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世界古代各地騎兵

2021-01-21 刀劍檔案


公元前七世紀的亞述騎兵

亞述騎兵


三千年前,還沒有馬鞍和馬鐙,只用韁繩控制馬是件很高深的技巧,那時的騎手坐在光屁股的馬背上。他們的腳高高蜷起,這是個極不舒服的位置,所以當時的韁繩很短很硬,不僅用來控制馬還當成把手,馬嚼子很長很寬,即使騎手用力拉韁繩,也不會將之拖出來。長時間的使用這種韁繩毫無疑問的會損傷坐騎的牙口。


關於亞述騎兵的形象我們可以從那個時代的石雕上面找到,最多的是尼尼微出土的狩獵場景。從公元前9世紀到7世紀,亞述騎兵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Assurnasiraphli二世(883-59BC)的浮雕描述了不著盔甲的輕裝弓箭手,牽著兩匹馬。一般認為這些馬缺乏持久力,於是騎手不得不頻繁的更換坐騎。浮雕中的騎兵總是有個副手,在主人射箭時,他在後面牽著馬匹。那時亞述騎兵的武器以弓箭與標槍為主。


Tiglathpileser三世(745-27BC)的時代,亞述騎弓手終於穿上了盔甲,極大增強了近戰能力,作用日加明顯。


Assurbarnapal (668-26BC)的時代,亞述軍隊中有三種騎兵∶輕騎兵,由亞述帝國統治下的遊牧民族組成,裝備弓箭和標槍;騎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騎兵,裝備長矛和劍,負責近戰接敵。


於是騎兵逐漸取代戰車的地位,而後者變得越加笨重,四匹馬拉的戰車最後成了步兵的運載工具。


圖中的亞述弓騎兵出現於帝國晚期,馬的高度用當時的標準說是14手長,大概就是150公分左右。馬的顏色是典型的阿克汗-特克馬,今天在土庫曼一代還有這樣的品種,也是伊朗馬的近親。


公元前五世紀的弗裡吉亞重騎兵

弗裡吉亞重騎兵


亞洲與歐洲通過一座大陸橋相連,小亞細亞。土耳其人稱之為安納託利亞,這塊土地肥沃而動蕩。大概在公元前八世紀的時候,一群北方來的少數民族進入了這塊土地,建立了他們的王國,他們自稱為佛裡吉亞(Phrygia)。


這個四處劫掠的民族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西臺帝國的解體,他們又被後來的史學家稱為呂底亞人。這塊土地是豐饒的,這裡的居民充分利用上天的厚賜開發了各種礦藏。其中 最重要的是銀金礦,一種金和銀混合的礦物,當地人用這種"白色的金子"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錢幣。貨幣的發明導致貿易的繁榮,呂底亞王國富強一時,尤其是前612年亞述滅亡之後。英語中說"像克羅索斯一樣富有"(rich as Croesus),這位國王在位時,是王國的全盛時期。徵服了希臘在小亞細亞的所有城市。


公元前547年,克羅索斯率領的呂底亞軍隊與居魯士二世(Cyrus II)率領的波斯帝國軍在Pteria進行了一次會戰。戰後,克羅索斯派使者去德而斐請求神諭。圓滑的女巫說一個帝國將會陷落,於是他便斷定波斯帝國的末日到了,於是在邊境上不斷集結部隊。結果居魯士繞過防線,直指首都薩迪斯,呂底亞遂告覆滅。


波斯在小亞細亞設立了好幾個行省,其中一個叫佛裡吉亞。過去兩個世紀,考古學家一直在這個地區挖掘,得到的成果極大的說明了呂底亞的昌盛。其中有好些前五六世紀的花瓶和陶器上刻有戰士的雕刻。他們的頭盔和盾牌經過很好的裝飾,可能是貴族的用具。這種盔甲的式樣就被稱為佛裡吉亞,克羅索斯的軍隊中有大量的希臘僱傭軍,所以這些裝備上可以見到很明顯的希臘風格。


