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古畫與賞析古詩一樣,要先弄清畫家所處歷史時期的社會大環境,相關的歷史資料以及畫家畫這幅畫的目的及意義。
百度歷史資料:韓幹(706年——783年),唐畫家。京兆藍田(治今陝西西安)人。相傳年少時曾為酒肆僱工,經王維資助,學畫十餘年而藝成。擅繪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畫馬,曾師曹霸而重視寫生。經歷唐玄宗年間,被召入宮封為「供奉」。
由上述資料可以看出,韓幹是唐玄宗時期的畫家,他被召入宮封為「供奉」。「供奉」是唐玄宗賜封他的官職。這個官職是幹什麼的呢?———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的人:內廷~。也就是說韓幹是以自己的繪畫技藝侍奉唐玄宗的,由此可見,他的畫是專為絕同於我們今人只是表達自己喜好情感的隨心寫意。他的畫作既然是專為侍奉皇帝所畫,作為臣子,侍奉皇帝,就是侍奉皇帝的江山穩固皇權萬代永傳。所以韓幹的畫自然與皇權有關。
韓幹是唐玄宗召入宮中侍奉唐玄宗皇帝的,那麼,唐玄宗時期與皇權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有那些呢?這其中與皇權相關的最重大事件有兩件,一件是他取得皇位繼承權時與太平公主發動的「唐隆政變」,另一件就是令他失去皇權的「安史之亂」。從韓幹的生卒年與唐玄宗召他入宮來看,他所經歷的與皇權有關的重大事件是「安史之亂」。那麼,韓幹所畫的這幅《照夜白圖》究竟與「安史之亂」有著怎樣關係?我們還是來從他的畫作賞析中尋求答案吧。
(一) 畫幅布局與真偽
若將這幅畫作整體打開,可以看到,這是一幅左右延長的橫向畫幅,倘若將整幅畫分為四部分,畫馬的主體部分在最右的四分之一部分;若將這最右的四分之一再分為四部分,畫馬的主體部分便在這四分之一最左邊的四分之一部分。相對於整幅畫作來說,畫的馬的主體部分僅僅之佔了整幅畫面的十六分之一部分,可以說,在整幅畫面中,這畫馬的部分相對畫面中的字來說,在面積大小與關鍵的中心部分,它都不在最關鍵的中心位置。
縱觀整幅畫作,我們會發現整幅畫作的顏色深淺不同,而且差異也特別大。在以前賞析的古畫的文中我講過古畫橫幅與豎幅的寓意,——「橫幅」,暗喻以嬪妃治理國家;「豎幅」,代指以立皇嗣來治理國家。「黃色」,代指帝王家的顏色。而這幅畫作中唯有畫的主體———畫馬的這一部分與乾隆所留墨寶部分的顏色是相同的一種「黃色」。最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居然還將自己的墨寶留在了整幅畫作打開的首位。我要說的是,不僅他取意「天道昌隆」的年號「乾隆」中「隆」字,與唐玄宗的名字中「李隆基」之「隆」相同,而且他的廟號「高宗」與唐高宗李治的廟高「高宗」相重,這是一種巧合?還是武則天鑄造象徵皇權的九鼎並親制「豫州永昌大鼎」之《曳鼎歌》,以「上玄降鑑,方建隆基」之鼎法對子孫後代皇權之傳承的遺詔呢?而這幅畫的最左邊———也就是末尾卻是一片「白色」。而留在畫幅最後的這一片「白」,也與唐太宗唯一一個墓碑上留有「墓誌留白其名與字」的燕德妃之「志」相吻合。
為何不將這幅畫的主體———畫馬部分放在整幅畫的正中間,讓歷代收藏家所留的墨寶在左右兩側呈對稱之形,以呈現整幅畫左右比例均衡行的美觀性呢?或者將其置於整幅畫作打開的首位,讓其以最突出的位置引出後人所留的的墨寶呢?這應該就是李白《蜀道難》中所說「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唐太宗時期的大唐王朝是以臣子「篡奪」隋王朝之皇權的初建時期,他正處於內患外憂根基尚不穩固的「茫然」階段,因此武則天便以唐太宗才人被李治封為「昭儀」,並成為「篡奪」大唐李氏皇權的反面人物,通過八皇子李貞合乎正義的「反武」事件歸於大唐王朝之「李姓」。這就是李白為何在他的《蜀道難》中以「噫籲嚱」說,這只是演了一場帶著面具的宮中戲。
關於這幅傳世名畫的整幅布局,我覺得它應該與大唐乃至於後世帝位皇權傳承有著一定關係,所以,我很想弄清這幅畫整幅畫作的紙張是畫家最初作畫時的一個渾然整體,還是歷代的收藏家為了留下自己的墨寶有意將自己的字幅與原畫拼接在一起?這個問題不僅對我賞析古詩詞畫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對於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也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個農婦,我自然是無法目睹這幅畫的真跡,倘若有哪位學者專家親眼目睹過了這幅畫作的真跡,希望可以將實情告訴我,這裡我先說聲謝謝。這個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用處,那就是可以鑑別此畫的真偽。此畫作為一幅傳世名畫,能被一代代的有名的收藏家與帝王所收藏並留名,它只要不是盜版,這其中若有一人的字跡是真,那就是真跡。試想,有哪一個有名的收藏家會拿一幅假畫糊弄自己,又自毀聲譽呢?一幅渾然一體的古畫,後代的收藏家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添上自己的大名與墨寶,以證明此畫經過自己之手。若前人的字是假,他自然不會將其作為真跡收藏並傳後,因為後代的收藏家不只是鑑定此畫的真偽,他還會鑑定以前收藏家字跡與墨寶真偽;倘若是後世收藏家將自己大名與墨寶與其拼接,那就更不用說,此畫肯定是真跡。可不是嗎,有哪一位後世的收藏家,能有那麼大能耐搞到關於這一幅畫的流傳歷代前人個個墨寶的真跡,與一幅假話拼接在一起呢?倘若這幅畫作中所有前代收藏家所留的墨寶是假的,這幅畫自然就是假的!我個人認為,這幅畫應該是韓幹的真跡。
( 二 )畫名賞析
