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龍是一種很特別的神異生物,被視為皇權的象徵。龍的形象被廣泛使用在皇宮建築、器物上。走進故宮博物院,我們隨處能見到龍的圖案。
皇帝的生活裡,處處都有龍的影子。皇帝睡覺的床叫「龍床」,皇帝所穿的衣服是「龍袍」,皇帝坐著的椅子是「龍椅」,皇帝的身體是「龍體」,皇帝的鬍子是「龍鬚」,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皇帝高興了叫「龍顏大悅」,皇帝出生叫「真龍天降」,皇帝駕崩稱「龍御上賓」……
此外,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得擅自使用龍的形象,也不能隨意使用「龍床」「龍椅」這些專用說法。否則,將會面臨著很嚴厲的處罰。
不過,既然龍是皇權的象徵,為何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敢自號為「臥龍」;另一名蜀漢名將趙雲,敢叫「趙子龍」?他們就算不怕漢獻帝找麻煩,也不怕劉備穿小鞋?
其實,將龍視為皇權象徵的歷史,雖然很久遠——早在商周時期,天子就將龍紋刻畫在青銅器、旗幟和衣服上,但是龍並沒有被皇室壟斷。直到元朝時期,朝廷才禁止非皇室成員使用龍的形象。
在元朝之前,龍作為社會生活中流傳一種文化意識,被相當廣泛地使用。
詩人更是頻繁地將龍寫進詩詞歌賦裡。
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他那首膾炙人口的長詩《離騷》中這樣寫道:「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屯餘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奔馳。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整段詩歌的大概意思是:為我駕起矯健的飛龍,乘上玉與象牙裝飾的車輛。心志不一不能共處,我將自己去到遠方。我的車隊有千輛,排列整齊,隆隆飛馳。每輛車有八條蜿蜒的神龍牽引,車上飄動著五彩的雲旗。
屈原兩次提到了龍,一是「飛龍」,二是「八龍」。在這裡,龍居然成了屈原的交通工具。楚王似乎也沒有找屈原算帳。
各種民間舉行的民俗活動裡自然少不了龍的身影。
從春秋時期開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興起了一種全民參與的民間民俗活動——划龍舟。當時,南方水系發達,人們將舟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產工具。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逐漸產生了一種划船競速的活動,人們命名為划龍舟。
後來,隨著吳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划龍舟活動逐漸傳到長江上遊和北方地區。再後來,廣東、福建沿海地區也興起了划龍舟活動。就這樣,划龍舟活動成為了一種全民公投參與的民間民俗活動。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沒有將划龍舟活動改名,更沒有對這種活動進行禁止。
幾千年來,無數民風民俗和民族節日與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正月十五舞龍燈,二月初二龍抬頭,五月初五划龍舟,讀書人赴考要跨龍門,戲劇演員剛入行要跑龍套等。傳統戲劇裡面,更是有許多以龍命名的曲目,如《龍虎鬥》《鎖五龍》《打龍袍》《困龍床》《《遊龍戲鳳》雙龍會》《龍鳳呈祥》等。
所以,漢獻帝、劉備為什麼要管諸葛亮號稱「臥龍」、趙雲取名「趙子龍」這種芝麻小事?
從元朝開始,統治者的確將龍作為他們的專屬物,不允許民間隨便使用。不過,這種限制主要體現在與皇家禮儀制度相關的建築、器物上,不會在人名、地名上禁止民間使用龍的字樣。
在人名上,元朝、明朝、清朝都出現了許多以龍為人名的名人。大家很熟悉的,就有明朝名將毛文龍。毛文龍為平遼總兵官,鎮守於皮島,後來被袁崇煥以十二大罪狀殺掉。明末清初抗荷英雄鄭成功的父親叫鄭芝龍,曾經做過福建總兵。此外,元朝詩人龍仁夫、清朝詩人龍啟瑞,更是直接以龍為姓氏。
在地名上,中國以龍為地名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浙江省的龍遊縣,黑龍江的龍江縣,福建省的龍海市、龍巖市,廣東省的龍川縣,山西省的龍渠溝,深圳的龍崗區……據統計,光是黃龍洞,全國各地就有6個。此外還有3個黃龍山、2個黃龍湖。
由此可見,在古代,龍並沒有完全被統治者佔用。只要在禮儀制度上沒有違反統治者的禁令,民間是可以出現龍的字樣,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