關於當時騎兵的數量、戰術都已不可考據,可以肯定的是,騎兵由貴族組成,步兵多為希臘人。


公元前四世紀的斯基臺騎兵

斯基臺騎兵


斯基泰人是出現於公元前八到二世紀的遊牧民族,在頓河與多瑙河之間,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不斷的遷徙中,他們與薩拉遜人、凱爾特人不斷接觸,吸取了多種文化包括希臘文化的特點,在徵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公元前七世紀,他們翻越高加索山脈,進入亞述北部。作為其盟軍,他們參與了對埃及的戰爭。前612年,斯基泰人與巴比倫,倒戈毀滅了亞述帝國。


前512年左右,大流士一世開始了對斯基泰的戰爭。他徵服了色雷斯,用浮橋渡過了多瑙河,根據西羅多德(Herodotus)的描述,波斯軍沿著伏爾加河北上。斯基泰人沒有組織大規模的抵抗,他們一路緩慢撤退,毀壞農田,填塞水井,留給敵人的只有白地千裡。在補給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大流士終於退回亞細亞,在撤退中產生了數倍的傷亡。


考古學家在斯基泰人的墓穴中找到了大量波斯戰利品∶複合弓、長矛、標槍、斧、劍、匕首,以及許多鐵片青銅片,可用來製成鱗甲。全身披掛的戰馬殉葬在主人身旁,即使是女性墓中也堆放著武器。 他們的鱗甲用皮革為底,上面覆蓋的鱗片層層相疊,每塊蓋著下面一塊的一半長度,這種緻密的防護措施主要用於胸甲、頭盔、臏甲和馬的圍裙。


斯基泰人最拿手的武器是合成弓,長80釐米左右,用馬鬃或者動物的肌腱做成弓弦。發射的箭通過弦的張力和弓身的彈力雙重加速,以至斯基泰弓的射程遠達400步。一個訓練有素的射手每分鐘可以射十箭,如此密集發射的箭雨加上淬毒的箭頭極具殺傷力。

公元前四世紀的波斯重騎兵

波斯重騎兵


大流士一世(Darius I)的墓志銘是這樣寫的:「我是偉大的騎手,優秀的獵人,我無所不能。」 很難得,古代的君主對自己如此總結,但也說明了騎兵的地位已經極大的提高,帝王都開始騎馬作戰。打獵依然是貴族們的娛樂,但在伊朗平原上追逐獵物要求精湛的騎術。


波斯騎兵的武器還是傳統遊牧民族的樣子∶輕騎兵用弓箭,重騎兵用兩三支鐵頭的標槍,以及一柄短劍。在希波戰爭之後,大概五世紀左右,三米的長矛開始裝備部隊。


大流士二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爭權。小居魯士,當時是呂底亞的總督以及駐小亞細亞波斯軍隊的司令,決定用武力排除他兄弟Artaxerxes的繼承權。公元前401年,他率領13000名希臘僱傭兵(都是步兵)、2600名騎兵和數量不詳的波斯步兵,從佛裡吉亞首府薩迪斯出發,直指巴比倫。Artaxerxes的軍隊有6000名騎兵和30000名步兵,雙方在首都西北的克納科薩(Cunaxa)相遇。


一開戰,希臘僱傭軍就擊潰了對方的左翼,居魯士將部隊投入這個缺口,於是政府軍的右翼也隨之崩潰。小居魯士親自率領600名精選的騎兵突入對方的本陣,這樣的氣概極大的震懾了對方。以至於被他一路直插中央,殺死了對方的指揮官,殺傷了自己的兄弟。但不幸的,小居魯士被一支意外飛來的標槍結果了性命。失去僱主的希臘人不得不撤退,在波斯騎兵的追擊下,只有6000人最後渡過了黑海。


