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與多兵種作戰: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世界的戰術

2021-01-20 澎湃新聞

隨著馬其頓國力的日益增強,尤其是隨著腓力二世的上位,希臘軍事史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腓力二世不僅在軍事組織、戰略戰術上擁有傑出的才能,而且還是在希臘贏得霸權統治地位的第一位國王,儘管他並未建立一個全希臘地區的中央集權國家,但卻通過各方協議確保自己能全面調用希臘各國的軍事資源。在腓力二世及其子、繼任者亞歷山大的統治下,戰爭的規模達到了歷史新高:軍隊規模越發龐大,兵種也更加細化,希臘和馬其頓的士兵們在整個地中海東部地區作戰,當時幾乎人人參戰,普通市民即是戰士。

腓力二世的軍事變革

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59年—前336年間擔任巴爾幹半島國家馬其頓的國王,在位期間對馬其頓的軍務進行了全面改革,最重要的是把多兵種混合成了一支完整的作戰部隊,同時,他還重新為步兵方陣配備了武器:戰士們當時手持的是薩利沙長矛(Sarissa,即馬其頓長矛。——譯者注),這種矛的長度為4.5—5.4米,重達6千克,前後兩端都裝有金屬的矛頭,矛柄大部分都是由堅硬的山萊英木製成的。由於薩利沙長矛必須用雙手才能握住,所以步兵都會把小圓盾掛在脖子上以便防身。在利用這種長矛進行作戰時,對戰士間的配合度及其對軍紀的服從度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完成自己的使命,只有這樣才能讓整個隊形發揮其最大的威力。而且這些武器裝備都是由國王下令配備的,就算來自貧下階層的士兵也能加入這樣的方陣。擁有如此武器配置的馬其頓步兵方陣在和傳統重裝備步兵方陣軍隊作戰時,憑藉其令人心驚膽戰、超出一般長度的長矛,能在兩軍正面交鋒時有力地擊潰敵軍;但其機動性較差,且方陣兩翼是其軟肋,非常容易遭受攻擊。因此,馬其頓方陣在作戰中需要依靠輕裝步兵或騎兵的保護。這些兵種的士兵都是從馬其頓地區有義務服兵役的農民中招募來的,他們被稱作夥友步兵(Pezhetairen),也就是步行的夥伴。其中較優秀的步兵會被選拔出來組成持盾衛隊(Hypaspisten),這是最優秀的戰士組成的精銳部隊,一般被分成三支隊伍:國王本人如果要參加步兵作戰,就會加入阿格瑪(Agema),也就是第一支、同時也是出身最高貴的隊伍中。另外還有一些夥友步兵的戰士會被挑選出來組成國王的護衛隊及另外一支精銳部隊。

腓力二世在位期間,高強度的大型戰役幾乎從未間斷過,這也使得其麾下戰士幾乎全都成了職業軍人:他們接受了相應的軍事訓練和演習,按照腓力二世國王的要求,這些戰士的體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以便能在長途行軍過程中背負武器及攜帶自己需要的乾糧。同時,為了儘可能加快行軍速度,還嚴格控制隊伍中的手推車數量。事實上,腓力二世的軍隊確實是當時機動能力最強的,與同時代其餘國家的軍隊相比,其行軍速度要快上許多。

與其他希臘國家不同的是(可能除色薩利之外),馬其頓還擁有一支大型的騎兵隊伍。這麼一來,腓力二世就能把那些原本努力試圖擺脫國王掌控的馬其頓貴族納為己用,比如授予他們軍職或接納其成為禁衛騎兵。這些禁衛騎兵又被稱作夥友騎兵(Hetairen),以此突顯其與國王之間的緊密關係。馬其頓國內的自然條件以及騎兵隊成員享有的社會地位等各方面因素均為騎兵軍團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腓力二世將其打造成了一支獨立的戰鬥隊伍,除了護衛步兵方陣的兩翼以及追蹤戰敗的敵人之外,他們在腓力國王的戰略規劃中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在公元前338年的喀羅尼亞大戰中,擔任聯軍騎兵左翼總指揮的腓力二世之子亞歷山大正是將騎兵組成楔形戰鬥隊,才擊潰了雅典和忒拜組成的希臘聯軍,贏下這場艱難的戰役,最終幫助其父獲得了希臘地區的統治權,希臘各地城邦也由此失去了其完整的政治主動權。馬其頓騎兵的防禦裝備有頭盔、護心馬甲、護腰和靴子,有時還會穿皮質脛甲,不過不會隨身攜帶盾牌。他們最重要的攻擊武器是薩利沙長矛,不過這種長矛要比步兵的短一些。同時,騎兵還需要接受一系列的練習,學會不踩馬鐙也能跨上戰馬,組成特定陣形前行,追擊敵人並揮舞長矛將其擊斃。可見,腓力二世應該對麾下騎兵也進行了和步兵一樣超乎尋常的高強度訓練。

