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薊馬是一種靠吸取植物汁液為生的昆蟲,屬於昆蟲綱纓翅目。幼蟲呈白色、黃色、或橘色,成蟲則呈棕色或黑色。棉薊馬成蟲體長1.1毫米,淡褐色。觸角7節,未節很小。複眼紫紅色。前後翅後綠的纓毛均細長色淡。卵長0.3毫米,黃綠色,腎狀形。若蟲淡黃色,翅芽不明顯。蛹形似若蟲,觸角披在頭上,翅芽明顯。
一、今年棉薊馬發生嚴重的原因
2019年暖冬的氣候、2020年早春氣候特點,有利於棉薊馬的安全越冬和繁殖。2019年冬季積雪薄,暖冬春季氣溫回升快,融雪期較2019年早了半月以上,這些氣候特點利於棉薊馬的安全越冬。
據調查,田邊雜草苜蓿和大蔥上蟲口數量是2019年偏高一倍以上。3月下旬升溫快,早春成蟲或若蟲在蔥蒜地活躍,蟲口數量大,4月中下旬氣溫高,風頻。從2020年早春的物候來看,樹木發芽顯綠時間明顯早於往年,早春寄主植物顯綠早,為棉薊馬繁殖提供了食物,加之,早播的棉田在4月20日後陸續出苗,為棉薊馬提供豐富可口的食源。較有利於棉薊馬的發生危害和繁殖。
二、棉薊馬發生規律
(一)越冬方式
棉薊馬主要以若蟲和偽蛹越冬,越冬場所為表土、土縫、土塊及枯枝落葉下。有些還會在田外雜草中、樹皮下等位置渡過,直到第2年春天,等到溫度適宜以後開始活動,待到棉苗出士以後再進入棉田。
(二)溫溼度條件
棉薊馬喜歡的溫度在15~25℃之間,相對溼度不高於60%,這也是它們繁衍和危害的高峰期。一旦溫度高於26℃、相對溼度達到75%以上,棉薊馬的數量和危害度就會下降。
(三)生活習性
棉薊馬個體小,能飛善跳,喜歡陰暗但溫暖的地方,一般晝伏夜出,白天躲在葉子背面危害棉苗,陰天或晚上取食葉子正面,受驚後會潛伏於地表或土縫中;喜歡藍色和白色,在有地膜和雜草較多的棉田中發生較早、較重。
(四)危害時期
棉薊馬在我區於4月中旬出蟄活動。日平均氣溫達10℃時,越冬代相繼羽化,成蟲即可取食活動。以2齡幼蟲較為活潑,常在葉脈兩側和靠近葉柄處聚集危害。棉苗出土後,薊馬開始危害棉田,當棉苗處在子葉期至1~2片真葉期時,主要危害生長點,是造成「無頭棉」的主要時期,也是棉田薊馬危害的第一個猖獗期。儘管這時棉田薊馬密度不大,但常常澘伏在隱蔽處,有時又隨溫度下降而潛入土中,所以不易發現。此後,隨著氣溫的迅速上升和其他寄主的成熟,棉田薊馬數量還會有一個急劇上升、達到高峰的時期,主要危害棉葉,是棉田薊馬危害的第二個猖獗期。此後棉田薊馬數量急劇下降。
三、棉薊馬危害症狀
棉薊馬危害棉花造成銀斑、多頭、皺葉症狀的形成。棉薊馬從棉花子葉期開始遷入棉田,進地後,棉薊馬的成蟲或若蟲多集中於棉株的嫩頭和棉葉背面銼吸汁液。棉花葉片被害後,葉背面流出汁液後,創傷面愈傷後形成銀白色薄膜,就形成銀色的小斑點。棉花真葉長出後,頂心嫩頭易受棉薊馬銼傷,危害期較早形成「公棉花」或「無頭棉」,棉花易形成多頭分化,生長點生長出多叉多枝,形成"多頭棉」,多頭棉結鈴少,生育期推遲,造成棉花生長遲緩。
四、棉薊馬的防控技術
(一)棉薊馬防控的農藥
目前市場上防治棉薊馬農藥較多,有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多殺黴素、溴氰菊酯、呋蟲胺、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多殺黴素、丁硫克百威、溴氰蟲醯胺、苦參鹼、螺蟲乙酯、氟啶蟲胺腈等農藥。
(二)棉薊馬的最佳防治期和防治指標
最佳防治期是棉花齊苗至3片真葉期防治為宜,當百株有蟲株率達到3-5%或百株蟲口達到5-8頭時,由於棉薊馬晝伏夜出習性,利用晴好無風天氣,抓住早晚時間進行防治;棉薊馬一般受驚後會潛伏於地表或土縫中,防治時要全田覆蓋用藥,即棉苗和地面都要著藥。一般進行兩遍防治。
(三)防治藥劑
棉花齊苗至3片真葉期,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上旬,此期田間天敵少,建議棉農選擇吡蟲啉+阿維菌素,或啶蟲脒+阿維菌素。或使用20%或36%啶蟲脒畝用量10-20克兌水40-50公斤;20%吡蟲啉畝用量20-30克兌水40-50公斤;70%吡蟲啉畝用量2-3克兌水40-50公斤,交替使用,防治薊馬,控制無頭率、多頭率在1%以下。
作者:賀奇志(129團農業發展中心),圖文編輯:天山植保,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