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裡探討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紅樓夢》的寫作受到了漢族文化與滿族文化的共同影響。《紅樓夢》不僅受到了《金瓶梅》的影響,當中還有滿族文化的氣息。
曹雪芹在童年時就回到北京的老宅生活,再加上在曹雪芹出生以前,曹家入旗的時間已經有了一個世紀之久。作為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整個家族的成員經濟和政治地位比較高,因此曹雪芹的朋友裡相當一部分是滿清皇室貴族,比如敦誠和敦敏二人,他們也是在早期傳閱和評點《紅樓夢》的人。而曹雪芹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耳濡目染,漸漸深諳滿族文化以及生活習俗。在這種條件下,《紅樓夢》的寫作自然而然會充滿著滿族文化的氣息。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就再次探究一下滿族的神話故事,在其中找一找《紅樓夢》人物或者事件的原型。
1 《天宮大戰》是怎麼回事
首先我們得清楚:滿族神話《天宮大戰》跟《西遊記》裡的「大鬧天宮」是不同的故事體系。《天宮大戰》實際上是一個創世神話,其中的主人公是各位薩滿女神。其次,值得我們注意的兩點是:薩滿神話的架構當中,整個世界是由各界神靈組合而成,比如地有地神、河有河神、天有天神、花有花神,等等;無論是什麼樣的神靈,這當中絕大多數都為女性。
《天宮大戰》也是一樣,裡面涉及到的神靈基本都是薩滿女神——據不完全統計,當中正面出場的女神約有兩百多位,而整個神話裡的女神總數為三百位。這個神話裡不僅女神數量眾多,她們當中的每一位也都各有獨特的本領。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裡提到的創世女神、大地女神以及上天女神也都出現在《天宮大戰》的神話裡。
這個神話的大意是:創世女神阿布卡赫赫從宇宙無邊無際的水與靈光中誕生後,繼續裂生了大地女神巴那姆赫赫和上天女神臥勒多赫赫。
然而,本來安寧平和的生活被另一位敖欽女神打破了。這位敖欽女神有九個頭,通曉百獸和百禽的各種本領。然而不知為什麼,她跟大地女神產生了矛盾。二位神靈在武力爭鬥時,敖欽女神的腹部被山尖擊中,於是裂變成為一個兩性怪神,擁有九個頭和八隻臂膀,還有一隻鋒利無比的犄角。犄角刺傷了大地女神,隨後怪神自生自育,生出了許多九頭惡魔。
這種九頭惡魔就是滿族神話裡的惡神耶魯裡。它們無所畏懼,整天欺負三姐妹女神。這樣的神話設置,其實也反應了另外一個問題:在母系社會當中,並不總是鶯歌燕舞一派和氣。相反,在爭權奪利時,女性為主導的社會也依然會顯示出自己特有的強悍。
本來和平的世界也被攪亂了,耶魯裡搬來了冰山困住了創世女神。後來女神雖然獲救,但是冰山雪海覆蓋了整個天空,世界只剩下一片冰冷。隨後耶魯裡吞噬萬物,到處作惡。火神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燒光了自己身上的毛髮,化身為天上的星星,用全身的光為三姐妹女神照亮戰鬥的路途。河岸邊的固魯女神化作一朵芳香四溢的白色芍藥花,惡神們爭相搶奪這種奇異的鮮花,反而被花朵裡突然射出的光箭刺傷了眼睛。
九天上的三百女神分別向耶魯裡宣戰,打得這些惡神落荒而逃。而創世女神用身上搓下的泥裂生出興克裡女神,由她負責將太陽的光芒引入漆黑的暗夜,以便尋找耶魯裡的蹤影。耶魯裡噴出黑風與濁水,想要毀滅萬物,但幸虧德登女神及時出現,伏擊了耶魯裡,使其從空中墜落。
耶魯裡運氣實在不好,落下來的時候正好碰上了大力女神。耶魯裡深知不是對手,化成氣一溜煙地逃走了。不過,一路上這些惡氣變成了疫病,成了後世的大禍害。
雖然歷盡了千辛萬苦,但三百位女神最終還是齊心協力,戰勝了耶魯裡的惡勢力,終於給人類帶來了光明。
滿族《天宮大戰》的神話是我國已故民族學家富育光先生和其他學者一起挖掘出來的。這個神話的發現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它正好填補了中國沒有創世史詩的空白。
《天宮大戰》整個故事也是以我們國家滿族舊石器時代為背景的,反映了當時母系氏族社會的歷史。更值得一提的一點是,它比古希臘詩人荷馬創作的神話《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以及《奧德賽》)早了整整一個歷史時代。
這個神話包含了創世之初各種力量之間的抗衡,比如善與惡的對立、生命與死亡的對抗、光明與黑暗的較量,等等。而最後的結果,是真善美大獲全勝,光明一定會到來。這一點在薩滿教裡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重獲了光明,弘揚了真善美,世界萬事萬物才能繼續生存和循環下去。
我們姑且不細論這個如史詩一般宏大的神話裡都包含哪些滿族人民的宇宙觀、哲學觀以及崇拜論等等,單是這一個複雜的「女神」體系就讓我們初讀時不太能分得清誰是誰了。這樣的情景,在讀《紅樓夢》時也會發生。
