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談大閘蟹,總繞不開陽澄湖。
實際上,同為中華絨螯蟹,同育於長江水域。八百裡皖江,北有沱湖、南有白蕩湖,蟹多且質優。文人墨客的筆鐫刻著曾經的輝煌,如今卻抵不過資本與品牌的光芒。
比起嘆一句「秀才深山處,識人又幾知」,今天,溫一壺黃酒,端一盤徽蟹,請諸君細品,或許更有意義。
1、李白嘗過都說好
「螃蟹配酒,越喝越有」。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大概不會說這麼直白的話。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月下獨酌四首》
傳聞中,彼時職場失意的李白流連今天當塗青山姑溪之外,光喝酒總覺得差點意思。
秋高氣爽,螃蟹正肥,美味的螃蟹剛好是盤還不錯的下酒菜。
當塗螃蟹好吃,連皇帝也深以為然。
《當塗縣誌》載:「花津釜山近湖者,金腳紅毛尤肥美。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偶食其味,御封為蟹之王。」
當塗出產的金腳紅毛「姑溪河」大閘蟹曾是皇室貢品,與陽澄湖蟹、白洋澱蟹並稱「中華三隻蟹」。
「姑溪河」大閘蟹曾是皇室貢品。資料圖 如今我們習慣以「XX湖大閘蟹」區分產地, 但它們的故鄉其實都在海裡。
大閘蟹在海裡產苗,長大一點後洄遊而上,其中長江流域的蟹遷徙到崇明島,黃河流域的蟹遷徙到黃河口。
陽澄湖離長江口比較近,自然條件不錯,品質高,聞名遐邇。同屬長江中上遊,螃蟹再往上遊一點,安徽境內沱湖、泊湖等有著同樣優越的生態環境,可惜差在了名氣。
沱湖上養殖螃蟹的人。 安徽沿江沿淮湖泊眾多,水質清澈,底質粉沙堅硬,是大閘蟹的最佳生長地區。
「青背、白臍、金腳、紅毛」,正是好水育出好蟹。
2、安徽吃蟹地圖
明光市女山湖附近流傳一句俗語:「吃蟹飯、住蟹房、娶蟹婆、嫁蟹郎」。
但吃蟹飯的,豈只明光。
安徽螃蟹產量及產值長年位居全國前三。2019年產河蟹9.86萬噸。池塘養殖面積在80到90萬畝,其中當塗26萬畝,宣城宣州區22萬畝,無為市15萬畝。 河蟹產業的集聚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當塗縣漁業產值佔農業產值的50%以上,宣州區漁業產值佔農業產值的三分之一。
當塗縣湖陽鎮,望不到邊的蟹塘。 徐文杰 攝 細看這張安徽吃蟹地圖
亦是一張中國河蟹養殖發展
貢獻圖
↓↓↓
李新友 攝 上一世紀70年代,在滁州,趙乃剛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實現內陸人工配製海水河蟹育苗。從此,螃蟹遷徙之路改變了,越來越多的螃蟹與饕客相逢,離不開這一份安徽力量。
五河縣位於皖東北淮河中遊下段,其名以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五河口而得名,是全國率先開展河蟹人工放流的地區之一。
這裡的螃蟹名氣之大,以至於說「五河」 ,「螃蟹」兩個字必然順帶著說出來。
八十年代中期,五河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項目《河蟹人工養殖技術開發》及《河蟹人工繁殖》,河蟹生產有了快速發展。
當塗是池塘養蟹的先驅推動者,是官方認定的「中國河蟹生態養殖第一縣」。
「種草、投螺、混養、稀放、控水」為核心的生態養殖技術被中國水產科學院前院長王衍亮總結為「當塗模式」。
正是這種模式中的「生物修復技術」,成功改善養蟹水域環境條件,是中國河蟹產業從「大養蟹」轉為養「優質蟹」的關鍵支撐。
精品蟹更受市場歡迎。Rabbit壹 攝 大水面河蟹生態健康養殖也發端於安徽。
「大湖面、原生態、稀放養、巧育肥、保品質」,這種水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發祥於長江之濱的宿松縣泊湖境內,被讚譽為「泊湖模式」,讓中國大水面面河蟹養殖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