此外,為了更好地利用新的軍事技術,腓力二世還在軍隊中設立了專門的工程部門,該部門擁有完整的機械倉庫。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弩炮在戰場上以及在圍攻城池時都是非常有效的攻擊性武器,無論是防守還是攻擊都會用到弩炮。不同攻城武器的出現提高了攻下堅固城池的可能性。

腓力二世能在希臘戰場所向披靡,其政治上傑出、果敢的領導能力是根本基礎。他成功地在馬其頓確立了自身眾望所歸的統治地位,籠絡貴族為其所用,採用不同手段將外部敵人中立化或將他們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這麼一來,他便擁有了充分調用境內所有自然、經濟和人力資源的能力,而馬其頓境內的這些資源本就比其餘希臘城邦更豐厚:馬其頓的國土下藏著金礦,肥沃的平原最適宜養馬,境內人口數量也遠超其餘希臘國家。除了軍事改革之外,這些有利條件也是腓力二世及其繼任者亞歷山大能戰無不勝的根本原因之一。

1956年,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飾演的電影「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亞歷山大東徵

亞歷山大大帝迄今為止都一直是年少成名、所向披靡和雄才大略的英雄化身。他憑藉前無古人、攻無不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也就是所謂的亞歷山大東徵(公元前334年—前323年)——為自己贏得了如此身後美名。這雖然是一場徹底的侵略戰,但卻被鼓吹成試圖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復仇戰,矛頭直指其長期以來的勁敵——波斯。自馬其頓開始統治希臘,亞歷山大自然成了腓力二世之後希臘地區利益的代言人。在這場規模宏大的東徵戰中,亞歷山大率領旗下軍隊在短短幾年間便橫掃千軍,佔領了從故土馬其頓到如今巴基斯坦的大片地區,擊潰了龐大的波斯帝國,徵服了不同文化和地區的民族,在大型戰役中保持不敗,被譽為太陽神阿蒙之子。不過與這位假想的父親相比,其生身父親為亞歷山大奠定的基礎在助其贏得這場直達中亞的東徵戰中當然提供了更大的幫助——雖然神授光環有時也會帶來心理上的優勢。但無論如何,腓力二世都把自己在位時組建起來的、當時最訓練有素的軍隊留給了兒子亞歷山大。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越過了希裡帕(Hellespont,今達達尼爾海峽。——譯者注)——總計12000名馬其頓步兵,7000名希臘聯軍步兵和5000名僱傭軍。此外還有來自巴爾幹其餘獨立鄰國的軍隊,包括7000名步兵和1000名弓箭手,另外還有一支從公元前336年開始便在小亞細亞西部做偵察準備工作的先頭部隊,人數約為10000。可見,當時亞歷山大大帝率領的軍隊中步兵人數總計超過了40000人,騎兵隊人數也超過了5000人。按照史學家狄奧多羅斯的說法,這支騎兵中,有1800人來自馬其頓,1800人來自色薩利,600人來自希臘聯軍,還有主要負責偵察工作的約900人來自周邊的巴爾幹國家。

