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什麼在中國被淘汰

2020-12-08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無疑是戰場上的絕對霸主,然而在騎兵的發展史上,東西方卻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歐洲人始終堅持重裝重甲,並圍繞重裝騎兵發展出了一系列的騎士階層、騎士文化。

反觀中國,重裝騎兵在南北朝時曾一度是騎兵的標配,但在隋唐時期迅速走向衰敗。即便北宋時期,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馳騁疆場時,重裝騎兵數量仍然不多。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遠高於歐洲,卻為何讓攻擊強、防禦高的重裝騎兵退居二線呢?

騎兵在成為冷兵器戰場主宰之前坐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冷板凳」,因為馬鐙在東漢末年,南北朝時期才發明出來,沒有馬鐙騎士無法牢固地坐在馬背上,只能承擔偵查、騷擾等任務。在戰國時代,燕趙韓秦等國並不將「徵匈奴」視作很大的功勞;冒頓單于都將劉邦團團圍住也無法將其吃掉的原因就在於此。

馬鐙出現後,騎兵很快發展出槍騎兵和弓騎兵等不同兵種,並很快摸索出一套有效壓制步兵的戰法。冶煉技術的發展不僅催生出了馬鐙,在南北朝時期重裝重甲的騎兵部隊也開始大規模出現。重裝騎兵的衝擊力和防禦力不言而喻,一般的步兵方陣根本無法抵抗。

重騎兵雖然在南北朝時期大放異彩,但是劉裕卻發明了用步兵車陣加硬弩的戰法,狠狠地打擊了北魏和南燕的重騎兵。隋朝建立後仍保留有大量重裝騎兵,但在鎮壓瓦崗寨軍等起義軍時則顯得異常吃力。

義軍多為農民,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作戰多以伏擊、奇襲、騷擾等為主,而這恰恰擊中了重裝騎兵機動性差的軟肋。同時由於鋼槍、床弩等一批步兵殺傷性武器普遍裝備部隊後,重裝騎兵的防禦優勢就不這麼明顯了。

隋末各路諸侯中,唐軍,尤其是李世民率先淘汰了重裝騎兵。李世民所率玄甲兵戰馬均不著重甲,騎士也拋棄了重甲,改為更輕便的明光甲或唐十三鎧。儘管玄甲軍編制只有區區幾千人,但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卻可以讓李世民在戰場上迅速抓住戰機,並獲得局部的優勢兵力。

史料記載:

「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遼、金、西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重裝騎兵,但北宋軍隊用長槍硬弩組成的戰陣屢屢讓北方強敵受挫。吳玠在仙人關先用硬弩射重甲、弓射騎士,在用長槍與衝到陣前的殘部近戰格鬥。在槍、弩的輪番打擊下,金軍最終放棄了由陝入川的企圖。

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在長期的軍隊鬥爭中又將騎兵戰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蒙古軍隊最善用手持弓箭的輕騎兵壓制或引誘對手,待對方陣型混亂或是崩潰時再用手持長槍的重騎兵給予對手致命一擊。蒙古軍隊的重騎兵是相對於不著鎧甲的弓騎兵而言的,為了保持機動能力盔甲多為皮質,並不是嚴格意義的重騎兵。

