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鐵騎!
縱觀我國古代戰爭史,就不難發現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表現是多麼的耀眼!自北方遊牧民族熟練地掌握騎射技能後,他們的騎兵部隊往往都會對中原王朝造成極大的殺傷和破壞。因為騎兵部隊機動靈活、來去如風,他們可以做到勝則擴大戰果、敗則迅速後撤,而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往往是勝則難以追擊,敗則難以撤退,如此一來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就很難與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周旋匹敵了。
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部隊的襲擾,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的做法是組建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硬碰硬地大廝殺。諸如漢武帝劉徹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率領大漢鐵騎遠徵匈奴;唐太宗李世民以騎兵部隊御駕親徵東突厥;明成祖朱棣先後五次御駕親徵蒙古等等。
騎兵部隊在相互廝殺的過程中,除了比拼戰馬的優劣以外,其戰爭結果往往還與騎兵的武器、騎兵的防護裝備、騎兵的戰術以及騎兵的兵源密切相關。所以要想深入了解騎兵部隊,就不可不知道上述那些騎兵要素!
騎兵部隊!
一、騎兵的武器種類
從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的數百年間,弓箭一直都是騎兵的首選兵器。傳世文獻中常見的"騎射"、"馳射"、"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等字樣,足以說明二者的密切關係。
在先秦時期的車戰時代,騎兵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車兵、步兵在兩翼或陣後遊擊馳援,弓箭是主要兵器。秦漢時期,騎兵轉變為正面攻擊的戰略兵種,其武器種類有所豐富。當時的騎兵近戰則主要使用環柄長鐵刀,而中遠距離馳射攻擊仍然靠弓箭。
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軍陣中可以看出,秦代騎兵的代表性兵器就是弓箭。西漢時期的飛將軍李廣擅長騎射,每次臨陣作戰時多以騎兵為主要殺敵力量,史載"(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白馬將。"東漢時期的董卓也是"臂力過人,雙帶兩鞭,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董卓年輕時善於騎射,令羌人佩服!
那麼騎兵用不用弓弩呢?戰國時期以後,弓弩雖然由於射程遠和命中率高而成為軍隊普遍裝備的兵器,但極少見騎兵使用弓弩(秦漢時期的弓弩還比較"原始"弓弩要比弓箭笨重的多)。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弩的張力太強,騎兵要在馬上打開非常困難;二是弩的發射速度太慢,不如弓箭發射靈活;三是弩沒有弓輕便,弩一般重約十公斤,這對於以輕捷見長的騎兵而言負擔太重。由於這些技術上的困難無法克服,所以戰國及秦漢時期的騎兵作戰一般用弓而不用弩。
古代騎兵一般用弓箭騎射!
騎兵還有近戰使用的馬刀,西漢時期的炒鋼技術把我國古代鐵兵器的發展推向新階段。不僅有大量質優價廉的鐵劍用於裝備騎兵,而且更適於馬上近戰的環柄長鐵刀也應運而生。它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刃口,既利刺劈,又不易折斷;加大長度,也不會增加太多的重量;以炒鋼為原料,便於大量生產。從此以後,環柄長鐵刀成為騎兵必備的近戰兵器。
騎兵有了體長輕銳的馬刀,不但可以弓箭遠射,更可以馳突近戰;不但可以配合步兵遊弋馳援,更可以衝鋒陷陣。正因為如此,在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的騎兵逐漸轉變為正面攻擊的戰略兵種。
古代騎兵既可遊弋馳援,又可衝鋒陷陣!