2 《紅樓夢》裡「錯綜複雜」的「女神系統」
第五回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我自己在讀第一遍時,除了警幻仙子,其餘眾神都沒記住。雖然太虛幻境裡並沒有出現很多位神靈,但是整個系統的結構——從「薄命司」、「痴情司」、「結怨司」, 到「朝啼司」、「夜哭司」,再到「春感司」、「秋悲司」,如果手裡沒有原著,我一時半會兒是記不全的。而除了警幻仙子,第五回裡還有痴夢仙姑(影射林黛玉)、鍾情大士(影射史湘雲)、引愁金女(影射薛寶釵)、度恨菩提(影射妙玉)、兼美仙姑(小名可卿,影射秦可卿)。
那麼大家還記不記得,《紅樓夢》的各位花神也都是女性,對吧。十二位金釵是分管各個種類的花神。在第六十三回裡,眾姐妹掣花籤時就有交代:比如寶釵是牡丹花神、探春是杏花花神、李紈是梅花花神、湘雲是海棠花神、麝月是荼蘼花神等等。
在漢族文化裡,很難找到一個系統非常龐大且以女性神靈為主要組成結構的神話。在滿族神話《天宮大戰》裡,我們找到了對應。同樣的,《紅樓夢》的所有「女神」,也都有著各自的脾氣秉性和獨特天賦。因此我認為,《紅樓夢》在「神仙身份」的設定上,是受到了滿族神話的影響。
這裡我需要指出一點:漢族神話裡有「十二花神」,看起來它好像跟《紅樓夢》裡的神話元素有能夠對應的地方。不過,漢族神話的「十二花神」在嚴格意義上來講,有十二位男花神和十二位女花神。這十二位男花神分別是屈原、林逋、皮日休、歐陽修、蘇東坡、江淹、周敦頤、楊萬裡、洪适、高似孫。
僅僅在陣容上,十二男花神就能跟十二女花神並駕齊驅了。這一點跟滿族神話《天宮大戰》裡幾乎清一色的女神架構是完全不同的。
3 佛多媽媽與滿族的植物崇拜淵源
在《天宮大戰》這個神話裡,還有一段記述。它說的是開天闢地時,唯一一種古樹的品種是柳樹。柳樹生出葉子以後,就開始說人類的語言,同時還能感悟人性。柳樹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是可以育人,比如我們上篇文章裡提到過的「佛多媽媽」。它就是由長白山上的一棵柳樹變化為人形,跟石頭烏克申變成的人形結為夫妻,繁衍了各民族後代。因此,佛多媽媽也被譽為是滿族的「始祖女神」。
我國著名民族學家富育光先生在生前曾口述編纂過一部《東海沉冤錄》。這本書裡詳細地記載了在我國明朝時期,滿族的一個古老部族舉行一年一度祭柳儀式的盛況。每逢柳葉長出綠色的蟲包時,部落女族長就會召集美麗的女性在腰間系上柳枝柳葉扮作柳神。其他族人圍著「柳神」灑米酒、清水以及鹿血,而「柳神」則載歌載舞一路向前走,族人一邊跟隨一邊呼喊。整個路線要覆蓋所有族人經常去的場所,而且要一路都淋灑鹿血、河水,為的是祈求神靈庇佑,場面非常壯觀。
柳樹對於滿族人的生活來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不誇張地說,滿族人一輩子都離不開柳樹。比如孩子出生時,家裡人要用黃米飯搓成的飯糰插在柳枝上,在房門後邊也插上柳枝,然後再將「子孫繩」拴在新生長的柳枝上,以祈禱神靈保佑孩子平安。同時,柳樹也是闢邪的象徵。如果哪家孩子生病了,家人就認為如果將柳枝插在門口,孩子就能夠逢兇化吉。
這種「尚柳」的文化心理也表現在滿族的衣服首飾上:女性的衣裙上會繡上柳葉的圖案作為裝飾;神話裡創世女神所穿的戰裙也是用柳葉編織而成的。還有一點,如果我們今天去拜訪傳統滿族人的家,一般都會看到他們依然使用著編織的簸箕或者小筐子。他們使用的其他日常器具上,通常都會雕刻上柳葉的花紋。
最令我們熟知的,應該是滿族的射柳習俗了。這是一種將射箭和騎馬技術結合在一起的活動:一般是先將柳枝刮去一段青皮,露出白色的木質,然後參賽的人邊騎馬邊拉弓射箭。光是射斷了柳枝還不算,一定要在柳枝斷掉的時候騎馬趕到並伸手接住,這樣才算取得勝利。這樣的精湛技藝,是馬背上的民族在天長日久的練習和積累中才獲得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滿族人的生活習慣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精通騎術的人越來越少。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射柳也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活動:在約一百步以外插上柳枝,然後人們用竹製或者木製的弓箭瞄準射擊。
「尚柳」的習俗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不過,現在的影視劇裡可能沒有設定這個情節:滿族建築的周圍實際是用插柳枝的辦法來設立外圍城牆的。清代時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朝廷在如今的東三省一帶設立了邊界,並在圍牆上插上柳枝以示界線。這種邊界,在當時被稱為「柳條邊」。設立「柳條邊」的目的是什麼呢?
