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宗慄說,作者 | 宗慄
這是篇騰訊微博、微視的商業簡史。
你可能關注兩個話題:1、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用戶)的騰訊,怎麼就沒有把騰訊微博做起來?2、騰訊怎麼就過早關停微視(老微視,不是你現在看到的微視),錯失了短視頻機會?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一、從騰訊微博的高光時刻到被戰略邊緣二、「騰訊微視」重蹈「騰訊微博」的覆轍 三、騰訊微博/微視團隊組織心智的魔咒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前不久一場官司讓這個已沒落幾年的產品「騰訊微博」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2020年8月12日,#新浪騰訊微博商標之爭# ,北京法院一審判騰訊敗訴」難道騰訊微博又有新動作了?事實上,騰訊微博啥動作也沒有,就是和新浪微博爭個「商標名分」。
正好,另外兩件事,讓我決定對騰訊微博的歷史一探究竟:
1、今年疫情催生「短視頻」再次爆發,明顯落後抖音、快手的「騰訊微視」居然和「騰訊微博」有極為重要歷史淵源的關係。
2、近日閱讀吳曉波老師的《騰訊傳(1998-2016)》(騰訊官方唯一授權的權威傳記),恰好在「騰訊微博」部分,明顯感覺少了些筆墨,21萬字的傳記,「騰訊微博」僅出現了8次,甚至隻字未提「騰訊微視」,「loser」就不配被寫入歷史麼?
騰訊微博為什麼會敗?
有過很多媒體人解讀,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不一定經得起推敲:
喪失先發優勢、缺乏媒體基因、定位為防禦型產品、管理混亂…這些都算是一些原因,看起來好像也有道理,但往深處一挖,有些事實和觀點可能不是你之前看到的那樣。
過往解讀一:騰訊微博2010年5月上線,整整比新浪微博晚了8個月(2009年8月),錯失了先機。
如果這麼說,中國目前微博老大應該是王興的飯否,飯否2007年上線,且在新浪微博上線前就已經有了百萬用戶。
同樣是模仿國外的即時通訊軟體KIK,小米的米聊比微信還早上線1個月,早期用戶也超過微信,這麼說的話,現在的社交巨頭應該是米聊。
so,無數案例證明,在一個相對時間範圍內,「錯失先機」事實上並不是關鍵要素,關鍵在於「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作用。
過往解讀二:騰訊微博之所以敗,因為它本來只是一個騰訊應對新浪微博的「防禦產品」。
說這話的,大概率情況沒有看過騰訊的年報。2010-2011年,騰訊微博是騰訊生態極其重要的戰略產品,配備的都是戰役級別的裝備和兵力,只是用來打防禦戰?再有實力也不會這麼打吧!後文會詳細解讀。
過往解讀三:打敗新浪微博的肯定不是另外一個微博,只能是微信。
明顯「後視鏡論調」有點重,騰訊微博作為騰訊核心戰略產品與新浪微博硬剛時,微信的影子都還沒出現。反倒是騰訊微博自身沒把握好機會運營起來,後來拉上微信來給騰訊微博一個臺階下。
……
諸如此類。
重新來看下那一段歷史
這是騰訊上市以後,2004-2019的年報,看騰訊年報封面,就好比一部騰訊極簡史。
明顯,QQ(QQ空間、郵箱)、騰訊網、騰訊微博、微信(公眾號)都是騰訊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戰略產品,2010、2011年是騰訊微博的高光時刻,在那一場中國微博大戰中,騰訊微博是唯一一個有實力與新浪微博抗衡的對手,大戰的兩年中,騰訊微博險些奪過「微博」的總舵主位置,不過在2012年後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那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從騰訊微博的高光時刻到被戰略邊緣(2006-2012)
1、生於移動網際網路荒蠻期的騰訊微博2006年,微博的「鼻祖」twitter誕生,以更輕便的140個字符的消息,重新定義了網際網路傳播信息的方式。