賞析古詩詞,我通常是先賞析詩的題目,因為題目是整首詩眼睛與綱領,它會讓我明白作者在自己所做詩中表達中心思想。賞畫也一樣,畫名也是整幅畫意的宗旨所在,明白了畫家賦予畫名的含義,對我們賞析整幅畫的畫意會有很大幫助,所以在這幅畫作中,我就將賞析這幅畫的畫名放在賞析畫作前面。
這幅畫作的主體———接近正方形,但橫向比豎向稍長。「正」,垂直或符合標準方向。
「方」,最早見於甲骨文。方的本義是放逐,剔發披枷,流放邊疆。「正方形」,暗喻大初建的唐王朝通過八皇子李貞的合乎正義道德之舉「反武」事件,將有勢力爭奪皇權的皇子流放之後,重歸朝廷的皇子將會以維護大唐王朝「李氏」的皇位,延續大唐的皇權,也就是說李貞的「反武」已經為初建的大唐王朝打下了根基。
這個接近的「正方形」與武則天所親制豫州永昌大鼎之《曳鼎歌》的「上玄降鑑,方建隆基」的「方」意思是一致的。「建」,會意。從廴( yǐn),有引長的意思,從聿(意為律)。本義:立朝律)。「隆」,本意是指高,豐大,高起,尊崇的意思。「基」,形聲。字從土,從其,其亦聲。「其」意為「一系列等距排列的直線條」。「土」指夯土層。「土」與「其」聯合起來表示「夯土層剖面像一系列等距排列的直線條」。本義:疊加的夯土層。承重用的夯土地面。當然「隆基」,也指當時年僅十一歲的李隆基。其意思就是讓經過「反武」事件之後流放邊關的李貞後人李白來立朝律通過李隆基建立大唐王朝能夠承重的高大地基。「橫」比「豎」稍長,嬪妃與皇子相差不大情況下來確立大唐皇權的傳承。這幅畫作之所以呈現橫向之延長,也就燕德妃是以隋王朝楊氏做為大唐王朝與大唐王朝李氏相配合傳承皇權之根本,而八皇子李貞之所以把皇位禪讓與李治,也為了以白帝「鳳鳥立制」(皇后)實現大唐王朝之萬代傳承之昌盛。畫幅之橫向延長暗喻唐王朝豎向「李氏」不動,只以後宮嬪妃之更替來傳承皇位。
這幅畫的畫名題在畫作主體的右上方(以賞畫者左右方向而言),六個字:韓幹畫照夜白。「韓幹」,在這裡不只是代指畫家的名字。這兩個字還有它本身的含義。「韓」,形聲。從韋,倝聲。從「韋」,取圍繞,周匝之義。本義:井垣。「倝」,日始出金光燦爛。「幹」,築牆時支撐在牆兩端的木材。「畫」,劃分、區分。《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也有設計、籌的意思。「照」,形聲。從火,昭聲,字亦作炤。本義:明亮;光明。「夜」,形聲字,古字形用「夕」表示晚上,「亦」作為聲旁。夜指從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時間。天下休舍也。從夕,亦省聲。「白」,白(bái),從丿從日。〈形〉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丿,從日。「丿」意為「不」,寫在「日」的左上角,表示「在前的不算(日出前的天色不算)」,轉義為「開始(從日出開始)」。「日」指太陽。「丿」與「日」聯合起來表示「從日出開始(到日落前)的天色」。本義:日出與日落之間的天色。
這六個字有著它深深寓意,「韓」,以「韋」左位「日(皇帝)出燦爛」暗喻通過「唐隆政變」從韋後之手取得皇權登上帝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幹」,以築牆支撐在牆兩頭的木(皇子)材暗喻唐高宗(夜)和李貞(白)。這裡要說是從李白與武則天的一些詩文賞析中可知,以唐高宗與武則天所在那段歷史時期稱為大唐王朝的「過夜」時期。「畫」,從這個字的字形可以看出,以以上下兩橫將「田」夾在中間支持上位「聿」———以手執毛筆(寫字——確立皇位繼承人)。「照」,以下位火燒烤上位之「昭」。「昭」,武則天是從唐太宗的才人背負了千古罵名成為了李治的「昭儀」,而唐太宗為自己所修建陵墓取名「昭陵」,武則天還以《唐大食拜洛樂章昭和》表明了自己成為二度進宮的目的就是要以「德以恆固,功由永貞」實現燕德妃與李貞的願望。「夜」,是指唐高宗到唐玄宗的這段統治時期。「白」,代指八皇子李貞。李貞是作為他未出之日(大唐王朝的皇位繼承人)赴藩的,他原本是要通過「反武」的正義之舉取的皇位的繼承權。李貞詩作的署名由「李貞」到「李貞白」的變化應該也是這個原因。他只所以沒能取回屬於自己的皇位,其一,就像他在自己的《詠狗蝨》一詩中所說,自己不願成為吸取大唐王朝血液的狗蝨,其二是武則天在她《贈胡天師》之詩中所說的那樣,皇室中沒有與他相配合的以鳳鳥立志的楊姓之嬪妃。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兩者才以武則天《贈胡天師》之「延首望靈槎」和李貞墓誌「王慷慨延首」達成了「延首」之協議。而兌現這個「延首」協議的,就是武則天以《曳鼎歌》「方建隆基」鼎法之遺詔讓唐玄宗將皇位還給李貞之後(李白)。這與李貞墓誌所記述的「開元神武皇帝,明斷自天……歸帝座於皇圖。」之意是相符的,開元神武皇帝,指的就是唐玄宗;「歸帝座於皇圖」,就是把皇位歸還給李貞。這就是是為什麼「楊玉環受寵」會引發歷史上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其實,這不過就是唐玄宗所策劃的以楊玉環為「替罪羊」的「皇權」之暗中轉移。「安史之亂」的戰火燃燒了長達八年之久,李白為什麼沒能拿回本屬於八皇子李貞的皇位?李白在他《臨終歌》中說的很清楚,「仲尼亡誰為出涕!」這裡的「仲尼」,並不是古詩文網中所解釋的孔聖人孔子,它是指的是出家為尼的楊玉環。這句話的意思是楊玉環之死,讓他以唐玄宗這個短尾鳥左位革新派合乎道德正義之言,在嬪妃的爭鬥中以草(嬪妃)木(皇子)之繁榮成為以左位(革新派)水(嬪妃)與右位(保皇派)弟(李白自稱唐玄宗之弟)相配合的鼻涕。也就是說楊玉環與李白本來是向上生長的欣欣向榮的「草木」,結果卻成了位於面部中間鼻孔中向下流的鼻涕。正是因為李白這次沒能夠取得皇位,所以「白」才成為了這一幅傳世的畫作中放在了整幅畫作的最後一位。以上的所述,都是我從古詩文賞析所獲取的與這幅畫名字相關的一些歷史資料。所以,這幅畫的名字「韓幹畫照夜白」的意思,就是唐玄宗以築牆兩頭之木材來謀劃以通過下位之火——「安史之亂」燃燒的戰火將「夜」變「白」。
