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騎兵碾壓歐洲,稱霸一時,為何在中國不受重視

2020-12-08 騰訊網

北方凌冽,陽光刺眼,戰爭一觸即發。

交戰雙方,嚴陣以待,都在等待最佳的時間,那時間就是正午。

正午的眼光刺眼,能影響長弓手們視野,給騎兵最佳機會。

圓盾背後,指揮官要看蒼穹,揮舞號令,旗幟一出,重甲步兵們分開盾牌,蓄勢待發良久的高頭大馬,帶著全副武裝的具裝騎兵越眾而出。

他們排成陣列,緩緩出發,越是臨近對方陣地,越是加快步伐,迎著箭雨,爭鋒向前。

銳利的弓箭,被厚重的甲冑彈開,長槍立起,眼前就是盾陣。

衝,衝,衝,迎著盾陣的長矛,這群無畏的勇士,不斷向前。

第一排,都是炮灰,多人仰馬翻,少殺敵致勝。

可那又如何,衝破了盾陣,就是他們的天下,無差別絞殺,在衝鋒後成陣。

而這,就是中世紀具裝騎兵衝鋒的場景。

那個時候的騎兵,就是如此牛叉,猶如今日的坦克部隊一樣。

面對缺少騎兵的對手,幾乎具有碾壓性優勢。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在西方被視作戰爭終極殺器的重裝騎兵,在華夏大地卻少有被重視。

根源嗎也很簡單!

騎士團衝鋒

首先:東方的戰爭規模非西方可比。

長期的人口優勢,讓西方至多不過十多萬的戰爭規模,在東方戰爭相形見絀,戰國時代就有數十上百萬人的大戰役出現,這在西方絕對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在大規模戰場上,部隊質量確實起作用,可人數還有相對良好的訓練,卻是成敗的關鍵。

如項羽那樣的猛士,總是少見的。

其次:具裝騎兵,裝備太過昂貴,不適合規模列裝。

單兵裝備的制式化,最早源自戰國時代,秦國就是鮮明的例證。

但一個騎兵,特別是重裝騎兵的花銷,可非小數目,頂的上是個步兵。

甲冑的高造價,還有馬匹的稀缺,都讓重裝騎兵,不常見於中國戰場,除非國力特別強盛,馬匹供應充足的時代,會有少部分精銳騎兵出現,大多數時候,重騎兵都因造價問題,成不了戰場的主力。

重裝騎兵可不是一般小國玩的轉的

最後:中國戰場講究兵法戰術,和歐洲單調的戰術謀略不同。

重騎兵雖然有衝擊力強,戰鬥力強的優勢,可這優勢太過單一!

在變化無常的華夏戰場並不適用,多兵種配合,還有計謀迭出的中原戰場,講究的是兵種配合,埋伏用計。

36計迭出,孫子兵法常用,騎兵特別是輕騎兵,才是完成戰略規劃的更好選擇,至於重騎兵,用處並不大。

而且還弊端很多,單一的作戰效用,配合巨量的後勤補給,短暫的爆發時間,不適用於長期戰鬥和遠距離戰鬥,古中國戰爭,多有長距離,長時間的特點,無疑放大了這缺點。

不過要說,中國數千年歷史,都不重視重騎兵,也是虛幻的言語。

在漢朝漢武帝時候,就是中國重騎兵的高光時刻。

那個時候,為了對抗匈奴的攻擊,漢武帝曾經用大漢近半的軍費,打造騎兵部隊。

這騎兵部隊,一人三馬是標配,各個都是精銳關中子弟,自小弓馬嫻熟,配合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帶領,才有了遠徵匈奴的勝利。

殲滅匈奴人的西漢精銳騎兵

後續中國史,也多有成建制重騎兵出現!

比如北宋時嶽家軍特種部隊背嵬軍,這支部隊就是精銳騎兵和重步兵混合成軍,目的則是配合突襲戰,陣地戰,遊擊戰戰術多元化選擇。

比如明朝時候的關寧鐵騎,也是精銳騎兵配合火器成軍的存在。

而且中國史上少有的重騎兵,其實和西方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待遇好,配置高,頭銜高!