這幅圖畫取材自雅典歷史學家Xenophone的記述,小居魯士的衛隊都是重裝騎兵,他們的裝備帶有濃厚的希臘風格。頭盔上插著馬鬃,鱗片狀的胸甲和脛甲,裝備著希臘式的短劍和鐵頭的標槍。戰馬的面門頂著一條護額,前胸掛著青銅的鱗甲。


公元前330年左右的馬其頓騎兵

馬其頓騎兵


馬其頓最精銳的重騎兵被稱為同伴,通常人數在1800左右,所有的成員來自於馬其頓的王親國戚。


整支部隊分成八個分隊(cr me de la cr me),每隊兩百人,國王的衛隊有四百人。分隊編有四個小隊(tetrarchia),各有49人。分隊的指揮官叫ilearch,小隊的指揮官叫tetrarch。為什麼會有49這麼古怪的數字,很簡單∶站隊的時候小隊長在最前面,後排三個 騎兵,再後排五個,以此類推,最後一排十三個,整個小隊就是49人。


這樣的三角隊形是腓力二世發明的,使騎兵隊可以方便的向左右兩翼迴旋,比波斯騎兵傳統的直線形站隊具有更高的機動性。每次轉向時,只要將馬頭撥過四十五度,三角形的邊就成為最前一線,第一排有七名騎兵,第二排有六名,以此類推。每兩人中間空開一段距離,不影響後面的同伴衝擊。四個小隊排成一線,他們的站位就像尖利的鋸齒;若干道這樣的鋸齒就是馬其頓騎兵的突擊隊形。當然,這需要嚴明的紀律和高水平的訓練。每個分隊的同伴都來自同一個省份,他們用同一顏色的披風和旗幟,在戰鬥時可以高呼家鄉的名字。


基本來說,馬其頓騎兵的裝備與希臘人的相差無幾,但是帶護沿的頭盔是典型的馬其頓風格。馬上披掛著的獅子皮或豹皮是當地的特產,可見於希臘化時代遺留下的石雕。幾個世紀後,羅馬的統治者還要馬其頓人和色雷斯人進貢獸皮。


公元前三世紀的努米底亞騎兵

努米底亞輕騎兵


阿爾及利亞北部和突尼西亞西部,古代被稱為努米底亞。這裡曾經居住著一個遊牧民族,被稱為柏柏爾人(Berber),他們以部落為單位分布在大漠各處。最強大的兩股是東部的Massyli族和西部的Masaesyli族。公元前三世紀的時候,努米底亞為迦太基統治,每年向這個奴隸制國家提供輕騎兵作為僱傭軍。


前218-201年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努米底亞分成兩派作戰。最早屬於迦太基陣營,Masaesyli的酋長錫法克斯(Sypax)廢除了國王馬西尼沙(Masinissa),於是後者投向羅馬一方。 在202BC的撒瑪會戰中,漢尼拔的3000名努米底亞輕騎兵最早發動了衝擊,但西庇阿擁有4000名騎兵和馬西尼沙的6000名努米底亞僱傭軍,靠著騎兵和運氣,羅馬贏得了地中海的支配權。


一個世紀過去了,羅馬人踏上北非,努米底亞開始面臨被徵服的命運,最後一任國王Jugurtha的組織了最後的抵抗。前110年的卡瑪(Clama)會戰中,崎嶇的地形讓羅馬的軍團作戰失去了用武之地,倒是土生土長的輕騎兵和北非矮種馬如履平地。羅馬人最後靠著人數和厚重的甲盾,將對手擠到一處,限制其機動性,最終取得勝利。努米底亞民族的概念從此消失。


努米底亞輕騎兵擅長於偵察、追擊、埋伏和快攻,他們的裝備很簡陋︰兩三支標槍,一支輕矛,防護也僅有一麵皮盾。但每人有兩三匹換乘的坐騎,根據李維(Livius 羅馬歷史學家)的記載,努米底亞人可以在高速奔馳時,從一匹馬跳上另一匹馬。發出狂野的吼叫,能連續幾次發動衝鋒。當然,如果是正式會戰的場合,他們後面要有步兵支持,以便在撤退的時候提供掩護。


