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中國騎兵和古希臘古羅馬騎兵發展的對比

2020-12-19 史海微言

說到古代騎兵,人們腦海裡會浮現各種披甲持兵、跨騎在駿馬上奔馳縱橫的威武戰士形象:在東方,衛青霍去病統率的漢家驃騎和草原胡人騎兵的對決,開始顯露騎兵在戰場上的統治地位;在歐洲,中世紀那些手持長矛的重甲騎士是騎兵最經典的形象。不過不管在古代中國還是古代歐洲,騎兵的出現都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早得多,而即使在裝備最簡陋的時候,戰場上的騎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於中國騎兵的起源問題,有商代說、西周說和春秋說等各種說法。我認為這些看法都沒錯,騎在馬背上的戰士的確出現得非常早,可能早在商代就有專職的騎兵出現,殷墟中配備戰馬和武器騎兵殉葬坑證實了他們的存在。而西周和春秋時期的騎兵則在史料中有了零星記錄,不過這時候的騎兵裝具簡陋、對個人控馭能力要求很高,軍中挑選這樣出色的騎手主要用於偵察和通訊等用途,此時戰場上的絕對統治者還是已經很成熟的戰車。

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古希臘時期各城邦確實有會騎馬的人,可能是從波斯傳播到這裡的,不過在戰爭中運用得比同時期的中國還少,著名的馬拉松之戰中報信的勇士用長途奔跑的方式來示警,這一傳說證實了希臘人還沒有成型的騎兵。根本的原因還是受制於缺乏馬鞍、馬鐙等關鍵性的騎兵裝備,古希臘也主要以戰車來配合步兵作戰。

到了戰國時,華夏各諸侯之間的戰爭升級,各種新武器新戰術不斷得到運用。著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起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戰國騎兵採用胡人的窄袖緊身服裝、馬背上有了毛氈之類軟的馬鞍、馬的韁轡也基本完善,雖然和後來的高橋馬鞍和金屬馬鐙配置無法相比,到經過訓練的騎手已經能自如地控制馬匹、甚至能在馬背上射箭和單手持兵器衝鋒。這樣的騎兵在戰場上的衝擊已經有不小威力,趙軍一度因此成為列強軍隊之首。

而歐洲最早組建成建制騎兵部隊的是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和波斯人的戰鬥中,多達數千人的馬其頓騎兵用衝鋒撕毀了大流士大軍的側翼,十萬敵軍就此崩潰,這是亞歷山大建立橫掃歐亞霸業的關鍵一戰。不過在羅馬人崛起之後,騎兵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羅馬騎兵雖然有單獨編制,但很少在戰場上大規模運用,羅馬軍團中克敵制勝的還是嚴整的步兵方陣,騎兵數量少,而且一般不用於突擊,以偵察襲擾等為主。羅馬人在騎兵上是落後於同時期的秦漢帝國的。

