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2020-12-24 騰訊網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歷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已經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進行作戰了,可趙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士兵的主要作戰方式還是以車兵和步兵為主,於是在與草原騎兵作戰的時候,對方高超的騎射戰術讓笨拙的趙國車兵步兵非常被動。

趙武靈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認為只有向北方的遊牧民族學習,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才有可能扭轉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時候不利的局面。

於是,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早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的國家,也讓趙國在戰國後期成為足以和秦國相對抗的強國。

戰場上,騎兵部隊可以迅速抵達作戰位置,同時在戰鬥不利的時候也能迅速撤走,如果沒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取勝的一方就無法擴大戰果。

騎兵對步兵也可以做到騷擾遲滯,為了抵抗騎兵可能的攻擊,步兵只好一直保持緊張的備戰狀態,時間長了身體心理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戰鬥力直線下降,一旦露出破綻,騎兵就能迅速對其發動攻擊。

對步兵來說,更是無法做到對敵方騎兵部隊動向的有效偵查。

劉邦統一天下之後率領32萬大軍北上抵禦匈奴人,雖然一開始取得了不少勝利,但卻無法偵查到匈奴主力部隊動向,以至於在白登地區陷入包圍圈。

如果當時劉邦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用於對敵方實施偵查,也不會如此被動了。

當然,並不是說騎兵部隊全方位的領先於步兵部隊,騎兵也有非常多的弱點。

例如,成本高。

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首先士兵要經歷長年累月的專門訓練,鍛鍊他們馬上作戰的能力,相對於步兵要多出幾倍的時間,而且訓練條件要求高,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力難以實現。

訓練場必須要足夠大,保證騎兵在進行團體訓練的時候有足夠的空間,而步兵就無所謂了,隊列訓練、刺殺訓練隨便找一片空地都可以完成,所以在古代田間地頭都可以成為訓練步兵的訓練場,以至於種地的農民誰還不會幾下莊家把式呢。

騎兵對馬匹的要求也非常高,可不是隨隨便便什麼樣的馬都可以作為騎兵騎乘的工具。

為什麼戰國中期騎兵才在戰場上發揮出了強大的威力?

這是因為,到了戰國中期養馬技術的提高,馬匹的體型變大,有了更高的速度和力量,可以保證騎兵遠距離奔襲或者在戰場上持久作戰。

飼養戰馬也不容易,戰馬必須要吃精飼料才能保證足夠的體力,一般情況下中原騎兵所騎乘的戰馬草料往往是混了豆子或者是小米,一匹戰馬所耗費的糧食要遠遠超過一名普通士兵。

而且,馬非常嬌貴,比人更容易生病。

漠北之戰中,雖然漢軍取得了勝利,但是戰爭結束之後損失了70%的戰馬,遠遠超過士兵的損失。

還好這場仗贏得暢快淋漓,戰馬的損失可以從匈奴人那裡獲取,要不然北伐的騎兵大部分人在戰爭結束之後就得走回來了。

長時間的作戰和行軍就算是不生病馬也容易掉膘。

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如果騎兵行軍的速度和步兵相等,步兵沒什麼問題,時間長了馬就得變得皮包骨頭,不要說戰場上衝鋒,就算是人都馱不動了。

所以,一般情況下用來戰場作戰的馬在行軍的時候都很少負重,騎兵往往騎那些專門供機動的馬匹進行轉移,等到作戰的時候再騎上自己的戰馬。

或者像北方的遊牧民族那樣,一人多馬不斷的換乘,保證馬匹維持了一個還算不錯的狀態。

不過,除了擁有先天優勢的遊牧民族,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的農耕國家,都很難在這一前提下擁有一支大規模的騎兵部隊,比例遠小於步兵。