(三)畫意賞析
這幅圖畫面構造簡單而明了,只有一匹馬和一根栓馬柱,沒有其他的任何景物做點綴。
畫中的馬,顏色並不是雪一樣的,其顏色反到與畫面底色的金黃色相同。它並不是處於畫面主體之正中,而是有點稍微偏左(以賞畫者左右而言)。
畫家所描繪的馬:馬頭朝右,戴著籠頭,昂首嘶鳴;眼睛轉視,鼻孔放大;長頸與頭頂鬃毛向左和上方張飛;連接馬首與身子的脖子直起,下部插入了前蹄上部的肩端處,被突出的出肩甲所包裹,似脖子與身子呈現相連但卻明顯的兩截。位於脖背後(左側,以賞畫者左右方向來說)的鬃毛張飛,從頭頂直至馬背相連處。正是因為脖子與馬脊背在此處的連接與彎轉才是整匹馬成為了渾然的一個整體。吃飽的腹部與屁股連為一體,屁股在左,渾圓而沒有尾巴;承載整個身軀的四蹄是黑色的,前面兩蹄距離錯開,前者(裡面)著地,後者(外面)騰空,象「八」字。後面兩蹄緊挨,彎曲不直,前者(裡面)騰空,後者(外面)著地。
畫中的馬呈現出一副掙脫羈絆向右衝出畫面而去的樣子。
畫中的栓馬柱是豎立的四稜黑柱,中間有一條與馬顏色相近長豎條將其從中分開。將拴馬柱分為上下相等的兩半,下半部靠上的三分之二被馬腹所遮擋。
畫中的馬被一根栓在籠頭的繩子綁在柱之上。
畫家究竟賦予了畫中之馬與拴馬柱怎樣的寓意呢?隨我一起來仔細賞析吧。
在賞析這幅畫之前,我還是簡單說一下對於古代宮廷畫的觀賞的方向問題,在以前的賞析文中做過特別詳盡說明,這裡也就不再累述。賞析古代的宮廷畫,賞畫者所處的位置是朝中大臣子的位置,畫中以正面與賞畫相對的,它是怎是代指皇帝或者「可以繼承皇位」的人。位於左者是革新派,位於右者是保皇派。
畫家為何要在金黃色的底色上畫這樣一匹不馴服的「馬」呢?「馬」,古代人耕田,拉車,出行馱載行李或打仗的坐騎,在古人的生活擔負著非常重要職責。畫中的馬顏色與畫底色之金黃色相同,也就是說,此馬乃皇家之馬。它位於畫幅中心稍微偏左的位置(以賞畫者而言),對於臣子來說,是革新派;對於與臣子方向相反的皇帝來說,是保皇派。唐玄宗時期的大唐王朝剛剛打下根基,那些從隋王朝接手的皇親國戚忠臣良將,因為心中保留那一絲「念舊」之情,自然是「心在曹營身在漢」的革新派,所以在新皇帝的確立上對於原定的皇位繼承人要求「革新」;「保皇派」,就是那些「識時務者為俊傑」能同大唐王朝與時俱進的臣子,他們在新皇帝的確立上對於原定的皇位繼承人來說要求「保留」。
馬頭(首)在位於畫中心偏右(以賞畫者而言)的保皇派,對於當時的唐玄宗皇帝來說則是革新派,它是想改變大唐的「皇權」。對於臣子來說,這匹馬的頭處於對於以大唐王朝代替隋王朝還是有些「不願意的」。
「戴著籠頭」,「戴」,給頭上所加的東西。「著」,「籠」,形聲。從竹,龍聲。(形聲。字從竹,從龍,龍亦聲。「龍」本指一種虛擬的能吐水的動物,能屈能伸,能短能長(《說文》)。「竹」指竹編物品,特指蒸籠。「竹」與「龍」聯合起來表示「多層蒸籠」。本義:(多層)蒸籠。引申義:竹編盛具。說明:蒸籠可以堆疊得很高,長長一條,裡面充滿水汽,與古人描寫的龍有相似之處,故名。
意思就是以加東西讓下位之龍(李淵)支持上位竹(四君子之一)之籠絡成為以成大(成為皇帝的正面站裡之人)之人支持上位兩水(嬪妃)的「頭」。畫家以此暗喻李淵是通過籠絡隋煬帝的兩個嬪妃而開創了大唐王之頭。
「怒目轉視」,以有皇位繼承人的心支持上位「奴」,通過「目」之在左位車與右位的獨斷專行的配合之轉運(轉,形聲。從車,專聲。轉運要用車,故從車。本義:轉運)來察看徵兆。意思就是說,對於剛剛開創的大唐王朝,唐高祖是以轉動的眼光來視察大唐王朝存亡之徵兆。
「鼻孔放大」,「鼻」,從自從畀,「畀」,形聲。字從田從丌(讀作bì,義為「基」),丌亦聲。「田」本義指農田。「丌」意為「基礎」、「支架」。「田」與「丌」聯合起來表示「把田地支起來」。鼻祖的意思。「孔」,窟窿。「放」,形聲。從攴( pū),方聲。本義:驅逐,流放。解除約束,使自由。 「大,正面站裡之人,代指可以繼承皇位的皇子。意思就是從下位打基礎將田(嬪妃)支撐嬪妃來支撐居於最上位的自己成為鼻祖,就是將以下位彎曲不直(以屍庇護初出草木顯榮)支撐大唐屋頂者與以高大之隆支持上位屋頂相配合的「隆」(李隆基)解除約束成為可以繼承皇位的正面站裡之人。
「昂首長嘶」。「昂」,形聲。從曰,卬聲。本義:仰起,抬起。「卬」,《爾雅釋詁》中釋義「我」,由仰望又引申表示抬起、揚起;價格高;氣勢盛等含義。「首」,頭,開始。「長」,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長發之形,以具體表抽象,表示長短的「長」。本義:兩點距離大。「嘶」,形聲。從口,斯聲。本義:聲音沙啞。「斯」,會意。從斤,其聲。以左位口(嬪妃)和右位斤斧砍伐(戰爭)將其(嬪妃爭鬥簸萁之顛簸)加在中間發聲。意思就是以嬪妃「我」之相背來支持上位的皇帝(日)讓頭高高仰起,這就需要以頭發生長慢之長的距離以左位「口」(嬪妃)與右位的「斤斧砍伐」(戰爭)將(嬪妃之爭鬥)夾在中間發出長聲。
這裡要說的是,「聲」,發自口中,來自「腹腔」,經過伸長的脖子。
「連接馬首與身子的脖子直起,下部插入了前蹄上部的肩端處,被突出的出肩甲所包裹,使得脖子與身子呈現相連但卻明顯的兩截,位於脖背後(左側,以賞畫者左右方向來說)的鬃毛張飛,從頭頂直至馬背相連處。正是因為脖子與馬脊背在此處的連接與彎轉才是整匹馬成為了渾然的一個整體」。
「脖」,形聲。從肉,孛聲。本義:頸項。俗稱脖子。「孛」,古書上指光芒四射的彗星。「直」與「曲」相對。「起」,由坐臥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鬃」,以下位「宗」承載上位「髟」。「髟」,長發下垂。「鬃」的意思是,以下位的「祖宗」支撐上位下垂的毛髮的(不馴服)。「張」,形聲。從弓,長聲。本義:把弦安在弓上,使合攏的東西分開或使緊縮的東西放開。「飛」,鳥鼓動翅膀在空中飛行。」脖子插入在兩前蹄內部被突出兩肩甲包裹的明顯銜接」,暗喻唐太宗是通過「玄武門政變」憑藉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之完成「前蹄」與「脖子」的連接。