這種微博客的形態滿足了用戶隨時隨地進行記錄和分享的需求,也比傳統門戶網站有著更直接的新聞獲取和傳播能力。隨後兩年的Twitter,爆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引起全球網際網路企業競相跟隨,推出各類微博產品。
在國內,最早嗅到Twitter並付出行動的是王興。
2007年5月,飯否網上線,搶了個頭彩。這種微博客的形式,贏得了一些博主和年輕網際網路用戶的青睞。
2008年6月30日,是中國網際網路史上標誌性的一天,中國網民總人數達到2.53億人,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2008年7月22日, CN域名註冊量以1218.8萬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國家頂級域名。截止同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數達到2.98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22.6%。
2008年9月22日,美國運營商德國T-Mobile在紐約正式對外發布世界上第一款搭載谷歌Android系統的智慧型手機T-Mobile G1。G1具備多種特性,支持3G網絡,大屏觸摸操作,全鍵盤等等。從此,智慧型手機開始進入安卓時代。
無論是中國網際網路人口暴增,還是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都在暗暗地推著下一個時代的到來。
2008年,Twitter的熱潮傳到了中國。而此時的飯否正默默地影響著更多人。
2009年7月,飯否用戶突破100萬,越來越多的新聞從飯否上傳播開來,由於政治敏感話題、輿論壓力,導致飯否被關停505天。
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沿襲新浪作為媒體老江湖的「名人戰略」,新浪總編輯陳彤帶領團隊不遺餘力地邀請名人、記者、公知這些大V註冊,一時間,邀請了任志強、韓寒、李開復等大V入駐新浪微博,這些高端人群的發聲, 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吸引了全網的注意力。
2009年末,新浪微博用戶數就達到約500萬,成為了當時最富有社交網絡色彩的現象級產品。「微博」一詞開始進入主流人群視野。
隨後,各類門戶網站微博、電子商務微博、SNS微博紛紛成立,連電視臺、電信運營商也開始涉足微博業務。
2010年1月,網易微博正式上線。
2010年4月,搜狐微博正式上線。
2010年5月,騰訊微博正式上線。
至此,中國全面進入微博時代。
2、高光時刻的騰訊微博(1)「你好,開個騰訊微博吧!」2010年,騰訊微博動用了非常多的資金拼搶名人資源,整個騰訊上上下下使出了各種招數,從送蘋果手機到支付高額「創作費」。馬化騰也親自上陣,硬著頭皮邀約他熟悉的名人朋友註冊騰訊微博。 騰訊總辦一票大佬天天發微博、體驗社交遊戲和小應用,甚至不惜淪為廣告狗。同時,騰訊也配備戰役級別資源對騰訊微博進行導流支持。
儘管騰訊這種方式非常粗放,但還是有效。
2010年底,騰訊微博用戶數達6311萬。
2011年2月,騰訊宣稱騰訊微博的用戶數達到1億,劉翔等體育明星的粉絲數超過了1000萬。
2011年05月,借內容一鍵互通功能,騰訊微博正式實現了微博與QQ、QQ群內容的雙向互通,藉助QQ勢能,騰訊微博用戶激增。
2011年9月30日,騰訊微博註冊用戶數超過3.1億,比6月底的數字增長了7000多萬。同時,日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了5000萬人。
雖然大家都明白騰訊微博數據有水分(QQ導流和殭屍粉),但在局部建立起頗為不錯的影響力。
即便是網易微博、搜狐微博都在拼命追趕,但能與新浪抗衡的,也只有「人多錢多」的騰訊微博了。騰訊微博最初獲得的資金、流量、技術、人力支持等資源讓競品都都非常眼紅。
(2)大手筆投入,不能讓騰訊微博吃虧