雖然組建騎兵的成本要遠遠高過步兵,但是因為其強大的戰鬥力卻被大多數國家所青睞,任何一個有上進心的國家都願意拿出大量資源保障騎兵的規模。

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宋朝自廢武功廢掉了饒州等地的馬場之外,無論是秦漢隋唐元明清這些王朝,都非常重視馬政,確保國家能夠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其中,以漢朝最為重視。

因為,白登之圍漢朝充分認識到了步兵在面對騎兵時候的弱勢,所以加大了馬政的建設。

朝廷不僅自己擁有大量馬場,而且鼓勵民間養馬,漢文帝時期還規定養馬可以替代服徭役。

於是,民間養馬之風盛行,很多人都喜歡學習騎馬射箭,這為組建大規模騎兵預備了兵源。

到了漢武帝時期,終於可以組建10萬級別的騎兵部隊對外實施作戰了。

從此漢匈雙方攻守易形,戰場從漢朝境內變成了匈奴境內,匈奴人再也無法安安穩穩的放牧,不得不在漢軍的反擊之下顛沛流離。

最終,在漢朝的打擊之下俯首稱臣,也成就了漢朝強漢的美譽。

相關焦點

  • 騎兵橫行的冷兵器時代,步兵怎麼對付騎兵?
    在遙遠的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是一支決定性的力量。從戰國時代的魏鐵騎,到《亮劍》中的騎兵連,騎兵的高機動性,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是一把最鋒利的劍。面對騎兵,行動緩慢的步兵一般是如何抵禦的呢?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騎兵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分水嶺,最早在商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已經能在馬背上作戰了,此後周王朝更是以養馬而聞名,古籍記載「古公瞏父,來朝走馬」。當然最初的作戰主力還是步兵,大致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埃及就培養出了戰鬥力不俗的步兵軍團,此後西方興起的羅馬、希臘等國都有各自的步兵陣營,步兵又有重裝步兵與普通步兵之分。
  • 中國古代一直是北方騎兵克制步兵,朱棣為何能用步兵戰勝蒙古騎兵
    步兵,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常見的兵種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對軍隊進行了改造和完善,當時的步兵就已經有了「輕裝」和「重裝」之分,兵器更是多種多樣,如戈、矛、鉞、殳、鈹等。騎兵,則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勁的戰鬥力。
  • 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什麼在中國被淘汰
    即便北宋時期,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馳騁疆場時,重裝騎兵數量仍然不多。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遠高於歐洲,卻為何讓攻擊強、防禦高的重裝騎兵退居二線呢? 馬鐙出現後,騎兵很快發展出槍騎兵和弓騎兵等不同兵種,並很快摸索出一套有效壓制步兵的戰法。冶煉技術的發展不僅催生出了馬鐙,在南北朝時期重裝重甲的騎兵部隊也開始大規模出現。重裝騎兵的衝擊力和防禦力不言而喻,一般的步兵方陣根本無法抵抗。
  • 騎兵戰鬥力爆棚,防禦力滿格,為何近代空心方陣卻能克制騎兵?
