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棋友象棋學了很多年,卻一直沒有什麼長進,連公園裡的老大爺都下不過?
這些人明明一直保持一定量的對局,也經常對著特級大師的棋譜復盤學習——為什麼如此刻苦的我,棋藝卻沒有毫釐之增?
「一萬小時定律」早就超過了,為什麼棋藝還是原地踏步?為什麼臭棋簍子的帽子還是摘不掉?難道是天資愚鈍、智商不夠?
如果說是因為沒有名師指導,很多人痴迷象棋長達數十年,許銀川、張強等特級大師的講座收藏了幾百個G;書架上堆滿的都是象棋培訓教材、殘局解析、排局講解等等,然並卵,刻苦鑽研棋藝一輩子,結果連公園裡的臭棋大爺都下不過。
當然,他們也不是完全沒有水平,他們的水平更多地體現在紙上談兵高談闊論中。棋攤上他們是口若懸河的「象棋吹牛大師」——別人下棋的時候,他們指指點點,一會兒「炮不輕發」,一會兒「均衡出子」「殘棋炮歸家」「殘局馬勝炮」「寧失一子,勿失一先」之類的象棋術語更是信口拈來。
他們有滾瓜爛熟的「棋理」,也研究和涉獵過象棋讀物、書籍,為鑽研棋藝付出過一定努力的。不過,這些人充其量也就只能達到「旁觀者清」的水平,如果自己親自上場去下,那水平簡直是慘不忍睹,不見得比他們譏諷的「臭棋簍子」高出多少。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他們在錯誤的方向上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收效卻微乎其微,於是成為了只能「評棋」不能「下棋」的嘴上高手,自以為努力,實則誤入了歧途。
第一,過於沉迷於殘局。
「你只要精通古典殘局/布局裡面的各種妙殺,連貫攻擊,比如《橘中秘》《梅花譜》之類的,你就可以成為高手高手高高手了。」這是種不正確的說。比如,一些棋迷,從古譜中學會了「棄馬十三招」,然後自在實戰中套用,但是很難一廂情願地期望對手中計,踏入到自己設計好的陷阱裡,從而獲得戲弄、虐殺對手的快感。
適度地鑽研殘局(排局),模仿一下經典排局中的攻法組合和連貫殺法,對於拓展思路、提升興趣而言,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但如果長期痴迷其中,則容易形成「單方面機械套用」的思維,反而不利於棋藝的長期精進。
在象棋競技中,對手也極少有機會碰巧走到一個便於你施展精妙連殺的局面,多數時候高手對局都是在平緩的運子中尋找微妙的突破口的。
第二,待在舒適區裡出不來。
1萬小時理論中有個巨大的缺陷,就是低水平的1萬小時重複是沒有效果和好處的。她很容易讓人呆在舒適區。好的,1萬小時理論應該是不斷的突破舒適區向有難度的地方,挑戰去啃硬骨頭,這樣才能實際而上不斷攀登水平見長。
你指望對手像個傻子一樣,毫無防備地踏入你預先設計好的圈套和陷阱中,然後你就能行雲流水地使用從排局中學到的「殺法」,從而陶醉於一種「我是高手」的假象——用這種投機心態指導自己的對局,把僥倖心理刻入到自己的行棋習慣中,痴迷於這種古典殺法中的所謂「速勝」,在實戰中強行走成類似局面去「欺騙」對手,最終會導致行棋隨手,「賭博式」出招等難以糾正的壞毛病,其負面效果遠遠大於學了幾步「排局巧招」的正面價值。
那麼怎樣,迅速提高棋藝呢?
在有了一定程度的殘局訓練後,就應當開展更為均衡的學習——布局、中局都要有所涉獵,甚至,出於功利目的,只學幾種便於在同層次水平中快速取得實戰優勢的布局套路(如中炮盤頭馬等)也未嘗不可。
只有均衡地、全面地了解布局、中局和殘局知識,才能避免短板,建立系統的象棋哲學觀,才能為未來的棋藝精進夯實基礎。而均衡地學習了布局、中局知識之後,這種體驗又能反過來影響對殘局的深入理解——這種相輔相成、相互照應的學習效果,是單一的「殘局學習」所不能提供的。
棋藝的高低,反映其實是方法的高低、方向的高低——在學棋的早期階段,絕大多數棋友都是被興趣所牽引:有人為了獲得勝利的快感,因此一直找低手下棋;有人為了娛樂消遣,專門找些殘局題排局題來解饞;有人一開始就以「挑戰難度、翻越高峰」為目標,每個階段都要找些硬骨頭啃啃,每段時間都要找點難題來挑戰自己的思維極限……
不同的興趣導向之下,初始階段或許並沒有什麼大的差異,但長此以往,棋藝增進的速度和效率,就會有著天壤之別的差距。如果你迫切地想要提高自己的棋藝,又覺得自己水平正在進入瓶頸,不妨暫時告別一下「殘局」,學點布局知識(中炮盤頭馬、中炮過河車急進中兵對屏風馬平炮兌車、五九炮過河車對屏風馬平炮兌車、中炮七路馬巡河過河車對屏風馬平炮對車等等),也許,會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感受。
當然,下棋就是休閒娛樂而已嘛,人與人之間不論是腦力、專業學習時間、對局經驗、年齡精力等等多方面都是極不平等的。不然路邊大爺下了一輩子棋,為什麼下不過柯潔,許銀川,侯逸凡這些年輕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平常心快樂下棋就好了,勝負心太強也不一定好。抱著玩的態度來下的話,那就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