馬化騰曾公開表示,「無微博不門戶」,隨著微博發展出現越來越多新形態,在這方面進行大量投入是必不可免,如果不投入做的話,絕對要吃大虧。
過去這兩年微博競爭還是白熱化的,當然大家基礎不一樣,屬性也不太一樣。但是微博這個新的形態的確有很多方面,往社交方面、往即時通信方面走。第二,智能終端應用。第三,媒體社交化。
傳統1.0門戶,變成無微博不門戶,向這個方向發展。又要做門戶,又要關注移動網際網路。因此在這方面進行大量投入是必不可免,這是必然要做的。如果做不好,不投入做的話,未來絕對要吃大虧。所以大家都不計成本,我們投幾千萬廣告,新浪投幾千萬廣告進行拼殺。去年一個季度財報,有一個投資者說你們在這方面花這麼多錢,看得出來我們是打得挺難看的。我說你再看看另外一家吧。大家都在堅持,但是這個市場就是這樣,任何一個市場在發展一個階段都必然會有競爭,但是必須要在一個合理的競爭。網際網路興起就是這樣。包括電子商務也是這樣,半年前的團購也是殺得很厲害,現在冷下來了。電商也冷下來了。在資本市場也融不到錢了。
這都是一個階段性的東西,只是看你的時間周期,這都是屬於正常的商業競爭。所以私下跟老曹還是非常好的。
(3)騰訊微博是重大戰略投資方向
在騰訊2010年年報中:
馬化騰表示:「過去一年,通過利用我們的平臺優勢並專注於用戶體驗,各項主要業務領域都取得了穩固的運營和財務業績。我們開展了全面的開放平臺戰略,涵蓋至QQ、QQ空間、微博和財付通等各平臺。」除了持續投資現有業務,我們還將在一些新的戰略領域,如微博、電子商務、搜索及網絡安全進行大量資本投入。儘管這些投資會加大支出和不能即時獲取回報,但我們認為這對公司的長遠發展尤關重要。
我們已著手進行新階段的投資活動,在此期間我們將對現有的即時通信、SNS無線和遊戲等平臺以及一系列新的戰略舉措做出重大投資,為未來發展奠下基礎。其中之一的新舉措是騰訊微博,自2010年4月重新推出以來迅速增長。憑藉註冊帳戶數已超過1.1億,其就我們的整體策略而言已成為重要的社交媒體平臺,為騰訊的其他網際網路平臺(如即時通信、QQ空間及騰訊網)帶來協同效應的價值。2011年,我們將繼續專注於提升微博的用戶群並優化其用戶體驗。
在騰訊2011年年報中:
2011年騰訊微博用戶數持續大幅增長,鞏固了其作為中國主流社交媒體的地位。騰訊微博的用戶數和活躍度都大幅提高,多項指標如註冊帳戶數、日活躍帳戶數,都顯示騰訊微博在中國已成為領導者。更廣泛而言,憑藉我們獨有的跨通信、SNS及社交媒體的多平臺社交網絡,我們繼續樹立在中國整個社交網絡行業的領導地位。2011年,通過持續拓展即時通信、QQ空間、朋友網、騰訊微博和QQ郵箱等主要社交平臺,我們鞏固了行業領導地位。
2011年,騰訊網鞏固了其作為中國訪問量最高的門戶網站的地位,並在娛樂、汽車、財經及體育等主要垂直領域佔據領導地位。這一年,我們深化了騰訊網與騰訊微博的整合,以加強兩個平臺的媒體影響力並突現我們的差異化。我們也持續改善內容和運營,以更好地迎合不同用戶群的需要。
騰訊微博在2011年取得大幅增長,並於當年年底以註冊帳戶數達3.73億、日活躍帳戶6800萬成為中國最大的微博。這反映了我們憑藉豐富內容、優化用戶體驗、通過市場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以擴大用戶群和提高用戶活躍度的策略奏效。 作為中國領先的具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騰訊微博已做好準備抓住未來將湧現的商機。
這一年年報,騰訊在不斷強調騰訊社交霸主的地位。這一年,也是騰訊傾其資源「輔佐」騰訊微博到達最高光時刻的一年。
3、活在戰亂中的騰訊微博
從2010-2011年騰訊微博與新浪微博的戰局來看,基本奠定了微博老大和老二的地位。不過騰訊也並不輕鬆,恰好也是這兩年,可能也是馬化騰最焦慮的兩年。看似繁榮的表面,卻危機四伏。(1)新浪微博的高歌猛進,步步緊逼
2010年11月,新浪微博宣布用戶數達1億,同時新浪「微群」開始內測,「微群」具備通訊和媒體屬性,是網頁版的「QQ群」。這威脅的不僅僅是騰訊微博,還有騰訊的命根子QQ。
在2010年新浪財報中,新浪執行長曹國偉表示:
