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盾兵vs長矛兵誰更強?解析羅馬軍團打爆繼業者王國馬其頓方陣

2021-01-09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將領們很快瓜分了他所建立起的龐大帝國,並以其後繼者的身份自稱,開始了漫長的繼業者戰爭。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終這些繼業者國家,很多最終倒在了羅馬人攻擊之下。由此也引發了羅馬軍團優於馬其頓方陣的印象,以及為什麼劍盾兵能擊敗長矛兵的疑問。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下解析。

如果只是從表面來對比,包括馬其頓、塞琉古、埃及託勒密王朝等繼業者國家,與羅馬共和國之間的軍事力量,那麼對於羅馬在東地中海的勝利,便簡直堪稱是一件難以想像的壯舉。因為相對於羅馬共和國的軍隊,繼業者國家的軍隊,不僅兵種更加豐富,而且直接繼承了當年曾橫掃四方的馬其頓軍隊衣缽。尤其是像塞琉古這樣的強大繼業者國家,他們不僅手握大量金錢、土地以及眾多戰略資源,而且手中更有大量值得稱道的,久經沙場的軍隊。

所以僅憑武器或戰術的元素,很難說清楚羅馬人在東地中海的軍事勝利。

所以談論這場戰爭勝負的原因,要對兩方的軍事技術,軍隊的戰術以及指揮發展,以及國力對比等等進行解讀。首先,羅馬和繼業者雙方的軍隊,其實有一點非常相似,雙方軍隊都是以步兵為主,不過雙方在裝備和戰術上,卻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作為過去馬其頓方陣的繼承者,繼業者的步兵軍團們,基本遵循了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馬其頓方陣戰術。但與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馬其頓步兵相比,繼業者時代的步兵,卻還是有一些變化。

▲敘利亞戰爭中,馬其頓步兵與塞琉古步兵之間的交鋒

實際上在馬其頓方陣誕生伊始,都有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那就是步兵方陣本身,在行動時天生的士兵裝備笨重,整體機動性差等問題。當然,這些問題雖然在整個希臘式方陣中,都是存在的。馬其頓方陣為了能夠提高整個步兵方陣在正面的攻擊能力,因此借鑑了底比斯步兵方陣的特點,並使用了著名的薩裡沙長矛。

有關薩裡沙長矛的具體長度演變問題,目前還存在著一些爭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長矛的長度在繼業者戰爭時代,已經變得相當誇張,其中有記載最長的,甚至達到了7米,而這可能還並不是這種長矛最長的個體。這種長度,即使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末期的歐洲大方陣時代,可以說都非常少見。這種變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繼業者戰爭時期,由於各個勢力之間的軍事發展相差不大,甚至將領之間,互相對其戰術和作戰習慣都並不陌生,因此想要壓倒對手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讓士兵能有更強的裝備。這種需求反映到薩裡沙長矛,最直接的方式,也就莫過於直接加長它們的長度。

▲在繼業者戰爭中,薩裡沙長矛的長度在不斷增長

但這種長度過長的長矛,無疑讓其在單兵作戰中,變得非常不利。也因此,馬其頓方陣在作戰過程中,對於整個方陣的穩定,以及每個士兵之間的配和,都有極高的要求。但沉重的裝備,以及本身士兵戰鬥素質的高低不齊,使得方陣在移動時,很容易出現方陣的混亂。與之相對的,羅馬式軍團則要靈活的多。雖然在很多人印象中,羅馬軍團是標準的重步兵軍團,而且羅馬方陣最早確實是希臘式方陣的模仿者。但是在長期與高盧人的作戰中,羅馬式軍團開始更加注重整個軍團的靈活和機動性,以及在複雜地形作戰時,軍團的適應能力。

▲羅馬軍團相對於正面作戰的攻擊力,更加注重與軍團的靈活和對不同地形的適應力。

正因為兩者的差異,使得雙方在戰場上的交鋒,經常充滿了戲劇性。在正面對抗時,羅馬軍團其實很少能夠戰勝馬其頓方陣,但是很多戰例中,馬其頓方陣的士兵,卻經常在追擊戰中被羅馬軍團反殺。其原因,正是在於馬其頓本身的問題,導致其在指揮調度方面,容錯率極低,同時在複雜地形作戰時,也更容易受到地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羅馬軍團在與馬其頓方陣的正面對抗中,基本佔不到便宜。