根據李維的描述,努米底亞人是"黑皮膚人種,穿短褲和無袖的束腰外衣。騎壯實迅捷的北非矮馬,不用籠頭,只靠一根短韁繩,或者靠呼喝吼叫。" 沒有足夠的資料說明,他們作為僱傭軍在歐洲作戰時的裝束。到了相對較冷的氣候下,想必會像漢尼拔的士兵一樣披上鬥蓬或獸皮吧。


公元前三世紀 波斯薩珊騎兵

波斯薩珊騎兵


薩珊王朝軍隊的精銳部分是身著重盔甲的馬隊。他們的盔甲從頭蓋到腳,有時馬匹也披上盔甲。羅馬人把他們稱作在爐子中,意為這樣的裝備在中東炎熱的夏季中所產生的可怕效果。他們的武器是12英寸(3.7米)的長矛。這些騎兵的衝擊往往會給敵人以致命打擊。


軍隊的兩翼是馬上弓弩手。發射弓箭的目的是打亂敵人的陣腳,為大批的騎兵發起衝鋒做準備軍隊的最後是大批裝備矛和盾的步兵。其戰鬥力薄弱,主要用來挖掘戰壕和建造營地,而不直接參戰。薩珊於公元七世紀被阿拉伯所滅。


公元一世紀的羅馬騎兵

公元七世紀的阿瓦爾騎兵

阿瓦爾騎兵


阿瓦爾人是中亞草原民族突厥的一支,公元5世紀左右在黑海裏海沿岸過著放牧的生活。公元557年,北方來的蠻族不斷侵襲拜佔庭帝國的邊境,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ian )想以蠻制蠻,於是僱用了阿瓦爾人攻擊巴爾幹半島上倫巴底人。很快他們就完成了任務,並且北上到達多瑙河口,翻越喀爾巴阡山脈,到達波羅的海。


在可汗巴嚴(Bajan)的統領下,阿瓦爾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以帕諾尼亞河流域(Pannonian Valley)為中心,其勢力範圍南起亞得裡亞海,北至波希尼亞,東臨喀爾巴阡,西及阿爾卑斯。雖然本身人口較少,但還是徵服了原先住在這裡的眾多斯拉夫部落。即使在全盛時期,阿瓦爾軍隊的規模也只有50000名左右,其中還包括了依附的匈奴人和巴爾幹人。


到公元六世紀末,阿瓦爾人一直是東歐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他們不僅牢牢地控制著多瑙河到蒂薩河之間的領地,還四出劫掠。作戰時,總讓被徵服的民族組成的步兵站在前列,而阿瓦爾騎兵作為決定性的打擊力量放在中央。


對匈奴、阿瓦爾一樣西遷進入歐洲的少數民族來說,新環境中相對緊張的耕地和眾多的當地人口,不再允許他們過遊牧的生活。於是這些馬背上的民族紛紛淪為僱傭兵,或者幫助蠻族,或者加入拜佔庭軍隊。他們帶來的軍事革新很快就被採用,體現在拜佔庭重騎兵的裝備上。阿瓦爾人的貢獻是木框、皮面的馬鞍,馬鐙,以及用多層薄銅片穿制的護喉。毫無疑問,馬鐙是最重要的革新,極大的增強了騎兵的馬上格鬥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控制坐騎,可以在馬上站起來;並且將雙手解放出來,不用像以前那樣緊緊的抓著韁繩,可以裝備更大更重型的防盾。


