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幾個索尼初代 ILCE-7 系列發布的時候,不少人曾經希望索尼能推出一臺 NEX7 造型的「A5」嗎?
微單十周年,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只是,誕生的背景卻有了大不同。
當年大家對「A5」的期望主要是用於轉接各種老鏡頭,甚至一度覺得就算沒有視頻功能也無所謂。但時移勢易,隨著索尼 E 卡口鏡頭系統的完善以及無反相機從「新興事物」變成主流,轉接這個玩法也從主流慢慢變成了小眾。而視頻,那更是現在相機的一大增長點。
正式開聊今天的主角 ILCE-7C 吧!
雖然機身設計看著更像 ILCE-6000 系列,但看其背面的按鍵布局,這似乎更像是把 RX1 系列的按鍵布局塞到 ILCE-6000 系列的機身當中。
右手部分的按鍵布局、後撥輪、曝光補償轉盤、模式轉盤,還有屏幕比例幾乎都和 RX1 系列如出一轍。
要說 menu 鍵的位置咋這麼奇怪?
RX1 系列那個位置是回放鍵,但這畢竟是 ILCE-7 系列的一員嘛,把回放鍵跟 menu 對調一下操作語言就沒啥區別了。
讓我覺得這個設計沒咋用心的地方,莫過於視頻錄製鍵的位置。
明明連 ILCE-6500 都有 C1、C2 兩個鍵,即便要像 ILCE-7SM3 那樣將視頻錄製鍵放到「C1」的位置,起碼也還留個 C2 在吧?
啊對了,前撥輪也是沒有的。
因為錄製鍵、因為側翻屏這些「影子」,不少人會覺得 ILCE-7C 是一臺視頻向的機型,雖然我並不這麼認為,畢竟視頻錄製的規格也不見得有多高。但如果大家真的要把它當成一臺視頻或者說 Vlog 機器的話,那 ILCE-7C 的套頭便不是一同發布的 FE28-60mm F4-5.6,FE20mm F1.8 G 才是。
說到這枚「奇怪的套頭」 FE28-60mm F4-5.6,只看規格大家應該十分唾棄,但我卻相當有興趣。
它給我的感覺就相當於當年美能達 35-70mm F4(就是長焦端 F5.6),這樣的規格固然不能算好用,但勝在輕便,做個焦段補充也是極好的。要知道一枚全畫幅鏡頭 40.5mm 濾鏡口徑跟那支 16-50mm F3.5-5.6 是一樣的!要是畫質還行,我估計會搞一枚拆機的來做隨身標變。
從 FE28-60mm F4-5.6 的造型設計到搭配在 ILCE-7C 機身上,讓我有種錯覺,這應該是一臺可換鏡頭版本的 RX1 系列機型。而 RX1 系列的定位原本就是緊湊型固定鏡頭相機,既是如此操控被犧牲也是情理之中。
或許,ILCE-7C 身上確實會有一些視頻向的設計,但且看它與 ILCE-7M3 基本沒區別的視頻規格及其機身布局……我還是覺得,把它當成無論照片還是視頻都能輕鬆拍的全畫幅機器就算了吧!
鑑於此機器之奇特,難免會有人說一句:
「就這?」
繼而和其他看似差不多價位的機器進行一番比較。我想說的是,很多人直觀地會喜歡極致的性能,但有的人會覺得輕便+高畫質便是王道。
君不見,當年添置一臺 NEX5C 的人可有不少是家裡一大套全畫幅單反的用戶。
當年人們就會為了輕便而放棄性能和手感,放到現在也沒什麼不可以。加上目前能自動對焦的全畫幅小巧鏡頭最齊全的系統還是 E 卡口,走一波主打輕便的機身也不是那麼的難以理解吧?
所以,如果你覺得這貨長成這樣並不足以打動你的話,那只能證明,你並不是這款機器的目標用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