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秉天資,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誰為感恩者,竟是思歸客。流落荊巫間,徘徊故鄉隔。離宴對祠宇,灑酒暮天碧。去去勿復言,銜悲向陳跡。
宋人張商英,曾任尚書右僕射,他寫有《詠辭曹事》一首。
月玦不改光,劍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滿,劍折尚帶霜。勢利尋常事,難屈志士腸。男兒有死節,可殺不可量。
憶昔天下初三分,猛將並驅誰軼群。桓桓膽氣萬人敵,臥龍獨許髯將軍。威吞曹瞞欲遣許,中興當日推元勳。惜我壯繆功不就,竟令豺狼還紛紛。血食千年廟貌古,歲時歌舞今猶勤。
君不見天都、靈武巢未覆,撫髀常思漢壽君。
來謁崇寧廟,遺容古貌寒。奮戈扶漢祚,斬將報曹瞞。忠烈條山並,英烈解土安。未能並吳魏,常使後人嘆。
炎漢安範佩此身,垂成功業委枯榛。傅糜懼罪生狂計,蒙遜陰謀謬見親。自許以南皆失望,吞吳而下豈無因。三分往事成陳跡,椽筆稱量自有神。
轅門黑纛草頭靡,漁陽突騎俄已矣。豁然一聲如裂兕,刀纓掛發鋒血洗。白馬城頭鼓初起,北人魂奪南人喜。兗州冀州兩國賊,委質酬恩竟誰是;有身終為豫州死。
鯨破漲天天為赤,鼉鼓毀城城欲坼。
七軍肉臭魚不食,于禁吞聲龐德叱。爾龐七尺殉漢賊,碧眼小兒黠於鼫。麥城將星忽中墮,離廟帝靈扶不得;有血還作西川碧。
金支翠旗掩靄中,忽有赤驥騰秋空。山都木客爭趨工,駝石白象鞭豐隆。幻出七寶須彌念,有為之跡無為功。永寧同泰虛爭雄,可憐南北民力盡;一炬贏得都城紅。
鼎湖龍髯久上天,妖魄再作修羅顛。快意一掃騎池穿,彼髯何為扼我咽。玄女再授軒皇權,七家鏟削沈青煙。寧惟吾人脂其口,度支歲歲饒金錢;一奠北滷三千年。
白衣豈至計,豎子偶成功。天將移漢祚,先忌絕倫雄。
有文無武不威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文復武,戰袍不脫夜觀書。
舊宅千餘載,君侯去不歸。英雄輕晝錦,田舍薄徵衣。古墓離槐合,遺龕細草霏。西梁雙燕子,還似漢時飛。
最愛陳登臥,蕭然百尺樓。當時天下士,羞與裡中遊。四海波濤立,三巴組練浮。丈夫江漢去,桑梓亦千秋。
萬裡橋南路,千年杜宇悲。招魂兄弟在,遺墓鬼神疑。杉落惠陵廟,鶯啼丞相祠。古人遙望處,南北共殘碑。
條山毓秀古河東,絕倫超群孰與同。心契麟經昭大義,志維漢鼎矢孤忠。明威遠鎮雲山外,靈爽常憑渤澥中。盛世追崇同闕裡,至今千載仰雄風。
對圖畫裡,是三分虎將,千秋人傑。碩盻(音系)英風天生就,山嶽男兒發發。眼底周郎,耳邊魏操,爾爾成何物?丹衷赤手,重扶炎漢時節。
一燭半卷《春秋》,古今表盡,了雄心欲絕。兔馬龍刀轉瞬間,鐵索銅臺相接。幾點菸沉,群方雲擾,戰骨堆如雲。掀髯微笑,塵世幾番花月。
劉濤的《滿江紅——夜觀<春秋>圖》寫道:
魯史《春秋》,近千載,何人解說?開函靜對,精義發越。一盞孤燈當案照,滿腔浩氣橫空揭。最留青,漢賊要分明,眥將裂。
杼商慘,刀濺血;盾止絞,急撲滅。究生平得力,春王正月。道脈源流接泗水,香菸輝燦垂千葉。大恨事,吳狗附何瞞,麟經絕。
由於關羽聲名的廣泛傳播,從人而為神,廟祀遍寰宇,所以,流傳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楹聯也非常多。
傳說,關羽曾經為自己自製了一副楹聯。
數定三分扶炎漢,討吳伐魏,辛苦備嘗,未了生平事業;
志存一統佐熙朝,伏魔蕩寇,威靈丕振,祗完當日精忠。
這副關羽自製楹聯是怎樣來的呢?據說是:
山左諸生張世美,病死未殮。幽魂號泣冥途。適經關帝殿前。關帝召而問之曰:「死生有命,哭之何益?」對曰:「上有八旬老母,無人奉養,是以悲耳。」問:「有子否?」曰:「甫四歲。」帝曰:「少待。」即退殿。頃刻復出殿前曰:「念爾孝心,已奉上帝,增壽一紀矣。」賜茶一杯,世美不敢飲。帝曰:「爾來路遠, 渴矣;此陽間物,但飲無妨。」遂飲之。即出,召語曰:「世間奉我殿宇,必有對聯,俱未道明我生平之事。此聯可為我布傳於世。」即醒,備告其母以及親交。偶 鄰近有一帝君古廟,遂修葺之。因時日遣延,竟忘聯語,憂思成疾。一日,其母晨起,忽有青衣扣門,手持一函付之日:「汝子見之,病即愈矣。」母授之於世美, 起視,則聖聯也。急向青衣,不知所在。瑐瑧按以上的說法,關羽的這副自製楹聯,是由於他對人世間供奉他的殿宇中所制的楹聯都不滿意,因為「俱未道明我生平 之事」,所以,他便親自動手製作一聯,託山左(山東)生員張世美傳布於世。這幅楹聯既概括了他的生平事跡與願望,也寫出了他壯志未酬之恨。實事求是地說, 這幅楹聯並不精彩,很一般。
