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發布長文,稱其編輯的新書《記憶記憶》上架不久便出現大量「注水」短評,懷疑這些都來自明星粉絲的「養號」操作——通過給其他書影音作品打分、評論,提升新號的活躍度,方便日後為明星的作品打分。
為何近來豆瓣的書影音條目下,突然出現大量的無意義評論?該長文為一批普通用戶的迷惑答了疑。不久,豆瓣讀書回應稱將遏制「養號」行為。同時,相關明星的粉絲後援會也公開發聲,對部分粉絲的不良行為道歉並作出正確引導。
粉絲「養號」到底傷害了誰?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社會學學者,對方認為,這種以「數據至上主義」為基礎的追星模式對粉絲而言,其實傷人又傷己。
一次被迅速撲滅的「養號」行動
讓我們先梳理一下整個事件。圖書編輯「貝塔減」所編輯的新書《記憶記憶》是今年11月發行的當代俄語詩人瑪麗亞·斯捷潘諾娃的長篇小說。該書內容相對冷門,但因曾出現在豆瓣手機頁面「新書推薦」的第一位,便意外成為飯圈粉絲的「養號基地」。「貝塔減」在長文中稱,該書在兩天內「收穫」近200條短評,有些是其他用戶發布的高贊短評或書評的複製粘貼,有些則是「好看的好看的好看的好看的好看的」之類的無意義語句。
*圖書編輯貝塔減的控訴。截自豆瓣
不止《記憶記憶》,圖書出品方「新經典」近日在豆瓣廣播發聲,稱其10月出版的新版雷蒙德·卡佛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同樣「突然湧入大量0粉小號的注水短評」。豆瓣用戶「燕仰」則整理出豆列《被飯圈用來養號的那些作品》,當中既包括《格林童話全集》《紅樓夢》《三國演義》等世界名著,也有《凡人之心》《偉大的孤獨》等新書。
有用戶分析,在11月下旬突然出現的大規模「養號」現象,主要源自某「頂流」明星的部分粉絲在微博發起的「養號」行動。該明星在2020年末和2021年將有三部電影上映,粉絲提前「養號」,為的是待電影上映後能給偶像的作品打分。
經過近兩天的發酵,豆瓣讀書在11月24日發布公告,表示將嚴厲打擊任何「養號」行為,異常用戶將被永久標記,未來的評分評論也將被視作無效內容處理。該明星粉絲後援會微博也表態,為部分粉絲的不當行為道歉,「我們會集體自省並呼籲所有粉絲自覺維持一個良好的豆瓣環境,尊重每一個作品、每一位創作者」。
來自飯圈的「常規操作」
「養號」現象為何在豆瓣大量出現?或是因為豆瓣是當下最受大眾認可的書影音評分網站之一,其評分被認為能較真實地反映作品質量。據悉,為了維持其評分的公信力,豆瓣曾設立一套「反水軍機制」,根據用戶的註冊時長、活躍程度等指數計算帳號的「權重」——只有帳號達到一定「權重」,其打分才有效。因此,粉絲「養號」本質上是話語權的爭奪,希望能通過「養號」來更多地影響自家偶像作品的豆瓣評分。
事實上,「養號」跟「超話打榜」「反黑」「控評」等行為一樣,是流量明星粉絲的「常規操作」。在此次事件發生前,微博等社交平臺上輕鬆就能搜出各種「豆瓣養號攻略」,其中的「通行規則」包括:在偶像作品上映或播出前兩三個月開始「養號」、頭像和籤名不能暴露粉絲身份、不能在作品上映或播出前評分、多關注其他用戶、每天都對書影音作品打分和評論……有些粉絲團體甚至會「規定」每天必須評論的作品數量及評分區間。
此外,「養號」也催生出一條灰色產業鏈。大部分粉絲都有不止一個豆瓣帳號,除了自己「養」之外,還可以買賣。據《證券日報》報導,在專門從事豆瓣帳號買賣的網站上,一個2015年至2016年間註冊的豆瓣帳號售價約80元。
擠壓他人的話語空間