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將那些不吉利拖著長尾巴彗星之子插入肩甲之內,與前蹄相連。以「祖宗」從下位支持下垂之毛髮把弦安放在弓上,讓合攏在一起東西分開,讓鳥(繼承皇位的皇子)展開雙翅在天空飛行。畫家以此暗喻從李淵建立大唐王朝到李世民取得皇位的那一段歷史過程。
「位於畫面正中心的飽腹之軀與屁股連為一體;屁股渾圓,沒有尾巴」。「飽」,形聲。從食,包聲。本義:吃足。「腹」,形聲。從肉,復聲。此為後起形聲字,初文應即「畐」( fú)字,象人腹部之形。本義:肚子。「復」,轉回去,報復的意思。「屁」,從屍從比。「屍」,屍體。「比」,夫妻並肩,「股」,大腿。「渾」,形聲。從水,軍聲。本義:大水湧流聲。「圓」,形聲。從囗( wéi),員聲。本義:圓形。圓滿的意思。「尾」,尾巴,事情的末端,沒有了結的事情。
「飽腹」,以馬吃草,暗喻吃掉了那些想要轉回去報復的嬪妃。「屁」,把皇子李貞以「反武」以「屍」庇護武則天與李治並肩之「臭氣」,「股」,以大腿暗喻讓正面站裡的成大之人(皇帝,武則天)退出;「渾」,以革新派嬪妃(武則天)與軍隊(李貞反武)相配合中,在圈點人數中取得了很圓滿,沒有留下沒有了結的事情。
由這一句可以看出,武則天成為此畫中正中心隔開前後「蹄子」之「飽腹」乃是為了大唐王朝的需要,也是有意的安排,也就是說武則天成為一代女皇,那是穩固大唐王朝江山社稷萬代傳承的需要。李貞的「反武事件」同樣也是人為的安排,同樣也是穩固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萬代傳承的需要
「四蹄黑色」,暗喻四個皇帝是黑色的。前面兩蹄———唐太宗與唐高宗,因為武則天從唐太宗才人成為李治的昭儀,兒子娶了父親的「老婆」,自然不是什麼光明的事時,所以是顏色黑色的。前面位於裡面的一蹄著地,暗喻李世民位於內側腳踏地面;稍後外面一蹄騰空,暗喻李治這個皇帝是放在空中;兩蹄成「八」字,「八」,兩筆相背。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李治相背以「八」在屋內誕子。暗喻以八皇子李貞為皇位繼承人。後面兩蹄緊挨,李顯與李旦間隔時間很短。彎曲不直,暗喻兩人當皇帝在武則天的控制之下。裡面稍前的蹄子騰空,暗喻將李顯放在空中;外面的稍後的蹄子著地,暗喻將李旦放在了實處。
「畫中的馬呈現出一副掙脫羈絆向右衝出畫面而去的樣子。」畫面右之方向,是大唐王朝之前的隋王朝。也就是說這匹想要掙脫羈絆桀驁不馴想要飛奔而去的「馬」,「它」是衝著已經逝去的隋王朝方向長嘶哀鳴。
「畫中的栓馬柱是一根豎立的黑色的正方柱子,中間有一條與馬顏色相近的長豎條將其從中分為左右兩半。將拴馬柱分為上下相等的兩半,下半部靠上的三分之二被馬腹所遮擋。」
「柱」,從木從主,建築物中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木」,皇子,「主」,皇帝。暗喻以作為木(皇子)配合右位主(皇帝)在大唐王朝這個建築物中起重要作用的人;「以與畫面顏色相近的黃色豎條」,暗喻八皇子李貞,因為李貞是以反對武則天「篡奪」大唐王朝皇權而成為皇帝的;將「柱」分為左右相等的兩半,是馬腹的遮擋下並於馬腹將前後馬蹄分開的相互配合。「馬腹遮擋柱子下半部的三分之二」,暗喻武則天在在李顯與李旦當政期間執掌大唐皇權。「黑色」,玄,暗喻唐玄宗。「正方」,暗喻李貞後人經過流放之後成為符合標準的繼承人。「柱子」,左位革新派木(皇子)配合右位保皇派主(皇帝)之子,所以,這個「黑色的正方柱子」,暗喻以李貞「反武」事件大量流放皇子而成為皇帝的武則天之後李旦之子唐玄宗。馬的鼻子的籠頭有一根繩子拴在柱子上。「籠頭」,暗喻以下位皇帝支持上位有氣節的竹子枝葉,以此暗喻隋王朝楊氏分枝成為李淵之嬪妃誕生下可以成為皇帝的皇子之頭。柱子和籠頭被中間的一根繩子所綁定,「繩」,以無限接續延長的索帶。由此可見,這根繩子是傳承大唐王朝的關鍵所在。
至於有一些專家學者以《易經》有云:「乾為馬」,乾代指天,所以畫家以此馬的象徵君王。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這是以現在漢語意思誤譯了古漢語的意思。「乾」,代指天沒有錯。「為」,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兩母猴相對,它的暗喻是兩個勢力相當的嬪妃爭寵,「馬」,馱物,所以「乾為馬」的意思是皇帝以勢力相當的兩個嬪妃作為馱負皇權的馬。
關於這幅畫的採用的畫法與技巧,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畫家將這幅畫於紙上,而不是絹或者帛之賞。「紙上」,「紙」,形聲,字從糸,從氏,氏亦聲。「氏」義為「基底」、「基本面」、「受物面」。「糸」,單絲。「上」,地(皇后)面的上方。意思就是將單絲放在基底(李隆基)的左方(革新派)位於地面(皇后)之上。當時唐玄宗的皇后是被追封武惠妃,壽王李瑁的母親,楊玉環之前婆婆。由此可見,唐玄宗「寵愛」楊玉環,有意抬高她的地位,只不過是有意在和朝堂製造矛盾罷了。技法採用的是水墨線描完成的。這種以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唯在馬首、腹腿等部位略施淡墨渲染,這種繪畫方法起源於唐被稱為「白畫」。「畫」,本義是用筆描繪圖形, 一說本義是劃分地界。劃分界限含有設計、規劃的意思,因此「畫」又指規劃、謀劃。「白畫」,以李白來設計規劃。是的,這一切都是李白設計規劃的。他的那篇《與韓荊州書》就是對這件事的詳盡規劃。
那麼李白為何要規劃這件事呢?