我們對這支軍隊的戰略組成只是粗略地了解。馬其頓的夥友騎兵在東徵開始時被分為8個騎兵中隊(Ilen),每隊約200人,這些騎兵應該是從馬其頓的不同地區招募而來,其中最重要的是近衛騎兵中隊(Ilebasilike),國王本人也會加入這支隊伍作戰。直到公元前330年菲羅塔斯被處死之前,夥友騎兵都是由他領導的,不過在他之後便沒有固定的指揮官了。夥友步兵被分成6個團(Taxeis),每個團有1500人,馬其頓的步兵團應該也是按照地區招募的。此外還有3000名持盾衛兵。非馬其頓的軍隊按照民族進行編隊,同時擁有特定的武器裝備,但每一支隊伍的指揮官必須為馬其頓人。可見,亞歷山大國王統帥的這支隊伍人數龐雜,異常混雜不均,非常難以領導,但儘管如此,這位統帥還是能成功地根據每支隊伍的特長加以利用。

這場東徵戰對希臘地區而言是一場無比宏大的戰爭,但鑑於波斯帝國的龐大,出徵的隊伍雖然浩浩蕩蕩,但戰鬥人數也只是與對手旗鼓相當,隊伍裡的每個人都對這場戰爭有著自己的期待和幻想,誰都難以預料東徵最後的結局會是什麼,每個人能得到什麼。普通戰士們想要獲得戰利品和酬勞,在冒險中贏得聲名,有可能當他們被徵召進入這支幾乎戰無不勝的隊伍時,心裡還充滿了驕傲和自豪,要是他們驍勇善戰,贏下戰役的話,還能得到晉升、獲得表彰,凱旋迴國之後,作為其為國效力的獎勵,這些戰士能在馬其頓或別的地方享有穩定的收入。軍官們則一個個希望加官晉爵,職位越高,他們得到的戰利品便越多,而對他們來說,獲得名譽和榮譽稱號更是尤為重要的。對年輕的國王而言,最重要的是他能調用這支和腓力二世國王一起奮戰多年、戰鬥經驗豐富的軍團。亞歷山大自己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是一位有魄力的戰略家,正是由於其大無畏的精神——但有些歷史學家有時會強調這是種愚勇——他才能一再鼓動臣民支持他的行為。不過在戰事方面,軍隊的組織工作和上下級之間順暢的溝通能力又是他能戰無不勝的另一要素——這全靠他從腓力二世手上繼承的這支經驗豐富、頗具才幹的老兵隊伍。

亞歷山大作為軍隊統帥的才能在公元331年兩河流域的高加米拉會戰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在這場關鍵性的戰役中,他繼公元前333年的伊蘇斯戰役之後,第二次擊敗了自己的勁敵——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當時波斯軍隊在人數上佔有絕對優勢,還調用了令人膽戰心驚的大鐮刀戰車和讓人瞠目結舌的戰象,為了防止對方發動快速的騎兵攻擊,波斯人還事先在平坦的戰場上設了木樁和套索。針對這些手段,亞歷山大制定了非常詳盡的作戰計劃。他在隊伍中央安排了10000名夥友步兵,也就是重裝備步兵,其左翼則是希臘聯軍的騎兵隊。這種作戰安排最初並不是為了屠戮對手,而是為了開展防禦戰,有可能的話再對波斯軍隊的右翼開展進攻。方陣的右側是持盾衛兵,隨後是馬其頓夥友騎兵隊,他們的任務是在亞歷山大的指揮下襲擊波斯隊伍中央位置的主力軍。為了避免左右兩翼遭到對手的迂迴包抄,這兩處戰鬥隊形的最後還安排了由重裝備步兵和騎兵混合組成的特定隊伍,其目的便是攔截波斯騎兵對兩翼進行的攻擊。亞歷山大在此戰中最具創意的作戰計劃便是保留了一支由希臘人和蠻族人組成的後備軍,他們位於戰鬥隊形的最後方,轉身便可以阻止敵方軍隊從背後襲擊己方隊伍。亞歷山大的隊伍最前方是輕裝備步兵——即弓箭手、投石手和標槍手,他們最重要的任務是防止大鐮刀戰車攪入戰鬥,同時擾亂波斯軍隊的隊形。戰鬥伊始,亞歷山大便率領自己的近衛騎兵在右翼打頭陣,迅速把波斯軍隊左翼的大部分戰力吸引到了外側,而這支脫離隊形的波斯軍隊便和早已安排好的聯軍軍團陷入了混戰,波斯軍隊的中心位置出現了漏洞。而此時,亞歷山大立即率軍迂迴繞過那些人為設置的障礙物,果斷地轉身直擊波斯軍隊的空缺處,他的目標便是大流士三世及其主力軍。在此過程中,還有一些從馬其頓軍隊中央陣營衝上來的夥友步兵掩護亞歷山大的騎兵隊。亞力山大身先士卒的快速進擊讓對手的精銳隊伍陷入了混亂,儘管波斯軍團兩翼陣營的騎兵和步兵隊伍尚未被擊敗,甚至有幾次還打進了馬其頓陣營中,但大流士三世見機不妙,馬上自顧自地逃跑了。主帥的潰逃是決定性的轉折:波斯人屈服了,亞歷山大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儘管他並未實現此戰的直接目的,即抓住波斯國王——因為他早就消失在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廣闊疆域上。此後,亞歷山大成了亞洲之王。

