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一個村莊的信仰與堅守——賈家莊鄉村振興啟示錄

2021-01-18 中國小康網

「一百把钁頭鬧革命」塑造出一代農民在「一窮二白」的歲月與貧窮搏鬥的英雄氣概,講述的正是新中國早期的鄉村振興故事。

呂梁山脈猶如三晉大地的一道脊梁。明萬曆《汾州府志》載:「以太行山在左,筆山在右,常山為靠,嵩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穹窿居中,為天地之脊骨。」這如天地脊骨般的呂梁山,在革命戰爭時期,是紅軍東徵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機關所在地。一部《呂梁英雄傳》,便是抗日戰爭時期呂梁人民前僕後繼、奮勇殺敵的寫照。為新中國誕生而英勇就義的女英雄劉胡蘭,也是呂梁人。

今日賈家莊

呂梁山東麓的汾陽市賈家莊,只是個小村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這裡可謂英雄輩出。在這裡能體會到,並不是流血犧牲才叫英雄。這裡的人民,從成立互助組、合作社到建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就把「共同富裕」的旗幟一直高舉到今天。70多個春秋發奮圖強、恪勤堅守,用脊梁扛出一個鄉村振興的生動榜樣。

就在2020年12月26日召開的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上,賈家村榮獲「2020年中國全面小康鄉村振興十大示範村鎮」稱號。前不久剛被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十佳農民」榮譽的賈家莊黨委書記邢萬裡,在會上作了主題為《全面小康幸福賈家莊》的匯報與分享。

賈家莊黨委書記邢萬裡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十佳農民」榮譽

賈家莊不是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榮譽。早在上世紀50年代,賈家莊就是與西溝村等齊名的先進村;60年代賈家莊人自己動手研製農業機械,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旗」;70年代多種經營綜合發展,再次受到國務院嘉獎。改革開放以來,賈家莊始終高舉共同富裕的旗幟,堅持不懈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特色小鎮」等榮譽稱號,先後有15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賈家莊視察指導,70多個國家的友人前來參觀訪問。

了解賈家莊的人說,這是一片長滿故事的土地。審視賈家莊從昔日的鹽鹼灘走向鄉村振興的軌跡,需要從這些故事說起。

賈家莊村史館

幸福不會從天降題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你一定聽過這支歌,但不一定知道,賈家莊就是這首歌的發源地。

這支歌是喬羽先生為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寫的詞,歌中「你看那汾河的水,譁啦啦地流過我的小村旁」,就是賈家莊昔日的模樣。

邢萬裡這些年輕人是在這歌聲中長大的,長大後才理解,這首歌的美,不在於讚美山西的自然風光,而是歌唱山西人的內在精神。人的精神與情志,才是更為光華嘹亮、更為震撼心靈的風景。「男兒能吃千般苦,女兒能繡萬種花。」這就是賈家莊人精神性格的生動寫真。

這部電影的人物原型多出自賈家莊,劇中高佔武的原型是賈家莊退伍軍人武士雄,我們在賈家莊採訪了他。被稱為「七十三行」(比七十二行多一行)的曹茂林,原型是賈家莊的能工巧匠宋連生;孔淑貞的原型則是婦女主任趙玉芳。

賈家莊有一組雕塑特別引人注目。它的工藝說不上精緻,材質也很原始———就是用賈家莊生產的水泥塑造的。然而它以粗獷和強勁塑造出一代農民在「一窮二白」的歲月與貧窮搏鬥的英雄氣概。到過賈家莊的人,無不對這組雕塑肅然起敬。

這組雕塑的主題叫「一百把钁頭鬧革命」,說的是賈家莊合作化初期的奮鬥。那時的賈家莊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全村4083畝耕地,有2800多畝是溼澤鹽鹼地。當時流傳一首民謠:「村西溼澤村東幹,村南村北鹼荒灘。春天返鹼白茫茫,夏天雨澇水汪汪。村裡只有三件寶:甜苣柳芽蘆葦草。有女不嫁賈家莊,嫁到賈莊受恓惶。」

1952年春,賈家莊人體會到了互助組的好處,村黨支部接著辦起了全縣第一個初級生產合作社,當年從19戶擴大到72戶。人多了,地多了,耕地的牲畜不夠用。1953年春,眼看就要下種了,合作社還有300畝土地沒有耕作。誤了農時,就會影響一年的收成。合作社派人去向本村幾戶富裕中農強強聯合的互助組僱用牲畜,沒僱來。怎麼辦?