所謂這副楹聯是關羽死後成神自製而流傳於世的說法,無疑是一個人為編造的「神話」。其實,毫無疑問,這是世間好事之徒,將自製的一幅楹聯借著「神話」,強加於已經成「神」的關羽,而流傳於世。
後人製作了大量楹聯,對關羽的生平、功業進行了評說。筆者在這裡只選輯有代表性的一些楹聯,以窺其貌。
午夜何人能秉燭;九州無處不焚香。
亭侯舊所封,冉冉桃花增漢色;帝子今何在,蕭蕭楓樹起秋』。
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後文宣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
生蒲州,輔豫州,保荊州,鼎峙西南,掌底江山歸統馭。主玄德,友翼德,仇孟德,威震華夏,眼中漢賊最分明。
——許昌市灞陵橋關帝廟
至大至剛,塞乎天地;討亂討賊,志在春秋。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已矣乎,吾未之信,到終有憾三分鼎世;義不可廢,節不可奪,強哉矯,至死不變,平生不愧一部春秋。
稱皇呼帝號天尊,廟貌與恆河沙比數,盡忠誠而食厚報者,萬年僅見關夫子;賤霸崇王扶漢室,心胸與暘穀日爭光,讀春秋而明大義者,百世堪追孔聖人。
產於解,則一鄉之士;仕於蜀,則一國之士;忠於漢,則天下之士。而義為君臣,序為兄弟,交為生死,歷千年鼎建弘祠,則亙古之世,浩氣英風,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表於獻,有蕩寇之封;諡於劉,有壯繆之封;褒於宋,有崇寧之封。而佛曰伽藍,道曰伏魔,王曰武安,迄萬曆晉升帝位,有協天之封,旌功顯德,浩浩孰知其始,孰知其終窮。
功烈振當年,體綱常,敦倫禮,重名分,輕死生,立百代帝王之準則;威靈昭聖世,扶社稷,保黔黎,示吉兇,垂福德,樹千秋神聖之規模。
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
欽崇歷有唐有宋有元有明其心實惟知有漢;徽號或為侯為王為君為帝當日只不愧稱臣。
——自貢市西秦會館(關帝廟)
這些楹聯都對關羽的生平、功世進行了描繪、頌揚,脫不開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表述,這是創作者受歷史、階級的局限所使然;我們自然需要以馬列主義的觀點,實事求是地,歷史地去認識、分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貢市西秦會館(亦稱關帝廟)的那幅對聯,是出自清乾隆年間,正值清朝的鼎盛時期。在這副楹聯中,隱含著「無清」、「維漢」的意思,無 疑是創作者借頌揚關羽之名,發洩其反清排滿思想。這副楹聯歷盡清代而沒有被鷹犬發現,向官府報密,而導致災禍,也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碑刻也是我們國家很有影響的藝術形式。它融文學、書法、繪畫、篆刻於一體。因此,許多碑刻既是重要的文史資料,又是名貴的文學藝術珍品,有很高的史學、藝術、審美、觀賞價值。
有關關羽的碑刻也很多,幾乎在全國各地的關廟中,都有這種碑刻。其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字碑,一類是造像碑。
文字碑。這類碑多是因為修建關廟或其他特殊事件而撰寫、鐫刻的。內容包括建廟因由、經過,並對關羽的生平經歷、功世進行評述;或者記敘某種特殊事件的前 前後後。在《關聖帝君聖跡圖志》中收錄的碑記有22篇;在《關帝志》中也收錄有34篇。在這些碑記中,有許多碑文是由名家撰寫,且由有名的書法家書丹,刻 工也很講究,所以,頗有價值。