總體來說,先秦時期的中國騎兵不論在規模、裝備、戰術和戰場實戰表現上都超過了古希臘和古羅馬騎兵,到了秦漢時期,中國騎兵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可以在戰爭中發揮主力作用了。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當時中國和歐洲面對的主要對手不同,到戰國後期,草原胡人對中原的威脅已經很大,他們飄忽不定的騎兵戰術讓諸夏軍隊很難應付,被迫學習對手的戰術,然後在諸夏內戰中也同樣得以運用;而古羅馬人面對的各蠻族並不擅長騎射,羅馬的重甲步兵足以擊敗對手,騎兵因此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在先秦時期的車戰時代,騎兵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車兵、步兵在兩翼或陣後遊擊馳援,弓箭是主要兵器。秦漢時期,騎兵轉變為正面攻擊的戰略兵種,其武器種類有所豐富。當時的騎兵近戰則主要使用環柄長鐵刀,而中遠距離馳射攻擊仍然靠弓箭。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軍陣中可以看出,秦代騎兵的代表性兵器就是弓箭。
  • 古羅馬的哈德良長城又矮又破,能夠阻擋騎兵的入侵嗎
    古羅馬的哈德良長城又矮又破,能夠阻擋騎兵的入侵嗎 長城是防止騎兵快速突襲和偵察用的,中國地域廣闊騎兵可以隨意突擊快速跑路。英國就那麼大的寬度,直接屯幾個大兵營最合算,而且蘇格蘭的騎兵根本就不是遊牧民族一個檔次的,可能當時都沒幾匹馬。
  • 同出一脈,卻又形態各異,先秦時期與古希臘時期的禮俗有何差別?
    引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古至今,中國便是禮儀之邦,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已經提出了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此後歷經數千年的歲月洗禮,延綿至今。中西禮俗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東西方文明的巨大差異,回溯歷史,對比禮俗之間的差異,會發現別樣的東西方文化魅力。那麼先秦時期與古希臘時代的禮俗究竟有哪些不同呢?讓我們乘風破浪,穿越古今,一探究竟。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騎兵
    三所裡阻擊戰,以「鋪天蓋地的中國騎兵」在戰場上的出現宣告了美軍突圍的徹底失敗。這支騎兵部隊和絕大多數四野騎兵一樣,大多數士兵是精於騎術的少數民族,而其中的主力,是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
  • 請看中國騎兵的馬上雄風
    一來到內蒙古軍區的部隊,我就處處與騎兵相逢,迎接我的巴彥淖爾盟軍分區司令員王聯當年是老騎兵,向我介紹情況的軍分區組幹科長蘇茂盛也有當過騎兵的歷史,就連我們下榻的軍分區招待所所長盧桂林也曾當過騎兵連長,在內蒙古軍區幹休所有著一大批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老騎兵。
  • 抗戰時期,騎兵對我軍多重要,從旅長得知李雲龍有騎兵營反應得知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八路軍軍隊裝備落後,基本上沒有重武器的我們,面對日本精良的裝備,已經是佔據下風了,然而即便是這樣中國軍隊還是將日本人趕出中國,這也是讓世界感到不可思議的,然而在抗戰時期的八路軍,則是非常想要一支屬於自己的騎兵部隊,騎兵為何如此爭寵,從《亮劍》當中旅長得知李雲龍有騎兵營之後的反應就可以看出
  • 唐朝騎兵為何從人馬具裝的重型騎兵變革為只有人披甲的輕型騎兵?
    在南北朝和隋朝初年,古代中國軍隊的核心是人馬皆批甲冑、人馬具裝的重型騎兵,但是到了唐代立國,主宰戰場的變成了只有人披甲的輕型騎兵。那麼,為什麼隋唐時期騎兵的形態會發生這種變化呢?這就要結合隋唐時期的軍事實踐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了。
  • 古羅馬帝國的軍事奇蹟:雖然騎兵不給力,卻總能打贏騎兵戰
    眾所周知,古羅馬人數百年間的徵服,最主要依靠的是其步兵軍團而非騎兵。在公元338年之前,羅馬騎兵的裝備也是非常低劣的。義大利地區中部的馬源較差,騎兵不被重視也是在情理之中。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記載,當時的羅馬騎兵不穿裝甲,手持短矛和劣質的牛皮盾牌。這個時代的羅馬沒有重騎兵部隊。
  • 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的教育家對於雄辯術的認識
    雄辯術雖然有著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但真正有史可查的時間段卻是在古希臘時期,那時期,得益於雄辯術所衍生的文化氛圍十分濃厚,雄辯術理論,雄辯家,專門培養雄辯家的學校等等有關雄辯術的產物也層出不窮。但是,古希臘與古羅馬濃厚的學習氛圍,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輝煌,絕不僅僅只依賴於雄辯術,更多的,是依靠著全身心投入在辯論術研究中的學者,西塞羅,昆體良,柏拉圖等等。
  • 《大秦賦》:戰國時代騎兵真的那麼強大嗎?
    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獨立的騎兵部隊雖然在這一時期已經出現在戰國各國的軍隊編制中,但重要性卻排在步兵和戰車部隊之後。對嚴陣以待的步兵隊伍來說,騎兵往往發揮的是助攻作用。要想殲滅對手,往往還是需要步兵包圍後來完成最後一擊。電視劇中的趙國騎兵表現似乎還是過於強大了。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
