」,得名於當時著名的茶館「濃花茶社」。
據傳,「龍抄手」的創辦人靈機一動,借「濃」字取諧音為「龍」,既應了「龍騰虎躍」之意,又暗藏「濃花茶社」的風致。
龍抄手/《大師的菜》
看劇下飯必備的四川小吃「燈影牛肉絲」,同樣淵源自有。
南宋詩詞《都城紀勝》,記載了一種風雅的說法。
「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之。」
燈影牛肉的做法出現的時候,恰巧遇上皮影戲時興,薄如絲狀的牛肉倒映到牆面上,和皮影相映成趣。
一來二去,便有了「燈影牛肉」的雅稱。
每道菜名,憑藉簡簡單單幾個字,沉澱了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歷史。
四川人對於食物的了解考究,對於生活的熱情認真,既寫在飲食裡,也刻在骨子裡。
趙雷在歌裡唱:「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在幾乎所有城市都緊追慢趕,人們火急火燎快步小跑的當代,
四川似乎是少有的、讓你能安心「慢下來」「靜下來」的地方。
約三兩好友,去巷尾街頭,手揣進褲子兜,和夕陽一起、晃晃悠悠……
這個中國幸福指數極高的慢生活之都,以一種無限度的包容,讓每個曾在此駐足過的人找到生活的意趣。
也正是因為這份包容,四川菜在經歷南北文化交流、粵魯蘇菜系碰撞後,仍能不驕不怯、博採眾長。
有句話說,懂吃才懂生活。
尋找人山人海的火熱和放肆吞咽的快感,尋找最「巴適」的川味,感受這片熱辣又舒適的巴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