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現代戰場上的「奇兵」,二戰蘇聯的騎兵部隊

2020-12-16 墨風蒜瓣

騎兵,一個從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的兵種。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帝王悍將都是依靠它來奪取天下,無論是橫掃匈奴的大漢騎兵,踏平滿蒙朝鮮的遼東鐵騎,還是徵戰歐亞大陸的蒙古戰騎,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騎兵,騎兵一直都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戰力之一。不過隨著火槍、戰車的大規模使用,騎兵似乎在「熱」兵器時代已無位置,曾經引以為傲的機動能力在坦克、裝甲車面前顯得十分「遲緩」,大兵團的衝殺在重機槍面前也變得不堪一擊。延續千年的兵種真的就在飛機、大炮時代消失了嗎?

冷兵器時代的戰場王者,第一兵種,騎兵

答案嗎?是肯定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騎兵已然成為了一個消失的兵種!不過它也並非突然就被抹掉的,二戰中蘇聯的騎兵部隊曾是其防衛家園、反擊侵略時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他國大力發展機械化部隊的時候,蘇聯人沒有放棄騎兵部隊,而且在最艱難的時候,正是靠著騎兵這種現代戰場罕見的兵種數次拯救蘇聯於水火之中。

蘇聯騎兵的組建

蘇聯的騎兵部隊繼承於沙俄,而沙皇手下最為彪悍的騎兵部隊當屬哥薩克騎兵,這支被拿破崙冠以「擁有它則可以徵服世界」的騎兵部隊是沙皇侵略擴張的一張重要王牌,在巔峰時期,哥薩克騎兵部隊的總人數超過30萬人,哥薩克騎兵不僅戰力「爆表」,民風也相當彪悍,在外界的聲譽不高,而且隨著現代化武器的引入,騎兵在一戰時期已呈現沒落之勢。

哥薩克騎兵

到了1917年隨著俄國的政權更迭,新政府對於這種曾經被認為是貴族階級的武裝不屑一顧。儘管仍然保留了部分原沙皇騎兵的編制,但規模卻被大大地縮減,這種情況一直到了1919年才有所好轉。因為當時反對蘇維埃政權的白衛軍崛起,曾被拋棄的部分沙俄騎兵成為了白衛軍的中堅力量,所到之處橫行無忌,給蘇聯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由於得到了外部勢力的支持,白衛軍的騎兵早已不是那種手持砍刀,盲目衝殺的野蠻遊騎。藉助重機槍、輕火炮,輔以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的協同,這種騎兵部隊儼然成為了一支半機械化的重裝部隊。而且白衛軍內很多人曾經都在沙皇的軍隊內服役,戰場經驗十分豐富,在廣闊的戰場上藉助騎兵短時間高速機動的能力和新配備的強大火力,在一段時間內曾讓新生的蘇聯軍隊苦不堪言。1919年8月,白衛軍少將康斯坦丁·馬蒙託夫就曾率領8000名哥薩克騎兵衝破了蘇聯嚴密防守的防線,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掃蕩多地,根本沒有力量可以阻攔,甚至還「解放」了超過兩萬名意志不太堅定的「蘇聯紅軍」。

由於政權初建,重型火力配備並不完整,為了對抗這些肆意橫行的騎兵,蘇聯政府專門成立了由三萬人組成的第一騎兵軍,主帥是後來曾三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謝苗·布瓊尼(蘇聯唯一一位騎兵元帥)。為了能夠對抗白衛軍的騎兵,蘇聯的這支部隊在成立之初就以火力至上為理念,機槍上馬,士兵在配備馬刀的同時也佩戴步槍,後勤補給由專門部隊負責,盡最大可能地減少馬背上的重量,強化機動能力和作戰半徑。同時在騎兵部隊內輔以裝甲車、輕型坦克以增強火力,並配備有防空和重型火力,為騎兵部隊提供空地立體的護衛和支援。

第一騎兵軍的巔峰和隕落

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第一騎兵軍就將白衛軍打的七零八落,在此之後該部隊還參加了華沙戰役,雖然在有「紅色拿破崙」之稱的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下蘇聯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的騎兵部隊卻在這個戰場上創造了一個「恥辱」的歷史,那就是在兵力十倍於敵的情況下慘敗,而且還被許多史學家認為這是20世紀最後一場騎兵之間的大規模戰爭——科馬洛戰役。