合作社的社員們開會商量後一致認為,求人不如靠自己。他們決定用人拉犁和钁頭刨地,打好春耕春種這一仗。

合作社抽調30個強勞動力拉犁,100個勞動力用钁頭刨地。披星戴月地幹了4天,就把300畝地全部翻耕。種子不夠,有的社員把自家存的口糧拿來做種子。種子湊齊後,社員們又是靠人力拉耬,讓1000多畝地都按時下了種。當年秋天,合作社糧食獲得大豐收。

「一百把钁頭鬧革命」的故事,是集體力量在賈家莊這片古老土地上綻放出的耀眼光芒,成為賈家莊人堅定不移地走集體化道路的精神源頭和不竭動力。緊接著,賈家莊人開始了長達23年的治水改鹼工程,硬是把近3000畝鹽鹼地變成了適宜機械化耕作的沃土良田。

賈家莊治水改鹼23年

1965年12月4日,郭沫若在參觀賈家莊後欣然題筆:「杏花村外賈家莊,大寨精神善發揚。敢挾泰山超北海,提高產量過長江。平清配管全抓好,鹼旱風蟲一掃光。三淺三深相結合,紅旗高舉在汾陽。」

今天回首往事,賈家莊人民「一百把钁頭鬧革命」「治水改鹼23年」,正是新中國早期的鄉村振興故事。賈家莊人收穫的體會,就寫在他們村前的大道兩旁:「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

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

也許是老一輩賈家莊人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的故事,已經種在賈家莊人的心田,當農村進入改革開放年代,要實行分田到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時,賈家莊黨支部和村民們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場觸及靈魂的選擇。

「田成方,樹成行,道路筆直渠兩旁。」

「六七十畝一方田,一路兩渠四行樹。」

這順口溜是賈家莊真實的景象。賈家莊人23年治水改鹼,不僅是改良土壤,而且是改成了適合機械耕作和具有水利灌溉設施的平平整整的大農田,這是新中國農民走上集體化道路後才有的奇蹟。這些土地已經用上了拖拉機,賈家莊率先走進了機械化時代,成為國務院表彰的全國農業機械化的典型。如果把這適合現代化大田作業的土地再分到每一戶農民去承包經營,就要把大田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中間會出現很多田埂。如果田分了,拖拉機等大型農業機械怎麼分?

分,還是不分?這個難題落在了賈家莊第二代當家人———黨支部書記邢利民身上。邢利民生於1950年2月。他的父親邢寶山是互助組、合作化時期的村幹部,老支書。治水改鹼,邢寶山總是在第一線。由於腿長期在鹼水裡泡,造成的靜脈曲張像爬滿了蚯蚓一樣。賈家莊的一草一木都浸透了父親那一代人的艱苦奮鬥。

邢利民是在集體的懷抱中長大的,他的集體主義精神可以說是與生俱來。17歲時,邢利民就跟著父輩加入了賈家莊戰天鬥地的行列。因為事事一馬當先,被推選為村團支部書記。1969年,他帶領村裡48名團員組成的青年突擊隊,參加了縣裡的七支渠興建工程。那時每人每天的任務是挖運土方3方,而他們這個突擊隊竟每人每天挖運了15方,大冬天光著膀子幹,被稱為「褲衩隊」「蓄力隊」。時任縣委書記郭巨民發現了他,開始培養他。1975年,郭巨民動員他擔任賈家莊的村支書,那時邢利民「想都沒想過這件事」。郭巨民語重心長地勸邢利民挑起這個擔子,「把賈家莊這面紅旗繼續舉下去。」後來,邢利民在支部大會上被推選出來,於1976年正式接任賈家莊黨支部書記。此後在他擔任賈家莊黨支部書記的43年中,正如他的名字那樣,真正做到了一生為民,一心利民。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賈家莊原黨委書記邢利民

這43年,對邢利民最大的考驗還是1983年。當時汾陽縣318個行政村,幾乎都「土地下戶」了,老典型賈家莊卻遲遲未動,一下子從多年的先進村變成了「落後村」。人民公社已經改成鄉了,鄉黨委書記來做邢利民的工作,邢利民說,讓我再想想怎麼分吧。他不是不作為,他組織召開了村民大會,徵求村民意見,不願意分田的村民佔大多數。怎麼辦呢?