據現有的資料看,最早的關羽碑刻是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重建(玉泉寺)關帝廟記》,由大理寺 評事董撰文。宋代有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尚書右僕射張商英撰文的《重建關帝廟(玉泉寺)記》,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河東路解州解縣尉鄭鹹 撰文的《重修關帝廟(解縣關廟)記》。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解梁軍知州田特秀撰文的《重修關帝廟(解縣關廟)記》。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 翰林院侍讀學士郝經撰文的《重建漢義勇關帝廟(順天府)記》。明代大儒方孝孺撰有《關帝廟(浙江海寧)記》。王世貞撰有《關帝廟(江蘇太倉州)記》。清代 有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知州王朱旦撰寫的《漢前將軍壯繆關聖帝君祖墓碑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李士楨撰寫的《關帝廟(廣州)重修記》等 等。
在眾多的碑刻中,確有一些精品。如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由著名學者、翰林院修撰焦竑撰文,著名書畫家、庶吉士董其昌書丹的《正陽門關帝廟(北京)碑記》,不但文章寫得好,書法有神韻,而且,鐫刻也很精美;三者合為一體,就成了一個藝術珍品,被人稱為「三絕」。
造像碑。關羽的造像碑在各地也很多。是以繪畫鐫刻的形式,表現關羽形象的英姿、豪氣。據1961年香港廣信印務公司版《關聖帝君聖跡圖志》收錄的關羽造像碑拓片就有14幅,關羽的形態各異。這些造像碑置於大江南北各地,分布極廣。
其他九幅多是明、清時期繪刻的,有:
《義勇武安王神像》。碑高0.67米,寬0.33米,明正德八年(1513年)2月鐫刻,並有像記。
《關壯繆像》。碑高1.13米,寬0.63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當陽縣知縣李應魁刻石,上刻有辭曹操書。
《關王辭曹操之圖》。碑高1.57米,寬0.63米,碑正面上部為關羽的辭曹書全文,下部為灞陵橋挑袍圖。關羽跨馬橫刀佇立在灞陵橋上,與趕來送行的曹 操搭話。碑的背面為《關王辭曹歸劉圖記》,敘述了關羽的生平及辭曹經過。此碑鐫立於明代宗景泰6年(1455年)。此碑保存完好,現藏於河南省許昌市關羽 故居的春秋樓下。
《關聖帝君像》。碑高1.07米,寬0.6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李進泰刻。為正面側身騎馬像。上有「漢壽亭侯之印」方印。
《關夫子像》。碑高1.67米,寬0.63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達禮善刻。為正面坐像,上書像讚。
大勇原從集義生,挑袍小□怯疑兵。
灞陵橋上期為別,祖餞樽中合自傾。印綬踐言鼎漢葉,千金潔志辭曹輕。單騎到處誰能阻?吩咐車輪緩緩行。
《關壯繆像》。碑高1.16米,寬0.64米。為正面坐像。新安江蘭刻石。上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桂馥書的關羽《明聖經》。
《關壯繆像》。碑高1.1米,寬0.6米。為側身之像,勞杏莊摹高且園畫本,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勞丙堃刻石。
《關夫子像》。碑高1.03米,寬0.55米。上有解縣印,並有《關夫子像讚》:
今古浩然,正大剛毅。山西一人,並立天地。像存故鄉,惠千萬祀。
此先聖五十三歲遺像,藏於解廟,相傳至今,面有七痣,須髯稀疏而滿頤,瞻仰之下,肅然生敬焉。
此像未著刻石年月。此造像碑現收藏於山西省運城市博物館。
義存漢室,致主公忠。春秋之旨,獨得其宗。天地合德,君師同功。聖神文武,百世所崇。
此造像碑是摹刻前人的,現收藏於山西省運城市博物館。
這些造像碑較之碑文,對於群眾有更大的影響。它往往被拓摹裝裱廣泛流傳於民間。在廣東一帶,還有些造像被臨摹輾轉刻印,被商家、店戶供奉起來,視為財神。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