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忠鶴
核心提示
鞍山市的臺町地區是遼寧省14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在這個距今100多年的街區內,分布著多棟始建於日偽時期的建築。這些歷經滄桑的建築不僅是貪婪的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奪鞍山鋼鐵資源的見證者,同時還是新中國成立後,從全國四面八方湧向鞍山、支援鞍鋼建設的新鞍鋼人艱苦奮鬥的記錄者。跨入新時代,鞍山市臺町地區展開新一輪規劃,這個百年歷史文化街區正在大踏步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歷史文化街區檔案
名稱
臺町歷史文化街區
時間
1919年至今
位置
鞍山市鐵東區
核心保護面積
25.75公頃
編者按
從2015年開始,我省陸續確定了14個歷史文化街區。這對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塑造城市特色起到重要作用。
本報記者奔赴一線,通過多維度採訪,選定歷史文化街區的某一個特定歷史瞬間,將這一街區的歷史基因、文化傳承和保護利用挖掘出來,形成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從今天開始陸續刊發,呈獻給讀者。
搶奪遼陽縣的 土地建臺町
越靠近臺町,坡度越明顯。
這特別符合「臺町」的命名——「臺」,臺地、高臺的意思;「町」,村鎮或街道。這兩個字組合到一起,就是「臺地或者高臺上的村莊」。
臺町並不是固定的行政區劃,而是鞍山當地人約定俗成的叫法。這片位於鞍山市鐵東區核心位置的區域依山而建,形如扇子,自1919年以來,這片區域記錄與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史和當代中國的奮鬥史,是歷史的見證者。
今年70歲的智春山生在臺町、長在臺町,是第二代鞍鋼人。老人家對臺町念茲在茲,持續研究了二十餘年,是鞍山當地赫赫有名的「臺町通」。
談及臺町,智春山滔滔不絕。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侵略者將罪惡的魔爪伸向鞍山。1905年後,日本侵略者加快了在鞍山的探礦步伐。1919年4月29日,1號高爐點火,日本侵略者控制下的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
從統籌規劃到礦業公司成立,再到制鐵所成立、投產,日本侵略者在對鞍山礦產資源加速掠奪的同時,面臨著一個實際問題,那就是制鐵所日本管理者及家屬的居住與生活問題。
《鞍山城市史》記載,實際上,在鞍山制鐵所成立前的一年——1917年,侵略者就已經制定了《滿鐵附屬市街計劃》。按照該計劃,日本侵略者擬將鞍山從遼陽縣獨立出來,並建成人口15萬、年產鐵百萬噸的城市。
規劃落地需要大量土地,為此,日本侵略者選中了屬於遼陽縣七區東、西馬圈子村的土地,擬在這裡建立工廠區,同時又選中了屬於遼陽縣六區的石家峪、八卦溝等村落,擬在這裡建城市街區,這即是臺町的前身。
智春山介紹說,1919年,日本侵略者以鐵路附屬地名義低價購買了石家峪分布在平原上的土地;1921年,再次驅趕石家峪村民,強行佔領村民僅存的山地。至此,村民徹底失去家園,這個歷經200餘年的村莊從遼陽縣版圖上消失了。
獲得大量土地的日本侵略者開始大興土木,按照規劃大肆拆建。石家峪平原與山地之間的傳統村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處專供日本侵略者生活、享樂的高級住宅區——臺町。
新中國成立後,臺町迎來大批建設者
100年的激蕩歷史並沒有給臺町留下太多的痕跡,時至今日,街路如舊,建築如舊。在臺町的街路上漫步,兩側獨棟別墅的圍欄上爬滿了藤條,鬱鬱蔥蔥。一簇簇的鮮花在院落內怒放,並將它們的姿彩透過鏤空圍欄毫無遮掩地綻放。
鄭激宇,鞍山師範學院國學中心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長,長期專注於鞍山城市建設。他介紹說,1919年臺町住宅區開工建設,第一批住宅17棟34戶很快竣工,這些住宅均為二層、雙戶型連體別墅。不過,之後臺町的建設速度卻慢了下來,斷斷續續建造了10年才全部完工。