    這些有別於其他方陣的改進,致使其在面對馳騁疆場多年的陸戰之王——騎兵時擁有壓倒性的優勢。騎兵作為古代陸戰兵種裡的翹楚,很多時候騎兵水平就代表當時整體軍隊的實力。為了克制騎兵,除了出動相應騎兵對抗外,採用步兵組成的方陣也成為對抗騎兵的重要手段。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縱觀我國古代戰爭史,就不難發現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表現是多麼的耀眼!自北方遊牧民族熟練地掌握騎射技能後,他們的騎兵部隊往往都會對中原王朝造成極大的殺傷和破壞。因為騎兵部隊機動靈活、來去如風,他們可以做到勝則擴大戰果、敗則迅速後撤,而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往往是勝則難以追擊,敗則難以撤退,如此一來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就很難與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周旋匹敵了。
  • 讓騎兵聞風喪膽的「陌刀」,為什麼後來卻失傳了?實在太遺憾
    即使是長柄鉤鐮槍也需要作刀盾的側應,如果直接用長柄武器與敵人的騎兵針鋒相對,在敵人騎兵衝鋒速度極快的前提下,陌刀手必然會死而復生,所起的作用遠不及刀盾。很明顯,陌刀的任務,是在戰場上收割敵軍騎兵。當敵方騎兵進行衝鋒時,持盾的士兵與之對峙,大大減慢騎兵的衝勢,然後陌刀手上馬,利用兵器長度的優勢,殺掉敵方部隊。「眾且十萬,來拒官軍,定方率回紇及漢兵萬餘人擊退之。盜賊輕定方兵少,四面圍攻,定方令步卒據原,攢子外向,在北原親領漢騎陣。首先擊退了步軍,三箭未發,定方乘勢一擊,賊遂敗.」
  • 古代騎兵的短兵器
    中國古代馬背兵器多種多樣,其中刀、劍、鞭、鐧、撾、鎚都是古代騎兵常用的短兵器。這些短兵器有的作為單兵使用,有的作為雙兵使用。
  • 為什麼一般古代軍隊很怕騎兵呢?軍制變革下,你只知道馬鐙?
    在古代的作戰序列當中,騎兵確實是一大優勢兵種,但是正規騎兵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在趙武靈王以後才登上歷史舞臺,但是也並不意味著之前我們的國家和地方政權沒有騎兵。同時,騎兵部隊也進入中原地區,贏得了一系列的戰場,這也是為什麼趙國到了戰國中後期會成為與秦國比肩的巨大軍事力量,對於騎兵的裝備和改革,不僅僅限於此,還包括對於騎兵武器的裝備,在當時騎兵大多用弩,因為弓箭的射出是要雙手配合的,在這一方面,由於沒有馬鐙,如果兩隻手都放在武器上,騎兵會跌落下來的,所以當時的騎兵往往和弩搭配,而到了後期有馬鐙以後,兩腿可以發揮束縛效果
  • 被誤解的「扎馬步」:不是步兵的必要武藝,反而是騎兵的基本功
    「扎馬步」是中國武術的基本功,為大家所熟悉,有說法稱「入門先站三年樁」,也有說法稱「練功不練腰,終究藝不高」。但是,「扎馬步」的起源卻非常有爭議。 一般來說,多數人都認為「馬步」來源於古代軍事訓練,是一種兼顧訓練和實戰的步法。但這種步法,到底起源於步兵?還是起源於騎兵?觀點卻出現了嚴重分歧。
  • 古代戰場「得騎兵者得天下」,但你知道古代的騎兵,有多燒錢嗎?
    而中國古代騎兵的黃金時代,是秦朝到兩漢這一段時期。是因為對匈奴和遊牧民族的作戰需要,因此軍隊從最初的車騎幾乎全面的性轉變為單騎兵。 回望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般「以少勝多」的例子,都是騎兵創造的。由此可見「得騎兵者得天下」這句話確實不假,但你知道在古代培養一支裝備精良的騎兵有多燒錢嗎?
  • 冷兵器時代的世界古代各地騎兵
    浮雕中的騎兵總是有個副手,在主人射箭時,他在後面牽著馬匹。那時亞述騎兵的武器以弓箭與標槍為主。Tiglathpileser三世(745-27BC)的時代,亞述騎弓手終於穿上了盔甲,極大增強了近戰能力,作用日加明顯。
  • 世人深知得騎兵者得天下,古代騎兵有多燒錢,你知道嗎?
