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公元前220年的地中海之爭

2020-12-17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上期回顧: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本欄目上期發布的《秦的統一》一文,講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近五個多世紀的分裂和戰爭,開創了安定統一的局面。也是在這一年,秦始皇創建了由官僚制度、郡縣制度和文書行政體制等構成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創立了中央集權模式,為中國兩千多年和平統一和繁榮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並深刻傳播和影響到周邊國家和民族。

同時期的地中海地區,為了爭奪地區霸權,正處於戰亂之中。本期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公元前220年左右的羅馬和迦太基之戰。

本期提要

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開始,好戰的羅馬帝國與迦太基爭奪西部地中海霸權,開啟了「相恨相殺」的攻伐之路。戰爭延續時間長達一個多世紀,發生了三次布匿戰爭,戰爭的結果是迦太基被消滅。殘酷的羅馬人燒了迦太基城,還把迦太基的土地深耕一遍、撒上鹽,讓土地永不長草、種不了莊稼。這些都發生在地中海這片蔚藍海域。理解了地中海,某種程度上也就握住了打開西方文明史的一把鑰匙。

古代羅馬人將其周邊的海域命名為「地中海」,意即地球的中心。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在我們的印象中,羅馬一直自帶「地中海霸主」的標籤。但事實上,羅馬對「星辰大海」的徵伐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個古代地中海強國就曾和羅馬「相恨相殺」一個多世紀。

自公元前8世紀中葉建城以來,羅馬不斷通過軍事侵略的方式擴大勢力範圍,最終從一個小城邦發展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羅馬幾乎吞併了整個義大利,擴張勢頭強勁。它開始將目光從亞平寧半島轉向地中海區域,地中海強國迦太基就成為了羅馬鬥爭的主要對象。

古代迦太基位於北非,是由生活在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建立的一個殖民地。因地理位置優越,迦太基逐漸發展成為西地中海重要的商業城邦。公元前4世紀,迦太基逐漸佔領了北非沿岸、西班牙東南沿海、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以及西地中海的諸多島嶼。不過,迦太基的統治階層以商人和大地主為主,缺少農民,這就決定了它缺少像羅馬那樣強大的軍隊。但這並沒有削弱迦太基的野心。縱觀迦太基的歷史,迦太基始終意圖獨佔地中海霸主之位,前期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地位,後期則與古羅馬爭奪霸權。

透納《狄多建設迦太基》(油畫)。傳說公元前814年,狄多公主為免遭迫害,漂洋過海來到突尼西亞灣。她向當地部落首領求借一張牛皮的地方棲身,得到應允。她把一張牛皮切成一根根細條,然後連在一起圍起一塊地皮,建起了迦太基城。

公元前264年,羅馬開始與迦太基爭奪西部地中海地區霸權。西西里島首當其衝,成為雙方的角力場。這一年,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因羅馬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而得名)。這場戰爭使羅馬認識到迦太基強大軍事與經濟實力,必定會威脅其在地中海的利益。於是,羅馬人決定打壓迦太基的發展。迦太基擁有強大的海軍實力與海上作戰經驗,削弱迦太基的海上實力成為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的重要目標。為此,羅馬建立起一支擁有上百艘五排槳戰船、足以戰勝迦太基的強大海軍。公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以迦太基戰敗結束。戰敗的迦太基不得不向羅馬賠款,撤出西西里和義大利間的島嶼。這次戰爭為羅馬成為地中海海上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相繼佔領了地中海的撒丁島與科西嘉島。但迦太基卻在戰後遣散僱傭兵時,因軍餉發放不足問題引起暴亂,爆發了為期三年的僱傭兵戰爭。公元前238年,迦太基鎮壓了僱傭兵的暴動。

內外戰爭最終耗盡了迦太基多年以來積累的財富,國家元氣大傷。為了恢復元氣,增強經濟與軍事實力,迦太基決定開發西班牙東南部地區,利用此地進行礦產貿易,招募士兵。曾參加第一次布匿戰爭的迦太基將軍哈米爾卡以及他的女婿哈斯德魯巴、他的兒子漢尼拔成為拓耕的先驅者,他們在西班牙建立起了「新迦太基城」。

漢尼拔,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一,他隨父遠到西班牙,對羅馬懷有深仇大恨,自小就立志為迦太基復仇。公元前221年,漢尼拔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了新一任西班牙將軍。漢尼拔自幼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在軍事與外交上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在他的經營下,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勢力範圍發展到羅馬的盟國薩貢圖姆那裡。公元前219年,迦太基包圍並攻克薩貢圖姆。公元前218年,羅馬對迦太基宣戰,史稱第二次布匿戰爭。

