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騎兵作戰,你會選擇彎刀還是直刀?

2021-01-20 騰訊網

悠悠歷史長河,流淌著幾千年的文明,中國便是其中一顆閃耀的明星,縱觀古今,中國文明一直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在這片華夏大地上,我們按照生活習慣的不同將人民劃分為五十六個民族。而這五十六個民族中,有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這便是漢民族,在古代也稱漢民族的人為中原人。其他民族也自然而然的被稱之為少數民族,例如古代的蒙古族突厥可汗一類。

雖說人人都嚮往和平,但是不同的國家之間總會因為一些事情而發生爭執,戰爭也就在所難免了。一提到上戰場作戰,自然是少不了配備精良的武器了。而關於武器的選取,為何漢民族的騎兵在作戰時選擇了直刀,而少數民族的人卻執著於彎刀呢?接下來將給大家詳細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所在。

常見的彎刀與直刀

彎刀的各種類型

1.蒙古刀:刀身大多數情況下採用優質鋼打制,長度在十幾釐米至數十釐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的是鋼製的,有的是銀制的,當然還有一些是牛角或骨制的。在刀的表面通常刻有精美的紋路,有的甚至還在刀身上鑲嵌寶石等作為裝飾,製造的十分的精美。

後來,蒙古彎刀也曾被改進過。近身肉搏中,在經過經過改良後彎刀更加符合力學原理,如此一來士兵們就不需要憑藉自身力量,單靠馬匹向前奔跑的衝擊就很容易將敵人剿滅,這樣可以很好地彌補蒙古人相較於中原人的身體力量上的缺陷。

2.大馬士革刀:原產於印度,大馬士革刀的製作材料一般選用烏茲鋼錠,是一種表面帶有鑄造型花紋的刀具,在當今這種刀也被稱為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大馬士革刀大部分都屬於彎刀,這種刀最大的特點在於刀身有著各種各樣的紋路,花紋錯縱交織整體自然而富有美感。而且這種花紋竟是在鑄造中自然形成的,並非人為刻意雕刻上去的。

伊朗是大馬士革刀的鑄造代表國家。在當時的蒙古、印度、土耳其以及東方各國都會花重金聘請波斯的工匠們來為他們鑄造兵器。因各國的兵器形狀皆不統一,且在制刀期間匠人又未曾留有銘文,隨著年代的推移,人們已是無法辨認這種刀是否是波斯人所造的了。

直刀的各種類型

1.唐刀:可能是因為唐代一流的制刀技術亦或者是大唐盛世賦予的光輝,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唐刀被人們牢牢地記住了。這裡所提到的「唐刀」,是我國古代隋、唐年代四種軍刀制式(《唐六典》中有記載,四種軍刀制式分別是儀刀,陌刀,橫刀和障刀)的統稱,在現代一般指的是唐橫刀。現代俗稱的「唐刀」,有著狹直刀身,小鐔,長柄的形制;從唐代開始便已經有了刀的基本形制了。

2.陌刀:一種起源於唐代的直柄刀,也是「唐刀」中最著名的一種刀,一開始是為了對抗突厥騎兵才使用的陌刀,後來陌刀則是用於對付以騎兵稱雄的唐之「四夷」。

《唐六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也」。可以看出陌刀多為步兵所用的武器。

彎刀和直刀的殺傷方式不同

在雙方交戰過程中,能擁有一把適合自己的武器,無疑會使戰鬥事半功倍。不同類型的作戰兵器其殺傷方式也是大相逕庭的。因此,彎刀和直刀的不同殺傷方式是影響兩方選擇不同種武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彎刀通常是輕騎兵的作戰武器,它主要殺傷方式是藉助速度的優勢,在雙方馬身交錯的那一瞬間,迅速的「劃」開對方的身體。這種殺傷方式對於那些輕甲或無甲的士兵是有巨大的致命性的,可以瞬間產生不深但面積巨大的破壞面,但因其短小不懼較強的穿透性,對於重甲騎兵殺傷力十分有限。