    在冷兵器時期的軍營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騎兵者得天下",這個兵種無論是在機動性還是毀滅力上都遠勝其他兵種,根據一些古籍記載,兩千名騎兵所造成的殺傷力遠勝於上萬名普通步兵,是當之無愧的百兵之王。在歷史之中,許多知名的部隊也都是由騎兵所組成的,比如說三國演義之中的虎豹騎,水滸傳之中的鐵索連環馬。其中最厲害的騎兵當屬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騎,這隻騎兵部隊隨成吉思汗南徵北戰,橫掃歐亞大陸未曾一敗。而且,如果統帥只會得到騎兵,甚至能和熱武器部隊正面作戰。
  • 秦軍步兵用盾牌長矛就能完虐騎兵,為何宋明的步兵只能挨打?
    秦軍擺完陣型後,說句實話,哪怕在戰國時代的騎兵戰術不發達,也只有傻子才會讓騎兵直接衝上去硬剛。步兵打騎兵,沒有其他條件,諸如地形、天氣、己方騎兵的配合,很難打出所謂」完勝「的戰績。主要因為兩條腿追不上四條腿,騎兵打不過可以跑啊。所以,步兵打騎兵只能被動應戰,不能主動出擊,否則漢文、景二帝也不用費盡心思養馬了。
  • 唐朝騎兵為何從人馬具裝的重型騎兵變革為只有人披甲的輕型騎兵?
    在南北朝和隋朝初年,古代中國軍隊的核心是人馬皆批甲冑、人馬具裝的重型騎兵,但是到了唐代立國,主宰戰場的變成了只有人披甲的輕型騎兵。那麼,為什麼隋唐時期騎兵的形態會發生這種變化呢?這就要結合隋唐時期的軍事實踐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了。
  • 中國軍隊曾下轄19個騎兵師,一個騎兵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首先,我們聊聊騎兵的作用。在世界古代戰爭歷史上,騎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騎兵既可以長途奔襲,又能近距離突擊。由於機動性很強,與步兵相比,擁有天然的優勢。
  • 英國騎兵被哥薩克騎兵擊敗,戰後卻被步兵們嘲笑道:你們真是活該
    當時在英軍輕騎兵服役的將士們,很多都是貴族子弟,他們穿著華麗的禮服,手持精美的騎兵刀,幻想著自己是一位中世紀的貴族騎士。而參加克裡米亞戰爭的第十三輕龍騎兵團,號稱是英軍騎兵的精銳,曾擁有「英騎兵之驕傲」的美譽,而在克裡米亞戰爭期間,這支軍隊也是第一個和俄軍進行正面交鋒的,他們的對手則是大名鼎鼎的哥薩克騎兵。
  • 朱棣是怎樣用步兵打敗蒙古騎兵的,全靠這支部隊,裝備世界一流
    因為朱棣用的是步兵攻打蒙古的騎兵。這在當時是沒有優勢的。中原王朝歷代一直都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可以說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很多王朝為了打敗北方的遊牧民族可以說耗費國力,不過結果並不令人滿意。西漢的時候打敗過匈奴,不過匈奴並沒有滅亡。唐朝時消滅了突厥,不過沒多久突厥又復國了。其他王朝很少能徹底打敗北方的遊牧民族。
  • 射人先射馬,為何騎兵方隊輕鬆擊潰步兵?弓箭手怎麼不先攻戰馬
    騎兵方陣,應是所有古代兵種中,進攻突進能力最強的一支。通過古代戰爭片大家應該能清楚的看到,每次只要騎兵一出手,那些步兵通通都會被衝擊得七零八落。唐代詩人杜甫曾明確的寫出"射人先射馬"。可為何冷兵器交戰時期,步兵弓箭手不先攻擊戰馬?這樣不就能減少本方的損失,更能逆轉取勝嗎?
  • 羅馬軍團敗於安息重騎兵?古典時代,安息重騎兵衝擊就是送命
    在大多數人們的印象裡,冷兵器時代的重騎兵是可怕的戰場統治者,擁有著碾壓步兵的實力。他們往往一次衝鋒,就可以衝垮大量步兵的陣型,然後在人群中大開殺戒。這個認知,在大多數時候是正確的,然而,在古代馬具尚未得到長足發展的時代,重騎兵卻遠遠沒有這樣強大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