目前,微博超話是追星的「主戰場」。超話鼓勵用戶通過完成任務獲得獎勵,其獎勵可用於給超話打榜、兌換虛擬禮物等。獲得積分的方式包括登錄、連續訪問、籤到、評論和轉發。不少人認為,正是類似規則塑造了粉絲群體「重數量輕質量」的行為模式。
粉絲將這套行為模式複製到豆瓣,便成了「養號」。「養號」所帶來的大量「注水」內容,直接危及豆瓣書影音的兩個重要功能,既影響客觀公平的評分,也擠壓了普通用戶的話語空間,破壞了豆瓣的社區生態,讓那些希望分享和交流的人難以找到同好。正如豆瓣用戶「paradiso」所說:「我根本不在乎我打的星是不是被計入權重。我寫了公開短評,能讓所有人都看見,這才是用豆瓣的初衷。」
在豆瓣讀書和明星粉絲後援會表態後,此次11月大規模「養號」事件看似暫告一段落。但被推至風口浪尖的《記憶記憶》卻成為粉絲、「黑子」與非粉絲之間的「戰場」。這本書在11月25日以後的短評,仍然充斥著大量與圖書內容無關的評價:有人打了五星,留下一句「抱歉」;有人呼喊「別讓飯圈文化禍害嚴肅文學」;也有一些ID中包含其他流量明星名字的用戶給該書打出一至三星的低分。
「養號」體現了明星之間的「內捲化」
此次「豆瓣養號」事件,只是近年各種「粉絲迷惑行為」的冰山一角。2018年某明星的粉絲組團刷iTunes北美區榜單,把他的新歌直接頂上第一位,引發諸多爭議;今年年初,另一位「頂流」明星的粉絲舉報某同人作品,引發一系列風波,造成該明星遭遇路人的集體抵制;今年11月,某男團粉絲用某明星的演唱會來進行搶票「練手」,導致該明星的自家粉絲買不到票……為何粉絲與大眾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記者為此採訪了東南大學社會學系講師朱雯琤。
粉絲與大眾之間矛盾的本質是什麼?
朱雯琤:這種矛盾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粉絲「維護自身群體」的集體理念。美國社會學家蘭戴爾·科林斯曾觀察發現,負向情感所帶來的群體連結比正向情感更緊密。粉絲群體也一樣,因為負面事件而感受到「受了欺負」,於是聯合起來,越發催生與大眾之間的矛盾。但要注意,粉絲與大眾之間的對立是流動的:比如你是某家粉絲,當別家出了問題,你會成為「大眾」去討伐別家粉絲;而當你家偶像或粉絲群出了負面新聞,你就變成被別人討伐的粉絲。
網絡環境是否造成或助長了這些矛盾?
朱雯琤:是以網絡場域為象徵的社會文化激化了這些矛盾。現在的追星玩法成了「數據至上主義」。粉絲盡力想讓明星出圈,所以他們會拼命買明星代言的產品,也會為了讓榜單數據看上去真實有效而去「養號」,這其實是一種惡性競爭。現在流行說「內捲化」,而明星之間的「內捲化」表現就是以數據、流量為指標,粉絲拼命為偶像「衝業績」。
如何構建一個和平健康的網絡環境?
朱雯琤:建立完善網絡機制、加強網民溝通理性教育等,這些很多人都提過,但切實實行起來還是需要時間和實踐。這裡提一個比較「虛」的倡議:改變當下流行價值,停止那一套流量和資本的遊戲,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意義。只有每個人都不去玩那套遊戲,那個不斷螺旋上升的競爭遊戲才會慢慢停止。追星快樂,混粉絲圈的大多數時刻也很快樂,但快樂背後是被資本操控的情感消費,是被相互競爭所消耗殆盡的空虛。不要讓這些快樂成為人生的唯一信仰,去日常生活裡找到生命的各種意義和可能性。
◆◆
原標題:《飯圈「養號」攻陷豆瓣!「粉絲迷惑行為」何時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