直刀,或者說重劍(兩者相差不大),常被重騎兵作為作戰武器,主要殺傷方式是憑藉巨大的重量優勢再加上一定的速度達到瞬時劈砸,進而可產生深可斷骨的縱深創口。同時也因其質量很大的緣故,直刀可以隔著盾牌或全身甲衝擊對手的內臟和骨骼,在重騎兵對衝的戰鬥中比彎刀效果更佳。

經過比較,這兩種刀哪一個的威力更大似乎並不能得出結論。而且,這兩種武器大都為騎兵武器,少有步兵以此為武器。古代的中原人士大都身材魁梧,力大無窮,他們擅長近距離搏鬥,所以更適宜使用直刀這種較為笨重但破壞性強的武器;而少數民族的士兵更擅長騎馬打仗,使用相對靈巧的彎刀無疑是他們明智的選擇。

鑄刀材料的稀缺程度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尼泊爾軍刀」這一當今著名的兵器吧,它也是彎刀的一種。從人體角度上來分析,彎刀的設計其實比直刀更符合人類力學,不過少數民族的可不是因為這樣才設計彎刀的。少數民族地區並不像中原地區那樣有著豐富的鐵儲備,他們擁有鐵器的數量是十分稀少的。因此在製造刀具時,少數民族人民就需要格外的減少鐵資源的使用,而彎刀的設計理念恰好滿足了這一點需求。彎刀是一種輕巧短小的刀具,在鑄造時極大程度上節約了鐵資源的使用,因而相較於耗鐵量大的直刀,小巧的彎刀更加受少數民族的喜愛。

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多居住在廣闊的草原上,彎刀的設計更貼近於他們的生活。他們不僅僅可以使用彎刀進行作戰,在和平期間他們還能夠將彎刀用於割草,即使是在草原上騎馬奔馳也可將小巧的彎刀隨身攜帶,而直刀過於笨重顯然卻不具備這樣的特點。中原人士因大都不從事遊牧活動所以並不需要過度考慮是否便攜,且中原地區的鐵資源儲量還是非常大的,完全足夠支持工匠鑄造直刀作為作戰武器。

我們不妨就以蒙古族為例,介紹一下少數民族鍾情於彎刀的緣故。蒙古人之前使用的不是彎刀,《唐書》中史料記載彎刀是從突厥人那裡傳過來的。當時的蒙古統治者成吉思汗發現彎刀比之前的兵器更適合他們使用,而且在騎馬的時候使用彎刀更加的方便,從那之後成吉思汗就開始讓部落的人大範圍的使用彎刀。之後蒙古人設計兵器的時候就將兵器設計成彎的。

此外,彎刀後面的刀把長長的,在抽刀的時候不會傷到自己,而且在打仗的時候彎刀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它的殺傷力更強,更容易戰勝敵軍。最後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彎刀是蒙古人的生活工具。由於環境特殊,蒙古人一般都會利用廣袤的草原飼養大量的牛羊。平時蒙古人可以使用彎刀宰殺牛羊做飯,並且他們發現使用彎刀更容易將牛羊完整的剝開,彎刀隨身攜帶也著很方便。

關於彎刀的使用還有一個小故事,一次成吉思汗在草原上跟敵人搏鬥的時候,他發現使用彎刀能夠很輕易地將敵人砍殺,如果不使用的話則很難做到,而且在使用彎刀的時候更加省力。在我國歷史上中原的軍隊就因為彎刀吃過不少虧,這也給士兵心裡增加了許多的陰影,有些士兵甚至看見彎刀就會非常畏懼。

受自身戰鬥優勢的影響

《孫子兵法》中提到,「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場戰鬥是否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與將士們是否能夠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有著緊密聯繫。那麼,自身戰鬥優勢也就是影響中原及少數民族戰士選擇不同武器最關鍵的原因。在戰場上漢民族的士兵一般都配備了堅硬無比的鎧甲,然而少數民族的士兵不具備這樣的防禦優勢。所以,為了給漢民族的士兵造成更大的殺傷力,少數民族的士兵側重於針對漢民族士兵的馬匹。