這就得說到唐太宗後宮唯一一個在墓誌上留下「留白其名與字」之墓誌的嬪妃,————燕德妃。她墓誌的意思就是讓其後人白在皇帝退位時拿回屬於李貞的皇位。而肩負拿回屬於李貞皇位的這個後人,就是唐代著名的詩仙李白。李白,名白字太白,這兩個「白」字,就是她墓誌之「白」,也是此幅畫作中「照夜白」之白。
那麼,這匹承載從李淵到唐玄宗時期所有負荷的「馬」代指誰呢?從李白的《白馬篇》與《臨終歌》可知,它代指楊玉環。楊玉環作為隋王朝楊氏的後人,她是被唐玄宗以抬高身價與想要拿回皇位的李白綁在了一起,作為替罪羊放在大唐皇權萬代傳承的祭臺上。正是因為她不甘心的憤怒,在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中,導致李白以「仲尼亡」(楊玉環之死)沒能拿回屬於自己的皇位。他雖然沒能把大唐王朝的」夜」照亮,但卻為大唐王朝和皇權傳承確定了方向,———以李治之後來傳承大唐的皇權。
畫意與畫名意思一致,就是唐玄宗遵照武則天鼎法之遺詔,由大唐王朝有著詩仙之稱的大詩人李白規劃將皇位歸還李貞後人李白的謀畫。
(四)題跋與印章
《韓幹照夜白》圖右首題跋
很多傳世名畫都會留下一些歷代收藏家的題跋與印章。那麼這些題跋與印章究竟起什麼作用呢?我們先來看看「題跋」與「印章」的文字意思吧。
「題跋」,寫在書籍,碑帖,字畫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題,寫在後面的,叫做跋,總稱題跋。
「題」,形聲。形聲。從頁( xié),是聲。頁,頭。本義:額頭。「是」,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頁」,本義:人頭。「題」的意思就是以下位為不偏斜之正支持上位皇帝的革新派來馱負「頭」作為在前「題」。
「跋」,形聲。從足,犮( bó)聲。本義:草中行走,越山過嶺。「犮」,犮 會意。字從犬(變形),從又。「又」指「右手」。「犬」與「又」聯合起來表示「犬向前衝時右手緊緊拉住皮帶」。本義:從上面拉住狗。引申義:把物體往上用力拖拉。
「跋」,意思就是以革新派行走之「足」在右手(保皇派)配合下拉住將向前衝的「犬」(古時大狗,「犬」,以成大之人皇帝與上右位守舊保皇派嬪妃)。所以,它在「草中行走,越山過嶺」,暗喻在嬪妃中行走,越過皇子與左位(以賞畫者而言)皇子右位嬪妃的障礙。
由此可見,這傳世名畫中「題跋」,不只是對畫家所做之畫真偽的鑑定,也是對畫之「意」流傳真偽的鑑定。古代的「世」,代指三十年。作為侍奉皇帝的宮廷畫師,他的畫是皇帝確立皇子傳承皇位三十年之內的一種規劃。
「印章」,印章,亦稱圖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鑑定或籤署的文具。「印」,會意字。甲骨文中的「印」字,由兩部分組成:上方是一隻手指張開的人手的象形,下方是一個半跪著的人的象形。兩部分合起來,就表示出了一個人在用手按壓另一個人的意思,「印」字的本義就是按。《說文解字》釋印字為璽印之印,是後起義,非其本義。「章」,會意。從音十。音指音樂,「十」是個位數已終了的數,合起來表示音樂完畢。本義:音樂的一曲。在繪畫或刺繡上,赤與白相間的花紋叫「章」。歷代有名的收藏家留在畫幅上「印章」,暗喻的就是對畫幅上所描述的這一段歷史的鑑定。譬如,這幅畫中唐玄宗退位時,楊玉環的犧牲(屈服)。
這幅《韓幹照夜白圖》歷代的鑑賞家題跋如下:這幅《韓幹照夜白》放在首位的是乾隆題跋:韓幹以畫馬擅名千古,其毛骨色相隨意所匠,冥會通神。嘗閱張彥遠《名畫記》,知當日供奉明皇朝圖有玉花驄、照夜白,每神往,以不得一見真跡為憾,且未卜淪落何所也。近有以黃公望《富春山居》等圖求售者,黃跡固屬偽作,而得幹所畫《照夜白》卷,神採飛騰,宛睹沛艾名種,為幹手筆無疑,因命購藏之。既以喜獲償夙願,而因王得羊,遭逢良復不偶雲。乾隆丙寅仲冬月望前三日御識。
畫的主體右上方題「韓幹畫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後主李煜題字。
《韓幹照夜白》左邊題跋
左邊上方有「彥遠」二字,似為唐代著名美術史家張彥遠的題名;左下有宋米芾題名,並蓋有「平生真賞」朱文印。 南宋賈似道的「秋壑珍玩」、「似道」等印及明項子京等收藏印;卷前有向子湮、吳說題首;卷後有元危素及清沈德潛等11人題跋和乾隆弘曆詩跋。
宋代小楷名家吳說:南唐押署所識物多真,吳人吳說。
元代楚惟善的題跋其實就是一片短小精幹的史論,由照夜白想到帝王的威儀,表達出對漢文之事的
懷念。史載,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車輛狗馬等玩物無一添加,甚至還把馬匹都下方到各地方驛站服役。
元代揭汯:照夜白」作詩一首:「晴雲滿身雪作花,四蹄一動疾飛翼。跳梁掣柱不受羈,雄心只欲千裡馳。瑤池宴罷幸驪山,霓旌前導鳳輦移。
關於這些歷代名家,無論是蓋章題名,還是以先古之事論之畫意,或者題詩論畫意,都是對於畫作流傳歷史的見證。對於前人的題跋,我就不一一做詳細的釋義,這裡我只對元代揭汯的這首詩做個詳盡的賞析,因為這首詩的內容不只與這幅《韓幹照夜白》圖的畫意相關,更與我以前所賞析的古詩文與古畫作的一些歷史資料有關。
(五)元代揭汯《照夜白》題跋詩賞析
《照夜白》題跋詩
元/揭汯
晴雲滿身雪作花,四蹄一動疾飛翼。
跳梁掣柱不受羈,雄心只欲千裡馳。
瑤池宴罷幸驪山,霓旌前導鳳輦移。
第一聯:「晴雲滿身雪作花,四蹄一動疾飛翼。」
「晴」,從日從青,「日」,皇帝,「青」,從生從丹。東方色也。本義是「象物生時色也」,引申為「年輕」義。木生火,從生丹。丹,赤石也。赤,南方之色也。
「雲」,象形。《說文》:古文字形。象雲迴轉形。「雲」為會意字,從雨,從雲。本義:雲彩。這個意義後作「雲」。
「晴雲」,沒有雨的雲。