你吃到的河蟹,童年可能都是在安徽度過的。
宣城市水陽鎮,幼蟹養殖面積達到4.5萬畝,年產幼蟹近16億隻,全國人均一隻還有富餘。
這些幼蟹常年銷售到江蘇、山東、湖北,水陽鎮也是中國漁業協會認定的中國幼蟹之鄉。
無為市吳大村河蟹養殖基地。吳文兵 攝 3、被忽略的螃蟹的一生
選一隻優質徽蟹,蒸熟後,蟹黃紅亮豐腴,膏如凝脂白玉。
吃一口,蟹黃甜香油滑,蟹膏糯糯鮮香。快意人生之感油然而生。這時便不難理解北宋詞人蘇舜欽所說:「蟹之肥美,抵得上江山之美。」
合肥,一位小姑娘在展示飽滿的蟹黃。資料圖 但安徽的螃蟹,或多或少,被世人忽視了。第一流的螃蟹,並沒有第一流的待遇。我們不為螃蟹道一聲冤,但為饕客感到遺憾。
今天,又有多少人知道「三隻蟹」中唯一的貢蟹「姑溪河」大閘蟹呢?更不用說,1976年,尼克森訪華,石臼湖螃蟹被列為國宴名菜。
令人垂涎欲滴的「姑溪河」大閘蟹。資料圖 很長一段時間,當塗螃蟹都沒什麼名分,甚至很多被運到江蘇當作陽澄湖螃蟹銷售。這意味著,辛辛苦苦水裡忙,錢大都被別人賺去了。
同蟹不同命,問題是沒有品牌。
專家和真正懂得吃螃蟹的人會明白,安徽名蟹多,但品牌小、弱、雜,未能形成真正的品牌優勢。這讓蟹農得不到利益最大化。但也是愛吃蟹人的福音:花一半的錢就可以在安徽吃到頂級的河蟹。
安徽人善於養大蟹、好蟹。現在,安徽人還要學著培養品牌、市場運作,做大蟹產業。
這需要各地政府與企業攜手對優勢產區進行資源整合,打造品牌。
一方面,加大投入持續宣傳區域公用品牌,通過申請地標產品、註冊商標授權使用等手段,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另一方面,還要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打響企業品牌,讓企業品牌與區域公用品牌良性互動。
4、長技以制勝
吃螃蟹的你,可能覺得這傢伙很容易養活。其實不是的。河蟹養殖是出了名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門檻非常高,以至於普通的農戶想改行養螃蟹,沒有個幾年,無法掌握基礎的技術。
養殖技術直接影響河蟹品質。 資料圖 現在的螃蟹養殖技術,發展到哪一步?
據了解,現在已可以通過調整技術方案,控制河蟹的群體、大小、口感,以及上市時間。而這些養殖的「微操」技術,是我省很多企業的短板。
比如,因為缺乏均衡上市配套技術,我省河蟹上市過度集中,河蟹企業在暫養育肥技術方面重視不夠,技術研發投入不夠,使河蟹品質難以保障。
因此,安徽要做強螃蟹這個產業,還必須加快攻克速生、抗病、晚熟大規格良種繁育技術、河蟹育肥技術、工廠化暫養技術,解決早上市和延遲上市問題。研製和推廣環保、營養均衡的全價配合飼料,全面替代冰鮮魚,穩定和提高養殖品質。
種苗也是一個問題。
雖然蟹苗產量大,但良種繁育體系不夠好,沒有自主培育的河蟹新品種和新品系。迫切需要加強與沿海繁殖廠家的密切合作,在良種選育、培育方面形成產業鏈條。
現在,長江河蟹全面禁捕,過去以「湖」為註冊商標的國內知名河蟹品牌將會回歸池塘養殖。而安徽的無為和當塗,都是這個領域的行家裡手。這是安徽螃蟹的機遇。
與此同時,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安徽螃蟹面對的是一個日益融合的高端消費市場。未來五年,安徽將突出鄉村建設行動這個戰略牽引,打造鄉村全面振興的安徽樣板。這就少不了培育壯大強村富農的特色產業,河蟹們大有可為。
caroline菊子 攝 什麼時候,
安徽的好螃蟹,
也能像陽澄湖的一樣,
在市場上「橫著爬」?
我們期待著。
策劃文案 | 彭園園、史力
海報攝影 | caroline菊子
特別鳴謝 | 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編輯 | 何明 甘亮 馬成濤
【來源: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