彎刀一大優點是能快速的對肌肉組織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害,因而用彎刀砍傷馬匹便會對漢民族的騎兵造成最大程度的傷害,這是有利於少數民族在戰場上佔據有利地位的。由於直刀的長度比較長,因而對士兵造成的傷害面積會比彎刀更多,士兵們可以使用直刀刺和揮砍敵軍,使敵軍短時間內傷亡人數增加,更加有效的提高作戰效率。因此擁有著龐大鐵資源儲備的漢民族才會選擇這樣的直刀作為武器。

當然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那漢民族為何不用彎刀,少數民族又為何不使用直刀呢?二者似乎並沒有衝突和矛盾且有著各自的優勢,為何就不能一起用呢?其實一場戰爭要想取得最終的勝利,就需以自己的優勢去攻打敵方的弱勢。

漢民族並非像以遊牧為生的少數民族那樣有著較多的馬匹,所以少數民族抓住這一點弱勢針對中原騎兵的馬,會先以彎刀砍傷馬匹,使中原士兵從馬背上墜落下來。在慌亂的戰鬥中,一部分墜馬的士兵會被馬蹄活生生的踐踏致死,在一定程度上為少數民族的士兵打響了勝利的前奏。

況且,中原戰士身著厚重的鎧甲,加之以遊牧為生的少數民族力量上的欠缺,選擇彎刀來攻擊堅硬盔甲上的破綻之處,便是他們最好的選擇。而少數民族的人口較少,因此直接殺人才能擊潰前來攻打的少數民族軍隊。長刀的體積相較而言是比較大的,因而在近身搏鬥時可以利用刀的長度獲取一定的優勢。

每種刀都是集合了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古代刀具也一般都是軍隊按照統一圖樣來鑄造的,但是將士以上的士兵都會專門打造屬於自己的兵器。無論是少數民族慣用的彎刀,還是中原士兵善用的直刀,都是他們根據自身及所處環境的影響下做出的最為明智的選擇。彎刀靈巧便攜,直刀殺傷性強恰恰是與少數民族善於騎馬打獵以及中原人精於近距離搏鬥相對應的。如此,為何少數民族在作戰中慣用彎刀,而中原人喜用直刀的疑問便得以解決。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相關焦點