西方中世紀重騎兵,騎士們各個都是封建領主,待遇很高,出徵時都有隨從騎士陪同,配置也高,冊封騎士之後,很多都有爵位,頭銜也高。

這算得上東西方的異曲同工之妙吧。

綜上可見,西方多出重騎兵,東方少出重騎兵。

根源就在,戰場規模不同,戰爭形態不同,進而引發的後勤保障不同。不是東方不重視重騎兵,很多時候是建立不了大規模重騎兵部隊,馬匹也難找,少了作用又不大。

這算不得啥錯誤,不過是國情不同的不同選擇而已。

相關焦點

  • 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什麼在中國被淘汰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無疑是戰場上的絕對霸主,然而在騎兵的發展史上,東西方卻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歐洲人始終堅持重裝重甲,並圍繞重裝騎兵發展出了一系列的騎士階層、騎士文化。 反觀中國,重裝騎兵在南北朝時曾一度是騎兵的標配,但在隋唐時期迅速走向衰敗。
  • 遠徵歐洲的蒙古鐵騎,是如何擊敗歐洲的重裝騎兵的呢?
    蒙古鐵騎的遠徵,最遠曾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更多次擊敗了歐洲的重甲兵方陣。為何蒙古鐵騎能取得如此成功呢? 蒙古鐵騎和歐洲軍隊的戰鬥 第一,蒙古騎兵也有重甲騎兵,而且裝備比歐洲更為先進。一說起歐洲重甲兵,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歐洲城堡內的鐵罐頭。
  • 歐洲騎士團和蒙古騎兵之間的PK
    ,先後徵服了40多個國家、720多個民族的強大戰爭機器, 歐洲騎士團以使用鍛造技術打造的堅盔利甲,配備披甲駿馬,同時擁有強大戰鬥力的重騎兵聞名於世。當蒙古騎兵西徵歐洲時碾壓了強大歐洲騎士團。為什麼我們印象中精銳的歐洲騎團會敗給蒙古騎兵呢?1241年4月,在瓦爾斯塔特平原上(波蘭列格尼卡附近),蒙古騎兵和歐洲騎士團在戰場上對峙。由蒙古西徵的統帥拔都帶領2萬人對壘裡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波蘭軍隊大約有4萬人。
  • 歐洲人是重騎兵始祖?「甲騎具裝」了解一下,60人攻破8萬軍陣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混亂割據的時代,各勢力之間徵戰不休。五胡亂華,北方遊牧民族依靠數量龐大又迅猛快速的騎兵部隊入主中原並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權,騎兵開始主宰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勝負。以近戰肉搏為主的「甲騎具裝」取代早期成為騎兵的主力,這是中國騎兵歷史上第一次「變革」,「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這種人和馬都披甲的騎兵,在歐洲叫重裝騎兵,我國古代叫做「鐵騎」或者「甲騎」。
  • 同是農耕時代,為何歐洲騎士縱橫天下,宋朝軍隊卻以步兵為主
    同樣是農耕文明,中西方為何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宋朝為何沒能像歐洲那樣全力發展騎兵部隊呢? 如果將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打造成以騎兵為主,且不說鎧甲兵器,僅僅戰馬一項,就不是宋朝能夠拿得出來的。 作戰規則不同 在歐洲大陸上作戰的騎兵屬於一種專屬的階層:騎士階層。每一名騎士在受封時都要宣誓,其中一條內容是:「他們絕不在超過一對一的情況下進行戰鬥,他們要避免一切欺詐的虛假的行為。」
  • 裝甲部隊是二戰時陸戰的主角,為何波蘭還要裝備那麼多騎兵
    文/寂寞的紅酒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隨著德國閃電戰席捲歐洲,裝甲部隊成為二戰中的明星角色,成為二戰中陸戰的主角。在波蘭戰役中,德國的裝甲部隊在48小時內碾壓波蘭數十萬騎兵,號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波蘭騎兵被德國裝甲部隊打的落花流水,直到現在還經常遭到人們的嘲笑。
  •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歐洲的騎兵,作為正規的一個兵種,開始於古希臘。希臘騎兵部隊最初產生在狄薩利亞和彼阿提亞等地,只用於警戒勤務和作散開隊形作戰時的馬弓手。過了10年,雙方又在迦太基南面的撒馬附近決戰,漢尼拔企圖以80頭戰象組成密集的縱隊,突破羅馬人駐地中心,但羅馬人發揮了自己騎兵的優勢,粉碎漢尼拔的突襲而獲全勝。漢尼拔被迫逃往東方。在羅馬帝國時期,騎兵未被重視,沒有成為獨立的兵種,只作為非正規部隊使用。在蠻族大遷徙時,戰馬隨著日耳曼人走遍歐洲。
  • 十萬歐洲騎士對六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僅剩千人,原因為何
    這件事情應該是在十三世紀,日耳曼人的王牌軍隊鐵血騎兵與蒙古鐵騎之間的較量。一提到歐洲重騎兵,大家首先想到的帶名詞是「力量」,「強大」,「無與爭鋒」。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王牌之師,在人數上又佔有優勢,怎麼會敗於人數較少的蒙古騎兵呢?
  • 先秦時期中國騎兵和古希臘古羅馬騎兵發展的對比
    不過不管在古代中國還是古代歐洲,騎兵的出現都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早得多,而即使在裝備最簡陋的時候,戰場上的騎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關於中國騎兵的起源問題,有商代說、西周說和春秋說等各種說法。我認為這些看法都沒錯,騎在馬背上的戰士的確出現得非常早,可能早在商代就有專職的騎兵出現,殷墟中配備戰馬和武器騎兵殉葬坑證實了他們的存在。
  • 羅馬軍團敗於安息重騎兵?古典時代,安息重騎兵衝擊就是送命
