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老科協農業分會理事 徐煥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其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落實好這個要求與目標,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必須從現實出發,找準鄉村振興的發力點,探索新形勢下土地利用模式,即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田園綜合體,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倒逼結構轉型,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民富裕生活協同共進的發展思路。
1盤活土地,解決資金難題
實施鄉村振興,開展村莊整治,脫貧攻堅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缺資金。阜陽市阜南縣王堰鎮蔡郢村的做法和經驗是:得益於交易復墾土地指標,整合涉農資金等新舉措。該村把拆除危舊房屋復墾出來的107畝土地,進行土地指標交易。如今這107畝土地指標已與市交投公司達成協議,預計可獲得4000多萬元。
蔡郢村進行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約指標交易,通俗的理解,就是甲地增加了1000畝的建設用地計劃,但使用時按照「佔補平衡」的要求,必須復墾同等面積的土地,而乙地已經復墾了1000畝耕地,這樣雙方就可進行用地指標交易。這可以有效解決城鎮建設缺指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缺資金的問題。如金寨縣將易地搬遷節省出的1萬畝增減掛鈎指標交易到了合肥,交易額近50億元。
2科學用土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現在農村種地不划算,一畝田最多也就收個千把斤稻,除去種子、化肥、農藥,加上耕作和收割的人工,就不剩多少了。現在村子裡還在下田幹活的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年輕人大多出門打工去了。面對種糧回報低。外出務工多現狀,如何科學經營土地,促進農業發展?是個熱點問題。
2.1加強農業經營主體隊伍建設 現代農業發展一方面帶來農業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技術革新也帶來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農村土地最終還是放棄原始的小農耕作方式,重新集中到經營大戶、家庭農場主、示範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手中,放大集聚效應,採取機械化操作,規模化經營,降低人工成本,促進農業生產上水平。因此,要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建設,發揮他們帶動式振興鄉村生力軍作用。
2.2提升科學種田水平 要想富,地裡開個雜貨舖。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同時,採取間作套種方式,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山區可因地制宜發展赤芍、油扗丹、急性子、油菜、毛竹、百合、茶葉等,稻地區可適度種植棉花、油菜、芝麻以及發展蔬菜生產。千方百計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
2.3發展新業態 根據城鄉人民生活和市場的需要,家庭農場和種植業大戶可以探索立體種植模式,發展新業態,引導消費者。如種植有機作物,富硒作物,發展蝦稻連作,稻藕連作,統一養殖標準提升龍蝦品質。
3加大農村改革創新力度 促進美麗鄉村振興: 近年來,安徽各地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城鎮建設和生態修復保護工程,開展農村廁所、垃圾、汙水等專項整治活動,在實現生產、生態、生活共贏方面成效巨大。但鄉村生產與生態的矛盾性,生活與生態的協調性,生產與生活的融合性還未從根本上解決。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一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房宅地「三權」分置制度。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二要深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3.2加強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鄉村振興戰略用「生態宜居」替代「村容整潔」,是鄉村建設理念的升華,是一種質的提升。一要加強載體建設。以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注重保護歷史遺存和民俗文化,挖掘文化底蘊,高標準建設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完善管理體制,創建一批特色生態旅遊示範村鎮和精品線路,打造鄉村全域旅遊產業鏈。二要開展城鄉資源和要素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絕不僅僅是農村的要素流向城市,城市要素(資本、技術、管理)和資源(經濟、社會、文化等資源)也要流向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一部分村莊的消亡不可避免,但一部分村莊仍然要長期存在,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意味著農村不能再延續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 空心化的狀況。改造農村,發展現代農業,不能僅靠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兒童,必須引進生產要素。
3.3創新發展模式 一在法治的框架內創新自治制度。村民自治要有規章制度作為保障,制定村規民約是對傳統農耕社會制度遺產的揚棄和繼承,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鄉村基層社會自治組織,提升農村弱勢群體的社會資本和組織資本。無論是村規民約的制定,還是村委會各類村民自治組織開展的活動,都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二以「農」促「綠」、以「遊」帶「農」,以「產」興「旅」的思路構建新業態、新模式。以特色產業的規模化、新型化、科技化為支撐,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按照以「農」促「綠」、以「旅」帶「農」,以「產」興「旅」的思路構建新業態、新模式,全面統籌鄉村生產、生活與生態。新業態的培育應立足差異化發展,城市近郊應積極探索發展養老產業,養生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生態旅遊業等。遠郊可積極發展多科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農戶緊密結合的利益機制,實現生產經營的生態化、專業化、集約化。
3.4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一健全政策體系。「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基層黨組織是「指揮所」更是「先鋒隊」,應發揮先鋒模範和戰鬥堡壘作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振興鄉村。因此,要優化基層幹部考核體制,實施分類考核,精簡評價指標,加大涉農資金的撥放力度,創新農村信貸款抵押擔保方式,提供有利於產業發展的土地供給、稅收減免、授信貸款、利率優惠、基礎設施配套等政策支持,為滿足新型市場經營主體需求,優化鄉村投資環境,促進社會資本的發展創造條件。二夯實鄉村治理的道德基礎。基層黨組織作為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力量,應堅持以法治為基礎,以德治為引領,堅持依法治鄉村和以德治鄉村相結合,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4結語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發奮圖強、迎難而上、埋頭苦幹、開拓進取,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