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人先射馬,為何騎兵方隊輕鬆擊潰步兵?弓箭手怎麼不先攻戰馬

2020-12-22 騰訊網

騎兵方陣,應是所有古代兵種中,進攻突進能力最強的一支。通過古代戰爭片大家應該能清楚的看到,每次只要騎兵一出手,那些步兵通通都會被衝擊得七零八落。唐代詩人杜甫曾明確的寫出"射人先射馬"。可為何冷兵器交戰時期,步兵弓箭手不先攻擊戰馬?這樣不就能減少本方的損失,更能逆轉取勝嗎?

春秋時期,我國就已有騎兵方陣雛形。相傳楚國率先將騎兵編成作戰方陣,沒想到戰場上,騎兵方陣所向披靡。戰國時期,七國之間來回爭鬥不休,騎兵方陣更是得到了充足的發展。沒有"火器"的封建時期,騎兵是戰鬥力最強的一支兵種。戰馬配上驍勇的騎士,所形成的戰鬥力絕非1+1=2那麼簡單。精銳騎兵方隊彼此之間配合天衣無縫,且擁有極強的衝擊力。可能只有1000人的騎兵方陣,卻能輕鬆擊潰超過萬人的步兵。

同時唐代詩篇《前出塞》中有寫,"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那麼古時作戰時,為何不先攻擊戰馬?畢竟戰馬受傷,那麼騎兵能力將會大打折扣。可能有不少朋友覺得,或許大戰來臨之際,騎兵由於得天獨厚的移動優勢。即使對面弓箭手想要射中戰馬也很困難。老話常說"兵貴神速",騎兵能夠於瞬息之間衝到本方陣地附近。弓箭手又需要張弓搭箭,準備時間太長,很有可能被騎兵方陣衝擊而散。還有朋友覺得,或許雙方交戰之時,先射中騎士,比活蹦亂跳馬匹要更加簡單。總之說什麼都有,簡直是五花八門。

筆者認為,古代戰爭當中弓箭手很少射中戰馬,應該是有兩個方面原因。首先,騎兵是威力最強兵種,也是各個國家或者勢力最稀缺的兵種之一。因為打造一個騎兵,需要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銀。每個國家都會把騎兵當做非常珍貴的輸出部隊,而並不是像普通的步兵,或者一些炮灰軍團頂上最前線。換言之,大戰來臨之際,騎兵一般都處於後排,有本方大量的步兵進行保護。等到需要騎兵發揮用武之處時,這些速度較快,戰鬥力極強的兵種才會從後排一湧而出。

所以兩軍交戰之時,騎兵大部分在本方後排。不等到正酣之際,騎兵是不會輕易出手。因此很難僅憑藉原始的弓箭,射中戰馬。第2點,"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也不排除大戰中騎兵身先士卒,率先以速度上優勢衝到本方陣地。可如果兩支軍隊交手,並且對方騎兵能自由馳騁,那麼表示這場戰爭的空間非常大。即使這個時候,對方騎兵暴露於我方的弓箭手槍口之下。由於作戰空間太大,對方騎兵以嫻熟的技法,來回閃轉騰挪。即便我方弓箭手,有充足的時間應對,但也很可能因為失去準頭,無法給對方騎兵要來有效的殺傷。

同時使用弓箭手,也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簡單。弓箭手也有特殊配合方式,需要神射手長時間的磨合。所以不管是騎兵,還是弓箭手都是單獨的兵種,也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根本不如我們那麼簡單,隨便動動嘴皮子,就會有大量弓箭手出戰。且冷兵器交戰時期,又不像現在信息交流那麼迅捷發達。將軍一個命令,要通過各級百夫長、千夫長傳達下去。到那時,又會因為貽誤戰機,讓本方得不償失。所以筆者認為,古人並非不知曉"射人先射馬"。

然而由於情況太過混亂,以及雙方主帥所使用的戰術打法不同。我們不能通過既定想像,生拉硬套代入古時戰爭場景。騎兵和弓箭手的存在本就合理,這兩種不同的兵種如果使用得當,必將會加強本方戰鬥力。但也不可能將每場戰役所處的場景,以及雙方總投入兵力都設置好。那樣的話,並不太符合現實當中的情況。即使騎兵有弱點,但是他們在戰場上還是會揚長避短。