縣委書記來做邢利民的思想工作了。邢利民心裡總想著父輩那治水改鹼無比艱苦的23年,總想著如果把這麼好的大田再分成一塊一塊的,怎麼搞機械化?最後他對縣委書記說:「我下不了手。你們把我撤了吧,選新的村支書來分。」縣委書記回去了。邢利民等待著組織處理。可是再沒有人來動員他分。

邢利民不是不積極,他向一直支持他的上級領導請教,還跑到太原向賈家莊的老朋友——作家馬烽請教。他們通過認真研究中央文件精神,理解到黨中央要求的是結合村裡實際,「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根據這個原則,賈家莊創造性地實行了「三田到戶、一集中、五統一」的做法,即口糧田、飼料田、自留地三田下戶,農民應賣公糧的責任田集中耕種。五統一是:統一機耕、統一調配種子、統一排灌、統一植保、統一收打。如此,賈家莊的村集體就沒有解體,才能繼續保持著組織起來的集體狀態,這是賈家莊在改革開放中能夠繼續開拓發展、不斷前進的體制基礎。

1986年,賈家莊還經歷了一個重要轉折。

當時的政策號召黨員幹部帶頭致富,邢利民和村支部副書記合辦了一家塑料廠,其他村委幹部都跟著辦廠的辦廠,承包的承包。從1983年到1985年,的確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這部分人,不是村幹部,就是能人。邢利民與人合辦的塑料廠,一年也能賺十來萬元。

「榮譽比金錢更珍貴」(賈家莊街頭的標語牌)

但是,大多數農民沒有富起來,30%的農戶還出現了收入下降的趨勢。邢利民算了一筆帳,那些收入最低的農戶和村幹部的收入竟相差8倍之多。貧富差距,在這個昔日的模範村顯現了。由於幹部在忙自己的企業,村集體經濟陷入困境,年收入不到一萬,根本沒有資金再投入村莊建設。有兩年時間,村兩委班子就邢利民一個人還在管集體的事,邢利民成了「光杆司令」。

村集體無法組織安排生產了,村裡的「閒散勞力」多起來。農民三五成群聚一起閒侃:「土地下了戶,何用黨支部?」「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明顯的收入差距和群眾的議論,讓邢利民陷入了沉思。如此下去,賈家莊的集體癱瘓了,昔日的光榮不在。現實逼著邢利民要走出去看看。

這年深秋的一個下午,邢利民帶上村裡一個名叫趙俊如的電工,坐上開往太原的班車。從太原到了北京,他到北京郊區看了玉甫上營村,到河南看了回郭鎮……他七天跑了三個省,看到了堅持發展集體經濟的村莊,村莊在發展壯大,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樣。在回程的火車上,邢利民在筆記本上工工整整、無比虔誠地寫下了四個大字: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賈家莊街頭的標語)

回到賈家莊已近午夜,他又是一宿沒睡。第二天,一場決定賈家莊前途的支部會召開。這或許是邢利民第一次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現在,我們幾個,靠多年當幹部的社會交往和經營能力,富了,這很好。但往後仍然這麼個幹法,只顧自己富,不去帶領群眾富,那就不是共產黨員的德行了。」

會場忽然靜得能聽見呼吸。邢利民接著說的話,就像在大家心裡投下一顆「炸彈」。他說:「現在,把咱們手裡的廠子,統統交給集體。我先帶個頭。如果大家都忙自己的廠子,哪有精力去幹眾人的事。如果你們還要當幹部,就把企業交給集體;如果還想做企業,就不要當幹部。廠子歸了集體,你的收入肯定比現在少。隊裡發工資,每月不過百來元。但是,黨員幹部就該有『虧了我一個,富裕全村人』的精神……」

