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與鄰國爆發邊境問題以來,印度軍隊做了兩件看似背道而馳,卻又無可奈何的事情。首先自然是大規模採購軍備,大到武器彈藥,小到過冬物品,可以說能買的都買了一圈。但在花大錢買買買的同時,印度政府又藉機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印度」的口號。
一方面,國內反對派認為對外採購軍備甚至服裝耗費了大量的資金,堂堂印度「大國」,居然連服裝自給都做不到。二來印度政府也想趁機扶持國內的一些企業,提高國內的獨立生產能力。
然而不光是冬裝的問題,印度又一醜聞被自家人踢爆。印度媒體爆料,目前印度軍隊三軍龐雜的服裝供給來源複雜,軍服製造廠家大量地從中國等國家進口布料,紗線,國內企業只負責裁剪縫合而已。換言之,印度軍隊目前的軍裝居然都是「中國製造」,這無疑令印度政府和政治精英們無法接受。
印度政府要求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協助印度紡織工業建立生產布料和紗線的產線,以結束對中國和其他外國服裝的進口依賴,實現印度軍裝全部的「國貨自造」。DRDO工業接口和技術管理局(DIITM)局長Mayank Dwivedi博士說,僅印度軍隊的夏季制服,面料的大概需求就是550萬平米,如果加上海軍,空軍和其他軍種的所有需求,則最終需求可能會遠遠超過每年1.5億平米。而如此大的市場和利潤居然大多數被中國企業佔據,簡直無法想像。
局長表示,先進的面料還可用於印度軍隊降落傘和防彈夾克的未來需求。目前印度軍隊的降落傘和防彈衣也需要依賴俄羅斯和歐洲廠家提供。工業用紡織品(例如玻璃纖維,碳纖維,芳綸纖維和高級陶瓷纖維)的範圍在國防應用中是巨大的。艾哈邁達巴德和蘇拉特的一些行業正在製造用於國防應用的高級面料。
在9月17日印度工業聯合會(CII)與蘇拉特工業組織的一次網絡互動中,雙方討論了紡織工業將面臨的挑戰。在互動中,Dwivedi博士談到了國防領域紡織領域的機遇。他對印度武裝部隊使用的先進紡織材料和織物的各種可能性發表了看法。
「我們正在努力製造用於火箭發動機的技術紡織品和用於飛彈系統的複合結構。我們也在防彈夾克中使用技術仿製品。同樣,我也分享了製造尼龍,紗線,萊卡纖維等混紡紗的想法。最近,在蘇拉特工業的CII網絡研討會上,有企業展示了用粘膠纖維,聚酯纖維製成的軍服。
印度武裝部隊所穿的制服以及部隊使用的所有附件(例如戰術背包,山地作戰靴和防寒帳篷)都需要高級紡織品的主要應用。而不出意外地,印度軍隊的這些物品還在採購外國貨,採購中同樣會發現大量的次品和翻新舊貨。而中國所有此類物品都實現了國產,甚至向國外出口。甚至連美軍的防彈衣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製造。
在談到印度公司的倡議和參與時,局長表示:「在網絡研討會上,有200多家公司對開展這項業務感興趣。這不僅將促進印度的經濟發展,還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最終也將促進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許多年來,印度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在諸如航母,光輝戰鬥機,阿瓊坦克這些「面子工程」上,卻得到了一堆不能用的樣子貨。
直到危險來臨時,印度卻突然發現它連士兵身上的衣服,鞋子,帳篷,睡袋都不能國產,這無疑是對「大國臉面」的巨大諷刺。如果在建設軍隊時,把後勤的建設落在很遠的地方,那麼在未來戰爭中又能靠什麼支持前線的戰鬥力甚至基本的生存呢?(軍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