不過繼業者的軍隊的失敗,也並不僅僅只是方陣戰術的問題。從軍隊組成來看,繼業者的軍隊們往往也有很大的問題。相對於羅馬軍團主體為本國公民,那種較為簡單兵力來源結構。包括塞琉古和埃及託勒密,他們的軍隊更像是一個巨大的萬花筒。比如說塞琉古軍隊,其中不僅有來自從希臘招攬的移民和傭兵,還有從各地僱傭的各種民族武裝。

繼業者的這種軍隊,本身也是他們統治方式的體現。實際上,即使是像高度本土化的埃及託勒密王朝,其上層更多的,也是把持在希臘或者希臘化貴族的手中。其軍隊的核心,也正是來自希臘的移民和傭兵。這些移民不僅在戰術上更接近繼業者將領們的指揮習慣,同時文化上的相近,也讓他們相對於將其視為西方侵略者的本土民族更加可靠。但相應的,其他同樣提供了大量重要人力,並且極大豐富了繼業者軍隊兵種的異族,與核心的希臘式軍隊的直接合作,就必然存在著大量不愉快的摩擦。因此在大規模作戰中,不穩定因素也更容易在關鍵時刻,把他們的軍隊炸得粉碎。

▲埃及託勒密王朝的軍隊,就是以希臘招募的僱傭兵為主。

而這種軍隊結構,給繼業者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在於其軍隊核心,一旦遭受大規模的折損之後,就會變得難以補充。這一點,在羅馬控制希臘地區後,塞琉古和埃及託勒密王朝,表現的都相當明顯。尤其是作為西亞強權的塞琉古,不得不進一步依賴於過去那些希臘移民的後代。但也因此,導致了這些已經演變成為本土勢力希臘移民和希臘化貴族們,開始更加頻繁的染指塞琉古高層的政治鬥爭。這也就造成了塞琉古王朝末期,一系列嚴重的內耗,最終更加嚴重的消耗了塞琉古的國力。同時僱傭兵本身質量的參差不齊,對於軍隊作戰指揮的協調,也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樣軍隊的作戰意志和決心,與以土地為驅動力的羅馬公民兵相比,自然無法相提並論。

▲希臘僱傭兵病院的減少,導致塞琉古王室,再無力壓制希臘移民和本土希臘化貴族勢力。

當然,在面對羅馬共和國的不斷威脅之下,中東地區的繼業者國家,也很快開始吸收羅馬軍團的特點對自己的軍隊進行改革,並且還更加廣泛的從各地招攬僱傭兵來為自己作戰。甚至像埃及託勒密王朝時期,乾脆開始吸納埃及的本土民族力量進入自己的軍隊核心。