大家陷入了思索。每個人心裡都不可能沒有矛盾和鬥爭。但這些在賈家莊集體主義精神薰陶下成長起來的黨員幹部,還是從內心裡達成了共識。

「利民都帶頭了,咱們還猶豫什麼?」張鐵生、祁富生、王安國等村幹部都響應了。從此,「共同富裕」的旗幟在賈家莊繼續高高舉起,成為賈家莊黨員幹部的共同奮鬥目標,進而也成為全體賈家莊人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賈家莊要統一供暖了,全體村民樂融融地參加義務勞動。

今天回首賈家莊的發展,邢利民認為,實現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有四條:一是黨的幹部要真正跟著黨的宗旨走,不能有私心,否則就幹不成;二是要重視政治思想工作,要有自己的宣傳陣地,才能「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所以賈家莊有廣播電視臺,有自己的報紙;三是必須有集體產業,如果集體產業還沒有個體的發達,怎麼能產生向心力?四是要兩個文明一起抓,不能富了口袋,窮了腦袋。

在賈家莊村史館大廳正前方,高懸著五個大字———「永遠跟黨走」,這是賈家莊人一路走來、堅定不移的選擇。邢利民提出「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賈家莊人做到了。

把工業種在土地上

1986年,在動員黨員幹部捐出個人企業後,賈家莊就成立了農工商聯合總公司,確立了農工商綜合發展的思路。

之後,賈家莊憋足勁兒發展集體經濟,用滾雪球的方式,先後創辦了20多個企業。村集體固定資產由最初50萬元發展到5000多萬元。1995年,邢利民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參加了全國勞模表彰大會。這次勞模大會,再次為他拓展了思路。他強烈地認識到,賈家莊要想快速發展,必須要有大項目帶動,要打造賈家莊的工業支柱產業。通過多次外出考察、科學論證,村兩委決定建設年產10萬噸的特種水泥廠。

經專家測算,建一個這種規模的水泥廠,至少要投入5800多萬元,而當時集體帳上只有40多萬元。這個時期,很多部門的優惠政策向個體和私營經濟傾斜。邢利民只好發動家人和朋友到處籌錢。那時候村民的生活也還不富裕。村民看到邢利民為集體的事業如此拼命,紛紛主動捐款,五天時間捐了69152.3元。不僅如此,男女老少全部義務出工,投入到工程建設中。

邢利民連續18個月不回家,吃住都在工地,最後累倒在工棚裡。累倒後還不肯休息,他躺在工棚的小床上指揮調度。你能想像嗎?原本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項目,只用了18個月;原本5800多萬元的預算,因賈家莊人不計付出,只用了3000萬元就順利完成。你更想不到的是,水泥廠投產以後,由於要先償還外界的債務,在水泥廠上班的賈家莊人整整三年沒發工資,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發點過節費。而這些,都是賈家莊人自願承擔的。

特種水泥廠的建成,使賈家莊實現了由農業經濟為主向工業經濟為主的歷史性轉變,被認為是賈家莊經濟的「二次騰飛」。現在回想建水泥廠的整個過程,很多人仍會感到不可思議。邢利民的底氣從哪裡來?

賈家莊村史館裡的漢白玉毛主席坐像,身後是一面銅牆,代表著真正的銅牆鐵壁是群眾。銅牆上有一面旗幟,上書的「共同富裕」就是賈家莊堅守的信仰。

或許可以從賈家莊的村史館裡找到答案。村史館裡有一尊高2.3米的漢白玉毛澤東主席坐像,毛主席身後是一面銅牆,銅牆正中是一面寫著「共同富裕」四個大字的銅旗,銅旗周圍鑄有群眾組織起來大生產、向農工商綜合體進軍的圖案。這是在告訴人們———真正的銅牆鐵壁是群眾,只有「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1840年,中國的大門被英軍炮火轟開時,整個中國就是個大鄉村。從那時起,「鄉村振興」就放在中國人面前。把工業種在土地上,這也是歷史交給中國農民的任務。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制定的方略。當今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並銜接鄉村振興,仍然需要聚精會神地發展農工商綜合體。

這三根大立柱代表著賈家莊的農工商三大產業,是賈家莊農工商綜合體的標誌。

疫情之年的賈家莊

以上故事只是賈家莊發展歷程的基本脈絡,稍加梳理你會發現,所有的故事只有在集體主義的土壤中才能生長。農曆庚子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賈家莊來說,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2020年1月24日,農曆大年初一。對賈家莊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範玖深來說,這是他過得最意外的一個春節。