「2010年對新浪來說是轉型的一年。除了實現網絡廣告業務和盈利能力的顯著增長外,我們已成功地將新浪微博建設成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臺,其用戶基礎在2010年擴大了25倍多。現在微博的註冊用戶總數已超過1億,較四個月前增加一倍。
進入2011年,我們計劃將微博作為新浪新媒體成長戰略的核心,加大投資以求進一步提升我們在社交媒體領域的領先地位,使新浪成為更深的植根於社交網絡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最佳網絡平臺。
(2)3Q大戰,讓騰訊精疲力竭
騰訊微博上線不到半年,騰訊在和新浪微博正面對抗時,和360也撕扯了起來。
2010年9月27日,360發布了其新開發的「隱私保護器」,專門搜集QQ軟體是否侵犯用戶隱私。隨後,QQ立即指出360瀏覽器涉嫌借黃色網站推廣。
2010年11月3日,騰訊宣布在裝有360軟體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體,用戶必須卸載360軟體才可登錄QQ,強迫用戶「二選一」。
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從2010年到2014年,兩家公司上演了一系列網際網路之戰,並走上了長達4年訴訟之路。
(3)米聊的神出沒,讓騰訊措手不及
騰訊正和新浪微博硬剛、與360互撕的時候,2010年10月,一款名為「kik」的應用登陸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短短15天內就有超過100萬人註冊下載。這款通訊工具的登場,像極了當年的ICQ。
而這次,反應最快的是曾經的「西點站」站長,雷軍。他認為,擺在眼前的很可能是佔領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的極佳切入點。
短短37天後,2010年12月10日,小米發布了中國第一款模仿kik的產品—米聊(Android內測版),支持發送文字、圖片。12月23日,iOS版上線。
「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據內部消息,騰訊給了我們3個月的時間。」
在米聊發布後的一次聚餐中,雷軍如是說。
而此時(2010年11月),在廣州的張小龍同樣注意到了kik,並在一個深夜發郵件給馬化騰,建議由他的團隊做一個類似的產品。
這次偶然的機遇,對張小龍和騰訊而言,無疑是值得慶幸的。如果沒有這個決定,少年成名的張小龍,或許便從此泯然眾人,而騰訊也可能在亂戰中加速消亡。
於是,2010年11月20日,在工信部官方調停3Q大戰的當天,「微信」項目正式啟動。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線,比米聊晚了1個月。
馬化騰說,那是騰訊生死攸關、生死時速的1個月。
2011年,騰訊又和小米幹起了仗。
彼時的騰訊同時深陷「3Q大戰+微博之戰+中國版kik(米聊)之戰「當中,騰訊微博能否堅挺,微信是否突破,誰也不得而知,這次很可能是騰訊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4、被戰略邊緣的騰訊微博依靠騰訊生態的強勢導流、和強資金的支持,騰訊微博取得了看似領先的行業地位。但大部分人都明白,短暫繁榮背後,依然缺乏核心優勢。看騰訊微博內部,確實也少了新浪陳彤這樣的媒體老江湖的作戰統領,騰訊微博的作戰手法、作戰章法僅僅是跟新浪微博亦步亦趨,用一樣的方法貼身肉搏。縱然馬化騰親自督戰,這種打法,超越新浪微博的機會也極其渺茫。陳彤,傳媒界的狠人一枚,前新浪總編輯,2014年加盟小米,負責內容投資和內容運營。2016年,一點資訊宣布陳彤加盟一點資訊出任總裁,同時兼任鳳凰網聯席總裁,並繼續代表小米擔任一點資訊董事。
即便是騰訊微博宣布在2011年以註冊帳戶數達3.73億、日活躍帳戶6800萬成為中國最大的微博。馬化騰很清楚,這並不是由騰訊微博產品自驅動帶來的結果。所以騰訊一直沒放棄任何一絲新機會的探索,找不到絕對領導地位的社交產品,騰訊不會罷休,直到2011年底,騰訊出了一匹「黑馬」。
《騰訊傳》中,財經作家吳曉波老師有這麼一段描述:
這是2011年11月的傍晚,我與馬化騰站在深圳威尼斯酒店的門口,臨分別前,他教我下載微信,並用「搖一搖」的功能「互粉」。此時,騰訊與奇虎360的那場著名的戰爭剛剛塵埃落定,而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正為爭奪用戶打得不可開交。馬化騰告訴我,微信是騰訊新上線的一個產品,已經有3000多萬的用戶,並且每天新增20萬。「因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戰爭已經結束了。」這是他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語調低沉,不容置疑。
到2011年底,微信用戶已超過5000萬。雖然彼時的微信用戶增長沒有騰訊微博用戶增長那麼快,體量也沒有騰訊微博那麼大,但大家都明白,這看起來更像是騰訊真正的救命稻草。
至此,騰訊微博開始被戰略邊緣化。騰訊微博的戰略核心地位,僅僅維持了兩年(2010-2011年)。此後,便是微信的天下。(回應前文,騰訊微博並非一開始就被定位於「戰略防禦」,而是在落實微信的核心競爭優勢後,才逐漸被調整了戰略地位)
於是,微信第一次正式上了2012年騰訊年報:
微信因其新穎的特點及具吸引力的用戶體驗,用戶數於2012年大幅增長,迅速地成為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主要的通信及社交平臺。除國內市場外,我們憑藉微信的技術推出「WeChat」產品涉足國際市場。最近,微信與「WeChat」的註冊帳戶總數已超過3億。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一大特色,可使用戶與其微信通訊錄上的朋友分享資訊,其正得到迅速的普及。 騰訊2012年報對騰訊微博的描述:
2012年底,騰訊微博的日活躍帳戶數達至8,700萬。隨著中國微博用戶增速減緩,我們正尋求騰訊微博與微信的整合點,以彰顯我們的特色。
雖然在騰訊內部,從2012年開始,騰訊微博的戰略地位發生了調整,但與新浪微博的硬仗並沒有結束。
2013年7-9月的某一天,北京希格瑪大廈的「騰訊微博」被換成了「騰訊視頻」。
(2013年7月的希格瑪大廈)
2013年9月的希格瑪大廈,照片來源:百度地圖全景
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正式更名為「微博」,並於一個月後在美國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
直到新浪微博上市,騰訊才最終決定放棄掙扎。
2014年7月26日,騰訊宣布,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OMG)進行架構調整,騰訊微博和門戶融合。騰訊微博不再和騰訊網、騰訊視頻並稱騰訊網媒三大平臺。騰訊微博產品運營團隊將與騰訊新聞團隊進行整合。此輪調整後,微博產品仍正常運營(基本也就是安樂死了)。
放棄,只因為有更好的選擇。
二、「騰訊微視」重蹈「騰訊微博」的覆轍(2013-2015)
雖然騰訊微博事業部最終在2014年才宣布解散,但在2012年就開始被戰略邊緣。本來有幾億用戶的騰訊微博也不爭氣,活生生在後面兩年把自己給zuo死了。
在焦慮的發展與掙扎中,騰訊微博團隊接手了另一個產品:微視(本文中的微視主要指2013-2017年的老微視)
1、搶跑短視頻賽道,騰訊微視誕生隨著智慧型手機、4G的普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迎來另一個高潮,短視頻。2013年,被Twitter收購的Vine成了AppStore增長最快的產品,這款產品正式上線還不到一年,用戶達到了4000萬。當時排名其後的分別為Flickr、Instagram、WhatsApp, Facebook, Skype, YouTube, Twitter等,可見Vine當時的火爆程度。
同時間的中國,也在爆發一場短視頻革命
2013年1月,小影上線,為用戶提供濾鏡、配樂、海報等多種視頻剪輯素材,在10個月內收穫註冊用戶超100萬。
2013年8月 ,新浪微博手機客戶端內置秒拍應用。