滿族的發源地在東北一帶,後來他們入了關,成了清朝的統治者。於是,他們認為自己既然是「天子」的血脈成員,那麼當初的發源地應該被視作「龍興寶地」。所以,朝廷下令在這一帶外圍設立「柳條邊」,不許漢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成員越界放牧或者打獵。除此之外,牲畜也不許進入界內,更不能對界內的土地進行任何農耕開墾。除了設立「柳條邊」,朝廷還派專人在邊界處長期值守。
清代康熙年間成書的《柳邊紀略》裡有這樣的記載:
「今遼東皆插柳條為邊,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籬;而掘壕於其外,人呼為柳條邊,又曰條子邊。」
如今,遼寧省錦州市下屬的「北鎮」一帶,還保留著「邊裡」和「邊外」的稱呼。而「柳條邊」的東側是「邊裡」,西側則是「邊外」。別小看了這道「柳條邊」:它全長一共有一千五百多公裡,並同時充當了內蒙古、盛京、寧古塔等地的分界線。
4 《紅樓夢》裡投射出的「尚柳」行為
在《紅樓夢》第一回裡,卷首語有這樣一段:
「雖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繩床,其晨夕風露,階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懷筆墨。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故曰賈雨村云云。」
這一處的文字組合很明顯,是將「花」和「柳」組合起來了。而類似的組合還有很多。
比如第五回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大家記不記得警幻仙子她們住的地方叫什麼?
「方離柳塢,乍出花房。但行處,鳥驚庭樹;將到時,影度迴廊。」
這一次,則是「柳塢」與「花房」的組合——這樣的文字設計,也讓讀者很容易感受到仙界超凡脫俗的氣息。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這是原著第二十三回,元春省親過後。
「因在宮中自編大觀園題詠之後,忽想起那大觀園中景致,自己幸過之後,賈政必定敬謹封鎖,不敢使人進去騷擾,豈不寥落。況家中現有幾個能詩會賦的姊妹,何不命他們進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無顏。」
這一段當中的「尚柳」痕跡更加明顯了——「佳人」與「花柳」相對照,用來形容女子的美麗。為什麼說這裡非常明顯地體現了滿族文化的「尚柳」習俗呢?我來舉一個反例,大家馬上就明白了了。
在漢族文化裡,「花」和「柳」組合在一起,不是什麼好事。比如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煙 花 柳 巷」,這可是清白女子不能去的地方;這個詞又衍生出來另外一個詞,叫做「花 柳 病」。哎呀,這就更加糟糕了,對不對?哪能像曹雪芹寫作時用的「花」與「柳」呢?根本就是兩回事嘛!
這裡說個題外話:清朝的同治帝就是死於這個「花 柳 病」的。有記載說,同治帝駕幸西苑時受涼,一開始還只是身體有些不適,誰知後來發展到動彈不得,只能臥床不起。全體太醫在進行了會診以後,雖然表面上說沒有辦法下定論,但實際上他們心裡有數:這是比天花病毒還厲害的「花 柳 病」。據史料記載,同治帝駕崩時,非常痛苦,場面也相當悽慘。
我們再說回《紅樓夢》。第七十回的標題是「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雲偶填柳絮詞」。眾姐妹看到湘雲的柳絮詞,也紛紛進行了創作,以「柳絮」為題抒發自己的情懷。
幾首柳絮詞裡,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寶釵這一首: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寶釵還對自己的詞做了解說:
「終不免過於喪敗。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
不僅要「詠柳絮」,還要避免突出柳絮「輕薄無根」的缺點,一定往好裡寫。這再一次很清晰地體現出滿族人的「尚柳」習俗了。
我知道,對於一些讀者來說,一開始接觸滿族的神話,讀起來會很費勁。
我在這裡想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每一次,對於一個新事物的學習,開端都是不太順利的、甚至是很痛苦的。但是,在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可能就會觸類旁通,閱讀速度也會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可以有很大的進步。
滿族文化對於我而言,也是比較陌生的。但是,與各位為伴,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我並不寂寞。這個「不寂寞」,似乎也成了我堅持探索的動力。我會盡力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寫成文章,跟大家共勉。感謝各位對我的關注!
參考文獻:
《紅樓夢》庚辰本八十回
《薩滿神話圖說》 張振江繪 張曉光詞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東海沉冤錄(上下)》富育光口述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