總的來說,重裝騎兵的優勢明顯,但劣勢也是非常突出的。首先,重甲讓騎兵失去了機動能力,只能做短距離的衝鋒。其次,重騎兵對騎士的體力,尤其是國家的財力要求都非常高。

中國疆域遼闊,重騎兵無法遠徵,而各地都維持一支重騎兵對財政又是一筆難以承受的負擔。同時中國古代,乃至今日的軍事思想仍受「上將伐謀」、「出奇制勝」等觀念主導,輕騎兵的快速機動恰好天然地滿足了這一需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的重裝騎兵會在南北朝突然出現?
    然而,這種重裝坦克一般具裝騎兵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呢? 01 遊牧者的南下 所謂"甲騎具裝"的重騎兵出現,其實與西晉末年遊牧民族南下有著深刻的聯繫。 以慕容鮮卑為例,這群深入中原的遊牧者曾經長期與中原政權並存,對騎兵作戰的認識更勝一籌。
  • 重騎兵碾壓歐洲,稱霸一時,為何在中國不受重視
    甲冑的高造價,還有馬匹的稀缺,都讓重裝騎兵,不常見於中國戰場,除非國力特別強盛,馬匹供應充足的時代,會有少部分精銳騎兵出現,大多數時候,重騎兵都因造價問題,成不了戰場的主力。
  • 馬鐙的發明造就了中世紀歐洲騎士的輝煌時代,重裝騎兵席捲歐洲
    馬鐙出現之前,騎兵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只用於偵察、通信、小規模突擊和騷擾。偉大的漢尼拔也只是用騎兵輔助步兵衝擊敵陣。直到公元8世紀,騎兵在西方的戰爭中始終只是配角。公元733年,查理·馬特竟然用重裝步兵打敗了阿拉伯輕騎兵。
  • 馬鐙傳入歐洲,重裝騎兵取代步兵,手拿長矛的哥特人擊潰羅馬軍團
    馬鐙在亞洲一些地區也許早在公元前就已開始使用,最遲到3世紀就已經普及,但歐洲人用上馬鐙還要更晚,直到6、7世紀馬鐙才得到推廣。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馬鐙實物,出現在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據此有些西方學者認為,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馬鐙就被稱為「中國靴子」。
  • 西方重裝騎兵在東方不受待見?鋼鐵盔甲沒有被東方採納,專家:笨
    一個騎兵與馬匹的護具成本是非常高的,裝備一個重裝騎兵的錢可以抵上一隻輕裝步兵隊的費用。重裝騎兵的作用大都是衝散敵人的陣型,一身盔甲就高達80斤,重裝騎兵一般身材高達,馳在馬上,衝鋒宛如一座小城堡迎來。
  • 戰爭中如果騎兵連被敵軍包圍,而敵軍卻不會開槍?你知道為什麼嗎
    自從西班牙發現可以讓步兵舉著盾牌圍成一個方體,能夠降低騎兵的戰鬥力後,騎兵的戰鬥力就被大大減弱,這種戰術可以讓騎兵不能靠近,隨著高射速武器與火炮的出現,騎兵完全是把自己送到了敵人的炮口。所以騎兵就是哪裡需要往哪裡走,還能提現它作用的就是偵察領域,和在熱兵器都消耗完的時候才上場表演。對比一下亞洲戰場,歐洲戰場發生的才叫血腥,裝甲車的出現吧騎兵僅有的一點你優勢也搶佔了,完全可以被戰場淘汰了。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那你有沒有有想過,為什麼提到歐洲鎧甲就會馬上想到騎士呢?而不是戰馬或者頭盔,佩劍呢?我們看看兩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一、鎧甲與騎士聯繫 鎧甲是因為戰爭而產生的,但是很顯然鎧甲的對象是士兵。但這只是說對了一部分,它並不是針對所有士兵而是面向高階士兵——騎士。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騎兵對步兵也可以做到騷擾遲滯,為了抵抗騎兵可能的攻擊,步兵只好一直保持緊張的備戰狀態,時間長了身體心理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戰鬥力直線下降,一旦露出破綻,騎兵就能迅速對其發動攻擊。 對步兵來說,更是無法做到對敵方騎兵部隊動向的有效偵查。
  • 為什麼漢民族騎兵以長兵器為主,而蒙古騎兵則用短兵器為主
    上圖_ 漢代騎兵 那麼作戰講究實效的蒙古軍隊,為什麼會在戰場上大量使用短兵器呢? 蒙古軍隊戰鬥力之所以強悍,和他們軍隊以騎兵為主有關。作戰時,先是發射大量的箭矢,給敵兵先頭部隊以有效打擊。然後再利用騎兵機動性能強的特點,快速衝到敵兵面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廝殺。 蒙古的崛起,大約在南宋,當時各國軍隊中士兵配備的鎧甲,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 遠徵歐洲的蒙古鐵騎,是如何擊敗歐洲的重裝騎兵的呢?
    蒙古鐵騎的遠徵,最遠曾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更多次擊敗了歐洲的重甲兵方陣。為何蒙古鐵騎能取得如此成功呢? 蒙古鐵騎和歐洲軍隊的戰鬥 第一,蒙古騎兵也有重甲騎兵,而且裝備比歐洲更為先進。一說起歐洲重甲兵,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歐洲城堡內的鐵罐頭。
