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養號」攻陷豆瓣!「粉絲迷惑行為」何時休?

2020-12-05 澎湃新聞

近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發布長文,稱其編輯的新書《記憶記憶》上架不久便出現大量「注水」短評,懷疑這些都來自明星粉絲的「養號」操作——通過給其他書影音作品打分、評論,提升新號的活躍度,方便日後為明星的作品打分。

為何近來豆瓣的書影音條目下,突然出現大量的無意義評論?該長文為一批普通用戶的迷惑答了疑。不久,豆瓣讀書回應稱將遏制「養號」行為。同時,相關明星的粉絲後援會也公開發聲,對部分粉絲的不良行為道歉並作出正確引導。

粉絲「養號」到底傷害了誰?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社會學學者,對方認為,這種以「數據至上主義」為基礎的追星模式對粉絲而言,其實傷人又傷己。

一次被迅速撲滅的「養號」行動

讓我們先梳理一下整個事件。圖書編輯「貝塔減」所編輯的新書《記憶記憶》是今年11月發行的當代俄語詩人瑪麗亞·斯捷潘諾娃的長篇小說。該書內容相對冷門,但因曾出現在豆瓣手機頁面「新書推薦」的第一位,便意外成為飯圈粉絲的「養號基地」。「貝塔減」在長文中稱,該書在兩天內「收穫」近200條短評,有些是其他用戶發布的高贊短評或書評的複製粘貼,有些則是「好看的好看的好看的好看的好看的」之類的無意義語句。

*圖書編輯貝塔減的控訴。截自豆瓣

不止《記憶記憶》,圖書出品方「新經典」近日在豆瓣廣播發聲,稱其10月出版的新版雷蒙德·卡佛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同樣「突然湧入大量0粉小號的注水短評」。豆瓣用戶「燕仰」則整理出豆列《被飯圈用來養號的那些作品》,當中既包括《格林童話全集》《紅樓夢》《三國演義》等世界名著,也有《凡人之心》《偉大的孤獨》等新書。

有用戶分析,在11月下旬突然出現的大規模「養號」現象,主要源自某「頂流」明星的部分粉絲在微博發起的「養號」行動。該明星在2020年末和2021年將有三部電影上映,粉絲提前「養號」,為的是待電影上映後能給偶像的作品打分。

經過近兩天的發酵,豆瓣讀書在11月24日發布公告,表示將嚴厲打擊任何「養號」行為,異常用戶將被永久標記,未來的評分評論也將被視作無效內容處理。該明星粉絲後援會微博也表態,為部分粉絲的不當行為道歉,「我們會集體自省並呼籲所有粉絲自覺維持一個良好的豆瓣環境,尊重每一個作品、每一位創作者」。

來自飯圈的「常規操作」

「養號」現象為何在豆瓣大量出現?或是因為豆瓣是當下最受大眾認可的書影音評分網站之一,其評分被認為能較真實地反映作品質量。據悉,為了維持其評分的公信力,豆瓣曾設立一套「反水軍機制」,根據用戶的註冊時長、活躍程度等指數計算帳號的「權重」——只有帳號達到一定「權重」,其打分才有效。因此,粉絲「養號」本質上是話語權的爭奪,希望能通過「養號」來更多地影響自家偶像作品的豆瓣評分。

事實上,「養號」跟「超話打榜」「反黑」「控評」等行為一樣,是流量明星粉絲的「常規操作」。在此次事件發生前,微博等社交平臺上輕鬆就能搜出各種「豆瓣養號攻略」,其中的「通行規則」包括:在偶像作品上映或播出前兩三個月開始「養號」、頭像和籤名不能暴露粉絲身份、不能在作品上映或播出前評分、多關注其他用戶、每天都對書影音作品打分和評論……有些粉絲團體甚至會「規定」每天必須評論的作品數量及評分區間。

此外,「養號」也催生出一條灰色產業鏈。大部分粉絲都有不止一個豆瓣帳號,除了自己「養」之外,還可以買賣。據《證券日報》報導,在專門從事豆瓣帳號買賣的網站上,一個2015年至2016年間註冊的豆瓣帳號售價約80元。

擠壓他人的話語空間

目前,微博超話是追星的「主戰場」。超話鼓勵用戶通過完成任務獲得獎勵,其獎勵可用於給超話打榜、兌換虛擬禮物等。獲得積分的方式包括登錄、連續訪問、籤到、評論和轉發。不少人認為,正是類似規則塑造了粉絲群體「重數量輕質量」的行為模式。

