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騎兵,人們腦海裡會浮現各種披甲持兵、跨騎在駿馬上奔馳縱橫的威武戰士形象:在東方,衛青霍去病統率的漢家驃騎和草原胡人騎兵的對決,開始顯露騎兵在戰場上的統治地位;在歐洲,中世紀那些手持長矛的重甲騎士是騎兵最經典的形象。不過不管在古代中國還是古代歐洲,騎兵的出現都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早得多,而即使在裝備最簡陋的時候,戰場上的騎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於中國騎兵的起源問題,有商代說、西周說和春秋說等各種說法。我認為這些看法都沒錯,騎在馬背上的戰士的確出現得非常早,可能早在商代就有專職的騎兵出現,殷墟中配備戰馬和武器騎兵殉葬坑證實了他們的存在。而西周和春秋時期的騎兵則在史料中有了零星記錄,不過這時候的騎兵裝具簡陋、對個人控馭能力要求很高,軍中挑選這樣出色的騎手主要用於偵察和通訊等用途,此時戰場上的絕對統治者還是已經很成熟的戰車。
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古希臘時期各城邦確實有會騎馬的人,可能是從波斯傳播到這裡的,不過在戰爭中運用得比同時期的中國還少,著名的馬拉松之戰中報信的勇士用長途奔跑的方式來示警,這一傳說證實了希臘人還沒有成型的騎兵。根本的原因還是受制於缺乏馬鞍、馬鐙等關鍵性的騎兵裝備,古希臘也主要以戰車來配合步兵作戰。
到了戰國時,華夏各諸侯之間的戰爭升級,各種新武器新戰術不斷得到運用。著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起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戰國騎兵採用胡人的窄袖緊身服裝、馬背上有了毛氈之類軟的馬鞍、馬的韁轡也基本完善,雖然和後來的高橋馬鞍和金屬馬鐙配置無法相比,到經過訓練的騎手已經能自如地控制馬匹、甚至能在馬背上射箭和單手持兵器衝鋒。這樣的騎兵在戰場上的衝擊已經有不小威力,趙軍一度因此成為列強軍隊之首。
而歐洲最早組建成建制騎兵部隊的是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和波斯人的戰鬥中,多達數千人的馬其頓騎兵用衝鋒撕毀了大流士大軍的側翼,十萬敵軍就此崩潰,這是亞歷山大建立橫掃歐亞霸業的關鍵一戰。不過在羅馬人崛起之後,騎兵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羅馬騎兵雖然有單獨編制,但很少在戰場上大規模運用,羅馬軍團中克敵制勝的還是嚴整的步兵方陣,騎兵數量少,而且一般不用於突擊,以偵察襲擾等為主。羅馬人在騎兵上是落後於同時期的秦漢帝國的。
總體來說,先秦時期的中國騎兵不論在規模、裝備、戰術和戰場實戰表現上都超過了古希臘和古羅馬騎兵,到了秦漢時期,中國騎兵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可以在戰爭中發揮主力作用了。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當時中國和歐洲面對的主要對手不同,到戰國後期,草原胡人對中原的威脅已經很大,他們飄忽不定的騎兵戰術讓諸夏軍隊很難應付,被迫學習對手的戰術,然後在諸夏內戰中也同樣得以運用;而古羅馬人面對的各蠻族並不擅長騎射,羅馬的重甲步兵足以擊敗對手,騎兵因此沒有得到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