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被第一次布匿戰爭削弱了海上實力,漢尼拔卻利用多年來在西班牙積累的陸軍優勢,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搗義大利本土,意圖從根本上削弱羅馬的後備力量。反觀羅馬,由於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他們過於輕敵,將主要兵力用來攻打迦太基本土,僅派出一小股力量去打擊西班牙的迦太基軍隊,對本土更是沒有任何布防措施。漢尼拔抵達羅馬後,運用高超的外交手腕收服山內高盧人,從他們那裡補充了大量的僱傭兵,以騎兵和戰象的絕對優勢擊敗匆匆應戰的羅馬軍隊,佔領北部義大利。之後,漢尼拔一路南下。公元前217年,漢尼拔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與果敢的決斷力帶領軍隊穿越羅馬駐守薄弱、幾乎難以渡過的伊特魯裡亞沼澤區,打通了通往羅馬城的大道。

漢尼拔騎象穿越阿爾卑斯山,直搗義大利本土。

為了阻截漢尼拔繼續南下,羅馬與漢尼拔交戰於特拉美西諾湖。在這次會戰中,漢尼拔命令軍隊埋伏山腳,輕鬆擊潰了布防在湖邊只能背水一戰的羅馬軍隊,羅馬士兵戰死1.5萬人,其餘全部被俘。勝利的漢尼拔沒有沿羅馬大道直接佔領羅馬城,而是選擇向東南義大利進軍,意圖鼓動其他盟邦反叛羅馬,然而他並未達到目的。

公元前216年,漢尼拔與羅馬軍隊在坎尼會戰。這次戰役成為世界軍事史極為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範例。雖然羅馬在步兵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漢尼拔卻利用自己騎兵多的優勢,採取騎兵兩翼包抄,中間步兵不戰而退的戰術,依靠騎兵優勢取勝,最終使羅馬損失5萬士兵。坎尼會戰使漢尼拔聲名鵲起,成就了他戰術天才的名聲。

坎尼會戰使羅馬遭受了巨大損失,卻激發了內部前所未有的團結與鬥爭精神,雖經幾次慘烈的戰敗,但是羅馬元氣恢復很快。再看迦太基,由於漢尼拔深入義大利內部作戰,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軍隊人數得不到補充,迦太基國內的反對派又不同意對漢尼拔增兵支援,漢尼拔開始陷入困境。

公元前212年開始,漢尼拔逐漸被羅馬擠壓到南部義大利地區。公元前207年,漢尼拔之弟哈斯杜魯巴獲準前往義大利支援漢尼拔。然而,不幸的是,他卻遇到了羅馬年輕的軍事天才小西庇阿。小西庇阿成功阻截了前往增援的哈斯杜魯巴,並巧用漢尼拔在坎尼施展的戰術擊敗了迦太基援軍,哈斯杜魯巴戰死。小西庇阿摧毀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大本營,切斷了漢尼拔的後方支援。公元前204年,小西庇阿主動進攻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從義大利退兵。

公元前202年,漢尼拔與小西庇阿在扎馬決戰,小西庇阿採用坎尼的經典戰術,最終戰勝漢尼拔。戰敗後,迦太基向羅馬賠款、割地並且交出了絕大多數戰船,自此國力一蹶不振。第二次布匿戰爭也奠定了羅馬在西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

儘管迦太基戰敗,漢尼拔驚豔絕世的軍事天賦依然令羅馬人擔心與畏懼,他們將漢尼拔當作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後快。公元前195年,在羅馬人的施壓下,漢尼拔從迦太基流亡到塞琉古王國。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漢尼拔轉而又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然而,羅馬人對漢尼拔窮追猛打,漢尼拔被迫在公元前183年服毒自盡。

後經過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被小西庇阿迫降,從此它不再是一個國家,而淪為羅馬的一個行省。此後在隆隆的戰鼓聲中,羅馬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就控制了東地中海地區,登上了「地中海霸主」的寶座,從山城最終走向陸地海洋,成為「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帝國。

每一種文明都具有不同的特點與韻味。亞非歐大陸之間的這一片蔚藍海域,除了催生出希臘文明、羅馬文明,還誕生了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以克裡特島為代表的愛琴文明、縱橫於西亞的波斯文明……理解了地中海,某種程度上也就握住了打開西方文明史的一把鑰匙。(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趙北平)

中西大事記

中國

公元前256年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民眾,開始修建都江堰。該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秦帝國。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與文字。

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下令修築以鹹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

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築長城萬餘裡,史稱秦長城。 靈渠,又稱秦鑿渠、零渠、陡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靈渠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西方

公元前264年

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迦太基擁有強大的海軍實力與海上作戰經驗,削弱迦太基的海上實力成為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的重要目標。公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以迦太基戰敗結束。