亞歷山大能在此戰中一舉得勝,憑藉的是對對手的正確認識、一份明確且很可能早已告知各級下屬的作戰計劃和抓住正確時機展開勇猛的攻擊、對細節的掌控以及針對大鐮刀戰車採取恰當的措施——面對這樣的戰車,要是不能毫髮無損地脫逃,就會被它碾成粉末。在戰場上最大的困難便是掌控全局並下達命令——尤其是對像亞歷山大這樣御駕親徵、對戰事起著決定性影響的人而言。可能當時軍隊中設立了傳令騎兵,或人們能通過鼓聲或別的什麼信號來傳遞消息。不過身處騷亂和焦慮時,很可能會出現命令無法傳達到相關人員的情況。因此,對亞歷山大而言,最重要的是那些配合默契且在緊急情況下能開展獨立行動的戰士和指揮官,他們能根據不同戰況服從國王本人下達的、明確無誤的指令。而亞歷山大本人則在處理所有其餘複雜問題上,包括此類軍事冒險行為的前期準備和後期執行計劃等方面,展現了其個人的傑出能力。

統帥大軍的秘訣

正是鑑於包括此次戰役在內的多場大戰上的凱旋經驗,亞歷山大麾下軍隊一般都能很好地接受其制定的計劃和安排,儘管戰事頻繁,但他們的鬥志依舊高昂。這些戰士信賴自己的國王,覺得自己和他息息相關,能自發服從國王的命令。對普通馬其頓士兵而言,君王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們的國王能體諒子民的辛勞,有時還會刻意地放低姿態試圖接近臣民並強調使命的集體價值。不過儘管如此,當時還是爆發過幾次兵變,其原因一方面是東徵持續時間過長:大部分士兵都急切地渴望早日回家,但亞歷山大卻仍試圖繼續遠徵,在那樣的情況下,國王的追求對他們而言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公元前326年,也就是東徵的第八個年頭,在行軍到印度河時,亞歷山大被迫停止東徵並撤軍返回。公元前324年,部分士兵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奧丕斯發動了兵變,此次叛亂的原因是亞歷山大釋放了眾多老兵回家,並慷慨地向其發放了眾多物資——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亞歷山大當時不斷推動波斯人融入自己的軍隊,以及採取友善對待波斯人的政策。這些措施都讓那些自我感覺在文化上高人一等的馬其頓人心理上無法接受。印度河的兵變最後得到了和平解決。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亞歷山大的妥協讓步才得到解決的,但在對待奧丕斯兵變的時候,他採取的卻是強硬的手段,他調派深得自己信賴的護衛軍捉住了為首鬧事者並將他們全都處死,緊接著,在向其餘兵將發表了一番指責的言論,並進行了一場浩大且激情洋溢的安撫活動之後,繼續推行自己的原定計劃。除了維持軍紀之外,他還舉行了盛大的表彰活動,把大量武器獎勵給部下;在公開表彰或授予桂冠的同時,他也做出了一系列處罰措施,或放逐,或降職,或實施體罰,甚至是處死。