  • 《騎馬與砍殺2》最強兵種選擇攻略,騎兵到底哪家強?
    ,但重裝騎兵更為優秀的是他足足有兩個箭袋48支箭矢,這大大提升了騎射風箏的能力,雖然弓箭熟練度只有130,但在大規模戰鬥中的步兵陣瞎射也能射中。一旦重裝騎兵組成數量優勢,可以有效的牽制敵方騎兵的進場,也可以對地方步兵陣構成威脅。
  • 歐洲騎士團和蒙古騎兵之間的PK
    ,先後徵服了40多個國家、720多個民族的強大戰爭機器, 歐洲騎士團以使用鍛造技術打造的堅盔利甲,配備披甲駿馬,同時擁有強大戰鬥力的重騎兵聞名於世。當蒙古騎兵西徵歐洲時碾壓了強大歐洲騎士團。為什麼我們印象中精銳的歐洲騎團會敗給蒙古騎兵呢?1241年4月,在瓦爾斯塔特平原上(波蘭列格尼卡附近),蒙古騎兵和歐洲騎士團在戰場上對峙。由蒙古西徵的統帥拔都帶領2萬人對壘裡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波蘭軍隊大約有4萬人。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在先秦時期的車戰時代,騎兵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車兵、步兵在兩翼或陣後遊擊馳援,弓箭是主要兵器。秦漢時期,騎兵轉變為正面攻擊的戰略兵種,其武器種類有所豐富。當時的騎兵近戰則主要使用環柄長鐵刀,而中遠距離馳射攻擊仍然靠弓箭。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軍陣中可以看出,秦代騎兵的代表性兵器就是弓箭。
  • 從《慶餘年》裡的黑騎入手,談談古代中西方的「超級重裝騎兵」
    而現實中也確確實實曾出現過類似於黑騎這樣的騎兵,它們就是古代的「超級重裝騎兵。」它們是冷兵器時代敵人的夢魘,創造了數千年的輝煌戰史;他們曾經在數個朝代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後來隨歷史車輪的滾動,他們卻在戰爭史上銷聲匿跡了。
  • 機槍淘汰了騎兵?電影《戰馬》裡那種一戰騎兵衝鋒是真的嗎?
    這其中有著戰場的無情,更有著騎兵們最後而矜持和無畏的衝鋒。影片中英軍騎兵悲慘的結局,也仿佛向觀眾,展示那個老生常談的觀點,機槍淘汰了騎兵。但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戰馬》劇照在一戰時期,歐洲各國,實際上都保持著相當數量的騎兵。尤其是當時的俄國,由於歐洲東部地區有大量的空曠地帶,因此更是讓擁有高機動能力的騎兵,有著巨大的戰術和戰略價值。
  • 古中國與歐洲中世紀鎧甲孰強孰弱?
    中國在大規模戰爭中,選擇了以皮甲為主的著裝。主要是因為輕便,不影響行軍速度的同時還造價便宜。到了宋朝,中國鎧甲的製造到了巔峰時期。如明光甲、山文甲、鎖子甲等。宋朝的對手金朝更有「鐵浮屠」等重甲騎兵。而與宋元同時期的歐洲中世紀,比較普遍的是重型板甲。相比於中式盔甲注重的靈活,歐洲板甲更注重防禦。但這也導致鎧甲笨重,不利於長途奔襲。當然歐洲地形上,也無法出現長途奔襲。所以歐洲人也因地制宜地選擇了較為笨重的板甲。那麼當防禦高的歐洲板甲遇到注重靈活多變的宋甲時,誰會比較有優勢呢?
  • 作為古代的防禦工事,長城到底防住了啥?為什麼長城坑苦了歐洲人
    而且西方學者曾經稱:「長城的建立,不僅僅是幫中國抵禦了外敵,而且還曾經讓歐洲陷入了水深火熱」。這是怎麼回事?我國古代修建長城,初衷是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怎麼會給歐洲帶來了困擾?這就得好好講一講長城的作用和意義了。
  • 阿什凱隆之戰中,重裝十字軍擊敗輕裝穆斯林,其原因何在?
    但是這支軍隊在十字軍東徵時期卻遭受了巨大的失敗,在阿什凱隆之戰中敗給了十字軍的重裝部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遍觀中世紀戰爭史,輕裝和重裝的優劣爭執始終存在。由於天氣的炎熱,北非的騎兵們不可能像歐洲傳統重裝騎士那樣全身披戴著鐵甲,而是以輕騎兵為主,就像當時突厥人的騎兵。而重裝步兵之所以產生,則是因為公元八世紀時期,阿拔斯王朝從中亞帶來了波斯軍隊的軍事理念,即用重裝步兵來抵抗敵人的衝鋒攻勢。
  • 明日方舟:周年衛星擋一重裝森蚺落地,同等級攻擊比斯卡蒂還高
    1、同等級的攻擊比斯卡蒂還高蒂蒂作為六星超強近衛的攻擊都沒有森蚺高,屬實令人意外,而且這還是重裝?這幹員出了之後就經歷了各種測試,很明顯,專三之後的三技能,只要一開就是攻擊力往三千以上飄。而且可以加阻擋數還加回血,就是基礎防禦數值低了一點兒。
  • 《全面戰爭競技場》希臘鐵甲騎兵怎麼樣 希臘鐵甲騎兵圖鑑
    他們是鐵甲騎兵,是東方民族專有的部隊。相較之下,當時的希臘騎兵通常是輕裝部隊,主要用在前哨戰。 直到亞歷山大大帝興起,希臘人才開始嘗試使用類似的震懾騎兵戰術。亞歷山大的親隨騎兵可能是受到東方軍隊的啟發,不過親隨騎兵也不完全像真正的鐵甲騎兵,因為他們沒有重型鎧甲。直到諸將間的戰爭爆發,希臘軍隊才開始配給騎兵這種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