粉絲將這套行為模式複製到豆瓣,便成了「養號」。「養號」所帶來的大量「注水」內容,直接危及豆瓣書影音的兩個重要功能,既影響客觀公平的評分,也擠壓了普通用戶的話語空間,破壞了豆瓣的社區生態,讓那些希望分享和交流的人難以找到同好。正如豆瓣用戶「paradiso」所說:「我根本不在乎我打的星是不是被計入權重。我寫了公開短評,能讓所有人都看見,這才是用豆瓣的初衷。」

在豆瓣讀書和明星粉絲後援會表態後,此次11月大規模「養號」事件看似暫告一段落。但被推至風口浪尖的《記憶記憶》卻成為粉絲、「黑子」與非粉絲之間的「戰場」。這本書在11月25日以後的短評,仍然充斥著大量與圖書內容無關的評價:有人打了五星,留下一句「抱歉」;有人呼喊「別讓飯圈文化禍害嚴肅文學」;也有一些ID中包含其他流量明星名字的用戶給該書打出一至三星的低分。

「養號」體現了明星之間的「內捲化」

此次「豆瓣養號」事件,只是近年各種「粉絲迷惑行為」的冰山一角。2018年某明星的粉絲組團刷iTunes北美區榜單,把他的新歌直接頂上第一位,引發諸多爭議;今年年初,另一位「頂流」明星的粉絲舉報某同人作品,引發一系列風波,造成該明星遭遇路人的集體抵制;今年11月,某男團粉絲用某明星的演唱會來進行搶票「練手」,導致該明星的自家粉絲買不到票……為何粉絲與大眾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記者為此採訪了東南大學社會學系講師朱雯琤。

粉絲與大眾之間矛盾的本質是什麼?

朱雯琤:這種矛盾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粉絲「維護自身群體」的集體理念。美國社會學家蘭戴爾·科林斯曾觀察發現,負向情感所帶來的群體連結比正向情感更緊密。粉絲群體也一樣,因為負面事件而感受到「受了欺負」,於是聯合起來,越發催生與大眾之間的矛盾。但要注意,粉絲與大眾之間的對立是流動的:比如你是某家粉絲,當別家出了問題,你會成為「大眾」去討伐別家粉絲;而當你家偶像或粉絲群出了負面新聞,你就變成被別人討伐的粉絲。

網絡環境是否造成或助長了這些矛盾?

朱雯琤:是以網絡場域為象徵的社會文化激化了這些矛盾。現在的追星玩法成了「數據至上主義」。粉絲盡力想讓明星出圈,所以他們會拼命買明星代言的產品,也會為了讓榜單數據看上去真實有效而去「養號」,這其實是一種惡性競爭。現在流行說「內捲化」,而明星之間的「內捲化」表現就是以數據、流量為指標,粉絲拼命為偶像「衝業績」。

如何構建一個和平健康的網絡環境?

朱雯琤:建立完善網絡機制、加強網民溝通理性教育等,這些很多人都提過,但切實實行起來還是需要時間和實踐。這裡提一個比較「虛」的倡議:改變當下流行價值,停止那一套流量和資本的遊戲,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意義。只有每個人都不去玩那套遊戲,那個不斷螺旋上升的競爭遊戲才會慢慢停止。追星快樂,混粉絲圈的大多數時刻也很快樂,但快樂背後是被資本操控的情感消費,是被相互競爭所消耗殆盡的空虛。不要讓這些快樂成為人生的唯一信仰,去日常生活裡找到生命的各種意義和可能性。