公元前221年

迦太基將軍哈斯德魯路巴被殺,其子漢尼拔繼任將軍。漢尼拔隨父遠到西班牙,對羅馬懷有深仇大恨,自小就立志為迦太基復仇。

公元前218年

羅馬對迦太基宣戰,史稱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搗義大利本土。漢尼拔抵達羅馬後,以騎兵和戰象的絕對優勢擊敗匆匆應戰的羅馬軍隊,佔領北部義大利。

公元前216年

漢尼拔與羅馬軍隊在坎尼會戰。這次戰役成為世界軍事史極為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範例。雖然羅馬在步兵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漢尼拔依靠騎兵優勢取勝,最終使羅馬損失5萬士兵。坎尼會戰使漢尼拔聲名鵲起,成就了他戰術天才的名聲。

相關焦點

  • 公元前2世紀末,歐洲地中海地區、亞洲和埃及之間的交流不斷加強
    在公元前,北歐民族大部分的精力和創造力似乎都是為了生存或應付環境。人們需要以此來充分開發技術資源,這一目標在很長一段時期都難以達到。除此之外,可能由於其冶金方面的潛力,史前時代末期的北歐與後來的非洲有某些相似之處,這些地區因其自身原因而引起學者的興趣,但最終又依賴於,並且需要外來影響或動力對其加以刺激或改變,這些地區只有這樣才能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 賽普勒斯:東地中海文明交流的中介
    到了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早期至公元前4世紀末期),賽普勒斯成為從地中海東岸波斯統治下諸行省(如小亞細亞、埃及等地)至雅典穀物運輸的重要停靠點,東部沿海城市王國如薩拉米斯與克提昂等憑藉著自身的區位優勢,也成為了東西方各地的商旅和其他各階層群體紛至沓來的匯聚之地。
  • 長達近70年的馬其頓戰爭,是如何一步步鑄就羅馬的地中海霸主地位
    當強國的實力逐漸增強,便不再著眼於眼前之利,由此便開始了徵服之戰。徵服的野心足以成就一個帝國的輝煌,但也可以吞噬一個帝國的榮光。馬其頓戰役是古羅馬共和國和馬其頓帝國之間的戰爭,這場進行了四次的戰役,前後耗時近七十年,一點點磨滅了馬其頓帝國的輝煌,使其逐步走下了神壇。取而代之的是羅馬共和國的崛起,拿下了地中海的控制權,開啟羅馬帝國的光輝時代。
  • Stargate雲旅遊系列之地中海的新娘:亞歷山大
    因為毗鄰地中海,這裡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蓬勃的棉花業與連接紅海和地中海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帶給這個城市豐厚的利潤。作為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亞歷山大市有其獨特的氣質。它雖歷史悠遠,卻沒有沉重感;它雖地處埃及,卻少了些「黃」,多了些「藍」。它如春風般清爽,如少女般靚麗,所以埃及人都習慣稱它為「地中海的新娘」。
  • 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50年-前100年)世界十大強國排行榜!
    公元前120年前後,漢帝國的人口曾達到4000萬,到漢武帝統治末期,疆域面積已擴張至約410萬平方公裡,分值相比上半個世紀增加6個百分點,排名未變第二名:羅馬共和國(80分)(之前分值73分)這半個世紀,羅馬繼續在東地中海周邊進行擴張,公元前146年滅亡迦太基,吞併系地中海地區,公元前133年,羅馬人的勢力正式挺進小亞細亞地區公元前100年,羅馬共和國國土面積達到約
  •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
    本書是一部「古今之爭」的簡史,梳理了從古希臘至歐洲17世紀末(甚至延續至今)的「古今之爭」,作者思考的是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古今之爭」輻射到歐洲的整個文化譜系,必然涉及對學問、靈魂高低等的討論,啟發當下的我們深思諸多相關議題。
  •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為什麼有兩個周朝?
    一為西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至公元前771年鎬京之亂為止,共計276年:二為東周朝:自公元770年平王東遷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為止,共計515年。東周國與西周國即存在於東周朝時期。但是,當東周朝第十三代王周悼王繼位時(公元前520年),周朝王室發生了王子朝之亂。此次內鬥持續了四年,直到公元前516年才被東周朝第十四代王周敬王借兵平定。雖然王子朝的勢力被晉國強壓,但是周朝王城附近的叛軍勢力依然存在著。為了防備王子朝捲土重來,周敬王便將居所東遷了二十裡,來到了成周城(白馬寺東,孟津縣金村,翟泉一帶)。
  • 人工增殖放流,220萬尾「四大家魚」魚苗投入開福區撈刀河
    人工增殖放流,220萬尾「四大家魚」魚苗投入開福區撈刀河 2020-12-03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埃及、希臘與羅馬》:地中海文明的誕生史,西方史學的工具書!