這天本該是賈家莊一年中最喜慶熱鬧的日子。每年正月初一舉行新春文藝匯演,在賈家莊已延續30多年。上午剛演完節目,下午就接到汾陽下發的緊急通知,村兩委立即召開會議安排部署疫情防控。

範玖深1999年高中畢業回到賈家莊,那年他剛滿20歲。2003年進入村委班子,2017年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在村裡工作了20年,大事小事經歷不少,但這樣的突發狀況還是第一次遇到。好在村黨委書記邢萬裡幾天前就讓他加緊準備一萬袋白面,在春節過後就給每戶人家發下去了。

「絕不能讓疫情在賈家莊落地!」那天,一向被認為是「不說硬話、不辦軟事」的邢萬裡,說了句斬釘截鐵的「硬話」。

1978年出生的邢萬裡,大學畢業後曾在機關單位上過幾天班,因感覺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選擇了下海經商。2006年,生意已做得風生水起的他,回到了家鄉,從此把青春和熱忱交給了賈家莊。新一屆的村兩委班子成員中,除他和範玖深外,大部分都是「80」後。2020年7月,邢萬裡被評為「感動山西十大人物」,他和這些創業夥伴們被外界譽為「新時代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事實上,邢萬裡還沒進入村兩委班子之前,就已先後被授予「山西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中國青年創業新星」等稱號。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遊行活動現場,他作為全國20名先進基層黨組織的代表之一,登上了「從嚴治黨」的彩車接受檢閱,那一刻他真的心潮澎湃,要把賈家莊建設得更好的願望也更加強烈和迫切。

建國70周年國慶日,賈家莊黨委書記邢萬裡(彩車上左一)在遊行的彩車上接受檢閱。這是一個村莊的光榮。

2020年,本是賈家莊可以大顯身手的一年。春節旅遊,是開年要打的第一仗。作為國家AAAA級景區,賈家莊已在節前做好了開門迎客的各種準備,並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前期投入達300多萬元。這幾年,以花燈節、冰雪節、美食節為主題的鄉村民俗年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旅遊人氣越來越旺。2019年春節期間,賈家莊旅遊接待量全年突破200萬人次,是2018年全年的總量。2020年春節,如果不出意外,旅遊人次和收入都將再創新高。誰也沒想到,疫情突然打亂了他們的所有布局。光旅遊和會務接待這一塊,村集體的損失就在千萬元以上。投資虧損,經營停頓,但村集體用於抗疫的各項支出不減反增。

為抗疫,村兩委迅速成立了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實行24小時嚴防死守。同時組織人力挨家挨戶排查,免費發放口罩等防護用品。為保障村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村兩委安排了一家小超市供應蔬菜水果等生活用品,要求經營者不得漲價,由村集體給予補貼。

2016年,賈家莊成立了老年中心,65歲以上的黨員和7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每天免費在這裡吃兩餐飯。疫情發生後,村兩委認為老人的福利不能因疫情而斷,安排食堂把食物做成半成品,組織力量分送到212位老人家中。

2020年賈家莊人民歡迎抗疫英雄勝利凱旋

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後,呂梁市參與援鄂的醫護人員被全部安排在賈家莊的裕和花園酒店隔離修養,全村近3000人列隊歡迎英雄歸來,全力為抗疫英雄們做好後勤保障。呂梁市援鄂醫療隊因此送了一塊匾贈給賈家莊,上書:「服務周到如家人,大愛之舉暖人心。顆顆紅心心向黨,心手相連抗疫情。」

賈家莊有很多碑文和碑記。每遇重大項目落成,村裡都會勒石為碑。如今,賈家莊又立了一塊碑,而且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塊石碑,即賈家莊抗疫紀念碑。

在這場抗疫中,不論黨員幹部和普通村民,除了主動要求值守一線,參與疫情防控之外,還爭先恐後地捐款捐物。短短20天,全村近3000人,所捐金額總計570368.72元。