    具裝騎兵經歷了南北朝時期的厚重,到隋朝時期具裝騎兵發展到了鼎盛,成為了騎兵主力。隋朝具裝騎兵在楊素等良將的帶領下,三次對突厥進行了大反擊,曾在靈州之戰,重創突厥主力,突厥統帥達頭可汗也身負重傷。
  •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歐洲的騎兵,作為正規的一個兵種,開始於古希臘。希臘騎兵部隊最初產生在狄薩利亞和彼阿提亞等地,只用於警戒勤務和作散開隊形作戰時的馬弓手。不久,亞歷山大窮追波斯敗軍至大流士三世的駐地,大流士三世遠遠望見亞歷山大高踞戰車之上,左右兩側站立著威武的騎兵近衛隊,他們手拿錚亮的武器,排列成密集的行列,擁著戰車。波斯將土望而生畏,被打得大敗,大流士三世也被背叛了他的部下所殺。古羅馬時代,塞維·圖裡阿改革(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時創立了騎兵隊。
  • 騎兵部隊裁撤後,原來騎兵的戰馬都怎麼處理?
    當我國軍隊建設,從騾馬化轉向摩託化時,最難處理的就是這些軍用騾馬,從感情上說,它們與戰馬一樣,同樣可以用戰友來形容,可是我國軍隊從騾馬化轉入摩託化和機械化,一共才用了多少年?而且這個時代,也是我國整體大步跨進現代化的時期,在民用生產和建設上,畜力也幾乎是沒有什麼過渡就被淘汰了,八十年代的電視廣告裡,連蒙古草原上牧馬的漢子都騎著摩託車去放牧了,那麼主體的大部分內地地區,哪裡還有騾馬的需求空間?
  • 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什麼在中國被淘汰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無疑是戰場上的絕對霸主,然而在騎兵的發展史上,東西方卻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歐洲人始終堅持重裝重甲,並圍繞重裝騎兵發展出了一系列的騎士階層、騎士文化。 反觀中國,重裝騎兵在南北朝時曾一度是騎兵的標配,但在隋唐時期迅速走向衰敗。
  • 騎兵戰鬥力爆棚,防禦力滿格,為何近代空心方陣卻能克制騎兵?
    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古代沿襲的騎兵戰力都是整個國家戰力的核心競爭力。為了能夠獲得強力的武裝實力,各個時期的各個國家都在騎兵身上花費了大量心血。以我國古代的戰鬥史做例,完全是一部伴隨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共同發展的鐵血歲月。
  • 為什麼中國的重裝騎兵會在南北朝突然出現?
    文/王凱迪 關於"甲騎具裝"的重騎兵,很多人都會有疑問: 秦漢到三國這段中原騎兵大發展的時期,卻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這種重騎兵的蹤影。即使在三國時代的官渡大戰中,掌控十餘萬大軍的袁紹大軍也只不過有十幾副「馬鎧」。
  •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國胸甲騎兵頭盔是鋼質的,下部環繞毛皮,頂部有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拋光的胸甲使騎兵衝擊時光芒四射,對敵方會產生心裡震懾。但胸甲製作和維護複雜,再加上對人員和馬匹的特殊要求,因此胸甲騎兵是高成本兵種,只有強國才裝備得起。 隨著熱兵器的發展,胸甲在槍彈面前已經失去了意義,各國的胸甲騎兵也逐漸取消了胸甲,只保留頭盔。
  • 為什麼漢民族騎兵以長兵器為主,而蒙古騎兵則用短兵器為主
    蒙古騎兵個人髮型和裝備 戰場上,蒙古騎兵使用的彎刀,刀身一般長几十釐米,手斧長度也很有限,鐵骨朵略長,但也僅一米左右。除了矛以外,蒙古騎兵使用的武器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是短兵器。這和漢族騎兵的兵器裝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除了弓箭之外,漢朝時騎兵的武器主要是戟,後來變成矛。隨著馬鐙的發明使用,騎兵的主要武器是槊。到了宋代,騎兵的主要武器是槍。明清時期,由於火器的使用,騎兵地位逐漸下降。
  • 歷史上,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騎兵,確實是當時的巔峰了
    蒙古帝國時期的蒙古武士,能拉得開強弓,能組織大規模的重騎兵衝鋒,遠徵軍能夠跨越數萬裡瀚海而保持戰鬥力,軍隊執行力極強,可以說是糅合了傳統漢軍和遊牧民族軍隊優點的強軍,對於熱武器尚未走上舞臺的中古時代而言,這樣的軍隊確實可以說所向披靡,說實話,就算強漢盛唐,明太祖成祖在世,跟這樣的蒙古帝國的爭鬥
  • 日本陸軍「戰場之星」的最後絕唱:從騎兵到騎兵機械化集群的演變
    日軍騎兵部隊日本陸軍騎兵的首次嘗試:編入機關槍和戰車早在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騎兵兩個旅團中就編有系架機關炮隊,當時使用的武器是「保」式6.5mm但是騎兵部隊的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21年受日本軍縮的影響,這些裝甲車隊並沒有被正式納入騎兵部隊的編制中,之後根據騎兵科的期望,開始研發騎兵專用裝甲車輛。經過十年的不斷設計和試驗,裝甲車隊的機動和火力逐漸發揮出了應有的威力,與軍馬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隨著工業的發展,為了研製出更加有效地對抗敵人裝甲車輛的騎兵用武器,日本開始了大名鼎鼎的「九二」式重裝甲車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