2013年9月,騰訊微視上線,主打8秒短視頻,用戶可以通過微信、QQ和QQ郵箱帳號登陸,同時支持分享短視頻到微信對話、微信朋友圈以及騰訊微博。
……
2、緣起和轉折,好似被安排好的命運
微視是前騰訊微博產品總監高自光(Grandy)立項的一款短視頻產品,還未大規模推向市場,他就離職去了小米。臨危受命,騰訊微博團隊接手了微視,微視成了掛靠在騰訊微博下運營的「微視產品運營團隊」。
而彼時的騰訊微博,正漸漸落後於新浪微博,人心渙散。即便如此,騰訊給予微視的支持也是相當大。
(1)高光時刻的騰訊微視
微視得到了很高的戰略重視,微視產品和運營的總監都可以和馬化騰在一個群裡直接匯報。
為了推廣微視,馬化騰本人還以「Pony」的用戶名在微視平臺開號,截至2013年12月5日,先後上傳了4條短視頻,內容包括騰訊大廈俯瞰、全民玩節奏大師、廣研新辦公室滑梯等,共有123個關注和12萬粉絲。
微視在2014年春節期間,騰訊大手筆的邀請了李敏鎬和範冰冰等明星為微視拍了一則電視廣告,當時微視的日活躍用戶一度高達4500萬人,穩居app store的免費榜前5名。除夕至初一共有數百萬人通過微視發布、觀看拜年短視頻,總播放量達上億次。
流量資源,明星「站臺」,渠道推廣,微視像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在2013年-2014年春節,它獲得了騰訊內各部門的鼎力支持,在錯失微博的風口後,騰訊顯然不想在視頻社交賽道上再獲一個「阿鬥」。
(2013年微視上線-2014年春節,微視百度指數)
(2)短暫的繁榮,像極了當年的騰訊微博
2014年4月,延續微博「大V」玩法的微視,主打主打明星和PGC戰略,這需要不低資金投入。經歷了春節的爆發增長,明星紅人們更新頻次下降。此時無論是上傳視頻還是用戶活躍都呈現了下降趨勢。
(2013年微視上線-2015年,微視百度指數)
2014年5月,團隊裡核心成員就在逐步流失,好像又重走了一回微博的老路,進入與「騰訊微博類似的狀態」。
微視內部員工回憶:
2014年下半年對整個團隊來說異常難熬。美拍和秒拍都在急速成長,騰訊又取消了微信對微視的資源支持,儘管後來微視將拍攝時間從8秒延長至5分鐘,但體現在數據上還是沒有任何火花。
2014年7月,騰訊微博事業部降級被整合到了騰訊新聞(戰略放棄)。此前,微視一直都是掛靠在騰訊微博下運營的「微視產品運營團隊」,微博併入新聞後,微視也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原微視產品運營團隊將升級成為「微視產品部」,微視依然由原微博團隊運營。
2015年3月,微視產品部被降級併入騰訊視頻,隨後騰訊微博/騰訊微視負責人邢宏宇(hy)離職加入58同城。微視產品多個工作組解散。
騰訊微博/微視的命運,隨著這個男人(邢宏宇)的離開,也就徹底終結了。
邢宏宇,騰訊搜索產品部副總經理、騰訊網絡媒體產品技術部總經理、騰訊微博事業部總經理、騰訊微視負責人。在負責騰訊微博之前,他是騰訊搜搜的總經理,後來搜搜失敗併入搜狗,騰訊微博失敗後併入門戶,接手微視最後一搏,他甚至和Pony承諾,如果還做不好微視就立馬走人。「承諾兌現」,離開騰訊後,去58同城任職CTO。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比較清楚了
2016年,抖音上線、火山小視頻上線、梨視頻上線。快手用戶瘋長。
2017年4月10日,微視停止全部服務。當時行業內人士多數的反應是:「咦?不是早停了嗎?」
2018年4月2日,騰訊微視重啟,4.0版本上線,這也是大家現在看到的微視。
而這個時候,短視頻幾乎已經成了抖音和快手兩家的天下。
2018-2020抖音、快手、重啟後微視的百度指數
三、騰訊微博、微視團隊「組織心智」的魔咒
騰訊微博、微視是幸運的,帶社交屬性產品,在騰訊社交生態中,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項目起初獲得的資金、流量、技術、人力支持等資源,和同類競品比較都有非常明顯優勢。
騰訊微博、微視是不幸的,出自同一團隊之手的兩個不同產品卻有相同的遭遇,還有相同的氣質。生在偉大的變革時代,獲得無比優越的資源支持,卻連續兩連敗,最終黯然退場。
為什麼擁有資金、資源優勢,依然遭遇窘境?