  • 古代戰場上為何西北少數民族喜歡彎刀,而中原喜用直刀?
    而關於武器的選取,為何漢民族的騎兵在作戰時選擇了直刀,而少數民族的人卻執著於彎刀呢?接下來將給大家詳細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所在。 彎刀和直刀的殺傷方式不同 在雙方交戰過程中,能擁有一把適合自己的武器,無疑會使戰鬥事半功倍。不同類型的作戰兵器其殺傷方式也是大相逕庭的。因此,彎刀和直刀的不同殺傷方式是影響兩方選擇不同種武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 古代打戰時,為何南方喜歡用直刀,而北方少數民族卻喜歡用彎刀?
    不同國家在作戰時期所用戰鬥工具有著很大懸殊。上戰場作戰,必定要配備精良武器,這樣才能成功擊敗對方贏得勝利。不難以發現到一個問題,少數民族作戰用彎刀,中原人偏愛直刀,實際有三點原因。彎刀類型有幾種?經過一番對比就會發現到,這兩中國武器大多都是騎兵作戰時期的武器,很少有步兵去使用。中原人長得很是壯大,擅長近距離戰鬥,因此才使用直刀。少數民族更擅長騎馬,使用彎刀對自己有很大益處。
  • 為何古代西北民族喜歡彎刀,而中原慣用直刀,原因讓人想像不到
    彎刀更便於馬背上的民族作戰 中亞地區之所以發明彎刀,是為了適應戰場,他們根據戰鬥經驗,對直刀進行改造,才最終形成了彎刀。直刀和彎刀,對他們來說,究竟差別在哪? 西北遊牧民族騎兵很強,更擅長騎馬作戰,主要使用刀進行劈砍。
  • 日本刀模仿不來的弧度,本期世界三大彎刀,中國彎刀還能上榜嗎?
    彎刀的起源追溯到古代,大約在阿拉伯帝國初期,因為多次的擴張戰爭,阿拉伯彎刀傳到中亞,後由突厥人徹底發揚,將彎刀的威名帶到整個歐亞大陸。世界上有三大著名彎刀:大馬士革彎刀,廓爾喀彎刀,以及跟中國有莫大淵源的蒙古彎刀。
  • 為什麼漢民族騎兵以長兵器為主,而蒙古騎兵則用短兵器為主
    無論是矛和戟,還是槊和槍,大約都有三四米長,這些都屬於長兵器。戰場上使用長兵器,優勢顯而易見。敵兵還沒有衝到跟前時,便會受到攻擊。 如果一支軍隊都裝備長兵器,優勢更加明顯。例如軍隊全部配備長槍,戰鬥開始時,只需要士兵把長槍伸出對外,便會形成一排排的槍陣,刺死衝鋒而來的戰馬和士兵。
  • 唐刀和日本刀誰的作戰能力更強?如果是在實戰中,你會選擇誰?
    唐橫刀既為軍用戰刀,那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戰,在當時不得不考慮到的戰鬥用途,就是破甲和耐用。 唐後期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遊牧民族多騎兵使用彎刀,很少披甲。這時候唐刀作為戰爭破甲的利器優勢就不明顯了,中國戰刀就朝著更利於揮劈無甲的彎刀方向改變。而日本刀的發展也是和日本的戰爭特點有關,日本武士不需要騎兵對陣破甲,所以對於揮刀劈刀的需求大於破甲需求,所以就發展成更適合武士揮劈的樣子。
  • 為什麼一般古代軍隊很怕騎兵呢?軍制變革下,你只知道馬鐙?
    戰馬早就已經投入到戰場,在商朝周朝時期的戰車,都是由戰馬進行配備的,而遊牧民族策馬彎刀多次到相關地區,擄掠農產品資源和人口。在當時也可以管他們叫做騎兵,但是他們的這種騎兵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性質的騎兵。同時,騎兵部隊也進入中原地區,贏得了一系列的戰場,這也是為什麼趙國到了戰國中後期會成為與秦國比肩的巨大軍事力量,對於騎兵的裝備和改革,不僅僅限於此,還包括對於騎兵武器的裝備,在當時騎兵大多用弩,因為弓箭的射出是要雙手配合的,在這一方面,由於沒有馬鐙,如果兩隻手都放在武器上,騎兵會跌落下來的,所以當時的騎兵往往和弩搭配,而到了後期有馬鐙以後,兩腿可以發揮束縛效果
  • 古代戰場「得騎兵者得天下」,但你知道古代的騎兵,有多燒錢嗎?
    宋朝時期有一位名叫徐鈞 的詩人,寫了一首名叫《吳漢》的詩,充分的展現了「騎兵」的強大:「智謀勇略已過人,況擁幽州突騎兵。拉朽摧枯功蓋世,可令縱掠損威名。」在戰場之上,騎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擁有了一支裝備精良的騎兵,如同擁有了戰無不勝的大殺器,因此古人才會說「得騎兵者得天下」。
  • 十三世紀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騎兵,用的是阿拉伯彎刀?