蘇聯騎兵

在這次戰役中波蘭人以六個團1700多人的騎兵對戰蘇聯謝苗·布瓊尼率領的二十個團1.75萬人的騎兵部隊。不過由於指揮失當、戰場通訊不暢加之蘇聯自認為勝券在握對相關情報不夠重視,最終被波蘭騎兵擊潰,波蘭人以損失五百人的代價擊殺了蘇聯騎兵部隊四千人。

波蘭騎兵部隊

經此一戰,曾經名噪一時的第一騎兵軍在1923年被解散。一直到二戰開始之前,蘇聯軍隊為了構建自己機械化部隊,騎兵部隊再一次被裁減,將原本的36個騎兵師整編為13個。貌似騎兵在蘇聯軍隊「時日無多」,在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騎兵早已淪為輔助的角色或者是直接被取消,而蘇聯對於騎兵的重視程度也開始下降。

蘇聯騎兵部隊在接受檢閱

特別是在1934年到1940年期間,機器替代馬匹的論調日益高漲,騎兵也從過去獨當一面的主力部隊逐漸演變成了機械化部隊的預備隊,主要負責襲擾、滲透、輔助等任務。1940年出臺的蘇聯野戰條例中規定,騎兵的作戰任務主要以後方和側翼攻擊為主,或隨同裝甲部隊衝擊敵人守衛相對薄弱的防線,必要時需要執行防禦和追擊等任務。

從種種的跡象表明,騎兵的沒落已成必然,在重裝洪流的戰場上,血肉之軀的騎兵無論是在機動力、耐力和火力方面的優勢已蕩然無存,維持著這樣一支部隊似乎已沒有必要。然而從後來的戰爭表現來看,「騎兵無用」的結論下得似乎早了一些。

二戰中蘇聯騎兵的表現

二戰爆發後,希特勒於1941年發起巴巴羅薩行動,戰爭初期蘇聯的騎兵面對強大的德國機械化部隊僅僅進行過幾次試探性進攻,並未取得太大的戰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節節敗退,主力裝甲部隊被消耗殆盡,加之裝備、燃料的短缺,騎兵部隊開始成為了蘇聯反擊的主力。特別是在反攻階段,騎兵在追擊後撤的德軍時表現英勇,尤其是在泥濘不堪的道路上馬匹似乎成為了最為有效的交通工具,當德國人正在為了如何逃出泥沼而費盡心思之時,紅色騎兵旋風般殺到,憑藉看似不起眼的英頓馬(英國純種馬與頓河馬雜交而育的馬種),讓蘇聯鐵騎在泥濘的平原上縱橫馳騁。實踐證明,雖然騎兵部隊在開闊地域的行進速度不超過20公裡/時,日行程也僅有百餘公裡,但是它們的越野能力是任何機械都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蘇聯那種泥沼遍布、溝壑縱橫的地形中,騎兵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表現蘇聯騎兵彪悍戰力的漫畫

在正面廝殺中,面對擁有重型裝甲和密集火力的敵人時,騎兵部隊沒有任何的優勢。但是在追擊、襲擾方面蘇聯騎兵卻有著不俗的表現,師級的騎兵部隊經常在敵人的佔領區遊蕩,執行打了就跑,破壞設施的任務,主要襲擊的目標包括敵人的指揮部、後勤補給線、倉庫等,並且在封鎖道路和破壞通信線路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樹。雖然在殺傷數量上沒有突出表現,但德軍因此需要分出大量的部隊來應付這些遊蕩的騎兵,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蘇聯以一個師的騎兵部隊能夠牽制住德軍五六個師的兵力,而且還抓不到這些「遊騎」的影子。