參考文獻:唐書、前出塞

相關焦點

  • 具裝馬鎧千年演變:知道射人先射馬,如何才能傷害和保護戰馬?
    你是不了解馬蹄多貴!這才是戰馬戰鬥的打開方式》一文中,我們提過,冷兵器時代的,戰馬是騎兵重要的武器之一。因此,戰馬在戰場上自然也成為了對方重點照顧的對象,杜甫一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說盡了馬對於騎兵來說意味著什麼。因此,馬匹的防護成為冷兵器戰爭時期的一項重要的課題,於是產生了馬鎧以減少戰場上馬匹在正面衝突中受到的傷害。
  • 秦軍步兵用盾牌長矛就能完虐騎兵,為何宋明的步兵只能挨打?
    秦軍擺完陣型後,說句實話,哪怕在戰國時代的騎兵戰術不發達,也只有傻子才會讓騎兵直接衝上去硬剛。步兵打騎兵,沒有其他條件,諸如地形、天氣、己方騎兵的配合,很難打出所謂」完勝「的戰績。主要因為兩條腿追不上四條腿,騎兵打不過可以跑啊。所以,步兵打騎兵只能被動應戰,不能主動出擊,否則漢文、景二帝也不用費盡心思養馬了。
  • 1950年國慶閱兵式:騎兵方隊駕3顏色戰馬接受檢閱
    1950年9月初,我們騎兵四團組成的紅馬隊從錢家店軍營駐地整隊出發到通遼火車站,乘軍用列車向北京方向前進。全團一列車,有悶罐車和敞車,人在悶罐車雙層鋪上休息,馬在敞車內調教、餵草料,團部乘一節硬席客車。汽笛長鳴,軍車向北京方向前進,到錦州車站停車,更換車頭和車長。火車進入山海關車站時,更換了乘務人員,部隊停車吃飯,財務人員到街裡兌換人民幣,內蒙古幣100元換人民幣10元錢。
  • 古代戰爭中,明知道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何士兵還要玩命射盾?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古代的人打仗,用的最多的還是刀和劍等冷兵器,其中就包括了矛和盾。在當時,打仗的時候,盾的作用主要是用來防禦的。一般來說,普通的弓箭的是沒有辦法將盾牌射穿的,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在打戰時還是會拿著弓箭射到盾牌上,這又是為何?
  • 文丑一箭射倒了張遼,他為何不用弓箭對付關羽?
    這些人本來就非常給力,後來又經過羅老的《三國演義》流傳,一下子就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名將了。別的人不暫且提,光文丑兄就已足夠大家關注的了。文丑似乎有著王熙鳳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身」的氣質:18路諸侯徵董卓,袁紹曾說過「顏、文可斬華雄」的豪言。汜水關之戰,猛男華雄一出場就連贏幾場,並且嚇得18家大佬都不知如何是好。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騎兵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分水嶺,最早在商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已經能在馬背上作戰了,此後周王朝更是以養馬而聞名,古籍記載「古公瞏父,來朝走馬」。當然最初的作戰主力還是步兵,大致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埃及就培養出了戰鬥力不俗的步兵軍團,此後西方興起的羅馬、希臘等國都有各自的步兵陣營,步兵又有重裝步兵與普通步兵之分。
  • 西夏鐵鷂子,古代最強的重甲騎兵,為何沒能擋住蒙古人?
    作為騎兵,當然最為重要的就是戰馬了。鐵鷂子的戰馬產自河西走廊,稱之為河西馬。河西馬個頭不大,但骨質渾實,有著極佳的耐力和負重能力。這種鎧甲呈現青黑色,很薄且輕,只有傳統鎧甲三分之一的厚度,但堅硬異常,良弩近距離都難以射穿冷鍛甲片。這要歸功於党項人獨特的智慧,他們放棄了傳統的鑄甲方式,創造性的使用冷鍛手藝。使冷鍛鎧輕便靈活之餘,有極佳的保護效果。 「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其末留箸頭許不鍛,隱然如瘊子,欲以驗未鍛時厚薄,如浚河留土筍也,謂之「瘊子甲」。
  • 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為何打仗時還要不斷拿弓箭射盾?原因很簡單
    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遊牧民族往往是頭號心腹大患,而且在騎兵上差距很大,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裝備大盾的重步兵來講進行應對,而早在東漢末年,漢朝的一些軍隊,使用盾牌,更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比如下述的一場戰鬥,說的就是步兵配合重盾打破騎兵的案例: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訓練場必須要足夠大,保證騎兵在進行團體訓練的時候有足夠的空間,而步兵就無所謂了,隊列訓練、刺殺訓練隨便找一片空地都可以完成,所以在古代田間地頭都可以成為訓練步兵的訓練場,以至於種地的農民誰還不會幾下莊家把式呢。 騎兵對馬匹的要求也非常高,可不是隨隨便便什麼樣的馬都可以作為騎兵騎乘的工具。
  • 騎兵在現代戰爭中,還有用武之地嗎?答案令人陷入深思