在臺町佔地20萬平方米的平面空間中,住宅佔了一半,其餘的就是街路、公園、網球場、遊泳池、幼兒園等公共場所與設施。
107棟日式住宅寬敞、奢華,全部採用一樓一院的形式;臺町內部的街道三橫四縱,錯落有致,整體呈扇形布局,這些貪婪的侵略者妄想長久定居在鞍山。
1933年,日本侵略者成立鞍山昭和制鋼所。在侵略者的操控下,1937年,鞍山獨立設市,而臺町則成為鞍山昭和制鋼所管理者居住的一個高級住宅區。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町幾易其手。智春山掌握的史料記載,蘇聯人進駐鞍山8個月之後的1946年4月,國民黨政府在鞍山統治了22個月。在此期間,臺町建築不斷荒蕪、破敗。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衰敗不堪的臺町迎來了春天。
為了儘快恢復生產,在鞍山解放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鞍山鋼鐵廠成立。按照「昭和制鋼所及附屬工廠資產歸屬鞍山鋼鐵廠、鞍山市街資產歸屬市政府」的劃分原則,臺町轉由鞍山鋼鐵廠接管。從此,臺町與鞍鋼的命運緊密相連。經過一番維護修繕後,鞍山和鞍鋼的主要領導於1949年後陸續來此居住。
新中國成立後,鋼鐵成為迫切需要的生產物資。1952年初,中央從華北、華東、中南、東北各大區調集大批幹部支援鞍鋼。「一次性集中如此多縣團級、師級、軍級甚至兵團級的領導幹部,這對一個企業來講是絕無先例的,這些人全部住進臺町。」智春山說。
邁進新時代,臺町成為鞍山的文化地標
東風街104號,這是一幢獨棟日式別墅。日偽時期,這裡是臺町圖書館。
儘管外觀仍保留了日式風格,但走進這幢別墅,除了內部木製樓梯及扶手依稀可尋當年圖書館的痕跡外,其他一切早已物是人非,這裡居住了多戶人家。
對於智春山來說,這處歷史遺蹟有著特殊意義。
鞍山解放後,這座圖書館成了鞍山幹部學習、培訓的場所,尤其是1954年全國大批幹部來到後,這裡更是成為文化補習場所。鞍鋼的「五百羅漢」也曾是這座圖書館裡的學生。當年黨中央發出全國支援鞍鋼的號召後,大量幹部、技術人員等紛紛從四面八方湧向這裡,其中就包括500多名縣級以上領導幹部,這些人被形象地稱為「鞍鋼五百羅漢」,智春山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
這座圖書館見證了當時鞍鋼幹部的奮發圖強與刻苦艱辛。「每天上班前,他們需要到這裡進行補習;下班後,在這裡學習完才能回家,到了冬天,特別艱苦。」智春山說。
正是因為包括「五百羅漢」在內的鞍鋼人攻堅克難,不懈奮鬥,鞍鋼才迅速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才贏得「新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和「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美譽。鞍鋼,為新中國工業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目前已升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昭和制鋼所迎賓館舊址,也是鞍鋼歷史發展長河中的標記點。1949年7月9日,鞍鋼正式開工生產,迎賓館就是當時發出開工令的總指揮部。
如今,迎賓館舊址已成為鞍鋼的一處辦公場所。走進迎賓館舊址,當年的室內格局並沒有太大改變——深紅色的木製樓梯扶手、高挑的樓層舉架,安靜的辦公環境,時光似乎在這裡駐足,迎賓館舊址門前的那棵梨樹則標記著時間的流逝,由樹苗悄然生長,如今是碩果纍纍、枝葉繁茂的大樹。
鞍山市臺町歷史文化街區正迎來新一輪升級。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臺町街區的保護和利用納入鞍山市「春風行動」中,編制《鞍山市臺町歷史風貌保護規劃》,鐵東區政府成立了臺町歷史文化街區工作領導小組,大力推進基礎設施改造,在不久的將來,臺町將崛起成為承載鞍山歷史風貌的文化地標。
臺町,正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文圖片除註明外,由本報記者朱忠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