◆◆

原標題:《飯圈「養號」攻陷豆瓣!「粉絲迷惑行為」何時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飯圈豆瓣「養號」,粉絲行為該由正主買單
    導語:11月23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上發文稱,其編輯的第一部新書剛上架,就被某明星粉絲「灌水」了很多評論用來「養號」,方便此後為該明星將上映的作品打分。
  • 豆瓣書評遭王一博粉絲「鳩佔鵲巢」,飯圈「養號」何時休?
    而如今,原本是讀者、編輯間互相交流心得的短評區,卻變成粉絲「養號」的基地。原來,豆瓣影視評分作為作品口碑的重要參照物,已被「飯圈」視作兵家必爭之地,而「養號」行為,就自飯圈邏輯中誕生。按照豆瓣的評分標準,不夠活躍的帳號,容易被判斷為小號或水軍,從而剔除出評分體系。因此,追星族開始有意識地「養號」——即通過每天在豆瓣發布狀態,給書籍、影視、音樂作品打分的方式,把號「養起來」,然後就有了有效評分的權限。此番引發爭議的「養號」行為,就源自該流量明星年底及明年初有多部影視劇上映。
  • 「飯圈」文化入侵豆瓣 粉絲為「養號」狂刷注水短評
    確實,粉絲們為了給自己的「愛豆」刷評論,開始「養號」了。不過,這其實也和網上的評分機制有關。以豆瓣為例,如果一個帳號只給自己「愛豆」的作品刷評論、打高分,往往會被大家認定為「飯圈小號」。而為了讓自己給「愛豆」作品的評論和打分更具「真實性」,不少粉絲開始「養號」。
  • 飯圈大肆刷評註水,豆瓣圖書圈怒了!憤而反擊卻牽出了養號黑產鏈
    給自家的愛豆打榜早就成了飯圈不成文的規矩之一。然而,這次王一博的粉絲們似乎「不講武德」,壞了規矩。他們為了在豆瓣上給王一博即將播出的作品刷好評,號召了一波給別的作品刷水評的「養號」活動。惹怒了豆瓣圖書圈。
  • 飯圈不講「武德」攻陷豆瓣,王一博成下一個肖戰?
    的豆瓣日記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吧。本來是關於娛樂明星,還是頂流的王一博,小編實在不敢輕易寫也不感興趣,但是看到是粉絲故意刷豆瓣,這就有關影視圈的事了。所以,借用光明日報的標題發出靈魂拷問:豆瓣被「攻陷」,飯圈文化的邊界在哪?
  • 粉絲「養號」,到底傷害了誰?
    近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發布長文,稱其編輯的新書《記憶記憶》上架不久便出現大量「注水」短評,懷疑這些都來自明星粉絲的「養號」操作——通過給其他書影音作品打分、評論,提升新號的活躍度,方便日後為明星的作品打分。  為何近來豆瓣的書影音條目下,突然出現大量的無意義評論?該長文為一批普通用戶的迷惑答了疑。不久,豆瓣讀書回應稱將遏制「養號」行為。
  • 王一博被粉絲坑了?粉絲豆瓣養號,被官方點名
    黑粉披著忠粉的皮,招搖撞騙,粉絲披著路人的皮,誇獎自己的愛豆,路人說出中肯的話,被摁頭說是黑粉。現在的粉絲聽不得中肯的回覆,哪怕嘴上說著認可你的看法,回頭就舉報,拐著彎,換號罵你。哪個粉絲手裡不得有三個號,很常見,有的甚至十個號,看到歌曲的打榜就知道了,一些投票就知道了。
  • 粉絲行為誰買單?王一博方正面回應粉絲養號事件獲贊
    王一博大粉號召豆瓣養號刷分事件風波在近日,一名圖書編輯貝塔減在社交平臺點評控訴,王一搏粉絲在豆瓣上對自己編輯並翻譯的俄國文學作品《記憶記憶》進行殭屍評論,造成圖書頁面全是粉絲的注水評論。還有經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也受到了波及。
  •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實際上,粉絲「養號」的行為並不少見,在「飯圈」也常被稱作「養耗」。在豆瓣,除《記憶記憶》之外,還有不少書成為了這些粉絲養號的前線陣地。粉絲們選擇的書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出現在豆瓣主頁推薦榜單中的作品,《記憶記憶》即屬於這一類。
  • 思想界|飯圈入侵豆瓣讀書:一場流量粉絲、豆瓣用戶與平臺的博弈
    本周『思想界』,我們關注飯圈在豆瓣養號引起的風波以及近日逝世的球王馬拉度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飯圈邏輯為何在豆瓣行不通?前不久,一篇題為《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引起了圖書行業對飯圈「養號」行為的廣泛關注。
  • 思想界 | 飯圈入侵豆瓣讀書:一場流量粉絲、豆瓣用戶與平臺的博弈
