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終極探秘:粒子是什麼?

2020-12-12 環視天下mj

唯物主義論(現代科學觀)指出,宇宙是物質構成的世界,粒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然而,關於「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始終未得到統一答案。

現代物理學對粒子的五種解說:

一、粒子是「坍縮的波函數」。

20世紀20年代量子力學將光子以及其它量子化的物體,表述為「波函數」。波函數是隨時間演化的數學函數,表明了粒子具有一系列性質的可能性。比如說表示電子的波函數,在空間上是彌散開來的,因此只能說電子「可能」而不是「一定」在某個位置。但如果用一個探測器來觀察,波函數會突然坍縮到這一點,粒子在這一點處咔咔作響地敲擊探測器。

因此,粒子是坍縮後的波函數。但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物理學家至今沒有答案。

這種觀點,揭露出「粒子」的兩個特徵:其一,量子波粒二象性(未觀測之前量子以波的形式存在);其二,量子坍縮(觀測之後波坍縮為粒子)。這說明,「粒子」不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元素,或者說「粒子」不是宇宙最本質狀態。

二、粒子是「場的量子激發」。

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家意識到多個光子構成的集體會表現出單個波在電磁場中傳播的特性,恰如19世紀的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

研究人員將經典場論量子化,對場作出限制使其只能以離散量進行振蕩。除光子外,狄拉克等人發現,該思想還可以外推到電子和其他所有粒子:根據量子場論,粒子是全空間量子場的激發。

量子場論剝離了粒子的狀態(否定了「粒子」),把它描述為擾動場的微小能量(「粒子」是量子場能量漲落過程中的微小「勢能」)。

三、粒子是「群的不可約表示」。

1939年,數學物理學家維格納將粒子定義為可以移動、旋轉和加速的最簡單物體。

電子、光子和其它基本粒子在某些群的作用下保持不變。也就是說,粒子是龐加萊群(在連續時空中的10種運動方式)的表示,這表示粒子可以在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中平移,還可以沿空間三個方向旋轉或加速。

四、粒子「可能是振動的弦」。

20世紀70年代,格拉肖、納波洛等人嘗試將SU(3)、SU(2)和U(1)整合到一個更大的變換群中,他們認為在宇宙之初,粒子是單一對稱群的表示(隨著對稱性破缺,情況變複雜)。研究人員對弦理論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如果你離粒子足夠近,你看到的將不是點,而是一維的振動弦。

五、粒子是「量子比特海的變形」。

一種觀點認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所有的粒子)以及那些像鬆餅鑲嵌藍莓一樣「鑲嵌」了粒子的時空結構——都是由信息的量子比特(qubit)產生的。量子比特是兩種狀態(0和1)的概率組合。

深度哲學探索

現實中我們用肉眼看見宇宙是物質實體構成的結構,科學家「還原」物質時發現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當科學家研究「粒子」時發現它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並不真實存在!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摩尼佛說:「宇宙不真實,一切唯心造」;道學亦有「無中生有」的說法。

「心」是什麼,「無」是什麼狀態,它如何創造出「有」(物質世界)?

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且把物質實體看做真實存在物,所以生而產生「實有」概念;相對於「實有」,對立衍生了「虛無」概念。然而,宇宙自身卻沒有「虛實」、「有無」之分。

宇宙本態「真空妙有」,「似有非有、似空非空」,這就是所謂的「心」(如物理場、量子波)。它看似「虛無」(沒有實體形態),實則「萬有」(萬物由它創造)。「心」幻變成「自然系統」(物理作用機制),衍生出各種特性,創造了「粒子」(具有實體結構和屬性的物質單元),「粒子」合成物質創造物質世界。

因此,物質世界是「心」創造的,它表象實有(它讓「心」有了實有之象)本質虛無(但它本質虛無不實)。

「心」是宇宙的本態(真空妙有),它產生「無」(虛無量子場)和「有」(實有物質)兩種狀態,從「無」到「有」發生了質變(虛無能量場創造了實有粒子是一種「質變」現象),但「無」是「有」的本相(實體物質本質虛無,所謂實有並不真實)。