公元十一世紀的諾曼騎兵

諾曼騎兵


諾曼人(Norman),中世紀的最著名的徵服部族,諾曼騎士是其代表性的兵種。


來自北歐的維京人應該是日爾曼眾部族中的一支,曾經一段時間內,他們又被稱為Norman,原意North Man,即北方來客。他們居住在相對隔絕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惡劣的天氣和貧瘠的土地養成了彪悍的民風,每個男子都是優秀的戰士和水手。9世紀起,原本有限的耕地再也容納不下膨脹的人口,諾曼人開始沿著歐洲的海岸線南下,尋找更好的生存空間。


海盜們最早佔據了塞納河谷,法蘭克人無法阻止他們。911年,國王「頭腦簡單」的查理三世不得不將諾曼第地區劃給諾曼人定居。在那裡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城邦,並且在富饒的土地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經濟運作體制,將收益用於擴軍備戰。雖然同樣的進程在歐洲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諾曼人將側重點放在騎士和騎兵上。


諾曼的騎兵攻擊是極其可怕的,此後整整四個世紀之內,歐洲沒有那支步兵是他們的對手。這要歸結於一系列軍事技術上的革新與改進:諾曼人的馬鞍用木頭製成,並且加高了前橋,雖然不如以往皮革的舒適,但使騎士坐的更加穩固;馬鞍下有兩條寬肚帶,一條束在坐騎前胸,一條捆住腹部;兩個皮製的馬鐙墜在馬鞍下,諾曼的騎兵在歐洲最早使用馬鐙。使他們可以在馬上站直身體,用兩臂和軀體加緊長矛,借著戰馬的速度和重量來衝擊敵人。在那以前的騎兵雖然也用長矛,但多半是靠肩膀來揮動,力道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所有這些使諾曼騎兵一時所向無敵。


此時的梭子甲也加大了尺寸,下擺垂到膝蓋,衣袖也延伸到手腕,重達15公斤。馬鞍後方掛著鳶形盾,比傳統的小圓盾提供更有效的防護,但是因為分量增加,所以用手持的時候時候還要在肩上斜跨一條背帶。


公元十三世紀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


他們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

13世紀的蒙古鐵騎

13世紀初,在中國北部的大草原上,活躍著一支與眾不同的騎兵部隊。這支蒙古騎兵擺脫了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世界上規模空前的宏偉帝國。這支軍隊的建立應歸功於雄才大略的鐵木真。正是他把一個許多部落的民族,建成為一個無往不勝


的軍事組織;也正是由於他出色的組織指揮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領尊稱他為成吉思汗,意為非凡的領袖。「汗國」一詞原指一個蒙古遊牧部落或一支野戰部隊,後來變成了「巨額數量」的同義詞。打了敗仗的敵人始終無法相信,自己竟會被一支遊牧部族所徵服,因而他們一直錯誤地堅持認為,蒙古軍隊是一群聲勢浩大卻又缺乏紀律的烏合之眾,他們之所以取勝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優勢。事實上,蒙古軍隊取勝的秘訣恰恰在於成吉思汗擁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組織嚴密,訓練有素而且軍紀極其嚴格的軍隊。


組織體制 簡潔單一蒙古軍隊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通常,蒙古軍隊比它主要敵手的軍隊規模要小。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徵服波斯的那支部隊,人數也不過24萬。後來他們用來徵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簡潔單一的組織體制是蒙古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3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10000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10個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一旦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射箭。武器使用權 積極創新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沒有什麼重大改革,但對當時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創新。


在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佔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他們頭戴簡易頭盔,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也有的敵人好裡繳獲的鎖子鎧甲。重騎兵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的腰間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每個部隊中的另外百分之六十為輕騎兵,他們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除了戴一頂頭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們的主要兵器是弓。這種弓相當大,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輕,箭頭小而尖,用一於遠射,另一種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同重騎兵一樣的是,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有時也有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每個士兵在戰前都要披一件絲質長袍。這種長袍用生絲製成,編織得相當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絲衣,只是會連箭帶衣一同插進傷口。因此,醫護人員只須將絲布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嚴格訓練 機動保障為了確保和駕駛高度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多匹備用馬。


