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業者戰爭催生的世界最早超重裝騎兵:塞琉古阿格瑪具裝騎兵

2021-01-20 冷兵器研究所

亞歷山大的死亡並未讓他與他父親建立的傳奇軍隊——馬其頓方陣與夥伴騎兵消亡。他們作為一種傳統在各繼業者王國中延續,並得到一定的發展與革新。與亞歷山大時代的軍隊比,繼業者的軍隊數量要更龐大。在一些會戰中,他們會投入高達7萬人的兵力,而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數量一般也就是4-5萬人。由於繼業者王國,特別是東方的繼業者王國,缺乏希臘本土精兵資源,所以那些國王在保留他們手中有限的希臘軍人作為核心的同時,也大力使用當地的特色兵種。諸如塞琉古王國與埃及託勒密王國均建立了龐大的戰象的隊伍,尤其以塞琉古巨大的印度戰象為象徵(埃及託勒密王國則普遍使用非洲森象,現已滅絕,它的體型較印度象更小)。波斯帝國曾經使用過的卷鐮戰車也被大量裝備。

但這些改革大都是缺乏創新精神的,有的甚至將軍隊帶入一種極端傾向。比如各繼業者之間互相攻打,使用的都是馬其頓方陣體系。為了能更勝於對手,他們就不斷地增加方陣長矛的長度,將原本已經很長(16英尺)的超長矛增加到了22英尺。方陣的縱深也從亞歷山大時代的16人縱深增加到了32人縱深,有的時候甚至達到50人縱深。雖然在會戰中,這種方陣的正面幾乎是無敵的,沒有任何軍隊,包括後來天下聞名的羅馬軍團,能從正面抵抗這種方陣的衝擊。但這也讓本來機動性極強的馬其頓方陣變得非常笨重,在複雜的地形下更難以調動與變化。更沉重的長矛導致貼身近戰能力更遜色,側翼與後方也就更容易被突破。

我們不能說這種方陣一定比亞歷山大時代的方陣差,但確實優點與缺點都更加明顯。越明顯的缺點也就更容易被對手所利用,而且現實中,這些缺點也確實在多次會戰中被馬其頓方陣的敵人所利用了。此外,曾經在亞歷山大軍團中那些配合大方陣的近衛步兵、散兵都被嚴重的削弱了,當然這也可能是本土兵員不足所導致的。

▲超長槍方陣之間的對決

但繼業者時代的騎兵,特別是重騎兵,在重騎兵進化史上是值得敘述的。在幾個較大的繼業者王國中,統治馬其頓的安提柯王國的騎兵並不多,統治埃及的託勒密王國很可能由於炎熱的氣候不再使用裝甲過分厚重的重騎兵,而塞琉古王國的重裝騎兵則得到很大發展。他們建制名稱仍採用了過去的榮耀——夥伴騎兵,有的則稱為阿格瑪(Agema)騎兵,但均為精英部隊。不過也有資料認為,繼業者王國的夥伴騎兵裝備與阿格瑪具裝騎兵不同。

這些精英騎兵大部分被國王直接統轄,採用了波斯與斯基泰重騎兵慣用的馬鎧,並且更為厚重。一部分繼業者王國的重騎兵則第一次做到連人帶馬,全部包裹在青銅或鐵質的鱗甲中。他們的馬鎧並非像波斯或斯基泰重騎兵那樣,用皮帶將護胸懸掛在馬鞍上,而是將鱗甲甲片固定在織物上,成為鱗甲馬衣,然後完整的包裹整個戰馬。馬匹的頭部也擁有整個臉部的面甲,而非過去波斯重騎兵坐騎「護額」。也就是說,在繼業者時代,真正的具裝騎兵——超重裝騎兵誕生了。

武器上,他們仍裝備著著名的諸斯同長騎槍或類似的武器,不過固定改為雙手持握。他們排成密集陣型,用這些超長的騎槍發動猛烈的衝鋒,成為日後羅馬時代的東方重甲騎兵的模版。根據可以確認的記載,他們出現於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在公元前212年-205年的遠徵中。一個世紀之後,著名的帕提亞重騎兵、或四個世紀之後的薩珊重騎兵、甚至中世紀開始後稱霸數百年的東羅馬(拜佔庭)重裝騎兵,均沿用了這個模式。另外,武器上除了諸斯同長槍,也於過去前輩夥伴騎兵一樣配備劍作為輔助武器。同時,他們一般不配盾牌,但有一些則使用色雷斯式的希臘橢圓盾。這些盾牌用木製成並包上皮革。