結語:微觀世界虛無縹緲,宏觀世界實體物質,這是宇宙的兩種表現狀態,宇宙本態「真空妙有」沒有「有無」、「實虛」之分(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都是宇宙的一種呈現狀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
  •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將於2020年7月6-11日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行,採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向高年級本科生和低年級研究生介紹粒子物理研究的現狀和前沿、展望粒子物理的未來。
  • 粒子物理前途迷惘?推進物理前沿,方可探求未知領域
    如果我們不去推動物理學向前發展,就永遠也不會知道已知之外的未知是什麼。從最基本的角度來說,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這個問題驅使著科學家們數百年來不斷推動科學向前發展。即使我們已經探索了一切可探索的方向,對科學依舊是一知半解。雖然大型強子碰撞型加速器(以下簡稱LHC)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並在本世紀初建立了標準模型,我們已知的粒子總數也只是佔了整個宇宙能量的5%。
  • 什麼是粒子,組成萬物的基本粒子又是什麼
    它們是不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組成萬物的最基本的粒子是什麼呢?有沒有最小的粒子?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粒子,粒子的定義是什麼。粒子(particle),是指能夠以自由狀態存在的最小物質組成部分。最早發現的粒子是原子、電子和質子。在1932年人們又發現中子,確認原子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 量子是什麼?什麼實驗可以證明光是粒子?
    量子是什麼?康普頓實驗和光電效應能證明光是粒子嗎?作者:李春生丨@一隻大象x西風歪馬「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費曼物理大師費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有個更重要的問題是,量子是什麼?如果不知道量子是什麼,是談不上什麼量子力學,是吧。談起量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粒子。是的,按照粒子物理學,光是光粒子,電是電粒子,質子和中子都是實實在在的粒子,甚至連宇宙的基本作用力都是粒子——通過交換被稱為傳播子的玻色子來傳遞各種基本作用力。
  •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探秘,它在尋找什麼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探秘,現代奇蹟是怎麼工作的,今天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LHC有什麼用途呢。不過我們可以想想,之前有各種各樣的模型,它們都部分符合低能下的物理現象。科學家如果不能驗證它們的正確與錯誤,就有可能有大量的人走在錯誤的道路上,花費很多時間在對自己的研究和物理的發展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封頂—本書《尋找希格斯粒子》帶你了解全部過程
    「希格斯粒子」(Higgs particle)與空間中的物體的質量的形成有關。有了質量,粒子才會結合為原子,有了原子,才會有分子,有了分子,才能有物體。因此,「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一種形塑了世界萬物的粒子,沒有它,就沒有人們所見的世界,可能這就是為什麼它會被讚譽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的原因。簡而言之,它就是一個賦予萬事萬物質量的粒子。
  • 宇宙的終極命運到底是什麼?從理論到背景,天文學家帶你探秘!
    簡介:宇宙大爆炸理論及其支持證據、微波背景、爆炸過程歷經的階段以及宇宙的終極命運。宇宙的爆炸被稱之為大爆炸。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探討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是什麼,我們對理論的支持證據以及宇宙將會有一個怎樣的未來。
  • 人是由粒子構成的,粒子遵循物理規律,那人的行為可以計算嗎
    世間萬物都是由粒子組成的,人類也不例外。人類的運動、思考說到底都是一種粒子的運動,而所有的粒子的運動都遵循著一定的物理規律。如果未來人類科技非常發達,掌握了所有粒子運動的物理規律,是否能夠通過一臺超級先進的計算機,模擬人腦中所有的粒子運行,從而計算出這個人將要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呢?
  • 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會給標準物理模型帶來什麼影響
    而這些物質還可以再分,組成這些質子中子電子的粒子,則是標準模型裡12種基本粒子。而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可以這麼說,這比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卡文迪許測出引力常量G的數值的作用還要大。有了這套理論,物理學家便可以用它們研究基本粒子。但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誤,標準模型理論也是如此。
  • 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小基礎粒子一一單奇子
    人類對於宏觀宇宙的研究必須和對於微觀粒子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才能從本源上得以辨清物理,即所謂「以天之語,解物之道」,才能對世理的研究達至「大無其外,小無其內」。從分子、原子到質子、中子、電子,人們對基本粒子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