    本周『思想界』,我們關注飯圈在豆瓣養號引起的風波以及近日逝世的球王馬拉度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飯圈邏輯為何在豆瓣行不通?前不久,一篇題為《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引起了圖書行業對飯圈「養號」行為的廣泛關注。
  • 粉絲在豆瓣養號惹怒作者!「請離我的書遠點!」
    這件事的起因是王一博的粉絲為了替王一博的未來的新作品刷高分,因為王一博在2020年末和2021年會陸續有三部電影上映,而豆瓣作為重要的電影評分指標陣地,於是粉絲們紛紛在豆瓣養號。而這個事件的受害者之一是《記憶記憶》的作者,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小眾的俄語書,在豆瓣裡這類書的數據基本上都不會很大,但是每位讀者都是真心喜愛,願意花時間去閱讀。該編輯的圖書上市不久,卻被王一博的粉絲刷了上千條書評,致使一些真正的反饋被淹沒,這本書也淪為了養號工具,無法和讀者正常互動。什麼是「養號」?微博有養號,豆瓣也一樣。
  • 飯圈「不講武德」,刷評註水,豆瓣圖書圈怒了!憤而反擊卻牽出了養號...
    給自家的愛豆打榜早就成了飯圈不成文的規矩之一。然而,這次王一博的粉絲們似乎「不講武德」,壞了規矩。他們為了在豆瓣上給王一博即將播出的作品刷好評,號召了一波給別的作品刷水評的「養號」活動。惹怒了豆瓣圖書圈。
  • 飯圈注水,豆瓣崩潰
    只是這一次,飯圈粉絲突然破壁而入,進入了左岸純粹文學讀者的「小眾」領地。一位豆瓣用戶本來覺得彼岸的「養號」和自己無關,但聽到也許有一天會侵佔到她最常讀的作家領地,她馬上要了一點酒精,表示想「清潔一下自己」。3《記憶記憶》的編輯日記很快成了熱點。
  • 金方廷:豆瓣,也要被飯圈攻佔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方廷】前幾天,圖書編輯「貝塔減」的豆瓣日記——《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一點!!!》揭開了「飯圈養號」問題的一幕。緊接著,流量頗大的娛樂微信公眾號「蘿嚴肅」發布了一篇閱讀量10萬+的推文《王一博粉及各路流量粉,能否放過豆瓣讀書》,直接炮轟豆瓣平臺上的飯圈「養號」行為。
  • 飯圈粘貼注水,豆瓣一片狼藉,一場關於粉絲、小編和讀書人的博弈
    這位編輯在文章裡提到,事發時,有粉絲群體正在微博號召豆瓣「養號」,並給出新手教程,建議大家每天以給書籍電影打分等方式把新的豆瓣帳號「養」起來,這樣日後評分不會被系統判成小號。而恰好,《記憶記憶》是豆瓣手機端新書推薦的第一個,便順理成章成為「年底養號的基地」。
  • 「殭屍」攻陷豆瓣
    王一博粉絲佔領新書豆瓣評論區養號一事被曝光後,微博用戶「庫特那霍拉的骨頭」用一種近似恨鐵不成鋼的語氣,向粉圈發出呼喊。豆瓣養號,這個在粉圈中十足尋常的行為,似乎才首次暴露出它的荒誕一面。這些表白不是為了釋放粉絲洶湧的愛意,反倒可以被視為理性經濟人的行為,大量的長評不僅可以提高超話影響力,更可以「養號」。明星超話排名「養號,每家粉絲都有的」,混飯圈有五年經驗的四月說,和公眾更熟悉的打榜、控評、輪博一樣,養號早已是粉圈數據活動中的重要一環。
  • 一位圖書編輯的憤怒:豆瓣上的「養號」粉絲,請離我的書遠點!
    其中豆瓣平臺的評分,尤為重要,不僅是很多觀眾選片的參考,在影視行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為「哥哥」的事業操碎了心的粉絲們,就來豆瓣上,給「愛豆」(idol,追星者的偶像)的作品打高分。「豆瓣對小號刷分、機器人刷分有屏蔽機制,所以粉絲要在小號上進行各種操作,讓TA看上去更真實,這就包括給各種書籍打分、評論。」等活躍到不會被認定為小號,就可以給影視劇打分了。這個過程叫「養號」。通過給書影音打分、加入不同小組等行為來跨過豆瓣的評價門檻,進行滲透,這種「養號」行為在流量的粉絲圈裡常被號召。
  • 王一博粉絲豆瓣養號為何惹群嘲?評分機制該被流量粉絲糟蹋嗎?
    因此,粉絲間有一整套微博「養號」教程。王一博粉絲在豆瓣養號,影響了相當一部分豆瓣用戶的使用體驗。說起豆瓣,很多明星粉絲一派抵制的態度。《記憶記憶》的評論區充滿不知所謂的複製粘貼,顯然的,王一博粉絲的養號行為影響了《記憶記憶》的評分。
  • 起底豆瓣養賣號黑產交易:「飯圈」文化入侵,老號可賣80元
    經查,與某些帳號試圖「養號」的行為有關。收到投訴後,豆瓣方面加大了人工審核力度,並結合技術手段,陸續對這些異常用戶進行了處理。垃圾數據被清除的同時,這部分用戶也會被永久標記,未來的評分評論將視作無效內容處理。「這項工作將作為豆瓣反水軍機制的一部分持續推進。『養號』不僅刷不動分,其行為本身亦嚴重違反豆瓣社區的指導原則,與豆瓣社群共同理念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