但是繼業者後代們的努力,雖然的確成功的延長了自身帝國的存續,但是這些軍事問題,卻還只是這些繼業者帝國,所存在的無數問題中的冰山一角。林林總總的問題,最終也將讓這些馬其頓的後裔,最終像被他們所徵服的民族一樣,被迫成為新興霸權的臣民……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長矛與劍盾誰更強?羅馬軍團:別扯地形平地上照樣幹翻馬其頓方陣
    編者按:劍盾兵與長矛兵誰更強,這算是網絡上,一個經常被討論的話題了。而關於這個話題,經常被當做案例研究的,莫過於作為劍盾兵的羅馬軍團與馬其頓方陣長矛兵的對決了。(「本文將馬其頓方陣視作純粹使用薩裡沙長槍為代表的重武器步兵部隊,而不包括其他兵種」《馬其頓方陣戰術系統研究》)。那麼羅馬軍團是如何擊敗馬其頓方陣的呢?我們先從經典的皮納德之戰來看,羅馬軍團是如何擊敗馬其頓方陣的。
  • 羅馬軍團和馬其頓步兵方陣誰更強?
    在格拉尼卡斯河,伊蘇斯河,高加米拉河和面對波羅斯的希達斯皮斯河,亞歷山大的士兵都證明了自己強於他們的敵人。這個優勢的核心是方陣,一個密集的、由9000名訓練有素的士兵組成的馬其頓步兵方陣。在他取得驚人的成功之後,在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巴比倫逝世。
  • 羅馬軍團和馬其頓方陣誰才是步兵之王?
    依照羅馬人的部署習慣,步兵戰線中的兩端一般由拉丁同盟軍團等羅馬化的義大利重步兵組成,而中央位置由羅馬軍團自己佔據。起先這種部署是由於薩莫奈人之流的義大利步兵更擅長機動作戰。後來隨著義大利同盟各軍團越來越重裝化,戰法和組織方式越來越接近羅馬軍團,這種部署習慣更多作為傳統繼承下來。義大利同盟部隊儘管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重步兵,但依舊把步兵在兩翼位置更看重機動性的作戰任務攬下來。
  • 馬其頓戰爭開始時羅馬的綜合國力已超越馬其頓
    對於傳統的希臘重步兵的戰術,羅馬人認為他們過於龐大且在亞平寧半島的丘陵無法進行部署,這讓羅馬人吸取了這一教訓,進行了較為合理的編制,增加了戰場上的靈活性。而羅馬人的重步兵方陣的泛用性也要強於後來的馬其頓方陣。軍團的靈活性可以讓將領使用自己的輕裝部隊與騎兵同敵方交手時,還可以用第一線的長矛兵抵禦敵人方陣的衝擊。
  • 劍盾兵助羅馬徵服亞非歐,為何到了西班牙就「返祖」用回長矛?
    那麼,西班牙為何放棄了劍盾兵而將長矛兵作為主力,與古羅馬正好相反呢? 一、為何古羅馬改用劍盾兵?泛用性和針對性並重 1. 劍盾能打,能扛,還靈活 最早古羅馬的軍隊中,無論是騎兵還是步兵,主武器都是長矛和弓箭,輔助武器才是劍。
  • 古代西方最強軍團——亞歷山大軍團與羅馬軍團究竟誰更厲害?
    馬其頓方陣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羅馬軍團打敗過馬其頓王國的馬其頓方陣,這不就說明羅馬軍團比亞歷山大大帝的部隊強嗎?關於這個問題,如果說亞歷山大大帝的部隊只有馬其頓方陣,那我可以勉強說有道理,但是,這裡有兩個小錯誤,第一,亞歷山大的軍隊中,並非所有軍隊都是方陣步兵,第二,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方陣步兵,與後來被羅馬軍團擊敗的方陣步兵相比,裝備更加輕便,行軍和戰鬥要靈活得多。
  • 700人傷亡換13000戰損,羅馬軍團憑啥大殺馬其頓方陣?
    在馬其頓內亂期間,腓力二世發現馬其頓方陣極其缺乏機動性,且側翼相當薄弱,因此引入了其他高機動性兵種予以配合。馬其頓方陣戰術體系的主體由重步兵、輕步兵以及騎兵組成,其中輕步兵還有著不同的類型,包括使用弓箭、投石索的遠程武器進行遠程火力覆蓋的兵種,還有行動敏捷的色雷斯輕盾兵。而另一核心則是機動性更強的騎兵。
  • 如果戰無不勝的馬其頓方陣遇上羅馬軍團會如何呢?
    如果亞歷山大不是進軍東方,而是選擇徵服歐洲,羅馬人能夠抵擋得了亞歷山大戰無不勝的馬其頓方陣嗎? 羅馬軍旗 第三,羅馬軍團的戰鬥力並不弱於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雖然沒有沒有和羅馬軍團較量過,可是馬其頓方陣卻的的確確和羅馬軍團比試過。
  • 繼業者戰爭催生的世界最早超重裝騎兵:塞琉古阿格瑪具裝騎兵
    亞歷山大的死亡並未讓他與他父親建立的傳奇軍隊——馬其頓方陣與夥伴騎兵消亡。他們作為一種傳統在各繼業者王國中延續,並得到一定的發展與革新。與亞歷山大時代的軍隊比,繼業者的軍隊數量要更龐大。在一些會戰中,他們會投入高達7萬人的兵力,而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數量一般也就是4-5萬人。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馬其頓王國在地圖上的位置(圖上橘色部分) 這時誰要能發明一套作戰陣法,在戰場上還不是碾壓級別的嗎?而這個契機,被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緊緊抓住了。 這極大得益於他幼年曾在底比斯做質子的經歷,諳熟底比斯人的政治制度和軍事訓練,尤其是底比斯方陣的排兵布陣,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都深受軍事家埃帕米農達斯的影響。 