    在戰爭中,蒙古人接觸到了突厥彎刀,發現其非常適合以騎兵作戰為主的蒙古軍隊,於是開始在原有遼金式樣的曲刃刀的基礎上,模仿突厥彎刀的形制打造出升級版的蒙古彎刀——也就是彭大雅所看到的「效回回樣」打造出來的「環刀」。  這種刀較之中國原有遼金曲刃刀優點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就是「輕便而犀利」,使用起來不需要太大的力量,不容易疲勞。
  • 古代兵器從弓與投石帶演變到戰車,為何最後騎兵變成戰場主力
    為了要提高作戰時的戰鬥力,人們致力於發明各種武器,先後出現了能夠遠距離攻擊敵人的投石帶、弓箭等投擲兵器,能夠攻擊龜縮在城中的敵人的攻城兵器,以及在正面交戰中威力極大的戰車等。在戰場從陸地擴展到海上以後,槳帆船等戰船隨之應運而生。
  • 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他們這麼厲害的原因有哪些?
    就連他們引以為豪的重甲騎士,同樣在戰場上也是如同羊入虎口,根本沒有什麼還手之力。 關於這一點,我們從後來歐洲歷史將此次蒙古軍的西徵稱為「上帝之鞭」便能看出一二了。而此戰的結果,自然也是以歐洲聯軍徹底戰敗而告終。 而當時蒙古騎兵在歐洲戰場上所用的武器,正是以短小精悍蒙古彎刀為主。據記載,這種彎刀的刀身僅有幾十釐米的長度。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歷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 騎兵砍人套路多,為何恰西克要舉過頭頂,解放軍65式馬刀卻不行?
    其大體可以分成直刀、微彎刀和彎刀三種類型,直刀如英國1821式騎兵劍,微彎刀如英國1796式輕騎兵刀、俄國1881式恰西克,彎刀如舍施爾彎刀等,在此不一一列舉。這三大類型各自有其獨特的使用特點和使用傾向,如直刀攻擊距離長,利於刺擊;彎刀拖割效果好等。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弩的張力太強,騎兵要在馬上打開非常困難;二是弩的發射速度太慢,不如弓箭發射靈活;三是弩沒有弓輕便,弩一般重約十公斤,這對於以輕捷見長的騎兵而言負擔太重。由於這些技術上的困難無法克服,所以戰國及秦漢時期的騎兵作戰一般用弓而不用弩。古代騎兵一般用弓箭騎射!騎兵還有近戰使用的馬刀,西漢時期的炒鋼技術把我國古代鐵兵器的發展推向新階段。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騎兵不只是單單的一種形式,它與陸軍中的炮兵和步兵一樣,因為作戰方向不同,武裝設備也有所不同,有兩種分類,輕裝上陣,行軍速度更快的叫做輕騎兵,裝備鎧甲重裝的叫做重騎兵,都是在古代戰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作用的軍種。
  • 真實戰例告訴我們:戰場上,直刀與彎刀,究竟誰的威力大?
    對於拿破崙時代的騎兵來說,槍枝在當時的會戰戰場上依然處於從屬地位,刀劍、長矛等冷兵器仍是騎兵的主要作戰手段。拿破崙時代的騎兵們普遍裝備兩種刀劍,直刃長劍和弧刃馬刀。到底給騎兵裝備什麼樣的武器好?這個問題一直從拿破崙時代爭論到現在。很顯然,長劍側重於刺擊,馬刀側重於揮砍。一些人基於「刺死砍傷」的基本原理,傾向於直刃長劍。
  • 古代騎兵的短兵器
    中國古代馬背兵器多種多樣,其中刀、劍、鞭、鐧、撾、鎚都是古代騎兵常用的短兵器。這些短兵器有的作為單兵使用,有的作為雙兵使用。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騎兵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分水嶺,最早在商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已經能在馬背上作戰了,此後周王朝更是以養馬而聞名,古籍記載「古公瞏父,來朝走馬」。當然最初的作戰主力還是步兵,大致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埃及就培養出了戰鬥力不俗的步兵軍團,此後西方興起的羅馬、希臘等國都有各自的步兵陣營,步兵又有重裝步兵與普通步兵之分。
  • 抗日戰爭我軍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騎兵不只是單單的一種形式,它與陸軍中的炮兵和步兵一樣,因為作戰方向不同,作戰過程中的兵器和進攻方式的不同,分成了兩種兵,靈活性更強的叫做輕騎兵,不講究速度,講究攻擊和防禦兼備的叫做重騎兵,都是在古代戰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作用的軍種。