公元十六世紀晚期的莫斯科世系貴族騎兵

莫斯科世系貴族騎兵


十五世紀後半期開始,俄羅斯軍隊的成分漸漸由武裝農奴變為世襲貴族(Boyar)。


這種貴族組成的騎兵部隊,十六世紀末大概數量在25,000人左右,當然只是指常備軍。一旦需要,這支隊伍隨時可擴充至40,000到50,000人。他們使用的裝備具有濃烈的東方特色:外面穿鎖子甲,拜佔庭風格的尖頂頭盔,前臂戴著護臂。貴族的鎧甲上常常鑲金嵌銀,裝飾著毛皮和寶石;扈從則沒有這些防具,穿著打泡釘的衣服,勉勉強強能抵擋弓箭。他們使用的武器有長槍、標槍、彎刀、釘錘,到十六世紀末期逐漸開始裝備手槍,但最基本的武器還是合弓。


俄國人騎馬的姿勢類似今天的賭馬比賽,馬鐙高,雙膝也收得高。這樣的姿勢很適合射箭,卻不利於抗擊長槍的衝擊。並且,俄國馬相對來說體型較小,所以俄國騎兵儘量避免正面突擊,採用的戰術更多是突襲或以多取勝,將敵人包圍起來,從四面射擊而不用正面交鋒。與歐洲的騎兵部隊相比,俄羅斯騎兵的編織比較鬆散。百人為中隊,千人為團。若干個團組成騎兵師(polk),全軍六個師,分成前衛(perodovoi polk)、左翼(levoi polk)、右翼(pravoi polk)、主力(bolsoi polk)、預備隊(smorozevoi polk)和斥侯(ermaulni polk)。每個師使用不同顏色的矛旗,但圖案多為聖喬治十字。


公元十七世紀波蘭騎兵

波蘭騎兵


東面的蒙古人。面對東線開闊的地形和機動的蒙古騎兵,波蘭軍不堪一擊,1241年連當時的首都克拉科夫都讓蒙古人給洗劫了一道。從14世紀起波蘭的主要敵人是西邊的條頓騎士,15世紀的13年戰爭是波蘭崛起的開始。通過這場戰爭,波蘭不僅驅逐了條頓勢力,同時也鍛鍊了一支軍隊。15世紀波蘭軍隊的組成情況:騎士 弩手 劍士 槍騎兵


大約在1526年,波蘭人成立了一支專門用來對付韃靼蒙古突騎的常備軍,到1563年,這支軍隊已經發展到超過4000人,而且絕大多數是騎兵。到1576年時,騎士就僅佔騎兵部隊的7%了。除了由Hussar和騎士組成的重騎兵外,騎兵部隊還包括中型和輕型騎兵(哥薩克),他們裝備火槍和複合弓。