不過,全體防護式的盔甲也賦予這些昂貴騎兵極其沉重的重量,讓他們決不可發動長時間的衝鋒。因此這些重裝騎兵必須在合理的衝鋒距離前才開始小跑,以節省體力。所以,他們的衝鋒往往僅能用在決戰時刻。所幸這些問題,在後來的鐵甲具裝騎兵的發展中,逐漸得到了修正。比如為這種沉重的騎兵配備更加精選的馬匹,用重量與防護更具效能的鐵質或皮質札甲馬鎧(片甲)代替鱗甲,更加合理的隊形與訓練等。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龍語者。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長槍方陣與夥伴騎兵《全面戰爭》亞歷山大的砧錘戰術
    在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後,這一策略多次被塞琉古王國、埃及託勒密王朝等繼業者國家使用,然而在亞歷山大之後,繼業者中再沒有能夠將砧錘戰術發揮到極致的將領。此後繼業者國家先後為羅馬所滅,直到公元前30年託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自盡後,完全併入羅馬帝國的版圖。
  • 第2次繼業者戰爭:十八路諸侯共討安提柯,8萬聯軍血戰伊朗高原
    第二次繼業者戰爭終於迎來了高潮,攸美尼斯經過千裡大逃亡,終於聚集起一支龐大的軍隊,他以國王的名義召集波斯總督樸塞斯塔斯、埃蘭總督安提貞尼斯、印度總督歐德摩斯等東方實力派組成了新的東國陣營,卡桑德、安提柯、託勒密、塞琉古、培松自然組成了新西國陣營,兩大陣營在原波斯帝國境內對峙。
  • 希臘史26:馬其頓帝國解體與繼業者戰爭—從群雄割據到三國時代
    三、繼業者戰爭(前322年-前301年) (1)第一次繼業者戰爭(前322年-前320年) 安提帕特成為新任帝國攝政,塞琉古成為巴比倫總督,安提柯成為埃蘭總督,帝國政局重新洗牌。(2)第二次繼業者戰爭(前319年-前315年)
  • 古羅馬帝國的軍事奇蹟:雖然騎兵不給力,卻總能打贏騎兵戰
    ▲早期共和國時代軍團 1羅馬老兵 2 羅馬青年兵或壯年兵 3 羅馬輕步兵如前面所說,在羅馬徵服希臘與馬其頓地區的三次馬其頓戰爭,消滅勁敵迦太基的布匿戰爭,力挫繼業者王國中最強大的塞琉古軍隊的小亞細亞戰爭中,軍團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冷兵器戰爭指揮的尷尬!顧頭不顧尾,誰來指揮奔襲的騎兵?
    在歷史上真實的古代戰爭,往往會存在一些由於落後科技導致的尷尬問題,然而,現代影視作品中,往往會可以忽略這一點,雖然極大提升了觀感,卻讓很多觀眾有了錯誤的印象。在這些問題中,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一項,那就是誰來指揮騎兵部隊。
  • 從《慶餘年》裡的黑騎入手,談談古代中西方的「超級重裝騎兵」
    而現實中也確確實實曾出現過類似於黑騎這樣的騎兵,它們就是古代的「超級重裝騎兵。」它們是冷兵器時代敵人的夢魘,創造了數千年的輝煌戰史;他們曾經在數個朝代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後來隨歷史車輪的滾動,他們卻在戰爭史上銷聲匿跡了。
  • 馬其頓夥伴騎兵,地中海世界裡最先進和強大的戰爭機器
    在隨後的數個世紀內,馬其頓軍隊儘管在戰場上遭到各種各樣的挑戰,但始終被證明是整個地中海世界裡最先進和強大的戰爭機器之一。這支軍隊的核心打擊力量,就是團結在馬其頓及其他希臘化王國的國王身邊的被稱為「夥伴」 的重騎兵部隊。 在夥伴騎兵(Hetairoi)興起的公元前4 世紀之前,騎兵這一兵種已經逐漸在戰場上取得極高的地位。
  •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繼業者之爭
    然而,天不假年,這位歷史上罕見的戰爭奇才在33歲便撒手人寰。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後,他留下的最重要遺產——橫跨亞非歐的龐大的馬其頓帝國的繼承者人選問題引發了手握兵權的部將們的爭執。騎兵將領帕狄卡斯提出,等待亞歷山大大帝的遺腹子出生,如果是男孩,就立其為王。但是,以美利格為首的步兵派卻主張由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哥哥阿里德歐斯來繼承大統。阿里德歐斯是個有明顯智力障礙的人。
  • 黑衫惡魔:最早的手槍騎兵
    簧輪手槍簧輪手槍是世界上第一種能被稱作為手槍的武器,有人認為是達•芬奇發明了這種武器,也有人認為是德國人。這種武器本質上是火繩槍的袖珍款。與火繩槍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這種手槍不再有火繩外露,而是由內部的精巧機關摩擦燧石進行射擊。摩擦燧石會產生大量火花,進而引發槍械火藥室中的火藥,將彈丸打出,完成射擊。