騎兵也使用如矛、戟一類的長兵器。如秦末漢初時期的項羽常常"自披甲持戟挑戰";東漢時期的馬武"選精騎還為後拒,身被甲持戟奔擊";東漢末年的公孫攢逢鮮卑騎兵"乃自持兩刃矛,馳出衝賊"。張飛將二十騎"睜目橫矛",丁奉"跨馬持矛";呂布騎馬以矛刺郭汜等等。
戟本為先秦時期車戰時代的青銅兵器,後來也為騎兵所用。漢代騎兵還使用了"雙戟"、"手戟"等投擲兵器。如董卓"拔手戟擲呂布";孫權"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孫策"刺太史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戟實際上就相當於古羅馬時期標槍一類的可擊可投的兵器,這在後來的蒙古騎兵中十分盛行。
戟本為先秦時期車戰時代的青銅兵器,後來也為騎兵所用。
我國古代騎兵一般分為重裝和輕裝兩種。前者用矛戟,後者刀劍弓矢;戰鬥中互為配合,"長以護短,短以衛長";前者主衝鋒陷陣,後者遊擊奔襲;前者著重甲,後者著輕裝。
秦漢時期的"輕騎"出現尤多。如周亞夫使輕騎絕吳楚軍糧道;衛青發輕騎夜追單于;趙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期至西域姑師;段穎平羌列輕騎為左右翼。其任務不外乎高速機動中的奇襲、追擊、先鋒和遊擊側應。
重裝騎兵在東漢時期開始大量出現。如東漢末年呂布帳下大將高順率七百餘騎,"愷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曹操騎兵分三類:"戰騎居前,陷騎居中,遊騎居後"。陷陣騎兵即是重裝騎兵。
重裝騎兵!
二、騎兵的防護裝備
騎兵的防護裝備,主要有盾、甲胃和馬甲。
騎兵用的盾叫做旁排。其造型向外微凸,內有系帶,縛於左臂,用於遮擋迎面飛來的箭矢。這種盾不能過重,材料多是木料、皮革、藤條等。
騎兵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備為甲,又叫介或函;戴在頭上為胃,又叫兜黎。從殷商時期到秦漢時期,製做甲衣的材料主要是柔韌的皮革。秦始皇陵的騎兵俑皆"外披齊腰皮甲,無披膊",亦無兜黎,防護較簡單。其甲身較短,下擺僅及腰,比較適應騎馬戰鬥。
古代騎兵皮甲!
漢代冶鐵技術發展,皮甲逐漸改成鐵製,從而又有"鎧"的名稱。鐵鎧不但防衛身體部位增大,而且硬度增加。據說西漢時期有一種名為"筒袖鎧"的鐵鎧甲,用二十五石強弩也射不透。另外,鐵鎧甲要想穿在身上而不損傷皮骨,鐵鎧裡面需套一層綿絮。
鐵鎧甲在西漢時期十分流行。主父堰曾說:"今天下鍛甲砥劍,未見休時。"少年英雄霍去病去世後,漢武帝為表彰其赫赫戰功,特地下令"發屬騎玄甲"以送葬。所謂屬騎是指歸化的遊牧民族騎兵,所謂玄甲即黑色鐵鎧甲。
古代鐵質鎧甲!
騎兵在戰鬥中除了需要防護自己,還必須保護戰馬,完備的戰馬防具應有面簾(防護馬匹軀幹)、搭後(防護馬匹後腿)、當胸(防護馬匹正面)三部分。西漢時期只有皮革製成的"當胸",這與當時以輕騎兵為主有關(防具過多則戰馬易累,不利於奔襲)。到了東漢末年,已經開始用鐵製馬鎧。曹操在《軍策令》中曾說:"袁本初愷萬領,吾大愷二十領;袁本初馬愷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人和馬都披鐵愷甲衝鋒陷陣,這就是重裝騎兵。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騎兵發展到達了一個高峰,其標誌就是重裝騎兵的普遍出現。而實際上,這一趨勢在東漢末年已顯露端倪。
人和馬都披鐵愷甲衝鋒陷陣,這就是重裝騎兵!
三、騎兵的戰術
騎兵富於機動性和衝擊力,但戰鬥力難於持久。故進攻時,多運用遷回戰術,或繞越兩側,或斷敵後路,出奇制勝,速戰速決。無論大集團或小戰術單位作戰,都是如此。昔日衛青在漠北戰役中,"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萬騎,……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李廣率百騎出擊,"令其騎張左右翼"。東漢馬援徵羌,正面"將突騎五千","而分遣數百騎繞襲其後";東漢末曹操"列鐵騎五幹為十重陣,精光耀日。縱虎騎夾擊馬超,大破之。"
由於中原農業地區不可能象遊牧民族一樣組成"人人盡為甲騎"的單一騎兵部隊,在整個冷兵器作戰時代,總是把人數眾多的步兵作為基本部隊,把能量巨大的騎兵作為精銳部隊,二者配合作戰。
騎兵一般是作為精銳部隊!
