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隨著《大聖歸來》, 《哪吒》等國漫的熱播,國漫崛起這個話題再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討論中 ,大家也因此對今年國慶期間上映的《姜子牙》期待頗高,甚至很多人都開始期待起極具東方特色的,足以對標漫威宇宙的封神宇宙。只是電影上映後,風評卻呈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如何正確評價國漫,這似乎演化成了一個新的課題。
1、造型設計精美,特效酷炫
國慶上映的《姜子牙》,的確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當然是其精美的畫面製作,《姜子牙》的畫面和特效不用我過多贅述,特別是去電影院看過3D版本的朋友相信至今仍記憶猶新。
從人物造型上講,姜子牙面容清瘦,一席蓑衣的打扮非常符合人們印象中「太公釣魚」的形象,最後姜子牙在九尾妖狐體內神力爆發,完成最終「進化」,鬚髮全部轉為白色,更是向人們心中經典的「太公」角色再靠近一步。
對於九尾妖狐的設計,則是拋棄了傳統中狐族的嫵媚,多了幾分凌厲,雖然身形並不巨大,但實力強大的大妖怪形象卻是深入人心;對於蘇妲己更是大膽突破,將她設計成了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形象,拋棄了蘇妲己原本成年女子的設定。
另外我想提一句製片方對於靜虛宮眾神的設計。師尊手下十二金仙,各個戴著面具,呈現出「無臉男」的形象,看不清真實面目,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神仙的虛偽;而師尊的外形設計則無過多的稜角,很好地體現出了道教神仙「無為」的特點,表現出了神仙的強大和神秘。
關於《姜子牙》的特效,更是不用多說,很多電影院的小朋友都被九尾妖狐極具感染力的戰鬥表現嚇哭,這雖然成為了不少家長詬病的地方,但同時這也體現出了《姜子牙》特效的強大。
2、立意深遠
關於《姜子牙》的主題,很明顯製片方是想引導大家討論一個「救眾生」與「救小我」孰輕孰重的問題。大部分人對此都直接嗤之以鼻,直接站在道德制高點進行抨擊,認為這根本就不值得去糾結,特別是在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各位面前,與「天下」相比,任何個人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樣的表現和電影裡的神仙又有什麼區別呢?你仔細去想,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固然沒錯,但如果這個犧牲的人正是你自己,或者是你摯愛的人呢?你生活中難道就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人站在道德制高點,讓你去犧牲自己,去成全大局?你當時沒有任何反抗嗎?當你真的作出犧牲的時候,你就沒有對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有過抱怨甚至厭惡?
1、寫到後面,主題亂了
如上所述,其實《姜子牙》的主題就停留在「大我」與「小我」孰輕孰重這個問題上就可以了,師尊代表的就是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太多了,足以引起大家的共鳴。但是不知道製作組是不是對觀眾沒有信心,怕觀眾看不懂,後來劇情又慢慢發展到抨擊師尊上。因為師尊想統一三界,於是挑起了人族和妖族的爭鬥,頗有幾分「天地不仁」的意味。
這就讓這部電影的主題顯得有些亂了,本來姜子牙反抗的是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這下好了,姜子牙又成了反抗壓迫和陰謀的人了,所以這部電影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呢?主題被打散了,這也難怪很多人都看不懂。
2、定位不準,過多地去討好低齡觀眾
動漫不僅僅是給小孩子看的,對此相信很多看日本動漫的朋友深有感觸,但顯然,這一點對於國漫來說還沒有得到普及。很多家長興致勃勃地帶著孩子去電影院,以為可以看一場精彩的「動畫片」,結果孩子卻被精緻的特效嚇得哇哇大哭,於是本來精彩的動漫卻被家長抨擊,「都把我家孩子嚇哭了。」
而製片方似乎也刻意去討好低齡階段的觀眾,在電影最後的彩蛋部分,硬生生地把哪吒一家人叫來,安排了幾分鐘的搞笑劇情,還把姜子牙塑造成一個強迫症的形象。雖然很多孩子確實被這一段逗樂了,但我真的不知道這一段的意義在哪裡?強行搞笑,討好觀眾?哪吒客串本來是好事,但這樣生硬與刻意,無非是狗尾續貂罷了。
總的來說,對於這部《姜子牙》,我還是比較滿意的,這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眾生和個體,看似很好選擇,但如果犧牲的那個人是你自己呢?從特效上講,它也並不輸任何日本或者美國的動漫,也希望大家期待的封神宇宙能夠在未來的某一天真正成型。
另外我想說的是,《姜子牙》是一部給成年人看的動漫,真正要看懂這部動漫,需要一定的閱歷。國漫的崛起,並不僅僅是製作方單方面的努力,觀眾對於動漫的認識,也需要同步提高,希望下一部國漫上映時,不要再出現類似「這是什麼動畫片,把我的孩子都嚇哭了」的評論。
對於《姜子牙》你怎麼看,歡迎討論;喜歡本文的朋友也歡迎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