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的死亡並未讓他與他父親建立的傳奇軍隊——馬其頓方陣與夥伴騎兵消亡。他們作為一種傳統在各繼業者王國中延續,並得到一定的發展與革新。與亞歷山大時代的軍隊比,繼業者的軍隊數量要更龐大。在一些會戰中,他們會投入高達7萬人的兵力,而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數量一般也就是4-5萬人。由於繼業者王國,特別是東方的繼業者王國,缺乏希臘本土精兵資源,所以那些國王在保留他們手中有限的希臘軍人作為核心的同時,也大力使用當地的特色兵種。諸如塞琉古王國與埃及託勒密王國均建立了龐大的戰象的隊伍,尤其以塞琉古巨大的印度戰象為象徵(埃及託勒密王國則普遍使用非洲森象,現已滅絕,它的體型較印度象更小)。波斯帝國曾經使用過的卷鐮戰車也被大量裝備。
但這些改革大都是缺乏創新精神的,有的甚至將軍隊帶入一種極端傾向。比如各繼業者之間互相攻打,使用的都是馬其頓方陣體系。為了能更勝於對手,他們就不斷地增加方陣長矛的長度,將原本已經很長(16英尺)的超長矛增加到了22英尺。方陣的縱深也從亞歷山大時代的16人縱深增加到了32人縱深,有的時候甚至達到50人縱深。雖然在會戰中,這種方陣的正面幾乎是無敵的,沒有任何軍隊,包括後來天下聞名的羅馬軍團,能從正面抵抗這種方陣的衝擊。但這也讓本來機動性極強的馬其頓方陣變得非常笨重,在複雜的地形下更難以調動與變化。更沉重的長矛導致貼身近戰能力更遜色,側翼與後方也就更容易被突破。
我們不能說這種方陣一定比亞歷山大時代的方陣差,但確實優點與缺點都更加明顯。越明顯的缺點也就更容易被對手所利用,而且現實中,這些缺點也確實在多次會戰中被馬其頓方陣的敵人所利用了。此外,曾經在亞歷山大軍團中那些配合大方陣的近衛步兵、散兵都被嚴重的削弱了,當然這也可能是本土兵員不足所導致的。
▲超長槍方陣之間的對決
但繼業者時代的騎兵,特別是重騎兵,在重騎兵進化史上是值得敘述的。在幾個較大的繼業者王國中,統治馬其頓的安提柯王國的騎兵並不多,統治埃及的託勒密王國很可能由於炎熱的氣候不再使用裝甲過分厚重的重騎兵,而塞琉古王國的重裝騎兵則得到很大發展。他們建制名稱仍採用了過去的榮耀——夥伴騎兵,有的則稱為阿格瑪(Agema)騎兵,但均為精英部隊。不過也有資料認為,繼業者王國的夥伴騎兵裝備與阿格瑪具裝騎兵不同。
這些精英騎兵大部分被國王直接統轄,採用了波斯與斯基泰重騎兵慣用的馬鎧,並且更為厚重。一部分繼業者王國的重騎兵則第一次做到連人帶馬,全部包裹在青銅或鐵質的鱗甲中。他們的馬鎧並非像波斯或斯基泰重騎兵那樣,用皮帶將護胸懸掛在馬鞍上,而是將鱗甲甲片固定在織物上,成為鱗甲馬衣,然後完整的包裹整個戰馬。馬匹的頭部也擁有整個臉部的面甲,而非過去波斯重騎兵坐騎「護額」。也就是說,在繼業者時代,真正的具裝騎兵——超重裝騎兵誕生了。
武器上,他們仍裝備著著名的諸斯同長騎槍或類似的武器,不過固定改為雙手持握。他們排成密集陣型,用這些超長的騎槍發動猛烈的衝鋒,成為日後羅馬時代的東方重甲騎兵的模版。根據可以確認的記載,他們出現於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在公元前212年-205年的遠徵中。一個世紀之後,著名的帕提亞重騎兵、或四個世紀之後的薩珊重騎兵、甚至中世紀開始後稱霸數百年的東羅馬(拜佔庭)重裝騎兵,均沿用了這個模式。另外,武器上除了諸斯同長槍,也於過去前輩夥伴騎兵一樣配備劍作為輔助武器。同時,他們一般不配盾牌,但有一些則使用色雷斯式的希臘橢圓盾。這些盾牌用木製成並包上皮革。
不過,全體防護式的盔甲也賦予這些昂貴騎兵極其沉重的重量,讓他們決不可發動長時間的衝鋒。因此這些重裝騎兵必須在合理的衝鋒距離前才開始小跑,以節省體力。所以,他們的衝鋒往往僅能用在決戰時刻。所幸這些問題,在後來的鐵甲具裝騎兵的發展中,逐漸得到了修正。比如為這種沉重的騎兵配備更加精選的馬匹,用重量與防護更具效能的鐵質或皮質札甲馬鎧(片甲)代替鱗甲,更加合理的隊形與訓練等。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龍語者。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