有時首先讓騎兵衝鋒陷陣,而後步兵衝進缺口,擴大和鞏固戰果。如長平之戰,秦先派"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然後"秦出輕兵擊之"。東漢初年的吳漢"常將突騎五千為軍鋒"。
更常見是首先讓步兵接戰,然後讓兩翼或陣後的騎兵給敵人以突然猛烈的襲擊。如井陘之戰,韓信先以步兵萬人與趙軍接戰,良久,"所出奇兵二千騎者,候趙空壁逐利,即馳入趙壁,……漢軍夾擊,破虜趙軍"。
有時雙方嚴陣對峙,派少量騎兵連續出擊,貫突敵陣,亦可起探測虛實,鼓舞士氣作用。如西漢李廣被匈奴圍困,派兒子李敢"從數十騎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報廣日:'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
騎兵部隊與步兵部隊相互配合!
在中國古代,騎兵的行進隊形多是縱隊排列,如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的騎兵陣。但由行軍縱隊展開變成作戰橫隊時,多用"雁行之陣"。由於騎兵衝鋒陷陣時,既需要廣闊無礙的射界;又需要一定的縱深掩護,不致被攔腰截斷;還需要一定的速度。而"人"字形的雁行陣開合簡單,現可應付倉促遭遇之敵,又有利於保護自己和集中攻敵一點。《孫殯兵法·十陣》說:"雁行者,所以能側應也,""所以接射也",是一種衝鋒隊形的"騎陣"。諸葛亮的《兵要》規定:"凡軍行營壘,先使候騎前行,··…行則魚貫,立則雁行"。廣義的說,騎戰中常見的"張左右翼"、"縱左右翼",都可看作是"雁行之陣"的進攻形式。
騎兵作戰中,應分列數線,各線間留一定衝鋒距離。《六韜》規定:"五騎為列,前後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由於戰馬缺乏耐力,容易疲勞,所以每次戰鬥不會一開始就投入全部騎兵。如衛青指揮的漠北戰役中,漢軍騎兵五萬,一開始僅投五千,其餘則為梯隊。
騎兵作戰中,應分列數線,各線間留一定衝鋒距離!
騎兵不利時,多採用"環陣"。即緊縮中央,四面向敵,以輻車營柵為障礙,緊弓密矢為武器,遏止敵人進攻。然後乘敵疲軟,尋其薄弱,潰圍而出。如項羽垓下被圍,"引其騎因四院山而為環陣外向,漢騎圍之數重,……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李廣被匈奴四萬騎圍,也"為環陣外向,……令士持滿毋發";東漢末田豫遭胡騎伏擊,"因地形,回車結環陣,弓弩持滿於內","胡不能擊,散去",他反以騎兵追擊,"大破之"。
騎兵是一個以機動見長,利於進攻的兵種,即使處於劣勢,往往以攻為守。這就要求騎兵戰術的運用,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力爭戰場的主動權,這正是騎兵的活力所在。
項羽「垓下之戰」!
四、騎兵的兵源
秦漢時代的騎兵,一小部分是來自少數民族的"胡騎",大部分來自西北邊郡遊牧或半遊牧地區。
中原自古以來農業立國,不具備產生騎兵的環境條件。戰國以後騎兵的產生和發展是出於對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是受遊牧民族作戰方式影響的結果。
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曾招致胡兵胡馬。楚漢戰爭,楚漢雙方都有胡騎參戰。史載"漢有善騎射曰樓煩;"高帝四年,"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漢騎兵大將灌嬰戰楚,"斬樓煩將五人";"生得樓煩將十人。"
胡服騎射!