    西方文明最古老的莫過於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最具代表性,作者弗裡曼也是以這三者作為研究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切入點,帶領讀者體會他那種潛移默化的「史學教育方式」,帶領讀者穿越回公元前5000年領略古代文明的興衰。
  • 優雅與浩瀚 從不同角度體驗地中海璀璨的文明
    《塞拉皮斯神頭像》中塞拉皮斯神的裝飾形象也是融匯了希臘與埃及的雙重元素雕刻而成,此形象在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時在地中海地區流傳十分廣泛。為更好地說明東方神祇對地中海世界信仰的影響。塞拉皮斯神頭像另外,羅馬人和希臘人還接受了小亞細亞和波斯等地區的神祇,比如從小亞細亞的眾神之母庫柏勒被傳入希臘,希臘人將其與本土信仰的眾神之母瑞亞合二為一,成為地中海的新眾神之母,
  • 西漢之劉邦、劉徹,與東漢之劉秀,蜀漢之劉備、劉禪是什麼關係?
    公元前209年,劉邦聚眾造反,西進鹹陽招降了秦王子嬰,被封為漢王。後來劉邦與西楚霸王翻臉爭天下,打敗了項羽。公元前202年,創立了大漢王朝,有劉肥、劉盈、劉如意、劉恆、劉恢、劉友、劉長、劉建八個兒子,公元前195年駕崩。
  • 地中海共同體:古代文明交流研究的一種新範式_時政_中國西藏網
    【論點摘編】  關於古代文明交流互鑑的研究,尤其是古風時代的相關研究,經歷了「比較研究—地中海共同體—網絡理論」的範式轉變。其中,「地中海共同體」或許是可資借鑑的最佳理論範式。
  • 歐洲海洋文明的標誌:地中海文明,生於國,敗於國!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地中海文明的興衰及影響。01、地中海文明之初:城邦的交流,希臘"帝國"的崛起公元前2600年,地中海四周的陸地開始發生"交流與碰撞",推動了歐洲最初文明的出現 —— 米洛斯文明。公元前1050年,米洛斯文明已經適應不了時代發展的趨勢逐漸消亡,古希臘人開始建立多個城邦。由於有文化基礎和航海技術,古希臘將自己的文明通過殖民戰爭進行了傳播。而在戰爭中,古希臘往往是勝利的一方。
  • 地中海霸權爭奪戰——布匿戰爭中,為何羅馬人笑到了最後?
    前言兩千多年前,地中海西部,隔著狹長的墨西拿海峽,兩大強國僵持對峙了將近百年。一個是傳統的商業強國、雄霸地中海的迦太基;一個是北邊剛剛崛起而又野心勃勃的羅馬共和國。為了爭奪地中海這塊寶地,從公元前264年起,兩國之間相持對峙了118年,期間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
  • 約公元前7000年,通過錘打製成的銅製品出現在近東地區
    公元前5600年以前,陶器都是在馬其頓生產的。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歐亞大陸東南部地區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可能(有人至今仍然堅定地認為)向亞洲大陸更加先進的文明學習的過程也發生在愛琴海周圍地區,這也是解釋歐洲文明出現的主要原因。但是隨著近期考古技術的進步(最顯著的就是碳同位素年代測定法),另一些觀點給出了更具說服力的解釋。關於此類問題的討論激起了很久之前的一些爭論,使之死灰復燃。
  • 位於地中海的「馬爾他島」是一個怎樣的島嶼,會有颱風影響嗎?
    馬爾他島位於地中海的中部地區,距離北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的距離大約為90千米,往西距離非洲的突尼西亞大約280千米,往南距離利比亞大約333千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處地中海東西部,以及南北部地區海上交通的要衝之地,所以馬爾他島被稱為「地中海的心臟」。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然而,在公元前197年發生的基諾斯山戰役中,馬其頓方陣在面對羅馬的中隊戰術時,顯得僵硬而又笨拙,被羅馬靈活而又富彈性的中隊戰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成為地中海以及西亞地區的第一強國。雖然在亞歷山大去世後,帝國隨之分裂。但本土的馬其頓王國依然是希臘地區的霸主。羅馬則有一個城邦逐漸對外擴張,在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完成了義大利半島的統一,接著吧擴張矛頭轉向地中海區域。與迦太基爭奪地中海的西部制海權。可以說,基諾斯山戰役,正是一個老牌強國與新興大國的對決。
  • 孕育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的環地中海地區,為何沒有統一的語言?
    之後的古羅馬帝國把這地中海邊的亞歷山大裡亞當成了補給的糧倉。之後的則是和埃及關係密切的克裡特文明。公元前6000年,在地中海的一個小小的克裡特島上誕生了輝煌的宮殿文明。克裡特也產生了城邦制、伴生的奴隸制,這裡是早期希臘文明的發源地,即歐洲文明。
  • 每日一解 │ 無生心解《論語》020
    ·39歲: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自雲「四十而不惑」。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五十知天命」天命是「而為之」。每一個生命是獨一無二的,是神聖的,皆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如何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