對亞歷山大而言,讓非馬其頓以及非希臘民族融入自己麾下的隊伍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為了統治自己佔領的龐大地域,他需要在這些新的行省(Satrapien,波斯帝國的省份)安排大量軍隊,而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國王還需要新的戰士來替代那些犧牲、受傷或生病的戰士。此外,當時還有一些戰士出於某些理由被逐出了軍隊,他們的職位同樣需要有人接替。但馬其頓人或僱傭軍並不能填補所有的空缺,因此就非常有必要招募當地人加入隊伍。自公元前330年開始,這項舉動就尤為必要了,因為隨著戰事逐漸向波斯帝國的東部行省轉移,戰鬥的方式也有了改變。原先雙方交戰時爆發的都是大型戰役或是曠日持久的圍攻戰。但隨著波斯王朝的崩塌,除了公元前326年對陣印度國王波拉斯、對抗大群戰象的海達斯佩斯河(Hydaspes)大會戰之外,發生在巴克特裡亞和索格地亞納這兩個行省(也就是如今的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富汗地區)的戰鬥都是小型的會戰,包括攻克防禦工事、艱難的山地行軍、快速突襲以及轉移軍隊。在這種情況下,高度的靈活機動性以及輕裝備才是必需的,因此就需要接納伊朗騎兵及其獨有的戰鬥裝備加入原本的騎兵隊,這樣才能擴充戰力並在戰略戰術上更好地適應新戰況。原本的騎兵中隊被8個新的騎兵團所替代,人數上也得到了擴充(每個新騎兵團約為300人),除了馬其頓騎兵之外,隊伍裡還新增了來自東方國家的騎兵。

當然,亞歷山大的遠徵軍裡並不只有這些能徵善戰的士兵,我們知道亞歷山大的隊伍裡還有輜重隊——這樣的隊伍組成在希臘城邦的軍隊中是非常少見的,輜重隊的任務是為戰士們提供各項服務——同行的有醫生、馬夫、祭師和商人,文書和攻城隊伍也是必需的,此外還有軍妓和佔卜師。儘管和其父腓力二世一樣,亞歷山大也試圖儘可能縮減隨行隊伍,比如控制每支隊伍中的僕從人數,但他也必須同時確保必需的後勤供給。我們必須考慮到這是一場需要長途跋涉、一直深入到中東地區的遠徵,如何保障這支隊伍的食物、武器、衣物、木材以及其餘物資的補給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然,要在遠徵途中隨軍攜帶所有的必需物資是不可能的。軍隊所需物資主要來自他們途經的國家和地區,很多時候這都是有效的補給來源,但一旦來到貧瘠或者寸草不生的乾旱地區,比如格德羅西亞沙漠(位於如今的伊朗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南部交界處),就不得不改變相應的補給策略並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措施了:先頭部隊必須先行建好糧倉,事先和護糧隊伍定好接應點,或者和當地居民籤訂相應的協議。

