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凌冽,陽光刺眼,戰爭一觸即發。
交戰雙方,嚴陣以待,都在等待最佳的時間,那時間就是正午。
正午的眼光刺眼,能影響長弓手們視野,給騎兵最佳機會。
圓盾背後,指揮官要看蒼穹,揮舞號令,旗幟一出,重甲步兵們分開盾牌,蓄勢待發良久的高頭大馬,帶著全副武裝的具裝騎兵越眾而出。
他們排成陣列,緩緩出發,越是臨近對方陣地,越是加快步伐,迎著箭雨,爭鋒向前。
銳利的弓箭,被厚重的甲冑彈開,長槍立起,眼前就是盾陣。
衝,衝,衝,迎著盾陣的長矛,這群無畏的勇士,不斷向前。
第一排,都是炮灰,多人仰馬翻,少殺敵致勝。
可那又如何,衝破了盾陣,就是他們的天下,無差別絞殺,在衝鋒後成陣。
而這,就是中世紀具裝騎兵衝鋒的場景。
那個時候的騎兵,就是如此牛叉,猶如今日的坦克部隊一樣。
面對缺少騎兵的對手,幾乎具有碾壓性優勢。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在西方被視作戰爭終極殺器的重裝騎兵,在華夏大地卻少有被重視。
根源嗎也很簡單!
騎士團衝鋒
首先:東方的戰爭規模非西方可比。
長期的人口優勢,讓西方至多不過十多萬的戰爭規模,在東方戰爭相形見絀,戰國時代就有數十上百萬人的大戰役出現,這在西方絕對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在大規模戰場上,部隊質量確實起作用,可人數還有相對良好的訓練,卻是成敗的關鍵。
如項羽那樣的猛士,總是少見的。
其次:具裝騎兵,裝備太過昂貴,不適合規模列裝。
單兵裝備的制式化,最早源自戰國時代,秦國就是鮮明的例證。
但一個騎兵,特別是重裝騎兵的花銷,可非小數目,頂的上是個步兵。
甲冑的高造價,還有馬匹的稀缺,都讓重裝騎兵,不常見於中國戰場,除非國力特別強盛,馬匹供應充足的時代,會有少部分精銳騎兵出現,大多數時候,重騎兵都因造價問題,成不了戰場的主力。
重裝騎兵可不是一般小國玩的轉的
最後:中國戰場講究兵法戰術,和歐洲單調的戰術謀略不同。
重騎兵雖然有衝擊力強,戰鬥力強的優勢,可這優勢太過單一!
在變化無常的華夏戰場並不適用,多兵種配合,還有計謀迭出的中原戰場,講究的是兵種配合,埋伏用計。
36計迭出,孫子兵法常用,騎兵特別是輕騎兵,才是完成戰略規劃的更好選擇,至於重騎兵,用處並不大。
而且還弊端很多,單一的作戰效用,配合巨量的後勤補給,短暫的爆發時間,不適用於長期戰鬥和遠距離戰鬥,古中國戰爭,多有長距離,長時間的特點,無疑放大了這缺點。
不過要說,中國數千年歷史,都不重視重騎兵,也是虛幻的言語。
在漢朝漢武帝時候,就是中國重騎兵的高光時刻。
那個時候,為了對抗匈奴的攻擊,漢武帝曾經用大漢近半的軍費,打造騎兵部隊。
這騎兵部隊,一人三馬是標配,各個都是精銳關中子弟,自小弓馬嫻熟,配合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帶領,才有了遠徵匈奴的勝利。
殲滅匈奴人的西漢精銳騎兵
後續中國史,也多有成建制重騎兵出現!
比如北宋時嶽家軍特種部隊背嵬軍,這支部隊就是精銳騎兵和重步兵混合成軍,目的則是配合突襲戰,陣地戰,遊擊戰戰術多元化選擇。
比如明朝時候的關寧鐵騎,也是精銳騎兵配合火器成軍的存在。
而且中國史上少有的重騎兵,其實和西方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待遇好,配置高,頭銜高!
西方中世紀重騎兵,騎士們各個都是封建領主,待遇很高,出徵時都有隨從騎士陪同,配置也高,冊封騎士之後,很多都有爵位,頭銜也高。
這算得上東西方的異曲同工之妙吧。
綜上可見,西方多出重騎兵,東方少出重騎兵。
根源就在,戰場規模不同,戰爭形態不同,進而引發的後勤保障不同。不是東方不重視重騎兵,很多時候是建立不了大規模重騎兵部隊,馬匹也難找,少了作用又不大。
這算不得啥錯誤,不過是國情不同的不同選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