第一個捐款人叫宋全友。大年初二,56歲的宋全友來到村委樓,掏出500元放在桌上,只說了句「我來捐個款」,轉身就走了。2020年1月31日,全國人大代表邢利民,以特殊黨費的形式捐款1萬元用於村裡的疫情防控,還向疫區捐款2萬元,並想方設法購回消毒液、口罩等緊缺物資,援助周邊14個村莊。2月4日上午,賈家莊疫情防控工作組收到一筆特殊的捐款和一封信。捐款人是一位名叫張致忠的退休幹部,他把一個月的工資5000元捐給村裡,信中寫道:「我是土生土長的賈家莊人,雖然幾十年在外奔波,但經常關注家鄉的發展變化。看到家鄉共同富裕的事業紅紅火火蒸蒸日上,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讓人感動的還有賈家莊的孩子們,僅賈家莊小學就有300多名學生參與捐款,因而你能在捐款中看到不少塊塊毛毛。

怎麼看這件事?疫情防控期間,賈家莊無一人感染,也沒人做出驚天動地的事,為什麼要立一塊最大的碑來以志紀念?這塊高8.1米、寬3.5米、重達60噸的大石碑,就聳立在賈家莊文化廣場。碑上刻著每一位捐款者的姓名——不記捐款多少,只記姓名。這是在紀念什麼?

《賈家莊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碑記》

國家遇到這麼嚴峻的疫情,那麼多白衣戰士奔赴前線抗疫救危,賈家莊人在電視中看到感動不已,自己卻使不上幫忙的勁。今天已經富起來的賈家莊人,心中的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情懷讓他們總想能作點貢獻,捐款便成為他們的選擇。這是一顆顆燃燒著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的心。所捐金錢不足貴,全村人民的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彌足珍貴。

因為有集體組織的存在,有眾志成城的精神,疫情防控後期的賈家莊得以「滿血復活」,賈家莊觀宇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等5個大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其投資規模之大,建設速度之快,工程質量之高,在賈家莊發展史上前所未有。

疫情之年的賈家莊讓我們進一步看到,加強黨的領導,依靠集體力量,才是一個鄉村得以挺立的「脊梁」。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當今中國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和迫切選擇。

