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軍事戰爭史上,「馬其頓方陣」以其密集的矛林、嚴明的紀律、排山倒海的氣勢,曾讓與之對戰的敵人望而生畏。亞歷山大依靠「馬其頓方陣」以及他指揮的騎兵遠徵波斯、印度等,建立起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在東徵過程,亞歷山大戰無不勝,「馬其頓方陣」成為他東徵路上的一大功臣。伴隨著亞歷山大的功績,馬其頓方陣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越加高大。然而,在公元前197年發生的基諾斯山戰役中,馬其頓方陣在面對羅馬的中隊戰術時,顯得僵硬而又笨拙,被羅馬靈活而又富彈性的中隊戰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馬其頓方陣
同時,這次戰役也是一場「新」「舊」強國之間的對決。羅馬作為繼希臘、馬其頓之後崛起的強大國家,正處於國家發展的上升期,馬其頓在腓力二世時期就已經徵服了希臘地區,成為希臘地區的第一強國。亞歷山大繼任後,更是將帝國帶到強盛的頂峰。成為地中海以及西亞地區的第一強國。雖然在亞歷山大去世後,帝國隨之分裂。但本土的馬其頓王國依然是希臘地區的霸主。羅馬則有一個城邦逐漸對外擴張,在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完成了義大利半島的統一,接著吧擴張矛頭轉向地中海區域。與迦太基爭奪地中海的西部制海權。可以說,基諾斯山戰役,正是一個老牌強國與新興大國的對決。
羅馬共和國擴張圖
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發明的一種軍陣及其與之相關的一整套戰術。方陣在戰爭中的使用最早見於希臘的斯巴達人,當時斯巴達的方陣為每排8個人,士兵手持短劍、盾或者是標槍,布局比較簡單易懂,攻防有序,這種方陣也被希臘其他城邦借鑑,廣泛流行於希臘地區。腓力二世年前是曾到底比斯留學,看到底比斯軍隊使用的這種方陣,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所以在一段時間裡曾仔細觀察和研究過這種希臘方陣。他成為馬其頓國王后,出於一位軍事家的敏銳,對希臘方陣加以改良,形成了馬其頓方陣。
腓力二世改良後的馬其頓方陣,每排的人數由8位增加到16位,士兵使用的主要兵器改為長達5或是6米的長矛,並改為使用輕便、挎於臂上的而不用手持盾牌。要求士兵記住自己在方陣中的位置,使整個方陣在爭鬥中也能夠保持一種密集的隊形。在方陣中,前面5排士兵的的長矛都可伸出陣前,形成一個面對敵人時密布的矛尖組成的整體嗎,使敵人無法抵擋這種密集的長矛刺殺而被迫後退。防禦時,它又如同巨大無比的豪豬或是渾身是刺的刺蝟一般,讓敵人無處下手。馬其頓方陣使得單憑士兵個人能力的混戰變為重紀律中隊形的整體戰,這在當時顯然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戰術。依靠這種方陣與騎兵的配合,馬其頓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
腓力二世雕像
羅馬軍團以前也與馬其頓方陣相似,一個軍團人為一個方陣,人數大概在3000-4000之間。公元前390年,羅馬在與高盧人的戰爭中戰敗,為了對付高度機動的高盧人,羅馬著名將領卡米盧斯改革了這種方陣式組織。首先,他拋棄以往的軍人分類標準,採用年齡對羅馬軍進行分類,編為青年軍、壯年軍和老年軍。根據士兵的經驗和能力,將士兵分為三個師,排成縱深的隊列。青年軍被安排在最前端,壯年軍在其後,最後是老年軍。每師10個連,青年軍與壯年軍每連120人,老年軍每連60人。騎兵被編為中隊,一個中隊為30人,10個中隊的騎兵組成一個側翼。在戰鬥序列中,各連做棋盤子式的部署,所以第二師的各連可以掩護第一師正面上的間隔,第三師掩護第二師。卡米盧斯改良後的,以連為基本單位編成隊形的作戰方式,被稱為中隊戰術。
經過嚴格訓練,以中隊戰術為隊形的羅馬軍團近戰與遠戰可以合二為一,預備隊的存在,使得羅馬軍團進攻與防禦也有了密切結合。在以後的作戰中,羅馬人依靠靈活的中隊戰術,多次取得戰爭的勝利,這種戰術奠定了羅馬帝國興起的軍事基礎。
羅馬軍團