本文摘錄自《古希臘羅馬軍事史》,[德]萊昂哈特·布克哈特 著,勵潔丹 譯,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10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這種方陣在其子亞歷山大大帝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使馬其頓方陣成了軍隊最銳利的進攻武器,為遠徵準備好了充分條件,世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格局發生了奇特的變化。 這種軍隊的組成方式和現代的軍隊編制極為相似,是一種自成體系的多兵種相互配合的作戰部隊。而方陣的作戰人員大致可分為4類:
  • 長槍方陣與夥伴騎兵《全面戰爭》亞歷山大的砧錘戰術
    亞歷山大在包括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拉戰役在內的許多戰役中廣泛使用一種叫砧錘戰術的策略。這位偉大的徵服者率領大軍從馬其頓出發,途徑波斯、埃及、小亞細亞並穿過兩河流域,最終用十年時間建立起橫跨歐、亞、非洲三個大陸的強大帝國。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導語: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秦人秦軍逐漸成了時代的驕子,而在另一個時空,亞歷山大大帝也帶領著馬其頓走向輝煌,其本人更是被譽為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首。馬其頓方陣對上秦軍陣法馬其頓方陣是早期步兵作戰的戰術,也是馬其頓人引以為豪的陣法,兩次大規模徵伐波斯便立下了大功。事實上,伊蘇斯之戰中馬其頓不過三四萬人便打的波斯十二萬潰不成軍,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以四萬七千人一舉攻滅了波斯的二十餘萬,自然不容小噓。
  • 解析羅馬軍團打爆繼業者王國馬其頓方陣
    編者按: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將領們很快瓜分了他所建立起的龐大帝國,並以其後繼者的身份自稱,開始了漫長的繼業者戰爭。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終這些繼業者國家,很多最終倒在了羅馬人攻擊之下。由此也引發了羅馬軍團優於馬其頓方陣的印象,以及為什麼劍盾兵能擊敗長矛兵的疑問。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下解析。
  • 腓力二世改革:馬其頓全面崛起的序幕,亦是亞歷山大東徵的奠基石
    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起來的馬其頓帝國(又稱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空前遼闊,它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的又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同時也是大航海時代以前從歐洲深入亞洲腹地的唯一一次徵服
  • 馬其頓戰爭開始時羅馬的綜合國力已超越馬其頓
    歷史上馬其頓方陣在西方一度是無解的存在,而後來在戰場上輸給羅馬人的原因我就分成兩大塊來看。 羅馬人軍事上的優勢 在歷史上戰術靈活的一方總是能讓敵方處於被動的窘境。而羅馬人相對馬其頓方陣則更加側重於團隊作戰的靈活,另外就是在各種複雜的地形上良好的適應能力。
  • 亞歷山大大帝:帶著古希臘的榮耀與光輝,一路前往世界的盡頭
    亂世出英雄亞歷山大大帝出生在馬其頓,在馬其頓建立之初,由於地處偏僻,在整個希臘的東北邊緣,因此被排除在希臘的城邦生活之外。公元前492年,波希戰爭開始之際,波斯帝國入侵希臘,馬其頓在波斯強大的兵力下被迫屈服,馬其頓淪為波斯帝國的附屬國,被強行徵召參與對希臘的戰爭。
  • 長槍方陣對亞歷山大很重要?並沒有那麼不可或缺
    因此,若騎兵參與了戰鬥,那只能是在左翼亞歷山大的麾下作戰。此外,賽弗蘇斯河畔的平地相比圖例昂山丘也更適合騎兵行動。普魯塔克寫到「。。。他(亞歷山大)第一個進攻底比斯聖團。」迪奧多魯斯補充道:「亞歷山大第一個衝入敵人陣線緊湊的正面。。。」這可能指的是亞歷山大率領騎兵用長槍衝擊不可攻破的方陣正面。正好和普魯塔克所謂「底比斯聖團面對他(腓力)的薩裡沙「對應上,他很可能指的就是馬其頓騎兵。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在東徵過程,亞歷山大戰無不勝,「馬其頓方陣」成為他東徵路上的一大功臣。伴隨著亞歷山大的功績,馬其頓方陣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越加高大。然而,在公元前197年發生的基諾斯山戰役中,馬其頓方陣在面對羅馬的中隊戰術時,顯得僵硬而又笨拙,被羅馬靈活而又富彈性的中隊戰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 羅馬軍團和馬其頓步兵方陣誰更強?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說明羅馬軍團如何戰鬥並最終徵服了亞歷山大的繼承者的希臘步兵方陣。在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精英馬其頓軍隊越過了達達尼爾海峽,向東行軍,並摧毀了波斯軍隊,徵服了阿契美尼德人。在格拉尼卡斯河,伊蘇斯河,高加米拉河和面對波羅斯的希達斯皮斯河,亞歷山大的士兵都證明了自己強於他們的敵人。
  • 《鐵甲雄兵》新皮膚今日上線 徵服王亞歷山大27日降臨