建國70周年,賈家莊的國慶之夜(賈家莊文化廣場的環形LED大屏幕)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牽著你的手,我們一起富
    在浙江省淳安縣大山裡,有一個共同發展的聯合體,叫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就是以下姜村為龍頭,輻射周邊幾十個行政村,先富帶後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下姜村是個什麼樣的村莊?為什麼要以他為龍頭呢?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聯合體?怎麼抱團發展?
  • 「鄉村振興」一支畫筆,改變一座村莊
    能工巧匠憑藉一雙巧手練就了謀生的手藝,可如今現代化的機械逐漸代替了人工,1992年青島採石場關停後,採石行業逐漸沒落,村子裡的年輕人不再靠採石技藝謀生,越來越多的人走出村子到外地去打工,村莊建設的步伐逐漸緩慢起來。可是石匠的後人,骨子裡勤勞能幹的村民,也想像自己的祖先一樣,靠自己的雙手走上致富的道路。如何找到新的振興村莊的新產業,成了大家共同關心的難題。
  • 田疇披錦繡 沃野奏歡歌——江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周年綜述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3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兩次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為遵循,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走在前列為目標定位鄉村振興,以高質量發展為要求推動鄉村振興。江蘇大地上,鄉村振興的夢想照進現實。
  •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 心得體會範文:鄉村振興的感悟5篇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實現鄉村振興應該從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五個方面著手。護綠色,生態興。
  • 鄉村振興政策解讀
    《實施意見》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遠粗近細」的原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
  • 激活鄉村振興的勃勃「聲」機
    僅有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存在,沒有或是缺少人類活動的身影和聲音,就不能叫鄉村,只能叫荒野。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直接導致了大量空心村的產生,致使大量原本富有特色、熱鬧祥和的村莊,開始變得悄無聲息。從這角度講,無論是空心村,還是消失的村莊,都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失聲之村」。因此,鄉村之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鄉村「失聲」之痛。
  • 新一批「廣州最美村莊」 將亮相鄉村振興璀璨夜
    花都區三華村資政大夫祠建築群從化區宣星村一隅新一批「廣州最美村莊」將在「廣州鄉村振興璀璨夜」上揭開神秘面紗。記者從廣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為充分展示廣州鄉村振興成果,充分展示廣州在世界觀賞魚方面的成就、地位,「廣州鄉村振興璀璨夜」系列活動將於12月25日晚在海心沙亞運公園盛大開鑼。系列活動將包含廣州名優特色農產品品鑑會、「廣州鄉村振興璀璨夜」主題活動以及巡展2020廣州世界觀賞魚珍品大觀三大板塊。
  • 【鄉村振興進行時】古田縣黃田鎮洋上村——創建「零汙染村莊」
    【鄉村振興進行時】古田縣黃田鎮洋上村——創建「零汙染村莊」 2020-08-17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持人民至上 促進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中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自貿港。習近平總書記在「4·13」重要講話中強調,海南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 找準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力點
    安徽省老科協農業分會理事 徐煥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其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落實好這個要求與目標,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必須從現實出發,找準鄉村振興的發力點,探索新形勢下土地利用模式,即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田園綜合體,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倒逼結構轉型,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民富裕生活協同共進的發展思路。
  • 賈汪區馬莊村努力打造全國鄉村振興「馬莊樣板」
    32年後,鄉村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和諧共生的協奏曲早已響徹馬莊,這個成功走上轉型發展之路的小村莊,已經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馬莊文化」與「馬莊現象」。近年來,馬莊村堅持黨建引領、文化立村、旅遊惠民,積極探索實踐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邁出有力步伐,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圖景闊步前進。
  • 配好鄉村振興「金鑰匙」
    杭州與恩施繼續瞄準鄉村振興目標,紮實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振興、人才振興、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旅遊……一張張擘畫的新藍圖,正在逐步變為現實。恩施州借鑑杭州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的經驗,不斷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配好解鎖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蹄疾步穩再出發。
  • 揚州市廣陵區:「美麗大花園」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在鄉村振興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特別是提出了建設北洲「美麗大花園」的奮鬥目標,對於廣陵,乃至揚州發展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都有積極的作用。本著生態振興是根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實現生態振興才可以體現文明和諧的鄉村振興目標理念,廣陵區區委八屆八次全會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提出的新一輪農村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將頭橋、李典、沙頭沿江三鎮打造成「北洲大花園」。
  • 設鄉村規劃師 助力鄉村振興
    (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攝記者日前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科學引導村莊規劃建設,廣州結合市、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進展及管控要求,推進新一輪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以重新形成一批實施性強的村莊規劃成果,有力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
  • 為茂名鄉村振興助力⑥ | 這條村莊30萬+啦!高州寶光丁堂村也等你來...
    為茂名鄉村振興助力⑥ | 這條村莊30萬+啦!高州寶光丁堂村也等你來打call!由省委農辦、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和旅遊廳、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尋找鄉村振興排頭兵」——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廣東特色名村」系列評選活動,茂名共有28條村落、4條精品線路入選,8月3日起至8月17日進入網絡票選環節。
  • 濰坊濱海區發展特色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看濰坊□ 本報記者 石如寬 宋學寶本報通訊員 王衛東 王春旭11月27日,濰坊濱海區大家窪街道郭李央村,60歲的村民袁豐春吃完早飯,穿上工裝,出村往南,步行六七分鐘景海高端果蔬示範園是濰坊濱海區「村企聯建」眾多落地成果中的一個。濰坊濱海區黨工委結合本地村居少、企業多的實際,組織50家規模以上企業自願與村居黨支部「村企聯建,結成幫扶對子,共同發展現代農業、規模種植、生態休閒文化旅遊等產業。
  • 鄉村振興各主要問題分析
    一、代表國家政府的主導力量有村兩委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世界解決不了中國口糧問題,不管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哪一步,鄉村都不可能消亡。鄉村振興已也成為國家戰略,我國獨特的國情農情,決定了必然要走一條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
  • 五河縣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年)_蚌埠市人民政府
    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和受益者,把維護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保康縣堯治河村:推進鄉村振興 實現共同富裕
    、房縣、保康三地接壤的邊遠村,一個最高海拔點1700米、版圖面積33.4平方公裡僅有163戶、664人的高山村,一個祖祖輩輩貧窮、建國30多年後仍然「吃返銷糧,用救濟款」的極貧村,自1988年至今不到30年裡,卻奇蹟般地走出了一條令人嚮往的共同富裕之路,把偏僻、高寒、貧困之巔建成了「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中國十大幸福山村」、「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4A景區」、「國家綠色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