可能大部分人第一直覺的答案是:
1、技術能力、產品能力不足
2、運營能力弱
3、管理出了問題
……
克裡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賈伯斯、貝索斯等商業大神都力薦的商業著作)裡提出,一個企業陷入困境主要有兩個原因:
外在的生存結構,即「價值網」內在的思維模式,即「組織心智」
1、騰訊微博、微視的「價值網」
成也價值網、敗也價值網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身處一張網絡裡,每個企業同時是其他企業的客戶、供應商、合作方、競爭對手、投資方等等,這個網絡被稱為企業的「價值網」。
企業價值網裡最重要的三個角色是:客戶、對手和投資人,他們共同「捆住」了一個企業。
騰訊微博、微視早期快速崛起,得益於騰訊以QQ為主的生態產品導流。而恰恰這成就於他們,也限制於他們!
騰訊微博價值網:
騰訊微視價值網:
騰訊微博接手微視後,直接把這張價值網遷移到了「微視」的運營上,所以無論看成長路徑、打法,都極為相似,結局也是同命相憐。
被用戶資源催熟的騰訊微博、微視在2012年,騰訊微博開始被戰略邊緣,即便如此,那時的騰訊微博依然算得上國內頂級的流量產品,所以在2013年於騰訊微博團隊誕生的微視,一出身就天然擁有騰訊微博的流量支持,額外還有QQ、微信的流量加持。這樣的待遇,真實煞羨旁人!
直到2014年騰訊微博被戰略放棄。騰訊微博徹底失去支持,同樣失去了流量支撐的微視,恐怕在那個時候就感受到了未來的茫然。
不否認流量的價值,和微視同期出現的「秒拍」得益於微博的流量紅利,包括騰訊盈利核心的遊戲,所取得的成功與微信、QQ等超級APP的導流不無關係。只不過,微博、微視身為社交屬性產品,乃騰訊核心命脈,即便是不賺錢也要做。
然而,最後還是印證了那句話「抓得越緊、失去越快;放開手,才是愛」。
騰訊微博、微視一開始就被騰訊催促生長,沒有儘快形成內在的生長能力,一旦流量入口斷流的時候,增長便陷入窘境,就用戶規模看似一個「成年」,結果養了個「巨嬰」,獨立生存能力極差。
作為一個擁有數億用戶的產品。也沒有找到持續生存下去的辦法,確實令人惋惜。
從另一個側面,也可看出騰訊微博當時的發展,都有明顯的打腫臉充胖子、過渡催促生長動機和行為:
明眼人都看得出,騰訊微博數據背後的激進和焦慮。
內容運營的被動和亦步亦趨在營銷和運營上,騰訊微博也大肆借鑑了新浪微博的形式,邀請大批的明星和KOL站臺,藉助好友互動、熟人社交維持內容的產出和用戶活躍度等等,微視也如數家珍地copy這個套路。
但是,本質上如果還是在用競爭對手的那一套邏輯去做產品,最後大概率也就是拖一拖對方後腿,亦步亦趨不可能做到對競品取而代之。
同樣是做體育內容,新浪微博當年邀請了黃健翔(主持人、體育評論人)、董路(足球評論人)入駐,而騰訊微博邀請了劉翔、林丹等奧運冠軍。媒體人擅長於製造話題,而翻看騰訊微一些明星的話題只有「晚安」、「新年快樂」、「國慶快樂」,一看兩邊的內容氛圍,就不言而喻了。
騰訊本身雖然用戶極其的多,但並沒有(或者說還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培養好產生好內容的土壤。微博的內容點是分散不聚合的,靠騰訊門戶的編輯團隊基本上是杯水車薪,還得靠用戶產生內容,而騰訊微博當時的用戶構成(年輕化,學生群體偏多,對社會時事關注較少),又不足以產生足量的優質內容,無奈還是跟著新浪的節奏走。
表面上看騰訊微博與新浪微博是兩個APP/網站產品的競爭,其本質上是價值網與價值網之間的競爭。
在騰訊微博這張價值網裡面:
(1)用戶層面
騰訊微博被騰訊溺愛般催熟,導致自身生存能力欠缺。一旦導流終止,便陷入增長的窘境。同時受限於用戶群體特質難以自發產生足夠有質量的內容。
(2)友商層面
騰訊一開始就盯住對手,以對手為參照採取行動,亦步亦趨貼身肉搏。
(3)投資方層面
騰訊微博必須努力達到騰訊對用戶增長的期望,以此快速佔領市場領導地位。