機械化騎兵集團

不過憑藉勇氣衝鋒取得的戰績也伴隨著巨大的傷亡,由於裝備欠缺,騎兵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1942年以後,蘇聯開始調整騎兵部隊的配備,為每個騎兵師配備118挺輕機槍、48挺重機槍、74門迫擊炮、114門不同口徑的反坦克炮、數十輛輕型坦克和防空炮等武器,同時步兵師或裝甲部隊會根據戰鬥需要隨時調配到騎兵師進行混編作戰,機械化騎兵集團開始正式亮相。而且規模也在不斷擴充,巔峰時期蘇聯擁有的騎兵師數量達到87個,共計50多萬人。

蘇聯騎兵部隊戰士

到了戰爭後期,騎兵部隊的數量和坦克部隊的數量基本相當,而騎兵也開始執行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在舊戰線被擊潰新的戰線還未成型之際,騎兵經常突入到敵人的防禦縱深進行襲擾。並與坦克部隊相互配合,在道路條件良好時以裝甲部隊為先鋒,當路況不佳時,騎兵部隊則會轉換為進攻先鋒,二者交替進攻,蘇軍機動能力不減,攻擊亦可持續輸出。

「奇兵」正式退出

當然了,蘇聯的騎兵部隊也不是萬能的,在戰爭取得了一定優勢後,部分指揮官對於騎兵的作用認識不清。時常派遣騎兵師去進行固定目標的攻堅作戰,致使騎兵部隊損失慘重,有半數的部隊是因此被消耗掉的。

二戰結束之後,大部分的騎兵師開始接受改編,多數被轉換為機械化部隊,一直到1955年最後一支騎兵師被解散,蘇聯騎兵部隊才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相關焦點