    當今時代,騎兵已經基本退出了戰爭舞臺,背後原因也不複雜,即不再適合現代戰爭的需要。軍事裝備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提升軍事戰備需要的,就裝備進來,一旦不再需要,甚至是成為一個累贅,則就會放棄。當前騎兵就是面臨這樣尷尬的處境。
  • 步兵反騎兵利器,漢朝有斬馬劍,唐朝有陌刀,宋朝的床子弩更厲害
    遊牧民族作戰主要以騎兵為主,華夏農耕文明主要以步兵為主。若是槍對槍、杆對杆的幹,華夏步兵鐵定不是遊牧騎兵的對手,畢竟從直觀上來看,兩條腿怎麼可能打過四個蹄。當然,這是句玩笑的話,步兵對戰騎兵的處於絕對劣勢的原因,大致有兩點:1.遊牧民族騎兵打仗不需要糧草供給。
  • 關羽是馬弓手出身,那麼他的箭術如何?為何他經常被弓箭射中
    三國演義前期,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一直不受人重視,是關羽溫酒斬華雄後,眾諸侯才逐漸對三人另眼相看。在此戰中,關羽是以馬弓手的身份被眾諸侯所熟知,那麼我們會好奇,既然關羽是馬弓手,他的箭術如何?射箭的人視力應該都不錯,為何他屢次被弓箭射中呢?
  • 偏居江南的南宋,怎麼會有五萬騎兵,戰馬從何而來
    重裝騎兵擅長集群衝鋒,輕裝騎兵擅長機動作戰,這一兵種既能承擔戰略決戰的功能,又能承擔騷擾破襲的職能,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  一、關於馬政  想要有騎兵,就得有戰馬,戰馬和普通馬的差別,完全可以用雲泥之別來形容。戰馬的品種和生養環境都有嚴苛的要求。
  • 1951年,中國下轄19個騎兵師,一個師擁有多少人和馬?
    對於騎兵,相信大家都不會模式,在眾多的影視劇中,出現了一系列關於騎兵的鏡頭。不過,很多人認為騎兵是古代戰爭的產物,在近現代戰爭中,早就已經落伍了。其實,並不是這樣,在二戰期間,騎兵仍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建國的初期,我國曾經下轄了19個騎兵師。那麼,一個騎兵師到底擁有多少官兵和戰馬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騎兵部隊裁撤後,原來騎兵的戰馬都怎麼處理?
    李三萬摘要:隨著軍隊的現代化改革,曾經是軍中驕子的騎兵部隊現在也都逐漸被取消,那麼,如果騎兵部隊裁撤後,原來騎兵的戰馬都怎麼處理?隨著軍隊的現代化改革,曾經是軍中驕子的騎兵部隊現在也都逐漸被取消,那麼,如果騎兵部隊裁撤後,原來騎兵的戰馬都怎麼處理?
  • 古代弓箭手被近身就要等死?其實他們膀大腰圓,都是boss級別人物
    由此可見一個優秀的弓箭手在古代有多麼大的威力,人的皮膚一定是沒有石頭硬的,弓箭手殺傷大,射程遠,尤其是遇到神箭手,準度還非常高,所以在一對一單挑中,只會用刀劍的人基本沒有勝算。很多人覺得,那麼近戰不就好了?到了近處,弓箭手他就沒法發揮了,這我只能說,你是被現代的遊戲和電視劇騙了。
  • 金國騎兵讓人恐懼的狼牙棒,當年宋朝軍隊為何沒有裝備?
    狼牙棒作為重型武器,是十分適合騎兵使用的,因為狼牙棒比較長,需要一定的空間揮舞,而騎兵卻十分符合這個條件。一般來說,騎兵騎著馬,那麼就會處於一個比較高的優勢,這樣揮舞起狼牙棒也比較方便。步兵的話,因為周圍人比較多,所以就很難揮舞起狼牙棒,不然的話很容易傷周圍的夥伴。而且騎兵因為處於高勢,這樣揮舞起狼牙棒就會有很大勢能,也可以給敵人造成巨大的傷害。
  • 騎兵橫行的冷兵器時代,步兵怎麼對付騎兵?
    首先,騎兵其實一開始地位並不高,因為人在騎馬的時候,平衡性很難掌握,一直到後來發明了高橋馬鞍和馬鐙,騎兵得以幾乎半固定在馬匹上,解放了雙手。馬匹賦予騎兵巨大的衝擊力,所以騎兵衝鋒戰術,在冷兵器時代非常有效,如果步兵們缺乏訓練,往往面對騎兵就會一擊而潰敗。如果步兵陣型衝散,那騎兵對步兵基本上就是追殺的節奏了。 所以縱觀東西方,步兵在應對騎兵上無非有三種方式。 NO.1,密集陣型
  • 明朝的強弩射50步,為什麼戰國的強弩卻能射600步?
    明朝的強弩射50步,為什麼戰國的強弩卻能射600步?近日有網友提問:《戰國策》中說: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天工開物》裡說:「凡弓箭強者行二百餘步,弩箭最強者五十步而止,即過咫尺,不能穿魯縞矣。然其行疾則十倍於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戰國時期的勁弩可以射600步遠,到了明朝卻只能射50步遠了。
  • 中國軍隊曾下轄19個騎兵師,一個騎兵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但是,進入50年代中後期,騎兵的數量就已經逐步縮減了。進入1985年,在新一輪的軍事改革中,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撤銷了。那麼,騎兵為何會被撤銷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凡是強大的王朝,都擁有數量可觀的騎兵軍團,例如漢朝、唐朝、明朝等等。尤其是漢朝和唐朝,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力量。在歷朝歷代的軍隊中,出現了一系列赫赫有名的騎兵部隊,例如漢朝的虎賁軍、唐朝的玄甲軍、宋朝的背嵬軍和明朝的關寧鐵騎等等。 很多人認為進入火器時代以後,騎兵便沒有了用武之地,開始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