返回馬其頓執掌政權後,他建立了一支常備軍,訓練了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馬其頓方陣」,並建立了強大的海軍,成了馬其頓王國崛起的重要保障。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在東徵過程,亞歷山大戰無不勝,「馬其頓方陣」成為他東徵路上的一大功臣。伴隨著亞歷山大的功績,馬其頓方陣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越加高大。然而,在公元前197年發生的基諾斯山戰役中,馬其頓方陣在面對羅馬的中隊戰術時,顯得僵硬而又笨拙,被羅馬靈活而又富彈性的中隊戰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 趣說歷史:羅馬軍團VS大秦雄獅,誰的戰鬥力更強?
    羅馬軍團vs 大秦雄師,誰能贏?說起來有點關公戰秦瓊,張飛挑羅成的味道。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就先挑雙方最佳競技狀態的時期來一決雌雄。反觀羅馬軍團戰鬥力的頂峰時期,當屬共和國時代,那時的羅馬軍團在歐亞非廣闊的疆域上縱橫馳騁,先後打敗了高盧人、迦太基人、馬其頓人聲名顯赫一時。再看同時期雙方其他數據對比,當年羅馬軍團徵服世界有一件無比鋒利的殺手鐧,那就是防守如銅牆鐵壁,戰鬥時猶如殺戮堡壘的羅馬軍陣。而軍陣中主要以三線陣和劍盾陣法令敵人膽寒,一個羅馬軍團呢,就相當於咱們現在軍隊的一個師。
  • 長槍方陣與夥伴騎兵《全面戰爭》亞歷山大的砧錘戰術
    這位偉大的徵服者率領大軍從馬其頓出發,途徑波斯、埃及、小亞細亞並穿過兩河流域,最終用十年時間建立起橫跨歐、亞、非洲三個大陸的強大帝國。在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後,這一策略多次被塞琉古王國、埃及託勒密王朝等繼業者國家使用,然而在亞歷山大之後,繼業者中再沒有能夠將砧錘戰術發揮到極致的將領。
  • 馬其頓方陣的終極進化版:可攻可守的瑞士步兵方陣
    正是由於瑞士擁有了大批精銳的步兵,加上聯邦式體制使得瑞士軍團較為穩定,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下,瑞士軍隊發展出了一套成熟的步兵作戰陣型,相比於古代的馬其頓步兵方陣,瑞士步兵方陣具備更強的防禦力和進攻力,使瑞士軍隊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 世界四大方陣長矛:中國一種長矛位列其中,而且比馬其頓長矛強大
    古代方陣有多種形式,最古老最常見的就是方陣。這種陣型最為簡單,最為緊密,適於步兵野戰。方陣中使用的兵器一般為長矛、盾牌、戟、劍、鉞等,以長矛最為普遍。方陣中的長矛一般放在最前列,是攻防主戰兵器,可對敵人構成極大威脅。下面就說說世界四大方陣長矛,中國一種長矛位列其中,而且比馬其頓長矛強大。
  • 馬格尼西亞大戰:羅馬這樣打爆希臘化的巔峰軍隊
    馬其頓把自己統治下除馬其頓王國之3。馬其頓的士兵人數不得超過5000。馬其頓像羅馬支付1000塔蘭特的賠償金,在合約籤訂之時首付500塔蘭特,剩下的分期付款,分十年付清。不得像羅馬的同盟國,羅德島和帕加瑪發動戰爭。國王的次子德米特裡烏斯作為人質送往羅馬。
  • 共和新星粉碎帝國餘暉,馬其頓軍團的末日!古希臘霸權的落幕戰
    ,被漢尼拔由衷稱讚的名將、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曾經對羅馬人發起過一度兵臨羅馬城下的入侵,因此,羅馬人絕對不可能放任馬其頓王國的壯大乃至存續,只要有機會,羅馬人必定會將馬其頓王國打碎,以滿足自己的安全和擴張的需要,一山不容二虎,分隔義大利和希臘的亞得裡亞海雖大,卻容不下兩個國家的伸展。
  • 古羅馬帝國的軍事奇蹟:雖然騎兵不給力,卻總能打贏騎兵戰
    三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十個大隊組成一個軍團,軍團共計有4500-6000人。每個大隊都會有30名騎兵作為輔助。軍團是較希臘式方陣,包括馬其頓方陣更靈活的作戰單位,比起方陣,裝備短劍與標槍的軍團在貼身近戰、反應能力方面要強得多。中隊可以變化成各種陣型,面對不同的狀況。
  • 希臘史26:馬其頓帝國解體與繼業者戰爭—從群雄割據到三國時代
    由於亞歷山大的遺言「把王位交給最強的人」,未明確繼承人,他的將領們對由誰來繼承引發激烈爭議。以墨勒阿革洛斯(Meleager)為首的步兵派將領,擁立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智障哥哥阿里達烏斯(Arrhidaeus)為王,是為腓力三世(Philip III),他們試圖控制傀儡皇帝,掌握帝國實權。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這裡頭,攻滅波斯帝國的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使得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在古代地中海唱響,也成就了亞歷山大不可戰勝的傳奇。也正是如此,西方學者認為亞歷山大所帶領的馬其頓王國有著與秦朝一戰的資本,畢竟公元前323年的亞歷山大帝國所擁有的領土可是超過了戰國七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