    【雄才偉略徵服者 亞歷山大即將登場】亞歷山大是世界古代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與政治家,同時也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他憑藉著雄才偉略先後統一希臘,橫掃中東地區,佔領埃及蕩平波斯帝國,將邊境開拓至印度河流域,將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佔據其三,是名符其實的「徵服王」!
  • 堪稱神話的亞歷山大大帝徵服記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馬其頓步兵方陣還是先來回顧這位曠世偉男的徵服之路吧:第一步橫掃的幾乎全部是山地,且道路崎嶇險峻的巴爾幹和希臘半島,統一希臘全境
  • 如果戰無不勝的馬其頓方陣遇上羅馬軍團會如何呢?
    如果亞歷山大不是進軍東方,而是選擇徵服歐洲,羅馬人能夠抵擋得了亞歷山大戰無不勝的馬其頓方陣嗎? 羅馬軍旗 第三,羅馬軍團的戰鬥力並不弱於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雖然沒有沒有和羅馬軍團較量過,可是馬其頓方陣卻的的確確和羅馬軍團比試過。
  • 古代西方最強軍團——亞歷山大軍團與羅馬軍團究竟誰更厲害?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說亞歷山大大帝的部隊只有馬其頓方陣,那我可以勉強說有道理,但是,這裡有兩個小錯誤,第一,亞歷山大的軍隊中,並非所有軍隊都是方陣步兵,第二,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方陣步兵,與後來被羅馬軍團擊敗的方陣步兵相比,裝備更加輕便,行軍和戰鬥要靈活得多。
  • 如果亞歷山大進攻秦國會怎樣?白起:低於四十萬的單子,我不接
    馬其頓方陣VS秦國鐵騎亞歷山大大帝能夠橫掃歐洲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當時無敵的「馬其頓方陣」,因為古代歐洲打仗和中國不同,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講究戰術的運用,所以古時候打仗經常會布置各種陣法,希望可以達到一力降十會的效果。
  • 700人傷亡換13000戰損,羅馬軍團憑啥大殺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與羅馬方陣都脫胎於古典的希臘長槍方陣,因此兩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比方說從兵種的組成上來說,兵員的主體由重步兵構成,而輕步兵、騎兵的數量相對較少。重步兵手持長槍組成方陣,而輕步兵主要負責遠程的火力支援。但在武器以及戰術體系之上,二者卻是大相逕庭。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二、腓力改革腓力二世年少時曾在底比斯做人質,這段時期內的他接受了伊巴密濃達的教育,這讓他學到了當時希臘世界最為先進的戰術戰法。腓力回國之後,於公元前359年奪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組建了由貴族和富裕平民組成的常備軍和海軍艦隊,挑選親信擔任指揮官以保證軍隊對國王的絕對忠誠;此外,他將希臘重步兵方陣加以改良,創立了日後名揚天下的「馬其頓方陣」。腓力二世是一位極具野心和實力的君主,他在位初期便大肆擴張馬其頓王國的領土,使馬其頓成為希臘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進攻秦國會怎樣?秦昭襄王能夠抵抗得住麼?
    亞歷山大大帝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橫掃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國家,擊敗了波斯、埃及、印度等強國,而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戰國時代。假設一下,如果亞歷山大可以多活幾年,繼續東徵到中國,到底誰輸誰贏呢?如果亞歷山大東徵到中國,那麼大概率會遇到西邊的秦國,此時秦國正處於秦昭王時期,就是那個戰神白起殺殺殺的時代。下面我們就假設一下二者的戰鬥,毫無疑問,亞歷山大大帝是一位軍事天才,但是戰神白起也不是蓋的,所以比軍事才能,恐怕會遇到槓精,所以接下來我們單純從軍隊的質量和數量進行比較。
  • 如果亞歷山大東徵中國,會徵服東方秦國嗎?英國專家:會一敗塗地
    我們的年輕英傑亞歷山大成為已經成為馬其頓的統領者,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差距。在亞歷山大的統領下,馬其頓爆發了驚人的能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掃平希臘、波斯、印度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在徵服印度後,亞歷山大停止了他繼續徵服的步伐。是什麼原因讓他停止了繼續東徵的步伐? 在當時,部隊中出現了厭戰情緒,他們渴望回家和親人們團聚。
  • 馬其頓方陣真的如此厲害嗎?
    編者按:一直以來,網上都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其頓方陣是同時期冷兵器時代最強陣容,統一了古希臘世界,滅亡波斯帝國,橫掃什麼「鐵血秦軍」更是不在話下,還能「戰勝以後18個世紀,即在黑火藥兵器佔據優勢之前的任何一支軍隊。」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如此厲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