公元前202年,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的第二次對決再次獲勝,迦太基從此一蹶不振,羅馬成為地中海西部地區的霸主。此時,在地中海的東部地區存在著三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分別是敘利亞、埃及與馬其頓。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是一個比較有野心的人,一直想要恢復亞歷山大時期的榮耀,並開始對外擴張之路。此前,馬其頓與羅馬曾發生過一次戰爭,歷史上成為第一次馬其頓戰爭,雙方互有勝負,但籤訂了合約。腓力五世向西擴張之路被羅馬共和國阻斷後,轉而有開始向南擴張。腓力五世認為;羅馬人不會對愛琴海區域興趣。另外,當時的埃及國王託勒密尚年幼,腓力五世便趁機與敘利亞國王安條克三世籤訂條約,想要與之一起瓜分埃及的領土。
腓力五世
腓力五世的擴張行為,首先受到了阿塔羅斯與羅塔島人的反抗,面對強大的馬其頓王國,阿塔羅斯人與羅塔島人自知不敵,便一起派遣使者到羅馬,控訴腓力五世的壓迫行為和其與敘利亞締結的密約,並將之誇大為時對付羅馬人的第一步。羅馬聽信了他們的話,並且也認為不能讓馬其頓王國過於強大,於是便向腓力五世宣戰,要求腓力五世廢除與敘利亞國王安條克三世的密約,防止他們強大後奪取希臘,進攻進攻羅馬。公元前200年,羅馬的兩個兵團在希臘的西海岸登陸,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爆發。公元前198年,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馬斯被派到希臘任總指揮,率領一支2萬多人的軍隊前去迎擊腓力五世。
第二年春天,腓力五世率領著一支2.5萬人的軍隊,駐守在拉利沙。弗拉米尼馬斯則帶領著羅馬人入侵了波提亞,然後又進入位於色薩利東南部的費萊。當腓力五世聽聞羅馬人的動向後,就從拉利沙向南,進入斯柯圖薩平原,而弗拉米尼馬斯也從從南部進入到此。當時,大霧瀰漫,在霧中前行的兩支軍隊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為了保證行軍的安全,兩軍都派遣了先遣部隊打探情況。在基諾斯山,兩支先遣部隊突然遭遇。
馬其頓戰爭局勢圖
不久,羅馬的2000名步兵與1500騎兵趕到支援,其主力部隊也從兵營按照中隊戰術的三列隊形出發,戰象在右翼前面,輕裝步兵與騎兵從正面和兩翼保障主力部隊的安全。兩軍交戰時,在基諾斯山這樣一片丘陵地區,馬其頓人依然選擇他們最拿手的馬其頓方陣。腓力五世以左面的2000騎兵佯裝進攻和掩護側翼,作為主力的1.8萬名重步兵被放在了右翼。手持長矛和盾牌的馬其頓士兵們充滿信心地向羅馬軍隊的中部發起進攻。
面對向自己衝擊而來的馬其頓人,羅馬人並沒有選擇硬拼,其左翼在剛接觸到馬其頓方陣時就稍稍往後退。不明就義的馬其頓人以為羅馬人怕了自己,便繼續向前緊逼,但由於地形破碎,左翼無法與右翼保持一線,而被迫分開。馬其頓的陣型出現一個缺口,弗拉米尼馬斯則看準時機,以幾匹戰象作為先鋒,率領右翼衝向馬其頓方陣的缺口處。
羅馬士兵
腓力五世見此情景,急明軍隊停止前進,轉向右側迎敵,但裝備笨重、排列過緊的馬其頓步兵無法向羅馬兵團一般快速移動,在迂迴中他們由於無法保存密集有序的方陣陣型,再加上一旁羅馬人的進攻,實際上已經處於一片混亂的狀態。被破壞掉方陣陣型的馬其頓士兵,在羅馬人的進攻下只能迎戰,拿著長矛的馬其頓士兵單個進行戰鬥時,由於長矛過長,揮舞不開,根本無法抵擋羅馬人的砍殺。馬其頓士氣大減,不少人丟下武器,臨陣逃脫。
最後,羅馬人以700人的代價換取馬其頓8000人喪生,5000人被俘虜,腓力五世被迫向羅馬人投降,失去希臘地區的控制權,而羅馬則以「解放者」的身份成為代替馬其頓的希臘的確管控者。
戰役中的羅馬士兵與馬其頓士兵
結語
羅馬與馬其頓之間的這場戰役,作為老牌強國的馬其頓輸給了新興的羅馬共和國,給羅馬人的上升之路又增添了一段傳奇史話。其實,基諾斯山戰役上的「新」「舊」之爭還體現在戰術上。羅馬在此前使用的是與馬其頓方陣相類似的方陣,在與高盧人的作戰中,他們發現了這隻中方陣笨拙、僵硬的缺點。所以羅馬人對其進行了改革,發明了一種靈活的縱深隊形。
馬其頓方陣雖說威力也十分巨大,但對於外在的條件要求更高。在基諾斯山這種=破碎的山地地形中,密集的馬其頓方陣無法自如的移動和變換隊形,再加上腓力五世並沒有如同亞歷山大一般的軍事才能,所以在面對比自己更為靈活的中隊戰術時,這種行動不便的密集陣型以及未來配合陣型而使用的長矛,反而成為了馬其頓士兵發揮戰鬥力的阻礙,被羅馬人肆意砍殺。這場戰役實質上也是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參考資料
《外國古代50個經典戰例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