  • 裝甲部隊是二戰時陸戰的主角,為何波蘭還要裝備那麼多騎兵
    文/寂寞的紅酒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隨著德國閃電戰席捲歐洲,裝甲部隊成為二戰中的明星角色,成為二戰中陸戰的主角。在波蘭戰役中,德國的裝甲部隊在48小時內碾壓波蘭數十萬騎兵,號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波蘭騎兵被德國裝甲部隊打的落花流水,直到現在還經常遭到人們的嘲笑。
  • 唐宋對抗遊牧民族的王牌武器,陌刀和神臂弓,冷兵器時代的王者
    這兩件兵器堪稱中國歷史上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之作。陌刀起源於漢代的斬馬刀,自西晉以來,對抗少數民族的騎兵成為中央政權頭疼的事情。特別是唐朝初年突厥大舉進逼長安迫使唐太宗籤訂城下之盟以後。唐朝軍隊開始研究如何打敗漠北草原上兇悍的突厥騎兵。在這種背景下後來給遊牧民族騎兵留下深深陰影的陌刀閃亮登場了。
  • 二戰蘇聯陸軍部隊的編制發展史(1941~194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戰最慘烈、規模最龐大的就是蘇德戰場,雙方的戰役動輒就是上百萬人的大會戰。蘇聯的軍力最高的時候更是超過了1100萬人,要指揮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其編制是非常複雜的,而且隨著戰事的發展,蘇聯陸軍編制也一直在發生變化,本系列將會簡單講解一下二戰中蘇聯陸軍的編制變化史。
  • 二戰時波蘭騎兵真是拿馬刀和長槍,迎戰德軍坦克嗎
    ,波蘭其實是英、法、德之外,世界上較早組建裝甲部隊的一批國家。就數量而言,已經可以坐上世界第六坦克大國的交椅,排在蘇聯、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之後,甚至超過了第7位的美國(470輛)和第8位的日本(450輛)。
  • 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之王——士兵手中無所不能的長槍長矛
    在冷兵器時代,在殘酷的戰場上,在五花八門的各色兵器當中,有一個絕對可以笑傲群雄的冷兵器王者,它產生於遠古人類狩獵使用的粗糙工具,在形制和使用方法上都有傳承,同樣傳承的還有粗野而強大的殺傷力,槍矛是陪伴人類最久的武器,人們手執槍矛,面對兇殘的野獸,在血腥殘酷的戰場上廝殺,槍也不辜負人們的期望,打敗諸般兵器,成為器中之王,堅定地陪伴在人民身邊
  • 騎兵橫行的冷兵器時代,步兵怎麼對付騎兵?
    在遙遠的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是一支決定性的力量。從戰國時代的魏鐵騎,到《亮劍》中的騎兵連,騎兵的高機動性,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是一把最鋒利的劍。面對騎兵,行動緩慢的步兵一般是如何抵禦的呢?
  • 二戰期間,看看中國騎兵有多厲害?
    隨著熱兵器的發展,騎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了,一戰是騎兵作為主力兵種參加的最後一場戰爭,普魯士皇太子輕騎兵團、英國皇家蘇格蘭騎兵、法國胸甲騎兵、哥薩克騎兵等等,是騎兵的最後絕唱
  • 德軍「最不起眼」部隊,戰場無所適從!一個師連標誌都來不及做
    不過這當然大多是用於後勤,而作戰部隊德軍的騎兵情況又如何?要知道二戰中最著名的笑話就是「波蘭騎兵砍德國坦克」。 因為二戰開始時,德國崇尚機械化「閃電戰」,因此以前戰場上大量出現的騎兵部隊,可以說幾乎被德國人拋棄,1936年4月1日,德國國防軍只有一個騎兵旅:原稱為第5騎兵旅,後改稱為第1騎兵旅。1939年10月25日,第1騎兵旅開始著手擴張為騎兵師。
  • 二戰時如果德軍來到亞洲戰場,日軍去到歐洲戰場會怎樣
    現在網上關於二戰有各種各樣的假設。這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假設就是:如果二戰期間德軍和日軍互換位置結果又會如何呢?德軍在亞洲戰場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日軍如果去歐洲戰場又會發生什麼呢?歷史本來是不存在假設,但人們往往總會忍不住進行假設。二戰時期德國是以坦克等陸戰武器聞名的,而日本則以航母等海戰兵器著稱。這樣兩支軍隊互換戰場會發生什麼呢?
  • 蘇聯在戰場上消滅了85%的德軍,美國在電影裡消滅了99%的德軍
    這是二戰中最為經典的一個鏡頭,照片中德國首都柏林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而一位蘇聯紅軍正將紅旗插到德國國會大廈上,這也標誌著德意志第三德國宣告滅亡。要知道當時蘇聯的總人口是1億9千萬,也就是說,蘇聯16歲到40歲的男子,在二戰中幾乎死了一半。這還沒完,二戰結束之後,蘇聯一片狼藉,因為戰爭引起的傳染病開始迅速蔓延。從1946年到1959年這13年間,蘇聯每年因為戰爭疾病死亡的人數都有100萬到170萬人。
  • 二戰時期騎兵為何是「夕陽兵種」?德國步兵輕鬆粉碎蘇軍集團衝鋒
    其實原因很簡單,二戰時期的騎兵已經接近夕陽兵種,日軍騎兵在華北平原欺負火力貧弱、彈藥匱乏的八路軍還湊和,但是在正面戰場面對機槍、衝鋒鎗、迫擊炮裝備數量較多,並且彈藥也較為充足的中央軍,如果擺開了陣勢打那基本就是送人頭的。所以第6師團的騎兵也就敢搞搞夜襲和偷襲,才讓第10軍和第37軍吃了暗虧。