公元十八世紀的伊朗騎兵

公元1807年的法國騎兵

公元十六世紀的典型全身甲


刀劍玩家交流、問題諮詢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聯繫師傅

相關焦點

  • 騎兵橫行的冷兵器時代,步兵怎麼對付騎兵?
    在遙遠的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是一支決定性的力量。從戰國時代的魏鐵騎,到《亮劍》中的騎兵連,騎兵的高機動性,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是一把最鋒利的劍。面對騎兵,行動緩慢的步兵一般是如何抵禦的呢?
  • 假如世界處於冷兵器時代,猜猜哪國能夠稱霸世界,蒙古竟然在列!
    其實在古代使用冷兵器的戰場上,血流成河的事情是非常常見的,因為使用冷兵器的時候都是近距離地拿著武器進行搏鬥,鋒利的冷兵器在戰場上刀刀見血,血血可見肢體,是非常血腥的場面。所以在古代發生戰爭後,戰鬥勝利的場面一般都要用慘勝來形容,因為那種戰鬥太過於慘烈了。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受到影視劇和評書的影響,我們現代人總是會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成錯誤的印象。比如身披重甲的士兵十分不堪一擊,他們的甲冑似乎就像擺設一般,隨隨便便被砍一刀就死了。
  • 世界最強冷兵器:第1能以一敵百,是騎兵的剋星,來自中國
    導語:世界最強冷兵器:第1能以一敵百,是騎兵的剋星,來自中國我們知道,兵器就是指在戰場上,士兵雙方用於搏鬥的各類具有殺傷威力的工具。兵器的誕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戰爭中士兵們的戰鬥力。在這個世界上不僅有熱武器,還有冷兵器。在熱武器沒有誕生之前,冷兵器一直起著很關鍵的作用,活躍古代戰場幾千年之久,冷兵器在全球範圍內都出現過。那麼,今天我們來看看全球最強兵器。第一個最強的兵器,當然就是中國在唐代時打造的陌刀了。陌刀能夠以一敵百,在一開始的時候,陌刀只是為了對抗突厥騎兵,其外形霸氣,在長度方面很有優勢,是當時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武器。
  • 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軍隊:匈如騎兵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蒙古騎兵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
  •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馬槊
    馬槊,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記載:槊起源於漢朝,興起於騎兵為主的漢朝時代,即魏晉-隋唐。
  • 冷兵器越怪,死得越快!第2長相奇特,是騎兵的剋星,來自中國
    兵器在古代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武器,因為兵器可以用在戰場上,可以防身,甚至在早期的時候可以當作農作工具來使用。由此看來,兵器已經離不開當時人們的生活。而且兵器的種類多種多樣,有長得奇形怪狀的,也有簡潔大方的,甚至還有看著很怪異的冷兵器。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縱觀我國古代戰爭史,就不難發現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表現是多麼的耀眼!自北方遊牧民族熟練地掌握騎射技能後,他們的騎兵部隊往往都會對中原王朝造成極大的殺傷和破壞。因為騎兵部隊機動靈活、來去如風,他們可以做到勝則擴大戰果、敗則迅速後撤,而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往往是勝則難以追擊,敗則難以撤退,如此一來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就很難與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周旋匹敵了。
  • 古代一件冷兵器的使用年限能有多長?
    在評價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時常說真刀真槍,也就是刀槍的直接碰撞,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刀槍的碰撞也是這個道理。像是小說裡的青龍偃月刀、青釭劍絕對算得上神器了,但小說歸小說,真實的古戰場上,除了鈍擊類兵器外,幾乎所有銳器類兵器都有使用壽命,而且非常短。
  • 看似簡單的夾槍衝鋒,是冷兵器時代騎兵武術巔峰?這裡的門道很深
    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為了能擊穿更加堅固的板甲,最後誕生的重型騎槍,單論衝擊的威力,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兵器巔峰之一。但是這種固定模式,不僅限制了騎兵的使用方式,也很容易被敵人利用間隙來發動反擊。不過對於夾槍衝鋒來說,最麻煩的,還是因為對馬力的過度依賴,帶來的種種技術問題。在作戰時,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就是騎兵的騎槍所瞄準的目標,很少會有能給憨憨的讓騎士持槍直刺。無論是上下左右的角度調正,都難免會降低騎槍的威力。