「滿」,全部充實;達到容量的極點。
「身」,象形。象人之形。本義:身軀的總稱。
「雪」,會意。從雨,從彗,彗( huì)省聲。
「作」,會意。從人,從乍。人突然站起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人起身。
「花」,古字「蘤」,以白與為(兩母猴相對)支持上位並列兩草(嬪妃)。
「蹄」,形聲。字從足,從帝,帝亦聲。
「一」,這裡代指天。
「動」,形聲。從力,重聲。《說文》古文從「辵」。本義:行動;發作。
「疾」,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大(人),從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本義:受兵傷。泛指疾病。
「飛」,象形。小篆字形,下面象展開的雙翼,上面象鳥首。本義:鳥飛。
「翼」,形聲。從羽,異( yì)聲。《說文》小篆從飛,異聲。本義:翅膀。
這一句的意思是以左位日(皇帝)與右位青(東方色)配合下形成沒有雨的雲(嬪妃)布滿整個身體,因此就需要以下位長尾巴的彗星支持上位有雨的雲,在高空受冷的情況下成為報仇雪恨之「雪」的一個人突然站起來,以下左位白(日未出前天色不算)配合右下位兩母猴相對(嬪妃對立)來支持上位兩草(嬪妃)。
四個左位之(革新派)之足配合右位(保皇派)帝的蹄子(兒子),讓「天」在左位(革新派)之負重配合右位(保皇派)之用力不讓其停止,以正面成大之人(成為皇帝的人)中箭生病之快速,使在周身在羽毛覆蓋下的鳥展開雙翅飛行。
這一句暗喻的意思是在從唐高祖李淵建立大唐李旦為皇帝這段時期,都是皇帝後宮的嬪妃都是隋王朝的皇戚之後,所以就在她們都想以下位長尾巴的彗星(皇子)報仇雪恨的情況下,需要一個人突然站起來,成為以下位之白(未登基的皇帝)配合下位保皇派嬪妃支持上位兩嬪妃,在視覺上模糊看不清楚,在植物中美麗誘人的花(嬪妃),在前後四個革新派支撐行走之足與保皇派皇帝的配合下,讓大唐王朝的天不至於停止(滅亡)的動起來,因此就讓成為皇帝的人八皇子李貞中箭,以讓李治如「鳥」一般展開雙翅(左右嬪妃)保持平衡的飛行。
第二聯:跳梁掣柱不受羈,雄心只欲千裡馳。
「跳」,形聲。從足,兆聲。本義:躍。「兆」,象形。大篆字形像龜甲受灼所生的裂痕。本義:卜兆,龜甲燒後
「梁」,會意。從木,從水,刅( chuāng)聲。從「木」從「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橋。本義:水橋。
「跳梁」,意思是指亂蹦亂跳;小丑,意指小小的惡人。「跳梁小丑」由莊周與惠施談的野貓捕鼠觸網而死的故事演變而來,出自《莊子·逍遙遊》。
「掣」,形聲。從手,制聲。本義:牽引,拉。「制」,會意。從衣從制。本義:裁製衣服。制定,用文字規定。
「柱」,形聲。從木,主聲。本義:屋柱。
「不」,象形。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
「受」,會意。甲骨文字形,像兩手中間有一隻舟,表示傳遞東西。本義:接受;承受。
「羈」,本意是指馬籠頭,引申義是束縛,拘束。
「雄」,形聲。從隹( zhuī),厷( gōng)聲。從隹,與鳥有關。本義:公鳥。 「厷」,臂上也。
「心」,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心」古字形像人或鳥獸的心臟,本意即心臟。古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因此把思想、感情都說做「心」。又由思維器官引申為心思、思想、意念、感情、性情等,又引申為思慮、謀劃。心臟在人體的中央位置,故「心」又有中央、中心、中間部位等義。
「雄心」,意思是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宏偉的志願。
「只」,古字「隻」,形聲。從又,持隹。持一隹曰隻,持二隹曰雙。本義:鳥一隻。
「欲」,形聲。從欠,谷( yù)聲。「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產生欲望。本義:欲望;嗜欲。
「千」會意。從一,從人。本義:人起步朝南走
「裡」,會意。從土,從田。從「田」,含有區分界域的意思。本義:裡弄;街巷。
「馳」,形聲。從馬,也聲。本義:車馬疾行。「也」,象形。邨的本字。本義:羹魁柄。
這一句的意思是以左位革新派行走支撐之足配合右位保皇右位之「兆頭」跳過水中之橋,以下位手(臣子)支持上位的裁製衣之規章制度來牽引左位革新派之木(革新派皇子)配合右位保皇派之主(皇帝)支撐屋頂的柱子,以鳥飛上翔不下的雙手之傳遞承受左下位保皇派(革)配合右下位馬支持上位「四」給馬套上籠頭的不受約束。以左位革新派之臂(以下位肉支持上位復闢)上也配合右位保皇派之短尾鳥的公鳥之想法實現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以下位右手(保皇派)支持上位短尾鳥之一只鳥,憑藉左位革新派之谷(嬪妃)配合右位保皇派之「欠」的欲望,讓一個人朝南走通過下位土(生長莊稼的嬪妃)支持上位田(嬪妃)的遠距離,以左位革新派馬配合右位保皇派「羹魁柄」之「也」的車馬飛奔。
這一句暗喻的意思就是利用李貞赴藩之舉配合預測大唐王朝興衰兆頭的李治,越過凌駕在嬪妃(水)上中間弓起的橋(武則天),讓李貞以下位臣子(手)支持上位的武則天裁製上衣(上位嬪妃)的規章制度,在革新派皇子的配合下以保皇派牽拉屋柱。這一句表明,「李治」成為皇帝是作為預測大唐生死存亡兆頭,武則天成為皇帝,是為了剪裁唐太宗時上位的嬪妃(晴雲滿身)並以大唐之鼎法立下規章制度(親制豫州永昌鼎之《曳鼎歌》),——以革新派皇子之後配合保皇派臣子牽拉支撐大唐屋頂之柱子(唐玄宗),為了讓大唐王朝的皇權傳承如鳥在天空飛翔展開雙翅保持平衡,給楊玉環這匹不受約束的馬套上了籠頭。