騰訊微博被困在這張價值網裡面,遲遲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克裡斯坦森說,真正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是「價值網」而非內部的管理者。企業的管理者要識別自己賴以生存的「價值網」,然後建立一個組織架構與這個價值網進行資源對接。
「價值網」的存在,對於要創新、要突圍的企業來說,從來都不是什麼好事。要從老的「價值網」躍遷到新的「價值網」,往往意味著企業老「價值網」設定的一切,都要被顛覆、重設。 所以必須要做領導分工、組織架構、管控流程、人才隊伍、企業文化的調整。這個挑戰非常大,因為「組織心智」太難以突破。
2、騰訊微博、微視的「組織心智」
吳軍曾經接受採訪,說騰訊缺乏做toB 的基因,「企業基因論」還因此遭受爭議。
用「企業基因論」歸因有些過於簡化(甚至偷懶),聽起來刺耳,不過確實反映了不同組織的思考決策方式的本質差異。用克裡斯坦森《創新者的窘境》中更有洞見的表達叫「組織心智」。
所謂「組織心智」,就是一個組織基於以往所有的經營管理經歷而形成的思維定勢(心智模式),它決定了組織會以什麼方式做事,能做成什麼事。組織心智可以提高決策效率,但也會成為通往變革之路的最大障礙。
一個企業的「組織心智」一旦形成,由於群體信念緊閉,就很難改變。
瑪格麗特·惠特利的《領導力與新科學》中講到,75%的組織轉型以失敗告終。
組織變革之所以困難,是因為組織裡至少有40%的心智模式是自動運作的。吳伯凡也講過,在一個組織裡工作的每個人,你我都是,有40%的意識是自動化的,你以為你自己是在按照自我意識做事,其實不然,你是在按照「組織的共同意識」在做事,而你自己卻不知道。
在組織發展處於穩定期、業務處於連續性開展的時候,「組織心智」可以幫助組織快速決策和預測未來。但在遇到非連續性、需要做出變革以應對的時候,原本可以幫助決策的、基於連續性假設的「組織心智」,就往往成為改變的重要障礙。因為決策者所能想到的、所能「看到」的,往往都是與其現行心智模式相符合的東西,而不是與這一模式有矛盾的東西。
理察·福斯特的《創造性破壞》中講到:
即使在業務出現不連續的時候,企業原來的領導者也是不可能放棄固有的心智模式的。如果企業要轉型到與原來業務性質所不同的新業務裡去,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是把組織領導層換成與新業務相匹配的領導層。讓原來的領導層自己「換腦袋」幾乎沒有可能性。
試圖在老的體系裡塞新業務,這樣做,死亡的概率極大,因為」You cannot disrupt yourself(你不能顛覆自己的業務)「。
微視一開始就沒想用戶定位,狂砸硬廣。看春晚的人群和用微視頻的人群大部分不重合,廣砸廣告不去培養使用習慣……更別提還在用微博那套拉明星,結合新聞現場之類的思維了。在運營、產品等決策上,團隊不可能完全脫離過去的騰訊微博思維。我們用騰訊微博的思路把微視做死了。
一位微視前員工如是說。
2014年騰訊戰略性放棄微博之後,邢宏宇帶領騰訊微博的團隊轉向微視。然後他和他的團隊又用做騰訊微博的思路,做死了微視。
十年一夢,騰訊微博已成歷史,而重啟後的微視還在掙扎……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與大家共勉!
參考素材資料:
1.騰訊2009-2015年報2.《騰訊傳》-吳曉波3.《創新者的窘境》-克裡斯坦森4《第二曲線創新》- 李善友5.一部微博發展史,十年中文社交夢-聯網指北-指北BB組6.短視頻發展簡史:從20分鐘到15秒的新秩序-解夏7.中國社交二十年-Hiro喜歡蘑菇8.關於騰訊微博之死,離職員工所了解的真相-李陽9.被騰訊拋棄的微視,是內容競爭時代的犧牲品-Alter10.前騰訊微博、微視員工實名/匿名留言-知乎【鈦媒體作者介紹:宗慄說(BruceLee-Thinking),研究並實踐領域:商業分析(市場行業研究、用戶/產品研究、市場營銷)、數據科學(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