  • 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麼?看完你肯定會明白
    這就構成了如今粒子物理的面貌。基本粒子究竟是什麼?它們有著怎麼樣的分類與構成?基本粒子是什麼基本粒子是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及最基本的單位,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也就是說在不改變物質屬性的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它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且並不會因為小而斷定它不是某種物質。
  • 光的本質是什麼?粒子還是波?只要學過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
    光的粒子說科學的魅力就在於永無止境,總會有那樣一批人前僕後繼,追本溯源,為了尋求真相而奉獻一生。光的本質,是十七世紀科學家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當時,有兩種學說,光的粒子說和光的波動說。粒子說認為,光的本質是一種粒子,1638年,法國數學家皮埃爾.伽森狄更提出,光是由大量堅實粒子組成的;之後的幾年中,牛頓對皮埃爾提出的粒子說也進行了研究,通過光的直線傳播規律以及光的偏振現象,1675年牛頓提出了假設,認為光是一種從光源發出的粒子,在均勻介質中以一定的速度傳播。
  • 粒子到底是什麼?文小剛點評|眾妙之門
    | 來源:Ashley Mackenzie for Quanta Magazine既然宇宙中的一切都歸結為粒子,那麼一個問題就出現了:粒子是什麼?一個簡單的答案是,它是像電子、光子、夸克這樣的「基本」粒子。但這樣的回答很快被證明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因為這些粒子被認為缺乏亞結構,且不佔據物理空間。
  • 上帝粒子的發現,會顛覆粒子物理學,讓粒子物理學家失業嗎?
    當史蒂夫霍金說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會讓物理變得無趣,是什麼意思呢? 讓我總結一下史蒂夫霍金說的關於希格斯玻色子讓物理變得無趣的言論,這也提醒了我們一些霍金很久以前寫過的一些內容(來自時間簡史(1988),著重強調)我在黑洞方面有不少研工作,如果黑洞並不存在,這會變成一切都會是浪費時間。但是如果真的是那樣,我會贏得一個4年的《私家之眼》的雜誌訂閱。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
    然而,即使是一個6歲的孩子也能推斷出他精心搭建的沙堡是由數十億粒微小的沙粒組成的...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沙粒是由什麼構成的?原子剝去一層,你會發現一個整齊有序的原子結構。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希臘人提出的,他們認為物體可以被無限地一分為二,直到剩下一個獨立的、不可分割的物質點。
  • 郭磊:粒子尺度的科研世界
    針對對撞機上的物理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對複雜的粒子物理理論進行數值計算與模擬,並將計算結果與高能物理實驗的結果相比較變得愈加重要,這些需求促進了粒子物理唯象學的發展。作為一門理論聯繫實驗的學科,粒子物理唯象學的研究既要求研究者對粒子物理理論有整體的把握,還要清楚高能對撞實驗,對研究者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第三場 探秘神奇的雷射
    新華網上海8月16日電(魏承瑤)日前,「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第三場講座在滬開講,主題為「探秘神奇的雷射」。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射與光電子學專家範滇元,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冷雨欣,上海市雷射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上海市雷射學會理事張偉,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田野參加。  冷雨欣作《超強超短雷射及其應用》主題報告,「超強超短雷射是目前已知的最高光強光源,可以為人類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新實驗手段與極端物理條件。」
  • 求解宇宙起源,《閃耀的平凡》走近「幽靈粒子」的中國捕捉者
    本期節目觀察者歐生·優麗來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曹俊以及溫良劍對話,了解中國粒子物理學研究走上世界舞臺背後的中堅力量。大多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過程都伴隨著中微子的產生,例如太陽發光、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核反應堆發電等。正因為中微子幾乎不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它們攜帶著關於恆星、黑洞乃至整個宇宙的「核心秘密」,吸引著好奇的人類,希望以此揭開宇宙起源與演化的終極奧秘。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中微子的存在,在這個領域,中國是後來者,但卻做出了重要貢獻。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狹義上講,此類研究通常被稱為粒子物理或高能物理。這實際上是一門最能體現物理學還原論思想的學科。相對於在實際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其他物理學科,如光學、凝聚態物理等等,粒子物理更多屬於理論研究的範疇。因此,公眾以及很多物理學教師對粒子物理的研究內容、理論基礎以及前沿現狀了解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