    在大多數人們的印象裡,冷兵器時代的重騎兵是可怕的戰場統治者,擁有著碾壓步兵的實力。他們往往一次衝鋒,就可以衝垮大量步兵的陣型,然後在人群中大開殺戒。這個認知,在大多數時候是正確的,然而,在古代馬具尚未得到長足發展的時代,重騎兵卻遠遠沒有這樣強大的實力。
  • 為何中國古代的士兵普遍穿薄甲,而古代歐洲兵為何大多著厚甲?
    為何中國古代士兵普遍著薄甲?我以前曾經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清朝時期,東南亞國家,甚至是日本,都已經給士兵配上了板甲,為何我堂堂大清,大多數士兵卻依然穿著薄甲,穿著布甲,這是為什麼?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重甲騎兵,雖然在某些地方佔據著優勢,但是在某些地方卻不得不面對著無法克服的劣勢,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鐵甲太重,不輕巧,行動有時候會受阻,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戰爭,而這,就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著重甲的西歐騎士被蒙古騎兵打得落花流水。
  • 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軍隊:匈如騎兵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蒙古騎兵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
  • 古代蒙古騎兵,可以和歐洲重騎兵正面對抗,他們使用了什麼武器?
    既然是提出和歐洲重甲騎士進行對面對抗,那就不用談什麼用輕騎兵消耗重騎兵體力了,如果重甲騎士沒有力氣,基本上就是任人宰割了,這算不上正面對抗。比如說上圖照片中這位騎兵拿著的武器,就是能正面對抗歐洲重騎兵的利器。
  • 軍史上流傳最廣的謠言,波蘭騎兵打坦克到底是怎麼回事?
    德軍一時蒙圈,但很快清醒過來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的機槍和火炮狂射,並開動坦克無情碾壓,英勇的波軍騎兵慘遭屠戮。書寫了一曲令人慨嘆的悲歌。事實真是如此嗎?今天聊聊。波蘭翼騎兵波蘭,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就是被人分割、蹂躪的主,其實這都是近現代的波蘭歷史,人家祖上也闊過,而且就在不遠的17世紀,那就是波蘭的驕傲——翼騎兵!
  • 蒙古的騎兵有多厲害?歐洲10萬騎士進攻蒙古6萬騎兵,三天就剩下千人
    熟知歐洲史的人都知道,作為好戰民族,歐洲人一旦進入軍營訓練,便是長期的枯燥的練習。不僅如此,過程中還要穿著厚厚的鎧甲,這些鎧甲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他們講究重兵裝配,連戰馬都要穿上鎧甲。如此一看,他們在防守方面既佔優勢,又給自己加持了力量,即使這樣,他們依然有他們害怕的死敵。
  • 歷史探秘:為何在軍事武器發達的火藥時代,東方重騎兵卻發展緩慢
    雖然在11世紀末之後,西方諾曼騎士的站立式衝鋒技術對重騎兵戰術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這談不上是特別偉大的發明。在未來三個世紀的表現中,他們也沒有壓倒以馬鐙時代古典重騎兵與弓騎兵武裝起來的東方重騎兵。拜佔庭帝國在13—14世紀不可逆轉的衰落,讓這個過去慣常產生新式裝備與戰術,並與周邊民族互相傳播和學習的地域開始沉默了。
  • 《亮劍》中,日軍耗盡騎兵連子彈後,為何不開槍?是你也不會開槍
    第二,與輕騎兵有所區別的重騎兵依靠其強大的衝擊力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有著排山倒海的力量,宏大的氣勢讓人望而生畏,當重騎兵和步兵在戰場上發生正面衝擊是,重騎兵很容易就能衝散步兵的陣型。金國的騎兵隊鐵浮屠就是如此,宋軍在鐵浮屠面前可以說是不堪一擊。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當時我國軍隊一共有19個成建制的騎兵師,19個騎兵師的數量,不容小覷,是當時除步兵之外人數最多的兵種了。
  • 令歐洲聞風喪膽的中國皇帝,他不死國土必達歐洲,不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無論中國史還是世界史都承認這點。《世界徵服者史》的作者甚至認為,即使亞歷山大大帝在世,也要拜成吉思汗做老師。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旭烈兀等人的西徵毫無疑問給封建時代的歐亞各國帶去了陰影,使他們對蒙古騎兵深感忌憚。
  • ​三歲走馬五歲射獵,從馬背上的民族到歐洲騎兵,優秀的騎士都從娃娃抓起
    因此,騎馬民族的戰士,稱得上是天生的騎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極其重視騎兵隊伍的訓練。匈奴人自幼就開始訓練騎射技術,所謂「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契丹人也是如此,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出使遼朝時,在《五言長韻》中寫道:「兒童能走馬,婦女亦腰弓。」
  • 中國在挽救歐洲,而歐洲卻不自知?
    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誘發世界性經濟危機,受傷害最嚴重的是歐洲。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喘過氣來。歐巴馬對歐洲基本上是見死不救,專心於搞亞太戰略再平衡。川普的貿易戰更是讓歐洲與美國疏遠加劇。如今拜登要修復與歐洲的關係,這不是簡單改善關係那麼簡單。世界變革正在加速,歐洲還夢想著要成為世界重要的一極。可惜的是,歐洲自身虛弱,還要面臨英國脫歐問題。歐洲內部也是難以團結統一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