第三聯:瑤池宴罷幸驪山,霓旌前導鳳輦移。
「瑤」,從王從爪從缶,「爪」,象形。按甲骨文和小篆字形,「又」是手,兩點表手爪甲形。本義:人的指甲、趾甲)《說文解字》:「爪,丮也。覆手曰爪。」「缶」,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
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體。「杵」是棒子,可用來制坯。「缶」又是秦樂器,「杵」可以敲擊成曲。本義:瓦器,圓腹小口,用以盛酒漿等。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說文》 。
「池」,形聲。從水,也聲。本義:水停積處。「也」,象形。邨的本字。本義:羹魁柄。
「瑤池」,天界第一重天,極南之盡。乃王母頤養生息之天庭別府,名為——別有洞天,此亦是瑤池之所在。瑤池也指宮苑中的池。
「宴」,「晏」指太陽下山,月亮尚未升起的時段,但是宴指的正午或者下午·「宀」為「家」或者「宅」。「宀」與「妟」聯合起來表示「在正午與妻子共進餐」。本義:與妻子安逸的共進午餐。轉義:在正午時段安逸聚餐。
「罷」,會意。從網,從能。表示用網捕住有賢能的人。「網」在字的上部楷書多寫作「罒」。本義:罷官;免去;解除。
「幸」,「幸」來自兩個字,一個最初寫作「」,讀xìng。本義指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災難,如倖存、僥倖;僥倖獲得的幸運,常會使人慶幸、快樂,故「幸」有快樂、高興之意,用作動詞;還指希望、寵愛。另一個最初寫作「」,讀niè,指一種類似手銬的刑具。
「驪」,指深黑色的馬 。如:《說文》:「驪,從馬,麗聲。馬深黑色。「麗」,古字麗,以下位皇權支持上位夫妻。
「山」,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並立的形狀。「山」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
「驪山」,驪山簡介 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海拔1302米,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內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 驪山是華清宮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古時期,女媧在這裡「鍊石補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秦始皇將他的陵寢建在驪山腳下,留下了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盛唐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悽美的愛情故事。
「霓」,形聲。從雨,兒( ní)聲。本義:副虹。
「旌」,形聲字,(yǎn)為形旁,生為聲旁。本意為用羽毛或犛牛尾裝飾的旗子,引申泛指旗幟,又引申為表彰。「」 ,象形字,像旗幟飄揚的樣子。
「霓旌」,相傳仙人以雲霞為旗幟。綴有五色羽毛的旗幟,為古代帝王儀仗之一。亦借指帝王。
「導」,從辵(辶,chuò),從首從寸。導的本字,上面是首表示人;下面是止表示腳;外面是行表示路口。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走到路口時,需要得到引導、引領。
「前導」,指在前面開路,走在前面。 引路的人;嚮導。 我國古代官吏出行時前列的儀仗。
「鳳輦」,皇后乘坐的車。
「移」,形聲。字從禾,從「侈」省,「侈」省亦聲。「禾」指「種在苗田裡的秧苗」。「侈」本義為「人多」,即指「主人出行時有大批隨從」。把「侈」中之「人」換成「禾」,就指「莊稼漢出行時有大批秧苗跟隨」。本義:把稻秧從苗田起出,栽種到大田裡去。泛指移植。
這一句的意思是以革新派王(皇子)配合右下位保皇派肚子大能裝東西(嬪妃)缶支持上位「爪」,在左位革新派水(嬪妃)配合右位羹(以下位大羊支持上位小羊)魁(以鬼負載鬥成為第一位)柄(被抓住把柄)之也———西王母頤養天年的瑤池,在月(太陰之精)亮尚未升起,與妻子共進晚餐,用網將有才能的捕住罷免之後,又以寵幸給其帶上刑具給左位革新派之馬楊玉環與右位保皇派唐玄宗之皇權支持上位李治與武則天夫妻這匹黑色的馬,在山峰(皇子)相對立的秦嶺大山(李世民為秦王)脈中一支山脈。以下位兒子支持上位降雨——去除天上多餘的水(嬪妃)之副虹,以將左位流放的皇子為革新派配合右下位新生者支持上位側立之人(臣子)令旗幟飄揚,成為帝王之儀仗隊。以與後相對之「前」成為人(臣子)走到路口之引導皇后所坐由兩位成年男子(皇子)所拉之車,以稻秧移植到大塊田裡去。
這一聯所暗喻意思就是唐太宗以「昭和」讓燕德妃赴藩頤養天年,讓武則天建立大周之穆王與她共進晚餐(通過李貞「反武」吃掉(罷除)其他嬪妃皇子)之後,又以唐玄宗寵幸楊玉環於驪山給那些想爭奪皇位的嬪妃與皇子戴上刑具,這樣做目的就是將其作為以下位兒子支持天空下雨之後的副虹(古人將其作為天空中兩頭吸水的怪物)成為帝王出行時旗幟飄揚的引導,將皇后所坐的由兩個成年男子所拉的車通過移栽秧苗讓其轉移。意思就是在新的皇帝繼位時,以確立新的上位嬪妃轉移上一代皇后的地位,目的就是為了預防太后專權。