  • 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什麼在中國被淘汰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無疑是戰場上的絕對霸主,然而在騎兵的發展史上,東西方卻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歐洲人始終堅持重裝重甲,並圍繞重裝騎兵發展出了一系列的騎士階層、騎士文化。 反觀中國,重裝騎兵在南北朝時曾一度是騎兵的標配,但在隋唐時期迅速走向衰敗。
  • 為什麼中國的重裝騎兵會在南北朝突然出現?
    然而,這種重裝坦克一般具裝騎兵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呢? 01 遊牧者的南下 所謂"甲騎具裝"的重騎兵出現,其實與西晉末年遊牧民族南下有著深刻的聯繫。 以慕容鮮卑為例,這群深入中原的遊牧者曾經長期與中原政權並存,對騎兵作戰的認識更勝一籌。
  • 歷史解密:歐洲重騎兵的發展,和騎兵陣術和單兵裝備有何關係?
    不過,板甲在重騎兵裝備上引起的革命,才剛開始。恰如公元前2世紀全具裝騎兵剛從繼業者王國誕生初期一樣,看似很先進,但並沒有帶來使用者在戰場上的充分優勢。事實上,這樣的板甲除了價格高昂以外,實用性也堪憂。當時板甲大約25公斤,穿著也不夠舒適,不能長時間穿著。
  • 羅馬軍團敗於安息重騎兵?古典時代,安息重騎兵衝擊就是送命
    從公元前53年向前看,當時的西方古典世界中,有記載並有實物證明的,最早使用重騎兵的民族,是當時古代草原上的居民們,即斯基泰人。斯基泰人的軍隊中就有全身配備鐵甲騎兵。但是,即使是這些從小就與騎馬分不開的草原的居民,他們的騎兵的衝鋒方式,卻也和人們的想像差別巨大。
  • 第3次繼業者戰爭:三洲諸侯四分天下,安提柯擁兵10萬討伐埃及
    德米特裡方面,精銳的重步兵位於中央,前鋒為恐怖的戰象兵團,左翼為馬其頓騎兵和戰象組成的混編方陣,由德米特裡親自指揮,右翼則是普通的輕步兵和騎兵。埃及方面,託勒密以步兵為中央,左翼為數千輕步兵和騎兵,右翼則專門布置了對付戰象的輕步兵的馬其頓騎兵,託勒密親自指揮右翼的主力騎兵,打算正面進攻德米特裡的軍隊。
  • 歐洲人是重騎兵始祖?「甲騎具裝」了解一下,60人攻破8萬軍陣
    五胡亂華,北方遊牧民族依靠數量龐大又迅猛快速的騎兵部隊入主中原並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權,騎兵開始主宰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勝負。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車被淘汰,急需一種新型的戰場突擊力量,以起到突破敵軍陣線的目的,故「甲騎具裝」被廣泛用於戰爭。以近戰肉搏為主的「甲騎具裝」取代早期成為騎兵的主力,這是中國騎兵歷史上第一次「變革」,「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
  • 重騎兵碾壓歐洲,稱霸一時,為何在中國不受重視
    北方凌冽,陽光刺眼,戰爭一觸即發。 交戰雙方,嚴陣以待,都在等待最佳的時間,那時間就是正午。 正午的眼光刺眼,能影響長弓手們視野,給騎兵最佳機會。
  • 古希臘與古印度文明的碰撞,塞琉古-孔雀戰爭
    塞琉古-孔雀戰爭(Seleucid–Mauryan War)發生於公元前305年至303年。它開始於塞琉古帝國的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試圖奪回被孔雀帝國的旃陀羅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佔領的馬其頓帝國的印度總督區。
  • 《全面戰爭競技場》希臘鐵甲騎兵怎麼樣 希臘鐵甲騎兵圖鑑
    導 讀 全面戰爭競技場希臘鐵甲騎兵怎麼樣?
  • 「緊急徵召」的帕提亞帝國軍隊,戰場上為何騎兵卻配合「默契」?
    帕提亞帝國軍隊每當戰爭開始時,國王發出徵召令,分布在各地的諸侯們就率領各自的軍隊前來與國王匯合,而當戰爭結束之後,軍隊又會立即解散,雖然如此,但帕提亞人仍然是非常驍勇善戰,在各種戰爭中都獲得了勝利,這與他們的騎兵制度有很大的關係。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騎兵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分水嶺,最早在商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已經能在馬背上作戰了,此後周王朝更是以養馬而聞名,古籍記載「古公瞏父,來朝走馬」。當然最初的作戰主力還是步兵,大致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埃及就培養出了戰鬥力不俗的步兵軍團,此後西方興起的羅馬、希臘等國都有各自的步兵陣營,步兵又有重裝步兵與普通步兵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