漢武帝時期歸附漢朝的匈奴人更多。霍去病元狩二年逼降匈奴渾邪、體屠王部屬四萬餘人,"乃分處降者於邊五郡故塞外,因其故俗為屬國"。對這些和以後陸續增置的屬國,中央王朝僅設都尉等官員護領,一般不改變原軍民合一的統屬系統。大量胡騎改編為屬國騎,仍由原少數民族將領統率。胡騎中精良的被選拔出來,成為中央直屬騎兵部隊,駐京畿三輔地區,由漢族將領統率,如長水胡騎、池陽胡騎、宣曲胡騎等等。
東漢改變西漢積極進攻的國防政策為消極防禦,裁撤包括騎士在內的大批軍隊。漢明帝時不但北匈奴寇警頻聞,繼之以烏桓、鮮卑、西羌等。由於本身軍事實力削弱,不得不比西漢更加倚重外族騎兵。因此戰場上胡騎不但數量多,而且五花八門,包括匈奴、羌、烏桓、鮮卑、西南夷等。專事於"以夷攻夷"。諸如吳漢選"烏桓突騎三千餘人"討伐周建;任尚"率烏桓鮮卑大破匈奴逢侯";鄧遵"率南單于擊先零羌";耿譁"率南匈奴擊鮮卑"。敦煌太守發西域"諸國兵及玉門關候、伊吾司馬合六千三百騎"掩擊北匈奴。劉般"常將長水胡騎"。周鰭與"屬國徨中月氏諸胡、隴西牢姐羌合三萬人出塞"等等。
匈奴騎兵!
東漢沿襲西漢設屬國和屬國騎,中央仍有直屬長水胡騎。除此以外,東漢使用的大量胡騎還來自內附的少數民族。如南匈奴單于"款五原塞,願永為蕃蔽";"烏桓大人率眾內屬";"鮮卑大人內屬"。這些整族內屬,原貴族仍有統治權,與中央關係是"蕃屬與國",同作為特殊行政設置的屬國不同,自主權相對較大。對屬國騎可以無償徵調,對這些蕃屬騎兵有時卻要出錢僱傭。如度尚"廣募雜種諸蠻夷,明設購賞"等等。
不可否認,外族騎兵有很強的戰鬥力,史載"天下強勇百姓所畏者,有並涼之人及匈奴、屠各、惶中義從西羌八種。"但這些外族騎兵很不穩定,時降時叛,人心不定。倘若朝廷駕馭不力,往往具有驚人的破壞力。
外族騎兵戰鬥力強,但是人心不定!
至於兩漢本土的漢族騎兵,無論數量還是重要性都遠在胡騎之上。漢族騎兵多出在天水、隴西、上黨、上郡一帶(即今西北地區)。此外,"漁陽、上谷突騎天下所聞"(今河北北部、遼東地區)。因為這些地區"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即遊牧或半遊牧地區;二是"皆逼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即受少數民族習俗影響很深。此種環境下,人們從小耳濡目染,受到騎射等基本訓練,自然成為兩漢騎兵的兵源所在。
兩漢優秀的騎兵將領多出在西北地區,如西漢的衛青、霍去病、李廣、趙充國、辛慶忌,東漢的皇甫規、張灸、段穎等等。
這些兩漢時期的騎兵將領一般是先被選為"郎"或"侍中",他們一方面侍衛皇帝,一方面被朝廷培養選拔。如李廣以良家子從軍,功拜中郎;衛青給事建章宮,為侍中;霍去病年十八為侍中;趙充國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郎;公孫敖武帝時為郎;傅介子從軍為郎;甘延壽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期門郎;東漢董卓也曾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兩漢朝廷從西北邊郡地區挑選人才,進而培養了不少騎兵名將,他們精於騎射,嫻於韜略,成為兩漢重要的軍事支柱。
大漢名將霍去病!
騎兵部隊在冷兵器時代是一件戰場大殺器,他們機動靈活的特性使得他們往往可以來去自如、縱橫千裡。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自幼長於馬背之上,可謂是人人弓馬嫻熟、善於騎射。而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限於行軍緩慢、兵源素質不一等缺陷,往往很難與訓練有素的騎兵部隊相抗衡。
但是,只要中原王朝能夠解決戰馬供應等問題,憑藉其強大的冶鐵業、製造業和農業基礎,中原王朝往往能夠迅速地組建一隻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其訓練有素程度往往相較於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不遑多讓的,諸如中原王朝製造弓箭、箭矢、皮甲、鐵鎧等作戰裝備的速度和質量都遠勝北方遊牧民族。此時中原王朝的騎兵將領在輔之以淵源深廣的兵法思想,那真可謂是如虎添翼了,諸如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皆深諳兵法,尤其是少年英雄霍去病,其避實擊虛、攻其不備等戰略戰術屢屢重創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