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4日電(記者 陳靜)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波紋鋼板組合框架結構技術規程》(簡稱「規程」)24日正式發布。
這本由上海歐本鋼結構有限公司和江南大學主編的規程詳細講解了「波紋鋼板組合」的預製框架系統,介紹了其構件和節點的抗震設計等,圖示了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甲殼柱」「甲殼梁」截面,並標註了相關參數。
據了解,建築結構行業被認為是一個發展較慢的傳統行業;建築行業廣泛使用的框架結構,最近半個世紀都沒有顯著的改進和創新。「甲殼柱」和「甲殼梁」是上海歐本鋼結構有限公司在中國多所知名高校專家支持下成功研發。「甲殼柱」和「甲殼梁」利用波紋板和鋼管、鋼板焊接成柱、梁的外殼,然後在其中澆築混凝土,形成一種新的組合構件。這種組合構件可以大大減少鋼的用量,節約成本。據悉,傳統的鋼結構是空心的箱形柱,為了保證堅固,需很厚的鋼板,鋼量較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的原校長周緒紅是這本規程的審查組長,他表示:「甲殼柱、甲殼梁等成套技術,內容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會專家表示,歐本公司為框架結構創造了一種新選擇,這種形式既滿足國家建築裝配化的政策導向,而且還能夠節省材料、加速工期。
上海歐本鋼結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明對記者介紹,公司自2003年起就提出「致力於鋼材在結構中的合理應用」,從引進消化,到自主創新,歐本走出了一條持續創新發展的道路。這次規程的發布,也是公司發展的重要裡程碑。據悉,歐本公司把這個體系命名為「捷約」。
建築結構創新技術,從提出到實施,通常需要較漫長的論證過程。歐本的「甲殼柱」「甲殼梁」從概念提出到有項目落地,經歷的時間卻並不算長,這得益於江南大學、浙大、同濟、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等多所高校和多位結構技術專家的支持。經歷三個寒暑、上百組試驗、十多次的論證會,歐本在12個項目、約60萬平米的項目上,實施了這種「波紋鋼板組合」的預製框架系統。此次發布的規程是在多個試點項目已經投入使用之後才得以發布。「我們非常看好這個系統的未來」,與會嘉賓均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是一本「帶專利」的規程,客戶如果需要使用此項技術,需要得到歐本公司的「無歧視」授權。這也說明我國在專利保護領域的日益提升,這也將對建築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好的促進作用——企業會有更強的創新動力。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