  • 大道至簡,亞歐古戰場冷兵器之至尊,究竟為何也?
    (小學課本上《矛與盾的結合》還說矛和盾是坦克的發明靈感)矛的使用沒有刀劍等略顯繁瑣無用的招式,它就兩個動作,刺和收。因為矛的發明初衷就是古人拿來保命的,古人將矛用於抵禦其他部落的人和野獸,且用於生死搏鬥的東西不需要任何花哨。矛之所以能從石器時代走到現在就是因為不花哨,是戰場上自然流露出來的暴力美學,不需要任何的華麗的修飾和點綴。
  • 看它戰前的軍事實力,蘇聯也不敢妄動
    ——雨果「閃電戰」是二戰中納粹德國採用的一種戰術,它以速度為優勢,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突然襲擊的方式迅速制敵取勝,在二戰前期非常具有優勢。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閃電戰發生在1939年9月,先是德國入侵波蘭,接著蘇聯加入入侵隊伍,僅僅一個月後,德國和蘇聯就宣布全面佔領波蘭全國領土,這就是著名的「波蘭戰役」。
  • 二戰4大奇兵,狗狗、蝙蝠、鴿子、海豚皆為戰士,狗狗服役至今
    特別是狗戰術、蝙蝠戰術、海豚戰術、鴿子戰術,被譽為二戰中的四大奇葩戰術。從偵察搜素到戰場引導,從遠程突襲到自殺式攻擊,二戰中誕生了眾多經典「動物戰術」,「動物戰士」們也同人類一樣,發揮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別誤會這個人不是元首首先來說,二戰中的「狗戰術」被交戰各國廣泛應用,也是戰場上最常見的「動物奇兵」。
  • 抗日戰爭我軍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同樣都是騎兵,20世紀的騎兵與古代騎兵相比,早已經擺脫了曾經以刀劍為主的冷兵器時代,20世紀的騎兵,除了傳統的冷兵器以外,還同時擁有馬槍這樣的現代化熱武器,在傳統騎兵的基礎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隨著槍、火炮等現代武器的崛起,騎兵的存在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戰場,對於騎兵所獨有的集群衝鋒已經不再適合現代戰爭的作戰需求,發展到後來,騎兵的優勢可以說蕩然無存,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如果你足夠細心,你也會發現早在二戰時期
  • 校場:刀劍棍棒等冷兵器如何在現代軍隊中大發神威
    但十八般兵器只是一個概括,真正到底有多少冷兵器是誰也說不清的東西,畢竟理論上只要是你能揮動的或者丟出去砸人的都算冷兵器,例如現代工藝加持的,平民也能擁有的卓越冷兵器——板磚。何況冷兵器本身定義就不明確。例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將冷兵器歸為「古代兵器」一欄,這使得氣槍這種「奇技淫巧」陷入了定義不明的尷尬局面,畢竟氣槍的確沒有使用火藥,足夠「冷」,其動力來源是高壓空氣,原理和吹管也並無不同。
  • 冷兵器時代,戰爭中大將親自衝鋒陷陣,在戰場上戰死的多不多?
    冷兵器時代,衝鋒陷陣的大將其實死的不多!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員大將虎將又怎能麼樣?還不照樣是凡胎俗體,照樣是會被刀箭所傷,又不是刀槍不入的神仙!下面我們先看幾個例子。1.項羽衝上前,再斬殺漢一都尉,又殺數十百人,再聚集部隊,只損失了兩名騎兵。項羽問部將:「何如?」部將皆拜服嘆曰:「如大王言。」但漢軍越來越多,項羽走投無路,自殺而死。2. 种師道宋朝名將种師中出師去解太原之圍。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騎兵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意義,不同的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也是有所區別的,重騎兵的裝甲堅固、裝備齊全,故其進攻時衝擊力很強,防護能力自然不會差,輕騎兵的裝甲就比重騎兵少了很多,但這樣會更便於活動,兩者協同作戰將大大增強軍隊的戰鬥力。成吉思汗僅僅只靠精兵戰馬就拿下歐亞兩個大洲,究其原因就是具備一支優秀的騎兵軍隊,而宋朝一直無法擁有戰場上的作戰主動權,就是因為戰馬不夠出色,無法滿足對騎兵的需求量。
  • 冷兵器戰爭指揮的尷尬!顧頭不顧尾,誰來指揮奔襲的騎兵?
    在歷史上真實的古代戰爭,往往會存在一些由於落後科技導致的尷尬問題,然而,現代影視作品中,往往會可以忽略這一點,雖然極大提升了觀感,卻讓很多觀眾有了錯誤的印象。在這些問題中,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一項,那就是誰來指揮騎兵部隊。
  • 軍史上流傳最廣的謠言,波蘭騎兵打坦克到底是怎麼回事?
    波蘭翼騎兵以後騎兵就成為波蘭軍隊的輝煌,屢建奇勳,甚至到了1920年的蘇波戰爭,波蘭騎兵還打敗了蘇聯軍隊王牌——布瓊尼的第一騎兵軍,這些都使騎兵在波蘭軍隊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樣到了二戰爆發時波蘭陸軍中仍有大量騎兵部隊,精銳騎兵旅就有11個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