  • 【講堂580期】中國古代冷兵器-環首刀,曾經世界最出色的冷兵器
    文|老白 580 漢朝環首刀大量配備 在中國古代盛行劍這種短兵器作戰的年代,隨著作戰鎧甲的普及和騎兵作戰的需求,劍已經無法達到破甲和更出色的騎兵作戰需求,因此在中國的漢朝時期誕生出了一款專門為了劈砍作戰而使用的武器用來取代劍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現代戰場上的「奇兵」,二戰蘇聯的騎兵部隊
    騎兵,一個從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的兵種。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帝王悍將都是依靠它來奪取天下,無論是橫掃匈奴的大漢騎兵,踏平滿蒙朝鮮的遼東鐵騎,還是徵戰歐亞大陸的蒙古戰騎,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騎兵,騎兵一直都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戰力之一。
  • 盤點我國古代最常用的四大冷兵器:一節更比一節長
    在我國古代,冷兵器是層出不窮,十八般武藝十八般兵器,冷兵器的鍛造工藝想必在古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和我國的水平相當,所以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有不少國外的學者都不遠萬裡奔赴我國來學習文化、冷兵器工藝,並且將所學工藝帶回國進行效仿。可見古代時期我國的冷兵器鍛造水平在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
  • 世人深知得騎兵者得天下,古代騎兵有多燒錢,你知道嗎?
    在冷兵器時期的軍營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騎兵者得天下",這個兵種無論是在機動性還是毀滅力上都遠勝其他兵種,根據一些古籍記載,兩千名騎兵所造成的殺傷力遠勝於上萬名普通步兵,是當之無愧的百兵之王。在歷史之中,許多知名的部隊也都是由騎兵所組成的,比如說三國演義之中的虎豹騎,水滸傳之中的鐵索連環馬。其中最厲害的騎兵當屬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騎,這隻騎兵部隊隨成吉思汗南徵北戰,橫掃歐亞大陸未曾一敗。而且,如果統帥只會得到騎兵,甚至能和熱武器部隊正面作戰。
  • 冷兵器越怪,死得越快!古代3大兇悍冷兵器,第2魚骨劍最霸道
    2020-12-23 12:49:58 來源: 搞笑八戒 舉報   眾所周知,在古代幾千年的冷兵器發展歷史中
  • 冷兵器時代步兵如何虐騎兵?你不是跑得快嗎,把後路斷了往哪兒跑
    編者按:冷兵器時代,步兵如何可以對抗騎兵?這是一個網絡上經久不衰的討論話題。雖然網上總結了各種「以步制騎」的方法,也有很多人總結了「以步制騎」的戰例,但縱觀歷史,「以步制騎」依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 冷兵器時代最強騎兵,如何「徵服」世界?
    蒙古人需伴隨季節移動,為在不同牧場之間生活,發明了可移動拆卸的帳篷「蒙古包」,通過牛車和馬匹運輸,縱橫馳騁於蒙古高原,如此高效的安營紮寨,在冷兵器時代就是一支天生的軍隊。為了狩獵與掠奪,蒙古人自小就要學習騎馬,四五歲就會使用弓箭,其日積月累的騎射技能成為後來徵戰四方的致命武器。
  •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
    冷兵器是相對火器(火藥武器)而言的,它主要依靠武器本身的鋒刃來殺傷敵人。我國從原始社會後期到唐末,戰爭中所用的兵器部是冷兵器。五代以後,火器開始進入實戰,是為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直到清末,冷兵器基本退出實戰,讓位於火器為止,冷兵器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與交化。
  • 拿破崙時代的騎兵的武器裝備
    相信看過相關電影、玩過遊戲的小夥伴都知道,拿破崙時代騎兵以使用冷兵器為主。其實在火槍普及的過程中,手槍一度使刀劍失色,成為了騎兵的主要武器。然而歷史卻開了一次"倒車", 在17世紀的瑞典戰神古斯塔夫Ⅱ展現的威力之下,冷兵器又被帶回了騎兵武器的主宰之位。
  • 從《慶餘年》裡的黑騎入手,談談古代中西方的「超級重裝騎兵」
    而現實中也確確實實曾出現過類似於黑騎這樣的騎兵,它們就是古代的「超級重裝騎兵。」它們是冷兵器時代敵人的夢魘,創造了數千年的輝煌戰史;他們曾經在數個朝代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後來隨歷史車輪的滾動,他們卻在戰爭史上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