揭汯這首題跋詩中所提到的「四蹄一動千裡池」,與「霓旌前導鳳輦移」兩句,與大唐王朝皇權傳承過程中兩處皇后的冊封與廢立(皇后位置)轉移有著很大的關聯。其中一處就是「安史之亂」之後,唐肅宗繼位廢除了唐玄宗追封以亡故武惠妃的皇后,而追封其母一位楊姓嬪妃為「元獻皇后」。可以說後宮的皇權是從武則天所代表「武氏」轉移為隋王朝之「楊氏」,而這次的「鳳輦移」也剛好是經過四位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通過唐玄宗「安史之亂」之「旌旗飄揚」令其發生了更改。另一處就是以大唐王朝第九位皇帝唐德宗,在經歷了歷史上著名的「涇原之變」之後於786年冊封王淑妃為昭德皇后之後,大唐王朝在此後的一百多年都未再冊立過皇后,直到唐朝滅亡前夕唐昭宗才側立了大唐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后何皇后。而這次不再冊封皇后,也是在經歷了大唐的四位皇帝———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而這不僅與燕德妃以隋王朝楊氏為頭與大唐王朝李氏傳承大唐天下之志相吻合,也許李貞以「白帝鳳鳥立制」禪位與李治的思想相吻合。而大唐後代皇帝與皇后無論是年號、名號、封號、諡號等,多用「德」、「貞」、「昭」這三個字,更是與武則天《唐大食拜洛樂章昭和》之詩作中的「德以恆固,功由永貞」之意相吻合。這一切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唐王朝的皇權萬代傳承,在一次又一次的宮廷政變中遵循著一定的主導思想,而這種主導思想就是這幅《韓幹照夜白》圖所表現的畫意,因為這是武則天通過李貞「反武」事件為大唐王朝皇權之傳承所制定鼎法,它需要大唐王朝皇權的繼承人以「法」守則。而大唐王朝的這一皇權傳承的法則,也被後來的歷朝皇帝所沿用,這也就是歷代名人乃至於帝王宰相題跋留名以鑑定其真偽的原因所在。
關於這匹馬身顏色從前往後顏色變淡,意味著隋王朝楊氏之後人通過李貞「反武」事件的流放,「反唐復隋」的意識變淡;沒有「尾巴」,就沒有給這種思想留下可以「抓住」的東西(嬪妃)。而這卻成為了一些名家大師將其鑑定為後人的補筆,枉費了畫家賦予畫作的一番苦心!
賞析完這幅畫,我想說的是,一幅好的畫作,不需要繁雜景物來襯託,那怕是很簡單幾筆,都在于于畫家獨具匠心的構思,每一筆一畫所寄寓的深意,以及對於後人的昭示。
下一篇賞析:唐代大畫家我之所以賞析元代揭汯這首題跋詩,是因為他詩中所提到的「四蹄一動千裡馳」,與「霓旌前導鳳輦移」兩句,與大唐王朝皇權傳承過程中兩處皇后的冊封與廢立(皇后位置)轉移有著很大的關聯。其中一處就是「安史之亂」之後,唐肅宗繼位廢除了唐玄宗追封以亡故武惠妃的皇后,而追封其母一位楊姓嬪妃為「元獻皇后」。可以說後宮的皇權是從武則天所代表「武氏」轉移為隋王朝之「楊氏」,而這次的「鳳輦移」也剛好是經過四位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通過唐玄宗「安史之亂」之「旌旗飄揚」令其發生了更改。另一處就是以大唐王朝第九位皇帝唐德宗,在經歷了歷史上著名的「涇原之變」之後,於786年冊封王淑妃為昭德皇后之後,大唐王朝在此後的一百多年都未再冊立過皇后,直到唐朝滅亡前夕唐昭宗才側立了大唐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后何皇后,而這次不再冊封皇后,也是在經歷了大唐的四位皇帝———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而這不僅與燕德妃以隋王朝楊氏為「頭」與大唐王朝李氏共同傳承大唐天下之「志」相吻合,———唐肅宗追封其母「元獻皇后」姓楊,也許李貞以「白帝鳳鳥立制」禪位與李治的思想相吻合。而大唐後代皇帝與皇后無論是年號、名號、封號、諡號等,多用「德」、「貞」、「昭」這三個字,更是與武則天《唐大食拜洛樂章昭和》之詩作中的「德以恆固,功由永貞」之意相吻合。這一切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唐王朝的皇權萬代傳承,在一次又一次的宮廷政變中遵循著一定的主導思想,而這種主導思想就是這幅《韓幹照夜白》圖所表現的畫意相關。大唐王朝傳承皇位的鼎法,是武則天在李貞「反武」事件之後所親制,它需要大唐王朝皇權的繼承人以「法」守則。倘若武則天真的篡奪了大唐皇權,她幹嘛還要費勁心思為大唐王朝皇權的傳承去親制什麼鼎法?更何況武則天為大唐皇權傳承所親制的「鼎法」,也被後來的宋元明清歷朝皇帝有所沿用,這也是歷代名臣帝王只所以對這幅畫留下如此多鑑定真偽的原因吧。
關於這幅畫馬身的顏色從前往後逐漸有所變淡,也是畫家有意的所為,它意味著隋王朝楊氏之後人通過李貞「反武」事件的流放,「反唐復隋」的意識越來越淡漠;沒有「尾巴」,就沒有給這種思想留下可以「抓住」的東西(嬪妃)。這是畫家在勾畫立意中的獨具匠心與精湛畫技的結合,而不是像有些評論家所認定的乃後人之補筆!
賞析完這幅畫傳世名畫,不僅讓我對古人的畫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也讓我被古人在畫作之獨具匠心的絕妙構思自己精湛畫技所震撼!我想說的是,一幅的畫作,或許不需要繁雜的景物來襯託,那怕只是很簡單的幾筆,只要是出於畫家獨具匠心絕妙的構思,以及每一筆一畫所寄寓的深意,對後人都能起到的一種昭示,那才是名副其實佳作。我之所以賞析這些傳世古畫的深意,是希望我們當代的畫家能繼往開來,以自己筆墨顏料畫出更多可以反應我們這個時代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畫作,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